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709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了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情况下,在车体的左右副车架接合(连接)有左右车轮罩及左右悬架壳体。该左右悬架壳体支撑(固定)左右悬架的各个减振器的上端部。车辆行驶时,从车轮作用于左右减振器的载荷,从左右悬架壳体传导至左右车轮罩,进而,从该左右车轮罩传导至左右副车架。
[0003]为了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优选提高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对此,已知有以下两种技术。
[0004]第I种技术,是将左右悬架壳体直接接合于左右副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外表面的技术。作用于左右减振器的载荷,从该左右悬架壳体,不藉由左右车轮罩而直接传导至该左右副车架。在该第I种技术中,不会受到该左右车轮罩的形状或板厚的影响,能够自由设定该左右悬架壳体的形状或板厚。因此,该左右悬架壳体的设计自由度较高。
[0005]但是,为了充分确保左右车轮罩的内部空间,必须使该左右悬架壳体向左右副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大幅陷入。这样,不利于提高左右副车架的刚性。
[0006]第2种技术,是在将左右悬架壳体接合于左右车轮罩的车宽方向的外表面的同时,将左右加强板接合于左右车轮罩的车宽方向的内表面的技术。也就是说,左右车轮罩的车宽方向的两个面被该左右悬架壳体和该左右加强板夹持。左右副车架的车宽方向的两个面被该左右悬架壳体的下端部和该左右加强板的下端部夹持。
[0007]但是,由于有较大的加强板接合于左右车轮罩,会增加车体的重量。此外,在左右车轮罩及左右副车架双方均被该左右悬架壳体和该左右加强板夹持的结构中,各个部件之间的组装工序和焊接工序变得复杂。这在减少车体的制造工序方面,存在进行改良的空间。
[0008]作为提高左右副车架的刚性的技术,已知有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公开的技术,是一种提高对作用于车体后部的冲击载荷进行吸收的性能的技术。在该左右副车架,接合有左右车轮罩。在该左右车轮罩的上部,接合有左右悬架壳体。进而,左右加强部件从左右副车架的上部或车宽方向的外表面,沿着左右车轮罩的外表面,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一个实施例中,该加强部件的一端接合于左右悬架壳体。另一实施例中,该加强部件位于左右悬架壳体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附近。
[0009]但是,专利文献I公开的技术,仅仅针对作用于车体后部的冲击载荷,藉由左右加强部件加强了左右副车架。此类技术中,针对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藉由左右悬架的减振器作用于左右悬架壳体的载荷(减振器载荷),在提尚该左右悬架壳体及左右副车架的刚性方面,还存在进一步进行改良的空间。
[0010]现有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I】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2820951号

【发明内容】

[0013]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不仅能够实现车体的轻量化,而且能够藉由简单的结构,提高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
[0015]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6]本发明的第I方案为,一种车体结构,其中,该车体结构具备:
[0017]左右副车架,其位于车宽方向的两侧,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且呈封闭截面状;
[0018]左右悬架壳体,其位于接近该左右副车架的位置,用于支撑左右悬架的各个减振器的上端部;以及
[0019]左右加强部件,其加强所述左右副车架;
[0020]所述左右加强部件具有位于所述左右副车架的左右封闭截面内的部分,形成所述封闭截面的左右下板和左右上板由该部分连接,并且,所述左右加强部件从该左右上板伸出(即从封闭截面内伸出)而向上方延伸,接合于所述左右悬架壳体。
[0021]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I方案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0022]该车体结构还具备左右弹簧承载部,其用于支撑所述左右悬架中的、相对于所述左右减振器独立设置的左右弹簧的上端,
[0023]该左右弹簧承载部位于所述左右下板中的、接合于所述左右加强部件的部位之下,并被设置在所述左右副车架。
[0024]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I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0025]在所述左右加强部件的下端,设置有沿着所述左右下板延伸的左右加强突缘,
[0026]该左右加强突缘接合于所述左右下板。
[0027]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I方案至第3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0028]在所述左右上板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上突缘,
[0029]所述左右加强部件藉由接合于所述左右上突缘,接合于所述左右上板,
[0030]所述左右加强部件和所述左右悬架壳体的接合点,位于比所述左右上突缘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0031]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I方案至第4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0032]所述左右悬架壳体具有:
[0033]左右减振器支撑部,其用于支撑所述左右减振器的上端部,以及
[0034]至少左右各一条筋槽(bead),其位于该左右减振器支撑部的附近;
[0035]该至少左右各一条筋槽沿着车体上下方向延伸。
[0036]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0037]所述左右悬架壳体具有从接合于所述左右加强部件的部分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纵壁部,
[0038]该左右纵壁部的外壁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
[0039]所述左右减振器支撑部一体设置于所述左右纵壁部,
[0040]所述左右减振器支撑部中的、支撑所述左右减振器的上端部的左右支撑点,相对于所述左右纵壁部,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0041]藉由所述至少左右各一条筋槽从所述左右纵壁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凹陷,在该左右纵壁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凸出的至少左右各一条凸条,
[0042]该至少左右各一条凸条的凸出的顶端,位于比所述左右支撑点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0043]发明的效果
[0044]第I方案的发明中,左右加强部件具有位于左右副车架的各个封闭截面内的部分,连接着用于形成该各个封闭截面的左右下板和左右上板。这样,该左右加强部件以分隔该各个封闭截面的方式,加强了左右副车架。另外,该左右加强部件从该左右上板的位置伸出而向上方延伸,接合于左右悬架壳体。因此,能够提尚左右副车架的刚性,尤其能够提尚其中受到从左右减振器藉由左右悬架壳体传递来的较大载荷(减振器载荷)作用的部分的刚性。
[0045]另外,左右悬架壳体藉由左右加强部件接合于高刚性的左右副车架。也就是说,该左右加强部件起到该左右悬架壳体的下部的一部分(减振器座)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该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尤其能够提高安装于该左右副车架的部分的刚性。因此,藉由左右悬架壳体,能够对车辆行驶时从车轮作用于左右减振器的载荷进行充分的支撑。而且,高刚性的左右副车架能够分担从左右减振器传导至左右悬架壳体的该载荷。
[0046]这样,第I方案的发明中,藉由提高左右副车架及左右悬架壳体的刚性,能够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
[0047]第2方案的发明中,左右副车架的各个下板中的、接合于左右加强部件的部位具有尚刚性。左右弹貪承载部位于在该尚刚性的部位即该左右下板中的、接合于左右加强部件的部位以下。该左右弹簧承载部设置于该左右副车架上。该左右弹簧承载部是左右悬架中的、支撑相对于左右减振器独立设置的左右弹簧的上端的部件。藉由该左右弹簧承载部及左右副车架,能够充分地承受车辆行驶时从车轮作用于左右弹簧的载荷。
[0048]第3方案的发明中,在左右加强部件的下端设置有左右加强突缘。该左右加强突缘接合于左右副车架的各个下板。因此,能够将左右加强部件的下端强力接合于左右下板。因此,能够将从车轮作用于左右减振器的载荷,从左右悬架壳体藉由加强部件充分传导至左右副车架。藉由该左右副车架,能够充分地吸收该载荷。
[0049]此外,若在左右副车架中的、接合了左右加强突缘的部位设置有左右弹簧承载部时,能够更加充分地承受从车轮作用于左右弹簧的载荷。
[0050]第4方案的发明中,在左右副车架的各个上板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上突缘。左右加强部件的下部藉由接合于左右上突缘,接合于左右副车架。该左右加强部件的上部接合于左右悬架壳体。这样,该左右副车架的接合于该左右加强部件的部位,与该左右悬架壳体的接合于该左右加强部件的部位,沿着车体的上下方向分离。
[0051]因此,与不分离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少相互接合的部件的数量。因此,能够切实地配置且接合各个部件(即:该左右副车架、该左右悬架壳体、以及该左右加强部件)。由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