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914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操作简便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如笔记本电脑等携带式通信信息电子设备,为了使其具有适用各种环境而不受外部电源限制,其内建有可抽换式供电电池,该电池为其基本配备之一。以一现有笔记本电脑为例,如图1、图2所示,其主机部8的壳体81的底部表面凹设一电池槽室82,供一电池83容置固定并与电池槽室82内部接点(图中未示出)形成电连接。
该电池83置入电池槽室82的程序,如该各图所示,通常需要先将主机部8的壳体81反转使其底部朝上,而后如图1所示将电池83向下略施力压入电池槽室82,并相对推动推钮84而带动其内部连接的扣持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将电池83定位于电池槽室82而不致脱出,且该推钮84受一拉伸弹簧(图中未示出)的连接而恒受一往图中右侧的弹性回复力。然而在电池83固定于电池槽室82的实际使用状态中,由于该推钮84通常设于壳体81外缘容易触及的地方,若使用者不慎误触并因之拨动推钮84,使其解除原对电池83的扣持定位作用,则极可能导致电池83脱出而中断电源供应及连带系统的操作,甚至导致电池83遗失。
而反之,要将电池83自电池槽室82取出时,则如图2所示,需抵抗上述拉伸弹簧力的弹力而朝图中左侧拨动推钮84,使其解除原对电池83的扣持定位作用,并同时将电池83自电池槽室82上提取出,故其操作往往需双手同时进行,对使用者来说很不方便并也增加操作时间。
所以,如何对于像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配备的电池固定装置,进一步改善其插取程序的便利性及安全性,是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单手操作即可将电池取出,操作简便,并还可防止电池脱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一设备壳体,其内部设有供所述设备运作的必要电子元件,其表面凹设一电池槽室,所述电池槽室具有一底壁及一侧壁;一可在所述侧壁上沿一第一方向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往复滑动的滑动件,其上设有位于所述电池槽室内的至少一第一卡抵部;一致动件,活动地设于所述设备壳体,以带动所述滑动件移动;一复位元件,连接所述滑动件及所述设备壳体,以提供所述滑动件自所述第二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的弹性回复力;一电池,可沿一第二方向容置于电池槽室,其对应所述侧壁的侧边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相同数量的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及至少一第三卡抵部,且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及至少一第三卡抵部是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配置的,所述至少一第三卡抵部设有一第三滑动面及一第三卡抵面;当将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二方向压入所述电池槽室时的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将随之相对所述第一卡抵部移动而卡掣于所述第一卡抵部,所述电池定位于所述电池槽室;当驱动所述致动件以带动所述滑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的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将随之释放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从而沿所述第三滑动面移动而后受所述第三卡抵面卡掣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相对推动所述第三卡抵部连同电池侧边相反于所述第二方向脱离所述电池槽室底壁一定距离;最后当将所述电池自所述电池槽室取出时的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将自所述第三卡抵面释放,并连同所述滑动件受所述复位元件的弹力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一设备壳体,内部设有供所述设备运作的必要电子元件,其表面则凹设一电池槽室,所述电池槽室具有一底壁;一电池,可朝接近所述底壁的方向容置于所述电池槽室;及一卡抵部,设于所述电池槽室,当所述电池容置于所述电池槽室时的所述卡抵部,经致动后使所述电池的至少一侧脱离所述电池槽室底壁一定高度,以便取出。
由此,本实用新型在电池自电池槽室取出过程中,可先将电池一侧暂定位于脱离电池槽室底壁一定高度,便于其后使用者以单手操作即可直接将电池迅速取出;而在电池置于电池槽室的使用状态下,可防止因误触致动件导致电池自电池槽室意外脱出。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与现有设计相比一、在电池自电池槽室取出的过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先将电池暂定位于脱离电池槽室底壁一定高度的辅助功能,便于其后使用者以单手操作即可直接将电池迅速取出,与现有装置相比,使用者需以双手同步拨动致动件及持取电池的动作,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具有较高的操作便利性而更显人性化。
二、而在电池置于电池槽室的使用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更由锁扣件的设计,防止使用者因不慎误触拨动致动件导致电池自电池槽室意外脱出,造成操作电源中断甚至电池遗失等严重后果;再者,通过滑动件的横向挠曲特性,在锁扣件致动状态下也容许直接将电池置入电池槽室,而无需先解除锁扣件的致动状态,故可谓兼顾安全性及便利性的双重考虑。


图1为一现有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与电池槽室相对插置动作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笔记本电脑的电池自电池槽室取出动作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该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至图7为该较佳实施例的电池组设于电池槽室的连续动作前视示意图;图8至图11为该较佳实施例的电池自电池槽室取出的连续动作前视示意图;图12为该较佳实施例的锁扣件致动状态上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以一笔记本电脑1为例,然需组配电池以供应所需操作电源的任何其他电子设备也可适用。该笔记本电脑1与其他现有设计相同,都包括一主机11及一液晶屏幕显示器12,其中主机11具有一设备壳体13,其内部设有供该笔记本电脑1运作的必要电子元件,设备壳体13的底部表面则凹设一电池槽室14,供一电池2容置固定并形成电连接。
如图4、图5所示,该电池槽室14约呈扁平矩形体,其具有一底壁141及两两相向的内侧壁142、外侧壁143及左侧壁144、右侧壁145,其中沿外侧壁143内缘并滑设一滑动件3,使该滑动件3得受拘限,而在该外侧壁143上电池2未插设状态下的一第一位置,沿一第一方向(即图中朝左的方向)移动至最左端的一第二位置(即如后图10所示)。
滑动件3是由大概呈长矩形片体的塑胶或其他适当材料制成,使其可承受纵长方向的相对压力而产生一定的横向挠曲量,其作用容后详述。滑动件3底部(在图中则是位于其顶部)横向延伸一连接部31,可受一滑设于设备壳体13滑槽131的致动件132连动而带动滑动件3滑动。如图5所示,滑动件3内缘依适当间隔凸设有成对略呈梯形的第一卡抵部32,而依序具有位于图中底部且水平的第一抵接面321、一垂直面322、一倾斜的第一滑动面323、一水平面324及一突出凸块325,突出凸块325右侧并形成一第一卡扣面326。如图4所示,滑动件3一端并经一复位元件4(如一拉伸弹簧)连接至设备壳体13适当处,以提供滑动件3沿与上述第一方向反向的弹性回复力;而于复位元件4相反的另一端,滑动件3横向凸伸一倒L形挡座33,在操作中可受滑设于设备壳体13另一滑槽133的锁扣件134挡止,以限制滑动件3朝第一方向的运动。
电池2为与电池槽室14相配合而也同样大概呈一扁平矩形体,其对应电池槽室14外侧壁143的外侧边21,设有相对应滑动件3的成对的第一卡抵部32和向外间隔凸设的一对第二卡抵部22及一对第三卡抵部23,且各第三卡抵部23及各第二卡抵部22是沿该第一方向具有一上、下偏位量而非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如图5所示,第二卡抵部22也大概呈梯形,而主要具有适当地与第一卡抵部32的第一滑动面323对应并同样倾斜的第二滑动面221,及位于图中顶部而可与第一抵接面321上、下抵接的水平第二抵接面222。第三卡抵部23则略呈一侧水平的V形体,而主要包括一朝图中下方倾斜而渐缩的第三滑动面231,及第三滑动面231下端另一侧略上方凸出的凸块232,而在凸块232与第三滑动面231下端间则形成一第三卡扣面233,并适当地可与第一卡抵部32的第一卡扣面326相互扣抵。
通过上述结构,要将电池2装设于电池槽室14时,即如图5至图7所示,将电池2按照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在图中即是向下)略微施力置入电池槽室14,使电池第二卡抵部22以其第二滑动面221相对接触滑动件3第一卡抵部32的第一滑动面323向下滑动,同时滑动件3也受推动而沿第一方向略为滑动后,受复位元件4反向拉回而适以其第一抵接面321压抵于第二卡抵部22的第二抵接面222,使电池2限位固定于电池槽室14而不致脱出。
反之,若要将电池2自电池槽室14取出,则先如图8至图10所示,驱动致动件132以带动滑动件3朝第一方向移动,使第一卡抵部32脱离第二卡抵部22后,从而以其突出凸块325沿第三卡抵部23的第三滑动面231滑动,相对推动第三卡抵部23连同电池2略向上抬一定高度,直至如图10所示第三卡抵部23的第三卡扣面233适当卡抵于第一卡抵部32第一卡扣面326的暂定位状态(即前述第二位置)。而后如图11所示,待操作者直接将电池2自电池槽室14完全取出后,滑动件3复受复位元件4蓄积的弹力拉回至初始的第一位置。
再者,当电池2容置于电池槽室14的使用状态下,如图12所示,致动前述锁扣件134使其移动而挡止滑动件3的挡座33,由此限制滑动件3朝第一方向运动,而可防止因不当触动致动件132以致电池2如前述步骤自电池槽室14意外脱出。然而反之,当锁扣件134仍位于该致动位置时,由于如前述滑动件3具有一定的横向容许挠曲量,故在该状态下可直接将电池2置入电池槽室14,其运动过程前半段如前段所述,当滑动件3顶到锁扣件134后,滑动件3开始产生微量横向弹性变形,使得电池2无受到滑动件3卡抵部的支撑而直接落下至定位后,滑动件3回复原来形状,此时,滑动件3的第一抵接面321压抵于第二卡抵部22的第二抵接面222使电池2限位固定于电池槽室14而不致脱出。而不致破坏滑动件3或尚须先行解除锁扣件134的致动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设备壳体,其内部设有供所述设备运作的必要电子元件,其表面凹设一电池槽室,所述电池槽室具有一底壁及一侧壁;一可在所述侧壁上沿一第一方向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往复滑动的滑动件,其上设有位于所述电池槽室内的至少一第一卡抵部;一致动件,活动地设于所述设备壳体,以带动所述滑动件移动;一复位元件,连接所述滑动件及所述设备壳体,以提供所述滑动件自所述第二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的弹性回复力;一电池,可沿一第二方向容置于电池槽室,其对应所述侧壁的侧边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相同数量的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及至少一第三卡抵部,且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及至少一第三卡抵部是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配置的,所述至少一第三卡抵部设有一第三滑动面及一第三卡抵面;当将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二方向压入所述电池槽室时的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将随之相对所述第一卡抵部移动而卡掣于所述第一卡抵部,所述电池定位于所述电池槽室;当驱动所述致动件以带动所述滑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的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将随之释放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从而沿所述第三滑动面移动而后受所述第三卡抵面卡掣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相对推动所述第三卡抵部连同电池侧边相反于所述第二方向脱离所述电池槽室底壁一定距离;最后当将所述电池自所述电池槽室取出时的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将自所述第三卡抵面释放,并连同所述滑动件受所述复位元件的弹力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一笔记本电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互呈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为一弹簧,且所述滑动件同时受所述复位元件的弹力而复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具有一第一滑动面及一第一卡抵面,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具有可相对所述第一滑动面滑动的第二滑动面,及与所述第一卡抵面相互卡抵的第二卡抵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面及第二滑动面为相配合而互呈倒置的两斜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二方向压入所述电池槽室时的至少一第二卡抵部随之相对所述第一卡抵部移动而卡掣于所述第一卡抵部,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将受所述复位元件的弹力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具有一第一卡抵块,所述至少一第三卡抵部的第三卡抵面位于所述第三滑动面末端,以供所述第一卡扣块沿所述第三滑动面滑动后卡扣于所述第三卡抵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动面呈一朝所述第三卡抵面的一端渐缩的斜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活动设置于所述设备壳体的锁扣件,其在所述第二卡抵部卡掣于所述第一卡抵部状态下,经致动后挡止所述滑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以防所述第一卡抵部释放所述第二卡抵部而导致所述电池自所述电池槽室脱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于受致动后是挡止于所述滑动件远离所述第一卡抵部的一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具有特定的侧向弹性,而于所述锁扣件受致动状态下可容许所述至少一第二卡抵部相对所述至少一第一卡抵部位移并卡制于所述第二卡抵部,以将所述电池定位于所述电池槽室。
13.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设备壳体,内部设有供所述设备运作的必要电子元件,其表面则凹设一电池槽室,所述电池槽室具有一底壁;一电池,可朝接近所述底壁的方向容置于所述电池槽室;及一卡抵部,设于所述电池槽室,当所述电池容置于所述电池槽室时的所述卡抵部,经致动后使所述电池的至少一侧脱离所述电池槽室底壁一定高度,以便取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设备壳体的锁扣件,其经致动后挡止所述电池,以防其自所述电池槽室脱出。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电池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包括:滑动件,在电池槽室侧壁上沿第一方向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往复滑动,其上有第一卡抵部;电池,沿第二方向置于电池槽室,其设有第二卡抵部及第三卡抵部,第三卡抵部有第三滑动面及第三卡抵面;当电池沿第二方向压入电池槽室时,第二卡抵部相对第一卡抵部移动而卡掣于第一卡抵部,使电池定位于电池槽室;当驱动滑动件沿第一方向滑动,第一卡抵部释放第二卡抵部,并沿第三滑动面移动而受第三卡抵面卡掣定位于第二位置,相对推动第三卡抵部并连同电池侧边脱离电池槽室底壁一定高度;最后将电池取出,第一卡抵部将释放,并连同滑动件受一复位元件的弹力回复至第一位置。
文档编号G06F1/16GK2509634SQ01271250
公开日2002年9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3日
发明者颜嘉良, 许世忠, 曾华忠, 钱智祥, 许昌隆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