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5382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用多个显示元件实现大尺寸屏幕的可折叠型便 携式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这样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设置在显示 元件的顶部表面上的光学元件分别被布置成当显示装置展开时相互接触, 从而使得相邻的显示元件之间的接合部分上的非显示区域最小。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两个或更多个显示元件来实现大尺寸屏幕的技术被应用于 大显示装置中。近年来,随着无线信息系统已被开发成具有无线英特网功 能,对大尺寸屏幕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然而,大尺寸屏幕不能满足便携式 显示装置的大部分便携特性,因而提出了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
一般而言,作为用于便携式显示装置的扁平显示元件,已经使用液晶
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TFT) -LCD、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离 子体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EL)、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等。 作为具有多个显示元件的便携式显示装置,提出了可折叠型显示装 置,以增加便携特性。在现有的可折叠型显示装置中,当具有显示元件的 面板外壳分别被折叠时,相邻的显示元件之间存在接合部分。然而,存在 的问题是面板外壳的显示元件应被精确地加工以使接合部分的宽度最小 化,并且加工中需要高可靠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显 示装置,至少两个用于容纳显示元件的可折叠面板可以折叠或展开,在面 板外壳的展开位置,光学元件的侧壁相接触以形成单个大尺寸屏幕。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显示元件;
至少两个可折叠的面板外壳,用于容纳和支撑显示元件、用于驱动显 示元件的电子元件;和
光学元件,设置在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的顶部上并且安装在显示元件 的接合部分中;
其中,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形成开口或连接接合部分,并且当面板外 壳展开时,光学元件的侧壁被相互相邻地设置。
显示元件被设置成与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接触,保护构件设置在光学 元件上,保护构件与光学元件可以一体地形成。优选地,当面板外壳枢转 时,面板外壳的枢轴中心和光学元件或保护构件之间的距离在lmm内。在 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中,用于密封显示元件的上基底和下基底的密封剂位 于离像素阵列0.5mm的范围内。
设置光学元件,以改变显示光的路径,并且路径改变的角度通过考虑 光学元件和显示元件之间的距离以及非显示区域来确定。
当显示元件安装到支撑构件上时,优选的是,支撑构件的侧壁被切割 以形成开口或连接接合部分。
当显示元件安装在框架上时,显示元件的侧壁只在显示元件的接合部 分被覆盖。
提供到第一和第二显示元件的数据信号和公共信号(common signal) 优选地被划分,用于传送数据信号和公共信号的外部电极被设置在显示元 件的接合部分的相对侧。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大尺寸屏幕的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 两个或更多个显示面板之间的为非显示区的接合部分被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光学元件来补偿作为接合部分的非显示区域, 驱动信号被划分并传送到用于实现单个大尺寸屏幕的两个显示元件。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3至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展开的面板外壳的剖视
图6是示出处于局部展开的位置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7和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元件之间带有对接间隙的便携式 显示装置的立体图9是示出没有光学元件的面板外壳被展开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平面
图10和图11是示出光学元件的视图12是盖被去除了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13是面板外壳被展开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14至16是示出用于安装显示面板组件的支撑元件的立体图17至19是示出封罩显示面板组件的框架的视图20和21是用于驱动两个屏幕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图22是示出具有外部电极阵列的显示面板组件的视图; 图23和24是示出设置在框架的接合部分的相对位置外部电极阵列的 立体图;和
图25和26是示出安装在框架上的支撑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相邻地布置至少两个扁平显示元件来实 现大尺寸屏幕的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作为扁平显示元件,可以使用 液晶显示器(LCD)、电致发光(EL)、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离子体 显示面板(PDP)和电子纸等。
根据本发明,两个扁平显示元件相互对接,以形成大尺寸屏幕。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
图1中的可折叠型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两个显示元件2和4以及用于容
纳显示元件的两个面板外壳20和40。当显示装置被展开时,设置在显示外 壳20和40处的光学元件27分别被显现出来。面板外壳20和40设置有用于驱
动显示装置的电子元件和其他部件。
面板外壳20和40通过连接构件6连接,使得两个面板外壳能够折叠或 展开。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铰链用作连接构件6。
图2示出了处于折叠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盖18设置在面板外壳20和40的相邻的相对侧壁处,用于保护光学元件 27或者显示元件2和4的侧壁。
图3至图5是示出展开的面板外壳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光学元件27分别设置在显示元件2和4的顶部,并当面板 外壳20和40展开时相邻地设置。
为了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时更加邻近地定位光学元件27,光学元件 27设置在相接触的面板外壳20和40的侧壁的顶部。在这种情况下,面板外 壳20和40的侧壁被局部地切开,以形成开口8b,使得可以更加相互邻近地 设置光学元件27。在图13中示出了开口8b的具体形状。
因此,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时,由于面板外壳20和40的切开的相对 侧壁,所以可以更加邻近地定位光学元件27。
由于显示元件的布置定位成与面板外壳20和40的侧壁接触并且面板 外壳20和40具有适当的厚度,所以可以保护显示元件2和4的侧壁免受外部 冲击。
各个面板外壳20和40设置有电子元件25和45以及用于支撑显示元件2 和4的支撑构件26和46。此外,帽24设置在各个显示元件2和4的边缘处。 为了附图的简洁起见,在图中没有示出盖18。
面板外壳的公共枢轴中心A位于与帽24的顶表面形成的平面相同的 平面上。也就是说,枢轴中心A位于与帽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图4示出了具有保护构件14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保护 构件14安装在不平的台阶(uneven-payer) 24a和20c上,所述不平的台阶 形成在帽24的内壁和面板外壳20、 40处,以覆盖并保护光学元件27的与显 示区和侧壁相对应的前部。另外,优选地,保护构件14的侧面部分14b的 厚度比保护构件14的前面部分14a的厚度薄,从而使得为非显示区的接合
部分8最小化。
在保护构件14的侧面部分(14b)为膜的情况下,该膜应该薄且强。 因此,保护膜优选地为金属膜或者涂敷有金属或无机材料的合成树脂膜。
光学元件27设置在保护构件14的下面,并且保护构件14可以与光学元 件27集成在一起。光学元件27可以是微棱镜或者微透镜。在这种情况下, 光学元件27和保护构件14的集成意味着微棱镜或微透镜设置在保护构件 14的下侧。优选地,保护构件的厚度小于lmm,更优选地小于0.5mm。
保护元件14包括用于保护光学元件27的侧面部分的侧面部分14b和用 于保护光学元件27的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14a。优选地,侧面部分14b的厚 度小于前面部分14a的厚度,以减小非显示区的宽度,非显示区的宽度优 选地小于0.5mm。侧面部分14b可以涂敷有金属或无机材料,以防止湿气
渗透并具有刚度。
图5示出了在面板外壳的每个侧壁处设置连接接合部分的显示装置。
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时,光学元件27相邻地定位,连接接合部分20a 和40a位于光学元件27之间。因此,连接接合部分20a和40a阻挡开口8b。 也就是说,由于通过切开面板外壳20和40的相对的侧壁而形成的连接接合 部分20a和40a或者开口8b,所以光学元件27可以被邻近地定位。
优选地,连接接合部分20a和40a比面板外壳20和40的其它区域薄,更 优选地小于0.5mm。
并且,面板外壳20和40的其它区域的厚度小于1.5mm。
图6示出了面板外壳部分折叠的显示装置。
如图6所示,当面板外壳部分折叠时,在与光学元件27或显示元件2 和4的相对侧壁相邻的接合部分8处形成对接间隙8a。由于对接间隙8a在显
示装置中是缺点,所以优选的是对接间隙的宽度尽可能小。
图7和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对接间隙被较窄地形成的实施例。 如图3和图4中所示,面板外壳20和40被围绕面板外壳20和40的枢轴中 心A折叠或者展开。因此,枢轴中心A和保护构件14或光学元件27之间的 距离越小,对接间隙就越小。如图7和图8所示,保护构件14或光学元件27 与枢轴中心A隔开很小的距离。因此,如图所示,枢轴中心A和保护构件 14或光学元件27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在lmm内。保护构件14获光学元件27几乎与枢轴中心A—致,或者与枢轴中心A分开的距离在0.1mm内。
当连接接合部分20a被形成时,上面提及的距离指枢轴中心A和连接
接合部分20a之间的距离,如图7所示,并且当连接接合部分20a没有形成
时,上面提及的距离指枢轴中心A和光学元件27之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 图9是示出没有光学元件的未展开面板外壳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在图中,显示元件2和4的相对的侧壁非常靠近面板外壳的侧壁,或者
与面板外壳的侧壁接触,从而使得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8的宽度最小化。 图中的圆示出了放大的接合部分8。保护构件14或保护膜设置在显示
元件和面板外壳之间。显示元件的像素阵列2e和4e分别相邻地定位到接合
部分8。与像素阵列2e和4e相邻地设置密封剂2f^4f。密封剂2f^卩4f优选地
设置在距离像素2e和4e0.5mm内的位置处。优选地,涂敷的密封剂的厚度
在0.5mm的范围内。
由于接合部分8是显示元件2和4中的非显示区域,如图9所示,所以非
显示区域与密封剂2讶卩4f、保护构件14或膜、面板外壳20和40的侧壁的区
域相对应。非显示区域用图中的B表示,并且总的非显示区域是B的两倍。
保护膜可以是传统的金属膜或合成树脂。
为了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光学元件的端部优选地延伸到非显示区域
中。光学元件27设置在面板外壳20和40的侧壁顶部,以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
图10和图11示出了光学元件的布置。
图10示出了用于改变显示光的路径的光学元件的实施例。光学元件包 括透光构件27a,由透明的塑料材料例如聚丙烯酸酯对苯二酸酯
(polyacrylateterephthalate, PET)或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形成;多个反射构件27b,设置在透光构件27a中,用 于改变显示光的方向;以及漫射板27c,用于散射光。
如图所示,光学元件27中的反射构件27b的倾度可以从下面的式子(1)
获得
tana=A/B
其中,A是光学元件27的顶部表面和显示面板2之间的距离;B是如图 9所示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
另外,在光学元件27设置有用于放大的微棱镜的情况下,根据A和B 的值来确定放大率。
图ll示出了从显示元件到光学元件的表面的距离。 显示元件包括上基底2i和下基底2j。
如图所示,朝显示元件2和4发射的显示光初始从电极组件2h传播,从 显示元件2到光学元件27的表面的距离为A'。因此,式子(1)中的A可以 用A'代替。
图12示出了盖被去除了的显示装置。
在面板外壳20和40处形成凹槽28,用于容纳盖18。对接间隙8a存在于 光学元件27之间。然而,可以通过使得光学元件27之间的间隙最小化来几 乎去除对接间隙8a。
在图12中,光学元件27的侧壁以虚线表示,这表示光学元件的侧壁可 以露出或者不露出。也就是说,在图3的结构中光学元件27的侧壁可以暴 露,但是如果如图5那样形成连接接合部分20a和40a,则光学元件27的侧 壁不会暴露。盖18适于移动以允许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时光学元件27 被相互邻近地设置。
图13是示出折叠的面板外壳的剖视图。
为了使图简洁起见,在图13中省略了盖18和凹槽28。在图13中,从枢 轴中心A到光学元件27的距离L1和L2分别相同。从枢轴中心A到显示元件2 和4的距离D1和D2也根本相同。
因此,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时,光学元件27相接触或者邻近地定位。
光学元件27的侧壁可以通过开口8b暴露,或者在连接接合部分20a和 40a形成于面板外壳20和40处的结构中光学元件27的侧壁可以不暴露。
图14至16示出了用于安装显示元件的支撑构件。
通常,显示元件2包括显示面板2a、驱动电路板2b、背光30和支撑构 件160。因此,在图2和图4中的各个显示元件2和4指与安装有显示面板2a、 驱动电路板2b和背光30的支撑构件160。支撑构件160的与显示元件2的接 合部分8相对应的侧壁被切开,从而使得显示元件2和4之间的非显示区域 最小化。另外,连接接合部分160e和160河以形成在支撑构件160处,以 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此时,连接接合部分160e和160f安装在面板外壳20
和40的接合部分8处,使得非显示区域可以被最小化。
图15示出了侧壁被切割且开口以形成连接接合部分160e和160f的支 撑构件160。
图16示出了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具有由其较薄的侧壁形成的连接接 合部分160e和160f。支撑构件的连接接合部分被形成得比支撑构件160的 其它部分更薄,使得连接接合部分160e和160f优选地具有0.3mni内的厚度。 连接接合部分160e和160f以图16中的虚线表示,以表达它的较薄的厚度。
显示面板2a和4a以及背光被安装在支撑构件160的板160a上。
图17至19示出了被框架封罩的显示装置。
如图所示,显示面板2a和驱动电路板2b、 2c被框架16封罩。传统的膜 类型可以用作驱动电路板。图2至4中的显示元件2和4可以指显示面板2a、 驱动电路板2b、背光30以及用于封罩它们的框架16的组件。
框架指用于封罩显示面板和驱动电路板的金属材料如铝的封罩构件。 此时,驱动电路板2b和2c可以安装在为折叠状态的支撑构件160或框架16 上,显示面板2a的外部电极2k连接到支撑构件160或框架16上。通过在折 叠状态中将外部电极2k连接到显示面板2a的相应的上面板2i和下面板2j
上,减小了显示元件的尺寸。
图18是示出显示面板2a、驱动电路和背光30被框架16封罩的结构的剖 视图。框架16的与接合部分8相应的部分只覆盖显示面板2a的侧壁,而不 覆盖显示面板的上部分,从而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
也就是说,框架的连接接合部分16a覆盖显示元件的侧壁,相应的显 示元件2和4与所述框架的连接接合部分16a接触。另外,连接接合部分16a 被设计成比框架的其它区域薄,以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
图19示出了具有开口型连接接合部分的框架。
接合部分8被切开从而是开口的,显示元件2和4的侧壁接触所述开口 或者与所述开口紧密相邻地定位。因此,如图19所示,连接接合部分16a 是开口的并且显示元件2和4的侧壁被暴露。
另外,框架16的连接接合部分被安装在面板外壳20和40的接合部分8
上,从而使得非显示区域最小化。
图20和21是用于驱动两个屏幕作为单个屏幕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2a和4a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 2c和4c,并且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
从显示装置输出的信号被传送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100。 FPGA (100)包括行数据处理部分110、列数据处理部分140、存储器装置 130和时序控制器120。电源200连接到FPGA。
来自列数据处理部分140的驱动信号被传送到源极驱动驱动器2c和 4c,来自行数据处理部分110的驱动信号被传送到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 各个驱动驱动器被连接到显示面板2a,用于在其上显示图像。时序控制器 120控制来自源极驱动驱动器和栅极驱动驱动器的信号同步。
来自源极驱动驱动器的信号可以为数据信号,来自栅极驱动驱动器的 信号可以为公共信号。
如图20和21所示,为了驱动两个显示面板2a和4a,源极驱动驱动器2c 和4c以及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应该分别连接到显示面板2a和4a。并且驱 动信号被分别传送到源极驱动驱动器2c和4c以及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
图20是示出相同信号被提供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和4c的 框图,所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和4c用于向显示面板2a和4a提供 数据信号。第一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4b是时分的,并 且公共信号首先被提供到第一栅极驱动驱动器2b,然后公共信号被提供到 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4b。
另一方面,在图21所示的框图中,相同的信号被提供给第一和第二栅 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分别用于向显示面板2a和4a提供公共信号。因此,
数据信号被划分,并且相应的划分的信号被提供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 动器2c和4c。
例如,当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2a和4a通过n条电极线连接到源 极驱动驱动器,用于两个集成显示面板的总的数据线为2n。存储在存储器 件130中的图像信号被划分,并且第一条至第n条数据线的所划分的数据信 号被提供到第一源极驱动驱动器2c,而第(n+l)条至第2n条数据线的所 划分的数据信号被提供到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4c。
因此,当驱动信号被提供到相应的显示面板2a和4a时,显示面板2a和 4a被驱动,以再现单个图像。
此外,可以组合在图20和21中的框图中所示的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驱 动方法。也就是说,可以与向第一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4b提供时分 的公共信号同时向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和4c提供时分的数据信 号。栅极驱动驱动器和源极驱动驱动器可以制作在单个集成芯片中。因此, 在本发明中示出的附图是用于驱动在单个大尺寸屏幕中的两个显示面板 的电路的示例性构造。
图22示出了显示元件的外部电极阵列。
通常,驱动驱动器IC可以连接到显示面板2a和4a的外部电极阵列51、
52和53。如图所示,多个像素50布置在显示面板中,并且像素的相应位置
被表示在x-y坐标中。为了驱动像素,外部电极从具有四侧的显示面板的
两侧伸到外部。然而,为了大规模生产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可以使用具 有单个集成芯片的单驱动驱动器IC。
如图22所示,在x轴上的电极阵列51从显示面板的一侧伸出,而在y 轴上的电极阵列从显示面板的两个相对侧分开地伸出,分开的两个电极阵 列52和53经过两个连接的电极阵列52a和53a布置在与x轴电极阵列相同的 方向上。为了简洁起见,在图中概略地示出了连接的电极阵列52a和53a。 外部电极阵列通过圆C被放大。
由于外部电极被布置在显示面板2a和4a的一侧,所以形成在单个集成 电路芯片中的用于传送数据信号和公共信号的驱动驱动器被连接到显示 面板。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用于传送数据信号和公共信号的外部电极 设置在与两个显示面板2a和4a之间的接合部分8所处的侧边相对的侧边 上。
图23和2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其中,
外部电极设置在支撑构件的接合部分的相对侧。
图23示出了包括外部电极阵列51、 52和53的外部电极2k,所述外部电 极阵列51、 52和53用于将提供数据信号和公共信号的驱动驱动器连接到显 示面板2a。电极2k设置在支撑构件160的接合部分8的相对侧。连接电极52a 和53a或者外部电极阵列51、 52和53没有设置在显示面板2a的接合部分8 处,从而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电路连接器2e连接到外部电极2k,用于从驱动电路向显示面板传送信 号。支撑构件160通过带有螺孔161a的固定板161安装在面板外壳20和40上 或者安装在框架16上。
电路连接器2e设置在接合部分8的相对侧,以使接合部分8的宽度最小化。
尽管在支撑构件160的接合部分8的一侧显示面板2a的侧壁被暴露,但 是如果有必要则可以防止这样的暴露,或者可以在背光或显示面板的侧壁 涂敷合成树脂来保护背光或显示面板。
图24示出了相互对称地组装的两个支撑构件。当面板外壳20和40展开 时,带有显示面板2a和4a的支撑构件160相对接合部分8对称。
如图所示,支撑构件160中的显示面板2a的外部电极2k位于接合部分8 的相对侧,显示面板2a通过电路连接器2e和4e连接到驱动电路板。
图25和26示出了框架,支撑构件安装在该框架上。
如图所示,框架16中的接合部分8的上部分没有被覆盖,但是侧面被 覆盖。框架的在接合部分附近的侧壁比框架的其它区域薄。因此,非显示 区域可以被最小化。
另外,如图26所示,围绕接合部分的框架16的侧壁可以是开口的,使 得显示面板2a的侧壁被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合成树脂保护层被涂敷到显 示面板2a和背光的侧壁。
此外,当显示面板2a安装在框架16上时,如图所示,外部电极2k布置 在框架16的接合部分8的相对侧,所述外部电极2k中设置有用于传送数据 信号和公共信号的电极阵列51、 52和53。然而,外部电极2k被框架16的上 部覆盖。
框架16可以通过框架固定板16c安装在面板外壳上。
当支撑构件160或框架16的连接接合部分被组装在面板外壳20和40的 连接接合部分或开口中时,外部电极2k位于面板外壳20和40的连接接合部 分20a和40a或者开口 8b中。
当显示面板2a和4a安装在面板外壳20和40上时,支撑构件160或者框 架16都可以不被使用,从而支撑构件160可以作为框架16。
也就是说,支撑构件和框架只是可以集成为用于显示面板和电路板的模块的保护构件。保护构件160可以共同地由塑料材料制成,框架16可以 由金属例如铝制成。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大尺寸屏幕的可折叠型便携式 显示装置,其中作为非显示区的两个或更多个显示元件之间的接合部分被 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光学元件来补偿作为接合部分的非显示区,并 且驱动信号被划分并传送到用于实现单个大尺寸屏幕的两个显示元件。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显示元件;至少两个可折叠的面板外壳,分别用于容纳和支撑显示元件、电子元件和其它部件;和光学元件,设置在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的顶部上并且安装在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中;其中,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形成开口或连接接合部分,并且当面板外壳展开时,光学元件的侧壁被相互相邻地设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元件被设置成 分别与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保护构件设置在光 学元件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保护构件与光学元 件一体地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面板外壳的枢轴中 心和光学元件或保护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lmm。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在显示元件的接合 部分中,用于密封显示元件的上基底和下基底的密封剂被涂敷在离像素阵 列0.5mm的范围内。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设置光学元件用于 改变显示光的路径,并且路径改变的角度通过考虑光学元件和显示元件之 间的距离与非显示区域的宽度来确定。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当显示元件安装到 支撑构件上时,支撑构件的与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相对应的侧壁被切割以 形成开口或连接接合部分。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当显示元件安装在 框架上时,显示元件的侧壁只在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被覆盖。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传送到第一和第二显示元件的数据信号被划分。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传送到第一和第 二显示元件的公共信号被划分。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用于传送数据信 号和公共信号的外部电极被设置在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的相对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该装置具有至少两个显示元件;至少两个可折叠的面板外壳,分别用于容纳和支撑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它部件;和光学元件,设置在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的顶部表面上并且安装在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中;其中,面板外壳的侧壁之一被切割以形成开口或连接接合部分,并且当面板外壳展开时,光学元件的侧壁被相互相邻地设置。该便携式显示装置允许单个大尺寸屏幕,由此为非显示区的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接合部分可以被最小化。
文档编号G06F1/16GK101194218SQ200580049997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日
发明者金时焕 申请人:金时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