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环路热导管以及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086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环路热导管以及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配备有用于冷却发热部件的环路热导管的电子装置,环 路热导管以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举例来说,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4-324卯6公开了一种具有 下述结构的环路形热导管。该环路热导管包括容器,在其内部环路形流动通道围绕形成, 设置在容器内部的流动通道中的管芯以及设置为填充容器的内部空间的工作流体。管芯 由能够展现毛细管作用的织物材料形成。管芯被设置在冷凝成液体的一部分工作流体经 过的段中。
在传统的实例中,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被允许穿过容器内部的空腔部分。另一方面, 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被允许穿过容器内部用管芯填满的部分。如此,当工作流体在容器 内部循环时,电子装置的发热部件被冷却。
然而,由于上述传统的环路型热导管具有环形,必须在容器的中央部分形成通孔, 并且这样的孔的形成导致高成本,这是个问题。进一步虽然传统型的热导管能够冷却多 个发热部件,但是它伴有下述缺点。即,举例来说,当多个发热部件被设置在工作流体 的液化部分被允许经过的段中时,液化部分在设置部件处蒸发,这使得工作流体的循环 效率的降低。因此,传统的热导管不适用于冷却多个发热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配备有可应用于多个发热部件的冷却的同时将制作成 本保持较低的环路热导管的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多个发热部件的冷却的同时将制作成本《呆 持较低的环路热导管。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配备有可应用于多个发热部件的冷却的同时将制《乍 成本保持较低的环路热导管的冷却装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有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容纳在所述外壳中的发热部件;以及容纳在所述外壳中的热导管,所述热导管包 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流动通道,在所述内部流动通道中密封有工作流体;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 的热量的热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述热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热量 的热辐射单元;将所述热接收单元和所述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
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流向所述热辐射单元的蒸气流动通道;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 动通道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将所述热接收单元和热辐射 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射单元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 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道的位置的管芯,所述管芯还 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和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有一种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密封有工作 流体的内部流动通道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包括通过所述工作 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的热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 述热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热量的热辐射单元;将所述热接收单元和所述热辐射单元彼此 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流向所述热辐射单元的蒸气流动 通道;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动通道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 道将所述热接收单元和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 射单元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
道的位置的管芯,所述管芯还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和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彼此区 分的区分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有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 内部密封有工作流体的内部流动通道的热导管,以及具有热接收单元和热辐射单元;热 连接到所述热接收单元的发热部件;促进所述热辐射单元中的热辐射的散热器,以及4每 气流供给至所述散热器的风扇单元,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进一步包 括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的所述热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工 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述热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热量的所述热辐射单元;将所述热接收 单元和所述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向所 述热辐射单元流动的蒸气流动通道;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动通道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
动通道,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将所述热接收单元和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 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射单元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道的位置的管芯,所述管芯还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和 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与 上述总体说明和下述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一起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
图l是显示作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示范性立体图2是图1中显示的便携式计算机沿其外壳的水平方向获得的示范性剖面图3是如图2所示的外壳内容纳的冷却装置的示范性分解立体图4是图3中所示的冷却装置沿其环路热导管的水平方向获得的示范性剖面图5是图4中所示的环路热导管沿F5-F5线获得的示范性剖面图;以及
图6是作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沿其环路热导管的水
平方向获得的示范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到图5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如图1所示,作为电子装置的实 例的便携式计算机ll,包括主体单元12,显示单元13,以及设置在主体单元12和显示单 元13之间的绞链机构14。绞链机构14支撑显示单元13以便其相对主体单元12可枢轴转 动。
显示单元13包括显示器15。显示器15是,举例来说,液晶显示器。如图1和图2中 所见,主体单元12包括外壳21,安装至外壳21的键盘,触摸板23,容纳在外壳21内部 的印刷电路板24,以及也容纳在外壳21内部以冷却印刷电路板24的发热部件25的冷却 装置26。
如图2和图3中所见,印刷电路板24包括其中多个铜制配线层彼此叠置的印刷线路 板31,以及安装在印刷电路板24上的三个发热部件25。三个发热部件25是,举例来说, 本实施例中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北桥以及图形芯片,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发热部 件25可以是一些其他的线路部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三个将用冷却装置26冷却 的发热部件25,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举例来说,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本实施例中一 个发热部件25被冷却装置26冷却。
冷却装置26包括冷却发热部件25的环路热导管32,连接至环路热导管32的热辐射部分42的散热器33,以及将空气供给至散热器以促进散热器33的冷却的风扇单元34。 散热器33包括,举例来说,多个散热片,并且它由铜或者铝合金这样的高热传导金属形 成。这里应当指出在本发明中提到的冷却装置26是包含发热部件25的概念。此外,注意 散热器33被固定至连接到发热部件25的同一侧的表面,具有此结构,冷却装置26能够 被做得较薄。
如图3中所见,环路热导管32具有平板形,并且包括,例如,在一个平面内具有环 形的内部流动通道。当工作流体被密封在内部流动通道中时,构成环路热导管32。
通过将两个铜制板构件35彼此粘贴来形成环路热导管32。两个板构件每一个在外围 部分都具有框架部分36。通过烧结将烧结金属附接至两个板构件35中的一个,烧结金属 制成(give rise to)将随后被说明的管芯45。由于通过将两个板构件3双粘贴在一起而形 成,环路热导管32能够以与在中央部分具有通孔的传统环路热导管相比更低的成本被制 造。应当注意的是,在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被固定至与发热部件25接触的板构件35 中的一个。当将两个板构件35粘贴在一起的时候,管芯35被配置为无间隙地抵靠板构刊 35的另一个。然而,在管芯45和另一个板构件35之间可能有间隙,它满足如果蒸气流动 通道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能够被大致彼此区分。
如图4所示,环路热导管32包括热连接到发热部件25的热接收部分41,热连接到散 热器33的热辐射部分42,将热接收部分41和热辐射部分42彼此连接的蒸气流动通道43, 连接热接收部分41和位于远离蒸气流动通道43位置的热接收部分42的液体返回流动通 道44,以及设置在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部的管芯45。
热接收部分41在该位置促进工作流体的气化并且因此它能够从发热部件25处获取关^ 量。另一方面,发热部分42在该位置促进工作流体的液化,并且因此它能够将从热接收 部分41接收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即,散热器33。
工作流体改变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举例来说,工作流体是水。然而,工作流体不限 于水,也可以是,举例来说.乙醇,铵或者丁烷。
应当注意的是,同传统的柱型热导管比较,环路热导管32的热输运量显著地提高, 因此它与传统型的不可同日而语。更具体地说,传统的柱式热导管(具有6mm的外径) 的热传递量是,举例来说,大约35W,其中本实施例的环路热导管32 (具有1.2mm的厚 度)的热传递量是,举例来说,大约70W。
蒸气流动通道43允许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热接收部分41流向热辐射部分42。蒸气 流动通道43的宽度大于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宽度。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被设置为靠近蒸气流动通道43。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允许工作流体从热辐射部分42流向热接收部分 41经过。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包括第一区域44A,其中设置管芯45的主部分45A,以及 第二区域44B,设定为远离主部分45A并形成具有空腔。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是用于在毛细管作用下处理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以将循环中 的工作流体从热辐射部分42返回至热接收部分41的结构的一般名称。在本实施例中,管 芯45由,举例来说,由烧结金属粉末,更具体地说,将铜粉烧结至板构件35的内侧,而 制备的多孔材料形成。然而,管芯45不限于多孔材料,也可以是,举例来说,金属网, 细槽沟,线或者织物。
管芯45被设置在靠近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它还用作区分蒸气流动通道43和液 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区分部分。管芯45包括安装在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一区域44A 中的主部分45A,从主部分45A凸出至热接收部分41的内侧的第一凸出部分45B,从第 一凸出部分45B凸出的第二凸出部分45C,从主部分45A凸出至热辐射部分42的第三凸 出部分45D,以及从主部分45A和第一凸出部分45B凸出至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 区域44B的第四凸出部分45E。第一凸出部分45B,第二凸出部分45C,第三凸出部分45D, 和第四凸出部分45E作为整体单元与主部分45A形成在一起。
第一凸出部分45B将热接收部分4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与蒸气流动通道43连通的第一 部分41A以及与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连通的第二部分41B。热接收部分41在横越第一部 分41A和管芯45的第一凸出部分45B的位置被热连接到发热部件25。这里,发热部件25 被配置为在横越第一部分41A和第一凸出部分45B的位置并排成直线。
如图4和图5中所见,第二凸出部分45C从第一凸出部分45B向热接收部分41的第 一部分41A凸出至与发热部件25重叠这样的位置。第二凸出部分45C被形成为薄板形状。 第二凸出部分45C的厚度是,举例来说,不超过管芯45的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第三凸出部分45D凸出至在热辐射部分42的内部空间中与散热器33局部重叠这样的 位置。热辐射部分42的内部空间具有不被第三凸出部分45D分隔的间隙部分46。间隙部 分46是空腔,其将蒸气流动通道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连通。在本实施例中, 第四凸出部分45E被形成在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区域44B的整体之中。第四凸出 部分45E的厚度被设定为不超过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现在将参照图4和图5描绘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26的操作。如图5中所示,在发热 部件25中生成的热量被传递至环路热导管32的热接收部分41。这里,在热接收部分41 中,工作流体的气化被促进,由于气化,发热部件25的热量被带进环路热导管32中。这里,工作流体的气化主要出现在管芯45的第二凸出部分45C以及与第一部分41A邻接的 第一凸出部分45B的段中。在热接收部分41的第二部分41B和第一凸出部分45B的边界 线段中,其位置远离发热部件25,气化不会出现。
在热接收部分41中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经由蒸气流动通道43被传送至热辐射 部分42。在热辐射部分42中,工作流体的热量被传递至散热器33,如此工作流体的液化 被促进。在热辐射部分42中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经由位于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 的第一区域44A的管芯45的主部分45A被传送至热接收部分41。进一步,流体的液化部 分经由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区域44B被传送至热接收部分41。用这样的方式,工 作流体在环路热导管32内部循环,并且热量的传递被顺利地执行。被传输至散热器33的 热量通过来自风扇单元34的吹风被传播至空气。空气经由在外壳21中形成的通孔21AI皮 排出至外壳21的外侧。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电子装置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1,包括外壳21,容纳在外壳 21内部的发热部件25,以及环路热导管32,该环路热导管32也容纳在外壳21内部并通 过将工作流体密封进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流动通道而形成。进一步,环路热导管32包括 通过工作流体的气化从发热部件25获取热量的热接收部分41,通过工作流体的液化将热 接收部分41接收的热量释放至外部的热辐射部分42,将热接收部分41和热辐射部分42 彼此连接并允许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热接收部分41流向热辐射部分42的蒸气流动通道 43,设置在远离蒸气流动通道43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其将热接收部分41和热车畐 射部分42彼此连接并允许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热辐射部分42流向热接收部分41,以及 设置在靠近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部的蒸气流动通道43的管芯45,其用作将蒸气流动通 道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管芯45将蒸气流动通道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 分,因此不需要设置分隔区分构件。如此,能够使环路热导管32的结构简单化。进一步, 由于管芯45被设置在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中,将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以与重力相反的方 向传送变得可能。以这样的方式,环路热导管32能够不再依赖它的角度,因此,如果管 道被设定为某个角度时,环路热导管可以防止在其中工作流体的循环停止的所谓的顶部翁l 量(topheat)的出现。此外,环路热导管32被形成为柱状,但具有环路形状,因此管道 的整体形状能够被制成平板,这使得可以需要更少的空间来安装热导管。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包括主部分45A和从主部分45A伸出的第一凸出部分45B。 第一凸出部分45B凸出至热接收部分41的内侧以致将它的内段划分成与蒸气流动通道43连通的第一部分41A和与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连通的第二部分41B。热接收部分41在横 越第一部分41A和第一凸出部分45B这样的位置被热连接到发热部件25。
具有该结构,可以将发热部件25的连接部分配置在第一凸出部分45B和第二部分41B 之间的边界段。用这样的方式,在边界段的工作流体的气化能够被促进。另一方面,第一 凸出部分45B和第二部分41B的边界位于远离发热部件25的位置,因此边界段的温度能 够被维持为较低。因此,可以尽可能防止工作流体从该段气化。进一步,具有第一凸出部 分45B和第二部分41B之间的边界段位于远离发热部件25位置的配置,能够增加这个方 向的压力损失,并因此可以防止工作流体的蒸发部分的气泡沿这个方向流动。结果是, 能够防止工作流体中回流的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是通过烧结金属粉末制备的多孔材料。具有该结构,能够利 用多孔材料的毛细管作用将环路热导管32不再依赖角度。进一步,与其它的类型的管芯 45比较,管芯可以具有更少的空腔部分,因此管芯45能够充分地展现作为蒸气流动通道 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之间的区分构件的作用。特别是,当多孔材料被用作管芯45时, 即便在垂直方向配置的热接收部分41被设定在比热辐射部分42更高的位置以产生顶部热 量状态时,也能够将环路热导管32的性能的退化抑制为大约10%。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包括从第一凸出部分45B凸出至对应于发热部件25的位置的 第二凸出部分45C,以及第二凸出部分45C的厚度被设定为不超过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 半。具有该结构,第二凸出部分45C能够被形成为薄板形状。如此,能够增加使管芯45 与第一部分41A接触的表面区域,并且能够从该段促进工作流体的气化。当如在本实施例 中这样的薄环路热导管32被采用时,这尤其有利于增加表面积。-
进一步,由于第二凸出部分45C被形成为薄板形,可以防止它闭合热接收部分41的 第一部分41A以阻挡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的流动。如同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发热部件25 将被冷却这样的情况下,关注该点是尤其有效的。进一步,由于第二凸出部分45C被设置 为重叠发热部件25,发热部件25和环路热导管32之间的导热率能够被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包括从主部分45A凸出至热辐射部分42内部的第三凸出 部分45D,并且第三凸出部分45D凸出至与散热器33局部重叠这样的位置。具有该结构, 能够通过第三凸出部分45D将一定量的流体的液化部分保持在热辐射部分42中,借此可 以防止工作流体的回流。进一步,由于第三凸出部分45D被配置为局部地与散热器33重 叠,重叠部分的导热率能够被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管芯45包括从主部分45A凸出至第二区域44B的第四凸出部分45E,并且第四凸出部分45E的厚度被设定为不超过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具有该结构,环 路热导管32的角度依赖能够被进一步减少,因此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能够被顺利地传送。 由于第四凸出部分45E能够被形成为薄板形状,第二区域44B的空腔部分的表面能够被保 持为较大,借此可以尽可能防止工作流体通过第二区域44B的流动的堵塞。进一步,发热 部件25和热接收部分41的第二部分41B之间的距离能够被做得较长,因此第二部分41B 和管芯45的第四凸出部分45E之间的边界段的温度能够被降低,借此可以防止工作流体 的回流。
接下来,现在将参照图6描述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作为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 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51,仅仅在管芯45的第四凸出部分52的结构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而其他部分是共同的。因此,作出与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联系的说明。两个实施例所 共同的部件用同样的标号指定,对这些部件的说明将被省略。
第二实施例的管芯45包括从主部分45A和第一凸出部分45B凸出至液体返回流动通 道44的第二区域44B的第四凸出部分52。举例来说,第四凸出部分52以半圆形方式突出 至围绕发热部件25的区域以与发热部件25的配置相对应。第四凸出部分52的厚度被设 定为不超过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根据第二实施例,第四凸出部分52突出至对应于发热部件25的位置。具有该配置, 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区域44B的空腔部分能够被保持为较大。用这样的方式,第 四凸出部分45E的尺寸能够被最小化。如此,第四凸出部分45E不会阻挡工作流体的液4七 部分的流动,如此能够使工作流体在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中顺利地流动。进一步,发热 部件25和热接收部分41的第二部分41B之间的距离能够被做得较长,借此可以防止工作 流体的回流。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不限于如上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本发明也能够被应用于包括移动 信息终端的其它类型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只要它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电子装置能 够被改型为各种方案。
其他的优点和改进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想到的。因此,本发明就较宽的方面 而言,并不局限于这里显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典型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 要求及其等同概念所定义的总的发明构思的宗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进。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12);容纳在所述外壳(12)中的发热部件(25);以及容纳在所述外壳(12)中的热导管(32),所述热导管(12)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流动通道,在所述内部流动通道中密封有工作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32)进一步包括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25)的热量的热接收单元(41);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述热接收单元(41)接收的所述热量的热辐射单元(42);构造为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所述热辐射单元(42)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41)流向所述热辐射单元(42)的蒸气流动通道(43);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射单元(42)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41);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管芯(45),所述管芯(45)还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和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主部分(45A)和从所述主部分(45A).延伸的第一凸出部分(45B),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向所述热接收单元(41)的内部凸出以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的内部划分为连通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第一部分(41A)和连通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部分(41B),以及所述热接收单元(41)被热连接到处于横越所述第一部分(41 A)和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的位置的所述发热部件(25)。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是通过烧结金属粉末制备的多孔材料。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向与所述发热部件(25)重叠的位置凸出的第二凸出部分(45C),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分(45C)的厚度等于或小于所述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主部分(45A)向所述热辐射部件(41)内部凸出的第三凸出部分(45D),并且所述第三凸出部分(45D)向局部地与促进所述热辐射单元(42)中的热辐射的散热器(33)重叠的位置凸出。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包括第一区域(44A)和第二区域(44B),所述第一区域(44A)中设置有所述管芯(45)的所述主部分(45A),所述第二区域(44B)位于远离所述主部分(45A)处,以及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主部分(45A)向所述第二区域(44B)凸出的第四凸出部分(45E),并且所述第四凸出部分(45E)的厚度等于或小于所述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凸出部分(45E)向与所述发热部件(25)对应的位置凸出。
8. —种环路热导管(32),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密封有工作流体的内部流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32)包括-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25)的热量的热接收单元(41);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述热接收单元(41)接收的所述热量的热辐射单元(42);构造为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所述热辐射单元(42)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41)流向所述热辐射单元(42)的蒸气流动通道(43);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射单元(42)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41):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管芯(45),所述管芯(45)还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和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主部分(45A)和从所述主部分(45A)延伸的第一凸出部分(45),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向所述热接收单元(41)的内部凸出以致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的内部划分为连通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第一部分(41A)和连通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的第二部分(41B),以及所述热接收单元(41)被热连接到处于横越所述第一部分(41A)和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的位置的所述发热部件(25)。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是通过烧结金属粉末制备的多孔材料。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第一凸出部分(45B)向与所述发热部件(25)重叠的位置凸出的第二凸出部分(45C),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分(45C)的厚度等于或小于所述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主部分(45A)向所述热辐射部件(41)内部凸出的第三凸出部分(45D),并且所述第三凸出部分(45D)向局部地与促进所述热辐射单元(42)中的热辐射的散热器(33)重叠的位置凸出。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包括第一区域(44A)和第二区域(44B),所述第一区域(44A)中设置有所述管芯(45)的所述主部分(45A),所述第二区域(44B)位于远离所述主部分(45A)处,以及所述管芯(45)包括从所述主部分(45A)向所述第二区域(44B)凸出的第四凸出部分(45E),并且所述第四凸出部分(45E)的厚度等于或小于所述主部分(45A)的厚度的一半。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环路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凸出部分(45E)向与所述发热部件(25)对应的位置凸出。
15. —种冷却装置包括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密封有工作流体的内部流动通道的热导管(32),以及具有热接收单元(41)和热辐射单元(42);热连接到所述热接收单元(41)的发热部件(25);促进所述热辐射单元(42)中的热辐射的散热器(33),以及将气流提供至所述散热器(33)的风扇单元(34),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热导管(32)进一步包括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获取所述发热部件(25)的热量的所述热接收单元(41);构造为通过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释放由所述热接收单元(41)接收的所述热量的所述热辐射单元(42);构造为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所述热辐射单元(42)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所述热接收单元(41)向所述热辐射单元(42)流动的蒸气流动通道(43);设置在远离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将所述热接收单元(41)和热辐射单元彼此连接并允许所述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所述热辐射单元(42)流向所述热接收单元(41);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靠近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的位置的管芯(45),所述管芯(45)还用作将所述蒸气流动通道(43)和所述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容纳在外壳(12)内部的发热部件(25)以及容纳在外壳(12)内部的环路热导管(32),该环路热导管(32)包括具有环路形状的内部流动通道,在其内密封工作流体。环路热导管(32)进一步包括热接收单元(41),热辐射单元(42),允许工作流体的气化部分从热接收单元(41)流向热辐射单元(42)的蒸气流动通道(43),允许工作流体的液化部分从热辐射单元(42)流向热接收单元(41)的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以及设置在靠近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内部的蒸气流动通道(43)位置的管芯(45)。管芯(45)还用作将蒸气流动通道(43)和液体返回流动通道(44)彼此区分的区分部分。
文档编号G06F1/20GK101522013SQ20091000827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8日
发明者富冈健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