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493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且便于拆卸与调整长度的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装置以广泛地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某些电子装置具有随身携带的需求,因此制造商开出一些携带构件装设于电子装置上,以方便使用者携带或握持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便有类似的携带构件。背带型的携带构件是较常见的一种携带构件。此种携带构件主要将一背带连接在既有的电子装置上,让使用者可以背着这些电子装置。

另一种常见的携带构件是手把式的携带构件。此种携带构件将一手把连接在一电子装置上,让使用者可利用手把而手提这些电子装置。为了因应不同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不论是背带型或手把式的携带构件会设计一个调整机构,让使用者可以调整背带的长度或手把的长度,例如一般背包的背带一般。这些调整机构通常位于背带上或手把上,以直接调整背带或手把的可使用长度。但是,上述已知的调整机构都有一共同的缺点,就是欲调整其使用长度时,并不方便。很难再使用电子装置的同时调整长度。有鉴于此,目前仍极需一种改良的携带构件,期能具有更佳的使用方便性及广泛应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此携带构件可提供使用者方便地调整其使用长度,并提供舒适的握持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包含本体以及定位件。本体包含第一定位部以及开孔。第一定位部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定位件包含第二定位部以及连接此第二定位部的顶部。第二定位部可分离地啮合至第一定位部。顶部穿过开孔而自与本体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凸出。其中,当顶部被按压时,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能够分离以调整定位件与本体的相对位置。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此第一定位部位于开孔的周围。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述携带构件还包括弹性件,固定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且定位件设置于弹性件与本体之间,其中当顶部被按压时,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分离并使弹性件形变而具弹性势能,当顶部被释放时,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以使第二定位部啮合至第一定位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此弹性件包含固定板以及弹片。固定板固设于第一表面,弹片的一端连接固定板,且另一端抵接定位件。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具有第一锯齿结构,而第二定位部具有第二锯齿结构,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互啮合。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述携带构件还上述携带构件还包含手持带,连接于定位件。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本体具有狭缝。手持带由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穿过狭缝而延伸至第二表面的一侧。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述携带构件还包括固定件,设置于本体的至少一个角落,以将携带构件固定于电子装置上。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述携带构件还包括扣环,容许背带连接扣环。本发明的一另态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机壳以及上述携带构件。

本发明的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此携带构件可提供使用者方便地调整其使用长度,并提供舒适的握持感。


图IA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携带构件的使用方式示意图;图IB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携带构件的前视图;图IC为图IB的携带构件的后视图;图2A为图IB中沿2-2’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2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开孔以及第一定位部的上视示意图;图2C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定位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A、3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示意图;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固定件连接于一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5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扣环以及一背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揭示内容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下文针对了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与具体实施例提出了说明性的描述;但这并非实施或运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唯一形式。以下所揭露的各实施例,在有益的情形下可相互组合或取代,也可在一实施例中附加其它的实施例,而无须进一步的记载或说明。本发明揭露的携带构件,用于一电子装置。图IA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携带构件的使用方式示意图。携带构件100可拆卸地固定在此电子装置160上,以方便使用者携带电子装置160。图IB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携带构件100的前视图,图IC为图IB的携带构件100的后视图。如图IB及IC所示,携带构件100包含一本体110、一定位件120以及一手持带130。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相对第一表面111的第二表面112。电子装置可固定在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使用者可利用调整定位件120的位置,让手持带130处于适合使用的状态。图2A为图IB中沿2-2线段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见图2A,本体110包含一第一定位部113,其位于第一表面111上。第一定位部113可例如由多个凹槽115相邻接而形成的锯齿状表面,或者第一定位部113可包含诸如三角形、四角形或其它形状的凹槽或凸起的结构。凹槽115的深度可例如为约3mm至约5mm。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15的一边垂直于第一表面111。图2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的开孔以及第一定位部的上视示意图。多个凹槽115可大致相互平行,具有约2mm至约4mm的节距(pitch)。本体110还包含一开孔114,由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贯穿至第二表面112。图2B中同时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开孔114的位置。在此实施例中,开孔114可位在第一定位部113中,第一定位部113配置在开孔114的周围。在其它实施例中,本体110也可具有二个开孔,其分别位于第一定位部113的左右两边。因此,本发明的开孔114以及第一定位部113并不限于图2B所示为外观形状及位置。定位件120包含一第二定位部121,且第二定位部121可分离地抵接于第一定位部113。图2C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定位件120的立体示意图。第二定位部121包含多个 凸起123,此些凸起123的外观形状与第一定位部113的凹槽115大致相契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13具有一第一锯齿结构,而第二定位部121具有一第二锯齿结构,且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相互啮合。因此,当第二定位部121抵接于第一定位部113时,定位件120不会与第一定位部113发生相对位移。但是,当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分离时,定位件120可相对第一定位部113产生位移。换言之,利用分离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可调整定位件120与本体110的相对位置。定位件120还包含一顶部122,且顶部122穿过开孔114而自本体110的第二表面112凸出,如图2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顶部122大致由第二定位部121的中心向上延伸而形成。顶部122的数目及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定位件120还包含一连接部124,连接部124与顶部122分别位于第二定位部121的相对两侧。连接部124可凸设于第二定位部121的下表面,用以连接手持带130。在其它实施例中,定位件120可包含二个顶部,其分别由第二定位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出。本体可包含的二个开孔,分别对应上述二个顶部。此二个顶部分别穿过对应的开孔而凸出于本体110的第二表面112。在本发明中,“第二定位部121可分离地抵接于第一定位部113”的结构设计或方式并无特殊限制。在一实施方式中,携带构件100可包括有一弹性件140配置于第一表面111的一侧,并使第二定位部121夹置于弹性件140与本体110之间。弹性件140可提供一弹力而让第二定位部121可分离地抵接于第一定位部113。换言之,当顶部122被按压时,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分离,并使弹性件140发生形变而具有一弹性势能,当顶部122被释放时,弹性件140释放弹性势能以使第二定位部121紧密抵接第一定位部11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弹性件140可包含一固定板141以及一弹片142。固定板141可固设在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上。弹片142包含一倾斜部142a以及一平板部142b。倾斜部142a的一端连接在固定板141,且与固定板141形成一夹角α。夹角α可为约10度至约20度。弹片142的平板部142b触接第二定位部121,并提供弹性力将第二定位部121抵接至第一定位部113。在本实施例中,弹片142的平板部142b与固定板141之间具有一间距为约3mm至约5mm。当然,除上述弹片142外,其它例如弹簧组或弹性体等弹性机构亦可适用于本发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利用磁力而使第二定位部121可分离地抵接于第一定位部113。具体而言,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可具有相异的磁极性,而达成两者可分离地相互抵接。图3A、3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及操作方式。请同时参考图2A,图2A所示为定位件120与第一定位部113处于相抵接的状态。此时,定位件120与第一定位部113不能发生相对位移。首先,使用者以箭头E的方向按压定位件120的顶部122,使定位件120的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分离。接着,请参见图3A,沿箭头F方向推动定位件120,使其与第一定位部113发生相对位移。随后,如图3B所示,当定位件120移动至适当位置,使用者不再按压定位件120,此时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可利用弹性件140的弹力或是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3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而恢复至两者相抵接的状态。手持带130的一端连接于定位件120。因此,当定位件120与第一定位部113发生相对位移时,手持带130会跟着定位件120 —起移动,而改变手持带130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手持带130的一端可具有一连接孔132,连接部124穿越接孔132并接触弹片142。当然,其它已知的连接方式或机构,亦可应用在本发明的手持带130与定位件 120的连接上。在一实施方式中,本体110具有一狭缝116,其贯穿本体110。手持带130穿过狭缝116,而由第一表面111的一侧延伸至第二表面112的一侧。因此,当定位件120被移动时,手持带130位于第二表面112侧的长度也随之改变,如图3B所示。换言之,手持带130本身的实际长度虽未改变,但是手持带130的松紧状态可以被改变。因此,使用者可利用调整定位件120的位置,而让手持带130处于适合使用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狭缝116以一倾斜角度Θ贯穿本体110,如图2A所示,角度Θ可为约80度至约10。在其它实施例中,狭缝116可以垂直贯穿本体11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携带构件100可还包括有一固定件150,如图IB及图4A所示。固定件150可设置于本体110的至少一个角落,以将携带构件100固定于一电子装置160上。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150可为一螺丝,且电子装置160上可具有一相对应的螺丝孔,螺丝可贯穿本体110的一角落而将携带构件100固定在电子装置160上,如图4B所示。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携带构件100可还包括有一扣环170,如图5所示。扣环170配置在本体Iio的第二表面112上。例如,扣环170可利用一扣环固定件172而连接于本体110。扣环固定件172可具有一半环部172a,其围绕扣环170的一部分。因此,扣环170可大致以半环部172a为轴心而翻转。背带180的一端可连接于扣环170,使用者可利用背带180携带电子装置。本发明的另一态样,为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携带构件100。举例而言,此电子装置可包括一平板电脑以及上述的携带构件,且携带构件100连接于平板电脑。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其特征是,上述携带构件包含 本体,包含第一定位部以及开孔,上述第一定位部位于上述本体的第一表面;以及 定位件,包含第二定位部以及连接上述第二定位部的顶部,上述第二定位部可分离地啮合至上述第一定位部,上述顶部穿过上述开孔而自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凸出,其中当上述顶部被按压时,上述第一定位部与上述第二定位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第二定位部可分离地啮合至上述第一定位部的一位置,当上述顶部被按压时,上述第一定位部与上述第二定位部分离,且上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上述第一定位部移动至上述第一定位部的另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携带构件还包括弹性件,固定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一表面上,且上述定位件设置于上述弹性件与上述本体之间,其中当上述顶部被按压时,上述第二定位部与上述第一定位部分离并使上述弹性件形变而具弹性势能,当上述顶部被释放时,上述弹性件释放上述弹性势能以使上述第二定位部啮合至上述第一定位部的另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弹性件包含固定板以及弹片,上述固定板固设于上述第一表面,上述弹片的一端连接上述固定板,且另一端抵接上述定位件。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携带构件还包含手持带,连接于上述定位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本体具有狭缝,上述手持带由上述第一表面的一侧经上述狭缝延伸至上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定位部位于上述开孔的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定位部具有第一锯齿结构,而上述第二定位部具有第二锯齿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携带构件还包括固定件,设置于上述本体的至少一个角落,以将上述携带构件固定于上述电子装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携带构件,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件还包括扣环,容许背带连接上述扣环。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机壳;以及 如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9的任一项所述的携带构件,所述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上述机壳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露一种携带构件及电子装置,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此携带构件包含本体以及定位件。本体包含第一定位部以及开孔,第一定位部位于本体的第一表面。定位件包含第二定位部以及连接第二定位部的顶部,第二定位部可分离地啮合至第一定位部,顶部穿过开孔而自与本体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凸出。其中,当顶部被按压时,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分离。本发明的携带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机壳上。此携带构件可提供使用者方便地调整其使用长度,并提供舒适的握持感。
文档编号G06F1/16GK102686065SQ20111046041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4日
发明者蔡文正, 黄志弘, 黄河清 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