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761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包括:屏幕,该屏幕为可触摸操作的触摸屏;主机,该主机集成在所述屏幕中;以及键盘,该键盘与所述屏幕可拆卸地连接,以在使用中具有相互连接状态或相互分离状态。使用本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使用中使键盘与屏幕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从而分离地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和键盘。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键盘和屏幕分开,触摸操作屏幕而使用笔记本电脑。
【专利说明】笔记本电脑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笔记本电脑中,键盘都是与主机形成为一体,依靠数据线与主板相连,并且键盘与屏幕可枢转地连接,形成整个的笔记本电脑。然而,有时(如小型会议或向客户演示产品、项目等时)使用者希望能够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与键盘分离地使用,以在不同位置操作键盘和观看屏幕。另外,在一些条件不方便的情况下(例如在火车上),使用者还希望还能够将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与屏幕分开,单独在屏幕上进行对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操作。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其包括:屏幕,该屏幕为可触摸操作的触摸屏;主机,该主机集成在屏幕中;以及键盘,该键盘与屏幕可拆卸地连接,以在使用中具有相互连接状态或相互分离状态。
[0005]进一步地,还包括枢接件,枢接件可枢转地设置在键盘上,用于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与屏幕连接。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锁止件,该锁止件用于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枢接件与屏幕锁止。
[0007]进一步地,枢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接部;屏幕上设有第二卡接部;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
[0008]进一步地,键盘中设有备用电源,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的备用电源接口 ;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主机连接的电源接收接口 ;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备用电源接口与电源接收接口插接。
[0009]进一步地,键盘中设有控制电路,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控制电路连接的键盘数据接口 ;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主机连接的主机数据接口 ;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数据接口与主机数据接口插接。
[0010]进一步地,键盘中设有备用电源和控制电路,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和控制电路均连接的键盘传输接口 ;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主机连接的主机传输接口 ;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传输接口与主机传输接口插接。
[0011]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为卡接槽;第二卡接部为屏幕的底侧部;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屏幕的底侧部卡接在卡接槽中。
[0012]或者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包括分别从枢接件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该凸出部由弹性材料制成,且两个凸出部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背离的钩部;第二卡接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屏幕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L形通孔,该L形通孔包括位于屏幕的底侧边上的第一开口和位于屏幕的侧边上的第二开口 ;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凸出部卡接入相应的L形通孔中,每个钩部分别钩在相应的第二开口的外侧。
[0013]或者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包括分别从枢接件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且两个凸出部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朝向的钩部;第二卡接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屏幕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凹进部,其中每个凹进部包括:第一壁,其为屏幕的侧边部的一部分;第二壁,其与第一壁平行延伸,第二壁上设有朝向第一壁开口的凹槽;偏置装置,其位于凹槽中,且一端固定连接至凹槽;以及卡接板,其一端位于凹槽中且与偏置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卡接板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壁而延伸出屏幕的侧边部外,卡接板上设有卡接孔,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凸出部卡接入相应的卡接孔中,且每个钩部分别钩在相应的卡接板的表面处。
[0014]进一步地,主机与键盘之间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
[0015]进一步地,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和屏幕可相对转动,并且键盘或屏幕上设有旋转限位部,使得屏幕与键盘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180度。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架,以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分离状态中,支架支撑屏幕。
[0017]进一步地,支架铰接在屏幕上。
[0018]进一步地,屏幕或支架上设有转动限位部,使得支架与屏幕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90 度。
[0019]进一步地,该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支架锁定装置,支架锁定装置用于在键盘与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支架固定于屏幕。
[0020]进一步地,支架与屏幕可拆卸地连接。
[0021]进一步地,支架由易散热的材料制成。
[0022]进一步地,键盘上设有触摸屏操作切换按键,用于取消或启动屏幕的可触摸操作的功能;屏幕上设有键盘操作切换按键,用于取消或启动键盘的可操作功能。
[0023]进一步地,键盘的顶表面设有触摸板,且键盘的侧面设有USB数据接口。
[0024]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5]本发明的笔记本电脑中,主机集成在屏幕而非键盘中,且键盘与屏幕可拆卸地连接,以在使用中具有相互连接状态或相互分离状态。这样,可以在使用中使键盘与屏幕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从而分离地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和键盘。另外,由于该笔记本电脑中,主机集成在可触摸操作的屏幕中,键盘与屏幕又可拆卸,使得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键盘和屏幕分开,触摸操作屏幕而使用笔记本电脑。
[0026]在
【发明内容】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
【发明内容】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27]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002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侧视示意图;
[0030]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枢接件的后视示意图;[0031]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枢接件的侧视示意图;
[0032]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的仰视示意图;
[0033]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枢接件的俯视示意图;
[0034]图6示出了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5]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的主视示意图;
[0036]图8示出了图7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的仰视示意图;
[0038]图10示出了图9中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9]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的侧视示意图;
[0040]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41]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43]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0044]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包括屏幕1、主机(未示出)和键盘2。屏幕I为可触摸操作的触摸屏,主机集成在屏幕I中;键盘2与屏幕I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在使用中,键盘2与屏幕I具有相互连接状态或相互分离状态。在本发明中,术语“可拆卸”是指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可以不借助于而工具而用手轻松地将键盘与屏幕相互分离和安装,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助于工具的复杂的拆卸过程。此外,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屏幕I与键盘2可与普通笔记本电脑一样地相对转动。
[0045]可以理解,上述的笔记本电脑使得可以在使用中使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从而分离地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I和键盘2。这样,在例如二到三人的小型会议中,或销售人员向一至两名客户演示产品项目时,可以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I和键盘2分离至一定距离,以方便对键盘的操作和对屏幕的观看。另外,由于该笔记本电脑中,主机集成在可触摸操作的屏幕I中,键盘2与屏幕I又可拆卸,使得在需要的时候(例如乘坐火车时),可以将键盘2和屏幕I分开,这时,集成有主机的屏幕I成为平板电脑,使用者可以触摸操作屏幕I而使用该平板电脑。
[0046]优选地,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本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中还包括枢接件4,该枢接件4可枢转地设置在键盘2上,用于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与屏幕I连接。可以理解,通过该枢接件21与键盘2的可枢转连接以及该枢接件21与屏幕的连接,可以实现键盘2与屏幕I之间的可枢转连接。当然,在实践中,该枢接件4也可以设置在屏幕I上以与键盘2连接,然而,枢接件21设置在键盘2上,可以确保键盘2与屏幕I相互拆卸时,屏幕I的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
[0047]枢接件21与屏幕I之间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相互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笔记本电脑中还可以包括各种适合的常用锁止件,用于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枢接件4与屏幕I锁止。
[0048]枢接件4与屏幕I之间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优选地,如图2-4所示,该枢接件4上可以设有第一卡接部41 ;相应地,屏幕I上设有第二卡接部11。从而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第一卡接部41与第二卡接部11卡接连接。卡接部的形式,结构简单,且使得枢接件4与屏幕I之间既容易连接也容易拆卸,方便使用者的操作。
[0049]该第一卡接部41和该第二卡接部11可以具有可相互卡接的任何形式。优选地,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41为卡接槽,第二卡接部11为屏幕I的底侧部。该卡接槽的形状与屏幕I的底侧部的形状匹配,从而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屏幕I的底侧部卡接在卡接槽中。使用时,当需要将键盘2与屏幕I连接使用时,将屏幕I的底侧部(第二卡接部11)卡接入枢接件4上的卡接槽(第一卡接部41)中即可。这种卡接的形式非常简单,屏幕I上无须设置任何其他卡接零件,其自身的底侧部即形成了卡接部。
[0050]另外,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键盘2中设有备用电源(未示出),第一^^接部41中设有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的备用电源接口 411。相应地, 如图4所示,第二卡接部11中设有与主机连接的电源接收接口 111。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备用电源接口 411与电源接收接口 111插接。这样,在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时,可以使用第一卡接部41中的备用电源接口 411向主机提供电力。
[0051]并且,优选地,如图2所示,键盘2中设有例如主板的控制电路(未示出),第一卡接部41中设有与该控制电路连接的键盘数据接口 412。相应地,如图4所示,第二卡接部11中设有与主机连接的主机数据接口 112 ;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数据接口 412与主机数据接口 112插接。这样,在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时,通过该键盘数据接口 412和该主机数据接口 112,主机与键盘2之间实现数据传输。当然,当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时,主机与键盘2之间需要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在实践中,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不管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连接状态还是相互分离状态,主机与键盘2之间可以一直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
[0052]更优选地,第一卡接部41中的上述备用电源接口 411和键盘数据接口 412可以集成为一个键盘传输接口(图中未示出),相应地,第二卡接部11中的上述备用电源接口 411和主机数据接口 112可以集成为一个主机传输接口(图中未示出)。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传输接口与主机传输接口插接。这样,在键盘2与屏幕I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时,通过该键盘传输接口和该主机传输接口,可以同时实现向主机提供电力以及主机与键盘2之间传输数据两项功能。
[0053]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与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大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一卡接部41和第二卡接部11的形式不同。
[0054]具体地,如图5-6所示,第一卡接部41包括分别从枢接件4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413,该凸出部413由弹性材料制成,且两个凸出部413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背离的钩部4131。相应地,如图7-12所示,第二卡接部11包括分别设置在屏幕I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L形通孔113,该L形通孔113包括位于屏幕I的底侧边上的第一开口 1131和位于屏幕I的侧边上的第二开口 1132。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凸出部413卡接入相应的L形通孔113中,每个钩部4131分别钩在相应的第二开口 1132的外侧。
[0055]当需要将键盘2与屏幕I连接时,使用者需要将枢接件41上的凸出部413(第一卡接部41)与屏幕I上的L形通孔113 (第二卡接部11)的第一开口 1131对准,之后将键盘2朝向屏幕I插入即可,这时即实现屏幕I与枢接件4的卡接。需要拆卸键盘2时,需要使用者用手按压两个钩部4131,弹性的凸出部413向内弯曲,从而完全回到L形通孔113中,进而可以从其中脱离。此卡接方式更加方便使用者操作。
[0056]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大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一卡接部41和第二卡接部11的形式不同。
[0057]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一卡接部41包括分别从枢接件4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413 (图13中仅示出其中一个,另一个凸出部与示出的该凸出部413形状相同且对称),且两个凸出部413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朝向的钩部4131。第二卡接部11包括分别设置在屏幕I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凹进部114 (图13中仅示出其中一个,另一个凹进部与示出的该凹进部114形状相同且对称),其中每个凹进部114包括第一壁1141、第二壁1142、偏置装置1143以及卡接板1144。从图13中可以看到,第一壁1141为屏幕I的侧边部的一部分。第二壁1142与第一壁1141平行延伸,第二壁1142上设有朝向第一壁1141开口的凹槽1142a。偏置装置1143位于该凹槽中1142a,且一端固定连接至凹槽1142a。卡接板1144 一端位于凹槽1142a中且与偏置装置1143的另一端连接,卡接板114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壁1141而延伸出屏幕I的侧边部外,卡接板1144上设有卡接孔1144a,在键盘2(图中未示出)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凸出部413卡接入相应的卡接孔1144a中,且每个钩部4131分别钩在相应的卡接板1144的表面处。
[0058]当需要将键盘2与屏幕I连接时,使用者需要将枢接件41上的凸出部413(第一卡接部41)与屏幕I上的凹进部114 (第二卡接部11)对准,之后将键盘2朝向屏幕I插入即可。在将键盘2朝向屏幕I插入的过程中凸出部413在卡接孔1144a中逆着偏置装置1143推压卡接板1144,凸出部413的钩部4131穿过卡接孔1144a后,偏置装置1143使卡接板1144反向运动,之后两个钩部4131分别钩在相应的卡接板1144的表面处,完成插接过程。需要拆卸键盘2时,需要使用者用手按压两个卡接板1144的延伸出屏幕I的侧边部外的端部,以逆着偏置装置1143推压卡接板1144,从而使钩部4131可以顺利通过卡接孔1144a,这时可将键盘2和屏幕I相对移开,以使凸出部413 (第一卡接部41)脱离凹进部114 (第二卡接部11)。此卡接方式更加方便使用者操作。
[0059]从图13中还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还包括备用电源接口411和电源接收接口 111。本实施例中,备用电源接口 411设置在枢接件4上,电源接收接口111设置在凹进部114中,第二壁1142的另一侧附近。当然,在实践中,备用电源接口 411和电源接收接口 111可以分别设置在枢接件4和屏幕I的任何合适的位置。
[0060]同样地,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还包括键盘数据接口412和主机数据接口 112。本实施例中,键盘数据接口 412设置在枢接件4上,主机数据接口112设置在凹进部114中,第二壁1142的另一侧附近。当然,在实践中,键盘数据接口 412和主机数据接口 112可以分别设置在枢接件4和屏幕I的任何合适的位置。
[0061]另外,优选地,在实施例1-3中,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键盘2和屏幕I可相对转动,并且键盘2或屏幕I上设有旋转限位部(图中未示出),使得屏幕I与键盘
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180度。该旋转限位部可以采用凸台等任何合适的形式。
[0062]此外,优选地,回到图1,可以看到,例如在实施例1中,该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支架3,从而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分离状态中,支架3支撑屏幕I。这样,当使用者将键盘2与屏幕I分离并使用屏幕I时,可以通过该支架3将屏幕I支撑在平面上,用于观赏电影、播放照片等。
[0063]支架3可以与屏幕I可拆卸地连接,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装在屏幕上。然而,优选地,如图1所示,支架3铰接在屏幕I上。
[0064]更优选地,屏幕I或支架3上可以设有转动限位部(图中未示出),使得支架3与屏幕I在相互转动时,两者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90度。
[0065]另外,更优选地,该笔记本电脑还可以包括支架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出),该支架锁定装置用于在键盘2与屏幕I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支架3固定于屏幕I。也就是,当键盘2与屏幕I相互连接时,因为不需要支架3的支撑,可以使用该支架锁定装置将其锁定于屏幕I上,以避免其影响操作。
[0066]优选地,该支架3由易散热的材料制成,以帮助屏幕I中的主机的散热。
[0067]此外,优选地,键盘2上可以设有触摸屏操作切换按键(未示出),用于取消或启动屏幕I的可触摸操作的功能;而屏幕I上可以设有键盘2操作切换按键(未示出),用于取消或启动键盘2的可操作功能。这样,在不同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两个切换键以将键盘2或屏幕I之一的操作功能取消,以避免操作混乱。并且,键盘2的顶表面可以设有触摸板,以方便使用者触摸该触摸板进行鼠标操作,且键盘2的侧面可以设有USB数据接口,以方便使用者进行数据传输,该USB数据接口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与屏幕I中的主机相互数据传输,例如通过上述的键盘数据接口 412与主机数据接口 112实现与主机的连通。
[0068]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包括: 屏幕,所述屏幕为可触摸操作的触摸屏; 主机,所述主机集成在所述屏幕中;以及 键盘,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可拆卸地连接,以在使用中具有相互连接状态或相互分离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键盘上,用于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与所述屏幕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用于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所述枢接件与所述屏幕锁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接部; 所述屏幕上设有第二卡接部;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盘中设有备用电源,所述 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的备用电源接口; 所述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主机连接的电源接收接口;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备用电源接口与所述电源接收接口插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盘中设有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的键盘数据接Π ; 所述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主机连接的主机数据接口;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键盘数据接口与所述主机数据接口插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盘中设有备用电源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控制电路均连接的键盘传输接口; 所述第二卡接部中设有与所述主机连接的主机传输接口;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键盘传输接口与所述主机传输接口插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卡接槽; 所述第二卡接部为所述屏幕的底侧部;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屏幕的所述底侧部卡接在所述卡接槽中。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分别从所述枢接件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由弹性材料制成,且两个所述凸出部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背离的钩部;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屏幕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L形通孔,所述L形通孔包括位于所述屏幕的底侧边上的第一开口和位于所述屏幕的侧边上的第二开口;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所述凸出部卡接入相应的所述L形通孔中,每个所述钩部分别钩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分别从所述枢接件的两端沿径向凸出的两个凸出部,且两个所述凸出部的自由端部各自设有相互朝向的钩部;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屏幕的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凹进部,其中每个凹进部包括: 第一壁,其为所述屏幕的侧边部的一部分; 第二壁,其与所述第一壁平行延伸,所述第二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壁开口的凹槽; 偏置装置,其位于所述凹槽中,且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凹槽;以及卡接板,其一端位于所述凹槽中且与所述偏置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壁而延伸出所述屏幕的侧边部外,所述卡接板上设有卡接孔, 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每个所述凸出部卡接入相应的所述卡接孔中,且每个所述钩部分别钩在相应的所述卡接板的表面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与所述键盘之间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相互连接状态中,所述键盘和所述屏幕可相对转动,并且所述键盘或所述屏幕上设有旋转限位部,使得所述屏幕与所述键盘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180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以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所述相互分离状态中,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屏幕。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铰接在所述屏幕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或所述支架上设有转动限位部,使得所述支架与所述屏幕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90度。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支架锁定装置,所述支架锁定装置用于在所述键盘与所述屏幕的所述相互连接状态中将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屏幕。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屏幕可拆卸地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易散热的材料制成。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盘上设有触摸屏操作切换按键,用于取消或启动所述屏幕的可触摸操作的功倉泛; 所述屏幕上设有键盘操作切换按键,用于取消或启动所述键盘的可操作功能。
20.如权利要求1上述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盘的顶表面设有触摸板,且所述键盘的侧面设有USB数据接口。
【文档编号】G06F1/16GK103576756SQ20121027730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6日
【发明者】郑文杰 申请人:辉达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