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0163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条件下,抗菌药物在医院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错误认识1:抗菌药物等于消炎药,抗菌药物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错误的认识2: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错误的认识3: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其实,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错误的认识4: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用药因素,可能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错误的认识5:发烧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菌药物无效。错误的认识6: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错误的认识7:—旦有效就停药,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SP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WHO认为,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三个危害: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2、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感染。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各种错误的认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尚缺少一种可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临床诊间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系统。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由于受局限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做出好的治疗决策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的仅仅依靠医生自身经验、合理性较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提升用药合理性的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所述决策系统包括: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用以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指标、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和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并对照病人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和标本情况,制定对照病原学检查参数的抗菌药物对应关系;病人数据采集模块,用于依照病人的病情和标本情况进行病原学检查,依照病原学检查结果采集得到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辅助决策模块,用以依照自动采集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查找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得到辅助建议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进一步,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一种病原学检查参数对应优先级不同的至少两种抗菌药物名称。更进一步,所述病人数据采集模块中,依照炎症指标检查结果采集得到并制作炎症指标动态曲线,同时与所使用抗菌药物在时间上建立对应关系。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提升用药合理性。


图1是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一种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所述决策系统包括: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用以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指标、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和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并对照病人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动态结果,制定对照病原学检查参数的抗菌药物对应关系;病人数据采集模块,用以依照病人的病情和标本情况进行病原学检查,依照病原学检查结果采集得到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辅助决策模块,用以依照自动采集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查找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得到辅助建议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进一步,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一种病原学检查参数对应优先级不同的至少两种抗菌药物名称。
更进一步,所述病人数据采集模块中,依照炎症指标检查结果采集得到并制作炎症指标动态曲线,同时与所使用抗菌药物在时间上建立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根据病人病情、病原学检查、用药理由,建立起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指标,从药效学指标、药动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结合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制定用药方案病人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生成优选的抗菌药物对应关系。提供一种计算机辅助医生在诊间开立医嘱的决策方案,辅助医生做出最终的决策。本发明通过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计算机系统中编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医嘱开立界面;第二步、在医嘱开立界面上记录病人的病情记录;第三步、强制进行病原学检查,即依照病人的病情和标本情况进行病原学检查;第四步、自动抓取病原学检查结果,并与病原检查结果解读对应(包括结果解读和针对每个病原体的抗菌药物治疗选择);第五步、筛选抗菌药物;第六步、系统生成可用的抗菌药物;第七步、在操作系统,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指标和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结合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制定用药方案病人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生成优先级不同的五组抗菌药物;第八步、依据用药的价格和病情适合度排列先后顺序;第九步、选出辅助建议的优选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如下:Mu=A HBncnDnEnFnGA=抗菌活性指标、B=抗菌谱指标、C=药代动力学指标、D=安全性指标、E=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药动学、F=药敏实验结果指标、G=病原学检查结果和炎症指标Mu:最优用药。本实施例的第七步中,也可以生成两组、三组或者其他多组抗菌药物,优先级的排序参照其中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的加权值的大小进行先后排序。
权利要求
1.一种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决策系统包括: 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用以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指标、安全性指标、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和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并对照病人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动态结果,制定对照病原学检查参数的抗菌药物对应关系; 病人数据采集模块,用以依照病人的病情和标本情况进行病原学检查,依照病原学检查结果得到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 辅助决策模块,用以依照自动采集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自动关联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得到辅助建议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一种病原学检查参数对应优先级不同的至少两种抗菌药物名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病人数据采集模块中,依照炎症指标检查结果采集得到并制作炎症指标动态曲线,同时与所使用抗菌药物在时间上建立对应关系。
全文摘要
一种计算机辅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诊间决策系统,包括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建立模块,用以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指标、抗菌谱指标、药代动力学指标、安全性指标、经济性综合权衡利弊指标和药敏实验结果指标,并对照病人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动态结果,制定对照病原学检查参数的抗菌药物对应关系;病人数据采集模块,用以依照病人的病情和标本情况进行病原学检查,依照病原学检查结果得到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辅助决策模块,用以依照自动采集的病原学检查参数和炎症指标,自动关联所述抗菌药物对应关系,得到辅助建议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本发明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提升用药合理性。
文档编号G06F19/00GK103198220SQ20131011932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王选锭, 陈建群, 俞剑, 王辉, 吴振波, 胡纪梁, 李武胜, 许杰, 周权, 赵阔路, 金瑞海, 江智扬, 鲍方云 申请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银江智慧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