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0594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便携式电子模块包括壳体、至少一发热组件及散热机构;壳体具有入风口;至少一发热组件设置于壳体内;散热机构包括固定框架、驱动柄、驱动装置及多个扇叶片;固定框架设置于壳体对应入风口的位置上;驱动柄设置于固定框架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驱动装置用来驱动驱动柄相对于固定框架往复移动;多个扇叶片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固定框架中以可相对固定框架枢转摆动,每一扇叶片朝相对应的通孔延伸形成有凸柱,每一扇叶片的凸柱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通孔中,以使每一扇叶片可随着驱动柄的往复移动而枢转摆动,以引导外界空气通过入风口吹向至少一发热组件。本发明提升设计弹性,以利于薄型化设计。
【专利说明】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尤指一种利用驱动装置驱动驱动柄往复移动以使扇叶片枢转摆动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及其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便携式电子科技的进步,便携式电子模块(如笔记本型计算机等)所能提供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及强大,这同时也代表了其内部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器、硬盘、主机板等)的数据处理速度必须越来越快,以使其可应付庞大的系统作业工作量,但这也代表了其内部电子组件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也会不断的向上飙升,因此散热问题便成为业者设计便携式电子模块时所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0003]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散热设计为使用风扇与散热鳍片的组合,也就是将风扇安装在位于发热组件上方的散热鳍片之上,通过风扇旋转以自便携式电子模块的入风口(通常位于其壳体的一侧)吸入外界冷空气且将已吸收发热组件所产生并经由散热鳍片所传导的热能的热空气从出风口(通常位于其壳体的另一侧)排出,如此即可藉由空气的循环对流以达到排除便携式电子模块内部热能的目的。然而,在现今便携式电子模块强调轻薄短小的潮流下,上述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往往会占用便携式电子模块过多的内部空间而不利于便携式电子模块薄型化的应用,并会导致便携式电子模块在结构设计与内部空间规划上出现诸多的限制。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模块及散热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驱动装置驱动驱动柄往复移动以使扇叶片枢转摆动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及其散热机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6]本发明公开一种便携式电子模块,该便携式电子模块包括一壳体、至少一发热组件,以及一散热机构;该壳体具有一入风口 ;该至少一发热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该散热机构包括一固定框架、一驱动柄、一驱动装置,以及多个扇叶片;该固定框架设置于该壳体对应该入风口的位置上;该驱动柄设置于该固定框架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该驱动装置用来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该多个扇叶片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该固定框架中以可相对该固定框架枢转摆动,每一扇叶片朝相对应的通孔延伸形成有一凸柱,每一扇叶片的该凸柱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通孔中,以使每一扇叶片可随着该驱动柄的往复移动而枢转摆动,以引导外界空气通过该入风口吹向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0007]本发明还公开该驱动柄在对应该驱动装置的位置上形成有一齿条结构,该驱动装置为一马达且具有一转动齿轮轴,该转动齿轮轴啮合于该齿条结构以在双向往复旋转时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0008]本发明还公开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上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上枢接轴的一上枢接孔,该上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上枢接孔中。
[0009]本发明还公开每一扇叶片具有相对远离该驱动柄的一第一侧以及相对接近该驱动柄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彼此相对,该上枢接轴与该第一侧相距的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距的一距离的二分之一。
[0010]本发明还公开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下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下枢接轴的一下枢接孔,该下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下枢接孔中。
[0011]本发明还公开每一扇叶片为一类似梯形片体且该第一侧呈弧形。
[0012]本发明还公开该壳体具有一流道结构,该流道结构延伸形成于该散热机构以及该至少一发热组件之间以将通过该入风口的外界空气引导至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0013]本发明还公开该壳体具有一出风口以排出流经过该至少一发热组件的外界空气。
[0014]本发明还公开该固定框架朝该至少一发热组件延伸形成有一流道结构以将通过该入风口的外界空气引导至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0015]本发明还公开该驱动柄由磁性材质所构成以及该驱动装置包含一电磁铁以及一弹簧。该电磁铁位于该驱动柄的一侧,用来在通电时提供磁力以侧向吸引该驱动柄往接近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往远离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
[0016]本发明还公开该驱动装置包含一马达、一凸轮,以及一弹簧。该马达具有一转动轴。该凸轮设置于该转动轴上以与该转动轴共同旋转。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抵接于该凸轮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凸轮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0017]本发明还公开该驱动柄上形成有一椭圆形孔以及该驱动装置包含一马达以及一弹簧。该马达具有一半圆柱体转动轴以穿设于该椭圆形孔中。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的该椭圆形孔的一内壁抵靠于该驱动柄的该半圆柱体转动轴,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半圆柱体转动轴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0018]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用来进行一便携式电子模块的散热,该便携式电子模块包括一壳体以及至少一发热组件,该壳体具有一入风口,该至少一发热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该散热机构包括一固定框架、一驱动柄、一驱动装置,以及多个扇叶片;该固定框架设置于该壳体对应该入风口的位置上;该驱动柄设置于该固定框架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该驱动装置用来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该多个扇叶片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该固定框架中以可相对该固定框架枢转摆动,每一扇叶片朝相对应的通孔延伸形成有一凸柱,每一扇叶片的该凸柱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通孔中,以使每一扇叶片可随着该驱动柄的往复移动而枢转摆动以引导外界空气通过该入风口吹向该发热组件。
[0019]相比较于先前技术使用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来产生散热功效,本发明采用以驱动装置驱动驱动柄往复移动而使得扇叶片往复枢转摆动的设计,来达到引导外界空气通过入风口进入壳体内以对发热组件产生散热效果的目的。如此一来,由于本发明仅利用到装设于壳体的入风口处的驱动装置与驱动柄以及扇叶片的连动设计即能产生散热功效而不需使用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会占用过多内部空间的问题,从而大大地提升便携式电子模块在结构设计与内部空间规划上的设计弹性,以利于便携式电子模块的薄型化设计。
[0020]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便携式电子模块的部分内部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散热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的扇叶片的侧视图。
[0024]图4为图1的散热机构的前视图。
[0025]图5为图4的散热机构在扇叶片相对固定框架向左枢转摆动时的上视图。
[0026]图6为图5的散热机构在扇叶片相对固定框架向右枢转摆动时的上视图。
[0027]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柄设置于壳体内的简示图。
[0028]图8为图7的电磁铁侧向磁吸住驱动柄的简示图。
[0029]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柄设置于壳体内的简示图。
[0030]图10为图9的弹簧驱动驱动柄向右移动的简示图。
[0031]图1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柄设置于壳体内的简示图。
[0032]图12为图11的马达的半圆柱体转动轴驱动驱动柄向右移动的简示图。
[0033]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34]10便携式电子模块12 壳体
[0035]14发热组件16 散热机构
[0036]18固定框架22 扇叶片
[0037]26入风口28通孔
[0038]30凸柱32 上枢接轴
[0039]34上枢接孔36 下枢接轴
[0040]38下枢接孔40 齿条结构
[0041]42转动齿轮轴44 流道结构
[0042]46出风口48电磁铁
[0043]50、52、66 弹簧54、60 马达
[0044]56凸轮58转动轴
[0045]62半圆柱体转动轴64 椭圆形孔
[0046]68内壁S1 第一侧
[0047]S2第二侧d、D 距离
[0048]20、20,、20,,、20,,,驱动柄
[0049]24、24’、24’’、24’’’ 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0]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便携式电子模块10的部分内部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模块10可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但不受此限,其亦可为其他常见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如平板计算机等。如图1所示,便携式电子模块10包含一壳体12、至少一发热组件14 (在图1中仅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以及一散热机构16。发热组件14设置于壳体12内,发热组件14可为一般常见设置于便携式电子模块内在运作时会产生热能的组件,如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 CPU)芯片、视频图形阵列(Video Graphics Array, VGA)芯片等。
[0051]接着,在散热机构16的机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2为图1的散热机构16的分解不意图,由图1以及图2可知,散热机构16包含一固定框架18、一驱动柄20、多个扇叶片22,以及一驱动装置24。如图1所示,壳体12具有一入风口 26以供外界空气可经此流入便携式电子模块10内,且固定框架18设置于壳体12对应入风口 26的位置上,其中固定框架18可采用螺丝锁固方式设置于壳体12上,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改采用其他常见于先前技术中的装设方式,举例来说,固定框架18可以结构卡合方式固定于壳体12上或是以一体成型方式直接形成于壳体12上。驱动柄20设置于固定框架18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28,而多个扇叶片22则是相对应地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固定框架18中以可相对固定框架18枢转摆动,更详细地说,请一并参阅图3,其为图2的扇叶片22的侧视图,由图2以及图3可知,每一扇叶片22朝相对应的通孔28延伸形成有一凸柱30,每一扇叶片22的凸柱30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通孔28中,也就是说,通孔28的孔径大于凸柱30的直径,藉此,通孔28可提供活动空间以允许凸柱30可随着驱动柄20的左右往复移动而在通孔28中活动,从而避免发生卡死现象。
[0052]另外,由图2以及图3可知,在此实施例中,每一扇叶片22可具有一上枢接轴32,而固定框架18上可形成有对应上枢接轴32的一上枢接孔34,上枢接轴32可转动地穿设于上枢接孔34中,藉以使扇叶片22可利用孔轴配合方式而枢接于固定框架18上,其中为了提升扇叶片22的摆动散热效率,每一扇叶片22具有相对远离驱动柄20的一第一侧S1以及相对接近驱动柄20的一第二侧S2,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彼此相对,且上枢接轴32与第一侧S1所相距的一距离d较佳地小于或等于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所相距的一距离D的二分之一,更进一步地说,扇叶片22的结构轮廓可选择性采用双波叶的设计,藉以发挥扇叶片22在枢转摆动时可产生更强的风压及风量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了使扇叶片22的摆动可更加地稳定及安静,在此实施例中,每一扇叶片22可为一类似梯形片体且第一侧S1呈弧形(如图3所示)以及可还具有一下枢接轴36,而固定框架18上可形成有对应下枢接轴36的一下枢接孔38,下枢接轴36可转动地穿设于下枢接孔38中,藉以使扇叶片22可通过上枢接轴32与上枢接孔34的孔轴配合以及下枢接轴36与下枢接孔38的孔轴配合而更加稳定地在固定框架18中枢转摆动。
[0053]除此之外,在驱动装置24的机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2以及图4,图4为图1的散热机构16的前视图,在此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模块10采用齿轮传动设计,也就是说,如图2以及图4所示,驱动柄20在对应驱动装置24的位置上可形成有一齿条结构40,驱动装置24可为一马达且具有一转动齿轮轴42,转动齿轮轴42啮合于齿条结构40,藉此,当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双向往复旋转时,通过转动齿轮轴42与齿条结构40的啮合,驱动装置24即可驱动驱动柄20相对于固定框架18左右往复移动,至于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双向往复旋转的控制,其可利用正负电压分时驱动方式来完成,其相关设计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在此不再赘述。
[0054]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机构16的散热效率,如图1所示,壳体12可还具有一流道结构44以及一出风口 46,流道结构44可延伸形成于散热机构16以及发热组件14之间,藉此,外界空气即可通过流道结构44的引导而流经过发热组件14,并接着从出风口46排出。需注意的是,流道结构44的配置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改直接形成于固定框架18上,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框架18可朝发热组件14延伸形成有流道结构44以同样地达到引导外界空气流向发热组件14的目的。
[0055]以下针对散热机构16的散热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1、图4、图5以及图6,图5为图4的散热机构16在扇叶片22相对固定框架18向左枢转摆动时的上视图,图6为图5的散热机构16在扇叶片22相对固定框架18向右枢转摆动时的上视图。当发热组件14处于高发热状态(如中央处理器处于执行高耗能程序的高速运算模式下)时,便携式电子模块10即可启动驱动装置24,以使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开始双向往复旋转以驱动驱动柄20相对于固定框架18左右往复移动,从而使扇叶片22可在固定框架18中枢转摆动。举例来说,在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双向往复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转动齿轮轴42与齿条结构40的啮合,扇叶片22可先从如图4所示的位置向左枢转摆动至如图5所示的位置,再向右枢转摆动至如图6所示的位置,并接着向左枢转摆动回如图4所示的位置,如此循环之。换句话说,随着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持续双向往复旋转,驱动装置24即可驱动驱动柄20藉由转动齿轮轴42与齿条结构40的啮合而相对于固定框架18左右往复移动,从而使每一通孔28可往复推抵相对应的扇叶片22的凸柱30,藉以驱动扇叶片22在固定框架18中往复枢转摆动。如此一来,通过每一扇叶片22在固定框架18中持续地往复枢转摆动,散热机构16即可引导外界空气通过入风口 26以进入壳体12内,并接着经由流道结构44的引导而吹向发热组件14,最后再从出风口 46离开壳体12,藉此,即可对发热组件14产生散热效果。
[0056]另一方面,若是便携式电子模块10处于关机状态或是低发热状态时,驱动装置24可选择性地驱动驱动柄20以使扇叶片22彼此重叠以关闭入风口 26。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的驱动装置24的转动齿轮轴42可顺时针旋转至与齿条结构40卡住的位置,藉以驱动驱动柄20相对于固定框架18向左移动,以使每一扇叶片22向右摆动至与相邻的扇叶片22互相重叠的位置,如此即可产生利用相互重叠的扇叶片22关闭入风口 26的效果,从而达到防尘及防止异物进入壳体12内的目的。
[0057]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所提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够使驱动柄往复移动的驱动设计,其均可为本发明所采用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以及图8,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驱动装置24’以及一驱动柄20’设置于壳体12内的简不图,图8为图7的一电磁铁48侧向磁吸住驱动柄20’的简示图,其中壳体12在图7以及图8中以虚线简示之,而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驱动柄20’可由磁性材质所构成(如金属等),而由图7可知,驱动装置24’可包含电磁铁48以及一弹簧50,电磁铁48位于驱动柄20’的一侧,用来在通电时提供磁力以侧向吸引驱动柄20’往接近电磁铁48的方向移动,弹簧50连接于驱动柄20’,用来提供弹力驱动驱动柄20’往远离电磁铁48的方向移动。通过上述配置,当便携式电子模块10提供电力至电磁铁48时,电磁铁48即可产生磁力以侧向吸引驱动柄20’从如图7所示的位置向右移动至如图8所示的被电磁铁48磁吸住的位置,此时,弹簧50处于如图8所示的拉伸状态;反之,若是便携式电子模块10停止供电至电磁铁48,此时,由于电磁铁48已无法产生磁力吸住驱动柄20’,因此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50所提供的弹力即可驱动驱动柄20’从如图8所示的位置向左回位至如图7所示的位置。如此一来,驱动装置24’即可利用上述电磁铁48与弹簧50的配置来达到使驱动柄20’往复移动的目的。
[0058]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以及图10,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驱动装置24’ ’以及一驱动柄20’ ’设置于壳体12内的简示图,图10为图9的一弹簧52驱动驱动柄20’’向右移动的简示图,其中壳体12在图9以及图10中以虚线简示之,而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4’ ’包含弹簧52、一马达54,以及一凸轮56。弹簧52连接于驱动柄20’ ’以用来提供弹力驱动驱动柄20’ ’抵接于凸轮56,马达54具有一转动轴58,凸轮56设置于转动轴58上以与转动轴58共同旋转。通过上述配置,驱动柄20’ ’即可随着马达54的转动轴58的旋转而往复移动,举例来说,当便携式电子模块10提供电力至马达54以使凸轮56随着转动轴58的旋转而从如图9所示的位置顺时针转动至如图10所示的位置时,经由弹簧52所提供的弹力而抵靠于凸轮56上的驱动柄20’’即可随着凸轮56的旋转而从如图9所示的位置向右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位置,接下来,当凸轮56随着转动轴58的旋转而再从图10所示的位置顺时针转动至如图9所示的位置时,凸轮56即可推动驱动柄20’ ’克服弹簧52的弹力而从如图10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至如图9所示的位置,如此循环之。如此一来,驱动装置24’’即可利用上述弹簧52与马达54以及凸轮56的配置来达到使驱动柄20’ ’往复移动的目的。
[0059]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以及图12,图1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驱动装置24’’’以及一驱动柄20’’’设置于壳体12内的简示图,图12为图11的一马达60的一半圆柱体转动轴62驱动驱动柄20’’’向右移动的简示图,其中壳体12在图11以及图12中以虚线简示之,而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驱动柄20’’’在对应马达60的位置上形成有一椭圆形孔64,驱动装置24’’’包含马达60以及一弹簧66,如图11所示,马达60的半圆柱体转动轴62穿设于椭圆形孔64中,且弹簧66连接于驱动柄20’ ’ ’以用来提供弹力拉动驱动柄20’ ’ ’的椭圆形孔64的一内壁68抵靠住马达60的半圆柱体转动轴62。通过上述配置,驱动柄20’’’即可利用椭圆形孔64与马达60的半圆柱体转动轴62之间的结构配合而往复移动,举例来说,当便携式电子模块10提供电力至马达60以使半圆柱体转动轴62从如图11所示的位置顺时针转动至如图12所示的位置时,经由弹簧66所提供的弹力而抵靠于半圆柱体转动轴62上的驱动柄20’ ’ ’即可随着半圆柱体转动轴62的旋转以及椭圆形孔64与半圆柱体转动轴62之间的结构配合而从如图11所示的位置向右移动至如图12所示的位置,接下来,当半圆柱体转动轴62再从图12所示的位置顺时针转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时,弹簧66的弹力即可拉动驱动柄20’’’从如图12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如此循环之。如此一来,驱动装置24’’’即可利用上述椭圆形孔64与半圆柱体转动轴62之间的结构配合来达到使驱动柄20’ ’ ’往复移动的目的。至于其他衍生驱动设计变化,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0060]相比较于先前技术使用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来产生散热功效,本发明采用以驱动装置驱动驱动柄往复移动而使得扇叶片往复枢转摆动的设计,来达到引导外界空气通过入风口进入壳体内以对发热组件产生散热效果的目的。如此一来,由于本发明仅利用到装设于壳体的入风口处的驱动装置与驱动柄以及扇叶片的连动设计即能产生散热功效而不需使用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风扇与散热鳍片的配置会占用过多内部空间的问题,从而大大地提升便携式电子模块在结构设计与内部空间规划上的设计弹性,以利于便携式电子模块的薄型化设计。
[006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电子模块,该便携式电子模块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入风口 ; 至少一发热组件,该至少一发热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以及 一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包括: 一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设置于该壳体对应该入风口的位置上; 一驱动柄,该驱动柄设置于该固定框架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 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来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以及 多个扇叶片,该多个扇叶片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该固定框架中以可相对该固定框架枢转摆动,每一扇叶片朝相对应的通孔延伸形成有一凸柱,每一扇叶片的该凸柱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通孔中,以使每一扇叶片可随着该驱动柄的往复移动而枢转摆动,以引导外界空气通过该入风口吹向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驱动柄在对应该驱动装置的位置上形成有一齿条结构,该驱动装置为一马达且具有一转动齿轮轴,该转动齿轮轴啮合于该齿条结构以在双向往复旋转时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上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上枢接轴的一上枢接孔,该上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上枢接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相对远离该驱动柄的一第一侧以及相对接近该驱动柄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彼此相对,该上枢接轴与该第一侧相距的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距的一距离的二分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下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下枢接轴的一下枢接孔,该下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下枢接孔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每一扇叶片为一类似梯形片体且该第一侧呈弧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壳体具有一流道结构,该流道结构延伸形成于该散热机构以及该至少一发热组件之间以将通过该入风口的外界空气引导至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壳体具有一出风口以排出流经过该至少一发热组件的外界空气。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固定框架朝该至少一发热组件延伸形成有一流道结构以将通过该入风口的外界空气引导至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驱动柄由磁性材质所构成,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电磁铁,该电磁铁位于该驱动柄的一侧,用来在通电时提供磁力以侧向吸引该驱动柄往接近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以及 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往远离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马达,该马达具有一转动轴; 一凸轮,该凸轮设置于该转动轴上以与该转动轴共同旋转;以及 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抵接于该凸轮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凸轮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模块,其中该驱动柄上形成有一椭圆形孔,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马达,该马达具有一半圆柱体转动轴以穿设于该椭圆形孔中;以及 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的该椭圆形孔的一内壁抵靠于该驱动柄的该半圆柱体转动轴,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半圆柱体转动轴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13.一种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用来进行一便携式电子模块的散热,该便携式电子模块包括一壳体以及至少一发热组件,该壳体具有一入风口,该至少一发热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该散热机构包括: 一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设置于该壳体对应该入风口的位置上; 一驱动柄,该驱动柄设置于该固定框架的一侧且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通孔; 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来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以及 多个扇叶片,该多个扇叶片以间隔排列方式枢接于该固定框架中以可相对该固定框架枢转摆动,每一扇叶片朝相对应的通孔延伸形成有一凸柱,每一扇叶片的该凸柱可活动地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通孔中,以使每一扇叶片可随着该驱动柄的往复移动而枢转摆动以引导外界空气通过该入风口吹向该发热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该驱动柄在对应该驱动装置的位置上形成有一齿条结构,该驱动装置为一马达且具有一转动齿轮轴,该转动齿轮轴啮合于该齿条结构以在双向往复旋转时驱动该驱动柄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上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上枢接轴的一上枢接孔,该上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上枢接孔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相对远离该驱动柄的一第一侧以及相对接近该驱动柄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彼此相对,该上枢接轴与该第一侧相距的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距的一距离的二分之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每一扇叶片具有一下枢接轴,该固定框架上形成有对应该下枢接轴的一下枢接孔,该下枢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下枢接孔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每一扇叶片为一类似梯形片体且该第一侧呈弧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该固定框架朝该至少一发热组件延伸形成有一流道结构以将通过该入风口的外界空气引导至该至少一发热组件。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该驱动柄由磁性材质所构成,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电磁铁,该电磁铁位于该驱动柄的一侧,用来在通电时提供磁力以侧向吸引该驱动柄往接近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以及 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往远离该电磁铁的方向移动。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马达,该马达具有一转动轴; 一凸轮,该凸轮设置于该转动轴上以与该转动轴共同旋转;以及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抵接于该凸轮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凸轮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中该驱动柄上形成有一椭圆形孔,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马达,该马达具有一半圆柱体转动轴以穿设于该椭圆形孔中;以及一弹簧,该弹簧连接于该驱动柄,用来提供弹力驱动该驱动柄的该椭圆形孔的一内壁抵靠于该驱动柄的该半圆柱体转动轴,以使该驱动柄可随着该半圆柱体转动轴的旋转相对于该固定框架往复移动。
【文档编号】G06F1/20GK104284561SQ201310301033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发明者】初恺郁, 蔡少槐, 蔡育翰, 邱亦絜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