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7073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有生命的生物体均有机会得病,但是现有技术中,对病理的分析往往是通过各种检测,一一排查,或者通过向专业人员咨询病理状况,无法实现快速精确的诊断,无法实满足对自动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以实现根据病体的生理状态参数,快速找出病体的患有何种病症,并根据该病症找出对应的诊断方案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主要包括:人体生理信息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物联网通讯单元、客户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和诊断信息数据库,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通过物联网通讯模块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发送至服务器,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通过历史人体的病症数据与该生理参数进行自动匹配,得到匹配结果,所述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接受输入的各类病症的诊断信息,并将诊断信息发送至诊断信息数据库,按照匹配结果通过数据搜索在诊断信息数据库中得到对应病症的诊断方案,将该方案下发至客户端。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搜索具体包括,通过匹配结果从诊断信息数据库中提取匹配结果关键词属性,根据提取的关键词属性,获取满足预设执行条件的所有关键字,并将满足所述预设执行条件的关键字循环发送至爬虫任务执行队列,根据关键字对应的权重值配置每个所述关键字对应的爬虫执行时间,并根据所述爬虫执行时间,生成对应的爬虫任务,执行对应的爬虫任务,获取爬虫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自训练能力数据库还包括概率计算单元,当自动匹配结果为多个时,将匹配后的结果按照条件概率排序后发送给用户,概率最大的即为该数据库中与该病体最匹配的数据。

本发明各实施例的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由于主要包括:人体生理信息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物联网通讯单元、客户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病理治疗方案生成库、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和诊断信息数据库,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通过物联网通讯模块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发送至服务器,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通过历史人体的病症数据与该生理参数进行自动匹配,得到匹配结果,所述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接受输入的各类病症的诊断信息,并将诊断信息发送至诊断信息数据库,按照匹配结果通过数据搜索在诊断信息数据库中得到对应的诊断方案,将该方案下发至客户端;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快速精确的诊断,无法实满足对自动化的要求。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具体地,一种人体病理剖析诊断系统,主要包括:人体生理信息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物联网通讯单元、客户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和诊断信息数据库,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通过物联网通讯模块将人体生理信息参数发送至服务器,具备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通过历史人体的病症数据与该生理参数进行自动匹配,得到匹配结果,所述诊断者输入接口模块接受输入的各类病症的诊断信息,并将诊断信息发送至诊断信息数据库,按照匹配结果通过数据搜索在诊断信息数据库中得到对应的诊断方案,将该方案下发至客户端。

所述数据搜索具体包括,通过匹配结果从诊断信息数据库中提取匹配结果关键词属性,根据提取的关键词属性,获取满足预设执行条件的所有关键字,并将满足所述预设执行条件的关键字循环发送至爬虫任务执行队列,根据关键字对应的权重值配置每个所述关键字对应的爬虫执行时间,并根据所述爬虫执行时间,生成对应的爬虫任务,执行对应的爬虫任务,获取爬虫结果。

所述自训练能力数据库还包括概率计算单元,当自动匹配结果为多个时,将匹配后的结果按照条件概率排序后发送给用户,概率最大的即为该数据库中与该病体最匹配的数据。

医生预先将自己诊断历史中的病症诊断方案,输入至诊断信息数据库。

当人体身体感觉不舒适的时候,采集自身的生理参数包括,并上传自己的生理参数,自训练能力的数据库根据该生理参数进行症状匹配,然后根据该症状在诊断信息数据中找出与该症状匹配的治疗方案,因此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测自身身体状况,另一方面缓解就医压力,实现就医自动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