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208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确定项目和进行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各阶段中均有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方案比较。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是轨道交通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牵涉面大,比选范围大,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传统的线路方案比选方法实质上在经济上追求工程运营费用最省,并结合对各方案的技术条件、社会和环境影响因素等定性因素的分析得出最优方案,该方法对线路接驳方案比选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为使线路接驳方案比选的考虑因素与现场业务充分结合,如何从运营便捷性、运营灵活性、运营适应性、建设规模、换乘便捷性等方面对线路接驳方案进行比选,目前还没有较佳的比选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结合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包括:

确定待选择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比选方案;

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

根据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所述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

根据所述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

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

对于每个方案,根据所述去模糊化值,确定该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

根据理想解的属性,确定与正理想解距离最近或者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的方案为所需的方案。

更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所述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案集为属性集为C={c1,c2,...,cm};

对于方案Aj(j=1,2,...,m),依据属性ci进行测度,得到Aj(j=1,2,...,m)关于ci(i=1,2,...,n)的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构成模糊决策矩阵

W=[ω12,...,ωn]T

其中,W为属性的权重向量,且满足ωi≥0和

设三角模糊数并规范化决策矩阵对于收益型变量,对于成本型变量,其中,

更进一步,所述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具体包括:

设定多个截集值α,并确定在每个截集值α下,备选方案Ai与理想解A*的相对相似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其中,和分别是xij和ωj在截集值α时的集合;

确定去模糊化值为:

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装置,包括:

方案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待选择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比选方案;

决策信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

比选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

进一步,所述比选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所述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

根据所述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

进一步,所述比选单元根据所述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根据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

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

对于每个方案,根据所述去模糊化值,确定该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

根据理想解的属性,确定与正理想解距离最近或者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的方案为所需的方案。

更进一步,所述比选单元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所述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案集为属性集为C={c1,c2,...,cm};

对于方案Aj(j=1,2,...,m),依据属性ci进行测度,得到Aj(j=1,2,...,m)关于ci(i=1,2,...,n)的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构成模糊决策矩阵

W=[ω12,...,ωn]T

其中,W为属性的权重向量,且满足ωi≥0和

设三角模糊数并规范化决策矩阵对于收益型变量,对于成本型变量,其中,

更进一步,所述比选单元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具体包括:

设定多个截集值α,并确定在每个截集值α下,备选方案Ai与理想解A*的相对相似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其中,和分别是xij和ωj在截集值α时的集合;

确定去模糊化值为: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通过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根据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根据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其中,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通过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通过二型模糊数提高了比选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结合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二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三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考虑因素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运营便捷性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运营灵活性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运营适应性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设规模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乘便捷性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线路接驳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包括:

步骤S101、确定待选择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比选方案;

步骤S102、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

步骤S103、根据所述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

该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通过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根据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根据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其中,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通过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通过二型模糊数提高了比选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结合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

根据轨道交通设计经验客观选取的线路接驳需考虑因素可定量化,准确地反映各项考虑因素的实时状态,运用区间二型模糊数能够客观地表达各项考虑因素权重和值的不确定性,通过该方法对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进行比选,提高了比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具体的,一般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需考虑的因素: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的评价对象是线路接驳方案,根据评价对象,分别从运营便捷性、运营灵活性、运营适应性、建设规模和换乘便捷性等方面考虑。各项考虑因素的值应由决策者结合线路设计的实际资料数据和自己的经验综合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代表决策者数。

区间二型模糊数有如下两种定义:

定义1.一个定义在论域X上的区间二型模糊集可表示为:

其中,x是主要变量,Jx∈[0,1]是主要变量x的隶属度函数,μ是次要变量,且是主要变量x的次要隶属度函数。

定义2.一个定义在论域X上的区间二型模糊集可表示为:

其中,x是主要变量,Jx∈[0,1]是主要变量x的隶属度函数,μ是次要变量,且是主要变量x的次要隶属度函数。

二型模糊集中的所有元素与其所有主隶属度值组成的集合称为不确定性的轨迹(Footprint of Uncertainty,FOU)具体定义如下。

其中,FOU是一个区域,由上限成员函数(Upper membership function,UMF)和下限成员函数(Lower membership function,LMF)的中间区域组成,且UMF和LMF均为一型模糊集。

区间二型模糊集是二型模糊集的特例,相对于一型模糊集,它能更好地描述不确定性,而与一般二型模糊集相比,其次隶属度值全为1,避免了次隶属度函数的选取,集合计算大大简化,所以区间二型模糊集通常被用于解决不确定信息决策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线路接驳方案比选需考虑的各项因素权重和值采用区间二型模糊数,将各项因素的权重和值设置为一个范围。

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一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然后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从而得到各比选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最后进行排序,并以此作为方案优劣评价的依据。

假定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案集为属性集为C={c1,c2,...,cm}。对于方案Aj(j=1,2,...,m),依据属性ci进行测度,得到Aj(j=1,2,...,m)关于ci(i=1,2,...,n)的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从而构成模糊决策矩阵

W=[ω12,...,ωn]T

其中,W为属性的权重向量,且满足ωi≥0和

设三角模糊数现将TOPSIS法求解步骤列举如下:

(1)标准化决策矩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公式(5)适用于收益型变量;公式(6)应用于成本型变量。

(2)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确定:

模糊决策矩阵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可定义为

(3)设置截集α,计算其相应的决策矩阵

(4)依据非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在截集水平α下对应的所有比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

备选方案Ai与正理想解A*的相对相似度可定义为

因为RCi是个区间值,其上限和下限求得方法分别对应分段规划模型

其中,和分别是评价值xij和权重ωj在截集为α水平时的集合。

(5)求解所有截集α下的平均模糊相对相似性,该平均模糊集合的去模糊化方法如式所示。

(6)依据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值越大,备选方案Aj越靠近理想方案,效果越好。

可见,为提高比选结果的准确性,步骤S103中,根据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

其中,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

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

对于每个方案,根据去模糊化值,确定该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

根据理想解的属性,确定与正理想解距离最近或者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的方案为所需的方案。

具体的,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案集为属性集为C={c1,c2,...,cm};

对于方案Aj(j=1,2,...,m),依据属性ci进行测度,得到Aj(j=1,2,...,m)关于ci(i=1,2,...,n)的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构成模糊决策矩阵

W=[ω12,...,ωn]T

其中,W为属性的权重向量,且满足ωi≥0和

设三角模糊数并规范化决策矩阵对于收益型变量,对于成本型变量,其中,

具体的,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具体包括:

设定多个截集值α,并确定在每个截集值α下,备选方案Ai与理想解A*的相对相似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其中,和分别是xij和ωj在截集值α时的集合;

确定去模糊化值为: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进行说明:

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3A线与3号线在方兴大道站换乘衔接,3号线与3A线接驳的原建设规划方案如下。

规划3号线翡翠湖停车场设置在方兴大道南侧,并在方兴大道站与3号线正线接轨,3A线利用3号线磨店车辆段进行厂架修。在第二轮建设规划中,方兴大道站采用了站后折返线与出入段线相连,3号线远景年延伸到肥西与3A线贯通运营的方案,如图2所示。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

远期3A线只能与3号线贯通运营,灵活性、适应性较差。根据线网规划,远景年3A线的客流高峰断面为1.69万人次/小时,小于3号线高峰断面3.21万人次/小时的量,按客流量级来说3A线仅需开通4辆编组列车即可,如贯通运营则3A线需采用与3号线相同的车辆及列车编组,由此可能会造成在高峰期合肥市中心的某些区段运能无法与客流匹配,难以满足运营需求,而在肥西的范围内会造成运能过大,浪费严重的问题,给运营组织带来一定的不便,增加运营的风险;

3号线大交路折返仅能利用站后出入场线折返,灵活性欠佳。

针对原建设规划方兴大道站配线设计灵活性欠佳的问题,对该站配线型式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选。

(1)优化方案一

考虑到3A线作为远景线路,采用与3号线贯通运营和分段运营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为了方便客流的换乘,提出了同站台换乘的配线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

本方案,方兴大道站站前站后均设置了交叉渡线,出入场线从正线外侧引出,预留延伸与3A线贯通运营的条件。远期3A线与3号线分段运营,3号线列车利用方兴大道紫云路方向的交叉渡线进行站前折返作业,3A线列车利用肥西方向的交叉渡线进行3A线站前折返作业,可满足各自线路的折返能力需求。两线利用翡翠湖停车场出入线进行出入场作业。该方案可解决贯通运营组织困难,运能与客流难以匹配的问题;两线实现同站台换乘,方便两线之间的客流交换;远期3A线3号线若采用贯通运营,也具备工程条件。

方案优点:

远景年可组织方案的分段运营、也可组织贯通运营,灵活性强;

分段运营可实现两线间的同站台换乘,换乘更加方便。

方案缺点:

初期车站规模较大;

远期若采用贯通运营方案,则出入场作业会对正线运营产生一定影响。

(2)优化方案二

如确定3号线远景年与3A线贯通运营,对原建设规划的配线方案进行如下优化调整,如图4所示。

增加站前单渡线,实现方兴大道站站前折返功能;

为3A线增加一条到翡翠湖停车场的出入线。

方案优点:

增加方兴大道站的站前单渡线,实现了方兴大道站站前与站后折返的双重折返功能,运营组织的灵活性更好;

为3A线预留了接入翡翠湖停车场的条件,增强了运营的灵活性。

方案缺点:

远景年只能组织贯通运营,无法实现分段运营,不灵活;

车站规模较大。

(3)优化方案三

如确定远期3A线与3号线分段运营,对原建设规划的配线方案进行如下优化调整,如图5所示。

本方案3A线与3号线在方兴大道站形成通道换乘,近期实施3号线方兴大道站范围,并预留与3A线的换乘通道,远景年再建设3A线范围。3号线方兴大道站站后设交叉渡线、折返线,出入场线与折返线相连,站前设单渡线。3A线方兴大道站站后设交叉渡线,站前设出入场线。3A线与3号线的联络线设于翡翠湖停车场。

方案优点:

增加方兴大道站的站前单渡线,实现了方兴大道站站前与站后折返的双重折返功能,增加了运营组织的灵活性;

翡翠湖停车场的资源3A线可共享,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两线可实现分期实施,互不干扰。

方案缺点:

远景年,两线只能组织分段运营,不灵活,适应性差;

两线之间换乘需通过通道,换乘稍显不便;

远景年3A线建成后,方兴大道站整体规模较大。

通过对三个优化方案的分析,从运营便捷性、运营灵活性、运营适应性、建设规模和换乘便捷性等方面对优化方案进行比选,比选结构图如图6所示。

线路接驳优化方案比选各项考虑因素的值由决策者结合线路设计的实际资料数据和自己的经验综合得出,三位决策者对运营便捷性、运营灵活性、运营适应性、建设规模和换乘便捷性等五个指标值进行判断,表2给出了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并可计算出各指标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

表2轨道交通线路接驳优化方案各项指标的区间二型模糊评价信息

运营便捷性、运营灵活性、运营适应性、建设规模和换乘便捷性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如图7-图11所示,图7-图11中点划线为优化方案一、虚线为优化方案二、实线为优化方案三。

根据Mendel等提出的区间二型模糊集合,各项考虑因素的权重将采用区间二型模糊语言权重集合,如表3所示。

表3区间二型模糊语言权重集合

表4给出了决策者对各项考虑因素权重的原始决策信息,并可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区间二型模糊数。

表4轨道交通线路接驳优化方案各项指标权重的区间二型模糊数

因为指标值越接近正理想解,意味着方案越好,所以正理想解为A+={1,1,1,0,1},负理想解为A-={0,0,0,1,0}。

为了能够精确地计算模糊相对相似度,设置11个不同的截集水平,α=0,0.1,0.2,0.3,0.4,0.5,0.6,0.7,0.8,0.9,1.0。各线路接驳优化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计算结果如表5和图12所示,图12中点划线为优化方案一、虚线为优化方案二、实线为优化方案三。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一去模糊化值最高,RC*=0.6967,RC*值越接近1,表示该方案越接近理想方案,也优于其他两种方案,比选结果较为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表5不同截集水平α下各线路接驳优化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

方案确定单元1301,用于确定待选择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比选方案;

决策信息确定单元1302,用于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

比选单元1303,用于根据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

其中,比选单元1303具体用于:

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以及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

进一步,比选单元1303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根据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具体包括:

根据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

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

对于每个方案,根据去模糊化值,确定该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

根据理想解的属性,确定与正理想解距离最近或者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的方案为所需的方案。

更进一步,比选单元1303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针对每个方案确定出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根据各项考虑因素的综合平均二型模糊数,确定规范化的初始决策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案集为属性集为C={c1,c2,...,cm};

对于方案Aj(j=1,2,...,m),依据属性ci进行测度,得到Aj(j=1,2,...,m)关于ci(i=1,2,...,n)的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构成模糊决策矩阵

W=[ω12,...,ωn]T

其中,W为属性的权重向量,且满足ωi≥0和

设三角模糊数并规范化决策矩阵对于收益型变量,对于成本型变量,其中,

更进一步,比选单元1303对于每个方案,确定在多个截集水平下对应的所有方案的模糊相对相似度,并进行去模糊化,得到去模糊化值,具体包括:

设定多个截集值α,并确定在每个截集值α下,备选方案Ai与理想解A*的相对相似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其中,和分别是xij和ωj在截集值α时的集合;

确定去模糊化值为:

该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方法及装置,通过确定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并确定各决策者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决策信息,根据原始决策信息确定有限方案中的理想解,根据各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确定出所需的方案,其中,原始决策信息以及权重均使用二型模糊数表示,通过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的各项考虑因素,通过二型模糊数提高了比选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结合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比选。

根据轨道交通设计经验客观选取的线路接驳需考虑因素可定量化,准确地反映各项考虑因素的实时状态,运用区间二型模糊数能够客观地表达各项考虑因素权重和值的不确定性,通过该方法对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方案进行比选,提高了比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其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