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363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

针对承认通过文献的参照而进行援引加入的指定国,通过参照2015年2月27日在日本国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38639号所记载的内容而将该内容援引加入到本说明书中,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的技术:一种触摸传感器,两个电极基板隔着绝缘材料对置配置,根据电极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来自外部的接触位置,其中,在与电极形成于同一平面上的屏蔽层隔着绝缘层形成引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9720号公报

在上述技术中,针对各个电极基板的每一个,需要在引线与屏蔽层之间夹设绝缘层,因此存在配线体的高度(厚度)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高度(厚度)的增加的配线体、配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

[1]本发明的配线体具备:第一导体层;第二导体层;以及夹设于上述第一导体层与第二导体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上述第一导体层至少具有: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引线;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电极以及上述第一引线电绝缘的第一屏蔽层,上述第二导体层至少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对置配置的第二电极;以及与上述第二电极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引线,上述第一电极、上述第一引线以及上述第一屏蔽层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二引线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在俯视观察时,上述第二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屏蔽层重叠,上述第一导体层具有不与上述第一绝缘层接触的非接触面,上述第一导体层除了上述非接触面之外均埋设于上述第一绝缘层,上述第二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一绝缘层上方,上述第一屏蔽层由导体线构成,上述导体线具有随着趋向接近上述第二引线的一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上述第二引线具有随着趋向远离上述导体线的一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

[2]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二导体层还具有第二屏蔽层,上述第二屏蔽层相对于上述第二电极以及上述第二引线电绝缘,并且与上述第二电极以及上述第二引线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在俯视观察时,上述第一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屏蔽层重叠。

[3]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屏蔽层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网眼状。

[4]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导体层的上述非接触面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述第一导体层的除了上述非接触面之外的其他面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

[5]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满足下述(1)式:

0.5≤a(1)

其中,在上述(1)式中,a为c/b的最大值,b为上述第一导体层的剖视观察时的宽度,c为上述第一导体层的剖视观察时的高度。

[6]在上述罚命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覆盖上述第一导体层以及第二导体层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绝缘层。

[7]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具备:上述配线体;以及支承上述配线体的支承体。

[8]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夹设于上述配线体与上述支承体之间的第三绝缘层。

[9]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具备上述配线基板。

根据本发明,在隔着第一绝缘层对置的第一导体层以及第二导体层中,利用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一导体层的第一屏蔽层对另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二导体层的第二引线进行屏蔽。由此,不需要在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二引线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能够抑制配线体以及配线基板的高度(厚度)增加这一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中央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的变形例的俯视放大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层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板的俯视图。

图12中的(a)是图2的xiia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2中的(b)是图2的xiib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3中的(a)~图13中的(e)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1)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4中的(a)~图14中的(f)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2)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中央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的变形例的俯视放大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层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线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板的俯视图,图12中的(a)是图2的xiia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2中的(b)是图2的xiib部的放大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1例如是静电电容方式(互容式)的触摸面板或触摸屏所使用的触摸输入装置,如图1所示,具备:壳体10;配线基板20,该配线基板20被收容于上述壳体10;图像显示装置90,在该图像显示装置90层叠有上述配线基板20;以及盖板110,该盖板110保护上述配线基板20。

在具备该配线基板20的触摸传感器1中,将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以及第二电极61、81中的一方作为检测侧电极使用,将另一方作为驱动侧电极使用,从外部电路(未图示)向这两个电极之间周期性地施加规定电压。而且,例如,若操作人员的手指(外部导体)接近该触摸传感器,则在该外部导体与触摸传感器之间形成电容器(静电电容),两个电极间的电气状态变化。触摸传感器能够基于两个电极间的电气的变化来检测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

壳体10例如由铝等金属材料、或者聚碳酸酯(pc)、abs树脂等树脂材料等构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具备第一基板30a以及配线体40。如图3以及图4所示,配线体40具备第一树脂层50、第一导体层60、第二树脂层70以及第二导体层80。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中,在图3以及图4中从下方(画僧显示装置90侧)朝向上方(盖板110侧)依次层叠有第一树脂层50、第一导体层60、第二树脂层70以及第二导体层80。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线体”的一个例子。

如图2~图4所示,第一基板30a呈矩形状,且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膜片构成。此外,构成第一基板30a的材料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能够例示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树脂(pi)、聚醚酰亚胺树脂(pei)、聚碳酸酯(pc)、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环烯烃聚合物(cop)、硅酮树脂(si)、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生片、玻璃等材料。这些基材也可以形成有易粘合层或光学调整层。此外,第一基板30a的形状并无特殊限定。而且,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使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第一基板30a选择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该情况下,构成第一基板30a的材料优选总透光率为80%以上,更加优选为90%以上。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30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第一树脂层50是用于将第一基板30a与第一导体层60相互粘合并固定的层。如图3以及图4所示,该第一树脂层50设置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1a上方的整体。作为构成第一树脂层5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uv固化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使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第一树脂层50选择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该情况下,构成第一树脂层50的材料优选总透光率为80%以上,更加优选为90%以上。

该第一树脂层50具有:凸部51,该凸部51支承第一导体层60;以及主部52,该主部52设置于上述凸部51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1a之间,并覆盖上述主面31a。上述凸部51以及主部52形成为一体。

本实施方式的凸部51的截面形状(短边方向截面)形成为随着趋向远离第一基板30a的方向(图3中的上方向)而宽度变窄的形状。另外,凸部51与第一导体层60之间的边界形成为与该第一导体层60的下表面(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后述))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上述的凹凸形状基于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的面粗糙度而形成。此外,虽未特别地图示,但沿着导体线612、62、631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的凸部51与该导体线612、62、631之间的边界也形成为与该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关于下表面326的面粗糙度,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配线体40进行说明,以夸张的方式示出凸部51与导体线612、62、631之间的边界的凹凸形状。

主部52以大致均匀的高度(厚度)设置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1a整体。通过将凸部51设置于主部52上方,第一树脂层50在凸部51处突出。此外,第一树脂层50优选主部52处的高度(厚度)为5μm~100μm。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树脂层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绝缘层”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60由导电性粉末与粘合剂构成。作为导电性粉末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出银、铜、镍、锡、铋、锌、铟、钯等金属材料、或者石墨、碳黑(炉黑、乙炔黑、凯琴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碳系材料等。此外,除了导电性粉末之外,也可以使用上述金属的盐即金属盐。

作为该第一导体层60所包含的导电性粉末,能够与要形成的导体线612、62、631(后述))的宽度对应地,例如使用具有0.5μm~2μm的直径φ(0.5μm≤φ≤2μm)的导电性粉末。此外,从使第一导体层60的电阻值稳定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具有要形成的导体图案的宽度的一半以下的平均直径φ的导电性粉末。另外,作为导电性粉末,优选使用通过bet法测定出的比表面积为20m2/g以上的粒子。

作为第一导体层60,在谋求一定值以下的比较小的电阻值的情况下,作为导电性材料优选使用金属材料,但作为第一导体层60,在允许一定值以上的比较大的电阻值的情况下,作为导电性材料能够使用碳系材料。此外,若使用碳系材料,从改善网状膜的雾度(haze)、总反光率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赋予透光性,将第一电极61形成为网眼状。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银、铜、镍的金属材料或者上述的碳系材料之类的导电性优异但不透明的导电性材料(不透明的金属材料以及不透明的碳系材料)作为第一电极61的构成材料使用。

作为粘合剂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出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硅酮树脂、氟树脂等。

上述的第一导体层60是通过涂布导电膏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作为上述的导电膏的具体例,能够例示出使上述的导电性粉末以及粘合剂与水或溶剂以及各种添加剂混合而构成的导电膏。作为导电膏所含的溶剂,能够例示出α-松油醇、丁基卡必醇乙酸酯(butylcarbitolacetate)、丁基卡必醇(butylcarbitol)、1-癸醇、乙二醇单丁醚(butylcellosolve)、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diethyleneglycolmonoethyletheracetate)、十四烷(tetradecane)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60由导电性粉末与粘合剂构成,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粘合剂。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60具备第一电极61、第一引线62、第一屏蔽层63、电极连接部64、第一端子65、导通配线66以及屏蔽层用端子67。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层6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导体层”的一个例子。

第一电极61是经由第一引线62从电源(未图示)被施加规定的脉冲电压的驱动侧电极(发送侧电极)。第一电极61形成于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后述)对应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为与显示部91重叠。该第一电极61由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三个第一电极图案611构成。各个第一电极图案611被电绝缘,邻接的第一电极图案611彼此的间隔形成为大致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1中,利用驱动电路进行针对各个第一电极图案611以时间分割的方式依次施加脉冲电压的控制。此外,第一电极61所含的第一电极图案611的数量、配置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情况。

第一电极图案611通过使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一电极线612a、612b交叉而构成,作为整体具有将四边形重复排列的网眼状。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线612a沿着相对于x方向倾斜45°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第一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一电极线612a在相对于该第一方向实际上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第二方向”)等间距地排列。与此相对,第一电极线612b沿着第二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一电极线612b在第一方向等间距地排列。而且,上述第一电极线612a、612b相互正交,由此形成将四边形状的单位网眼重复排列的网眼状的第一电极图案611。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第一电极图案611形成为网眼状,能够与第一引线62以及电极连接部64一并形成,能够实现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制造工序的缩短化、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制造成本的减少化。另外,对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图案611的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与作为电极图案使用ito(氧化铟锡)或导电性高分子的情况相比,如以下即将叙述的那样,能够实现该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品质的提高。即,在将配线体使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需要使得能够从配线体侧目视确认层叠该配线体的图像显示装置,此时,作为构成电极图案的材料,能够使用具有透明性的ito或导电性高分子(在该情况下,电极图案形成满布(solid)图案),但ito或导电性高分子存在在该电极图案的烧制工序中电阻值上升的问题。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作为构成电极图案的材料使用导电性粉末(不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则通过将该电极图案形成为网眼状,能够确保图像显示装置的目视确认性,并且在烧制该电极图案时能够抑制电阻值的上升。换句话说,对于使用导电性粉末且形成为网眼状的图案的第一电极图案611,与作为电极图案使用ito或导电性高分子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电阻值抑制为较低,且触摸面板的灵敏度提高,进而能够实现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品质的提高。

此外,形成为网眼状的第一电极图案611的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线612a的间距与第一电极线612b的间距形成为实际上相同,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电极线612a的间距与第一电极线612b的间距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形成为相对于x方向倾斜45°的方向,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相对于x方向以45°以外的角度倾斜的方向。另外,相同地,第二方向也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

另外,第一电极图案611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也可以为几何学花纹。即,第一电极图案611的单位网眼的形状可以为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另外,单位网眼的形状也可以为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n边形,或者圆、椭圆、星型等。如上,作为第一电极图案611,能够将各种图形单位重复排列而获得的几何学花纹作为该第一电极图案611的单位网眼的形状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线612a、612b呈直线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呈曲线状、马蹄状、锯齿线状等。

此外,作为构成第一电极图案611的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宽度,优选为1μm~5μm。作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高度,优选为0.5μm~10μm。作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a彼此的间距,优选为30μm~1000μm。作为第一电极线612b、612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30μm~1000μm。作为第一电极线612a与第一电极线612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30°~60°。

此外,虽未特别地图示,但第一电极图案611也可以具有包围由第一电极线612a、612b形成的网眼形状的至少一部分的框部。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第一电极线612a、612b总称为第一电极线61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极”的一个例子。

第一引线62由与构成第一电极6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该第一引线62与第一电极61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61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与此相对,该第一引线6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除了与该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第一引线62与第一电极图案611对应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图案611形成有三个,与此对应,形成有三个第一引线62。该第一引线62是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沿着y方向延伸的部分,且具有在二者交叉的部分弯曲的弯曲部的配线。各个第一引线62相互分离地形成,并被电绝缘。

另外,第一引线62在一方的末端与电极连接部64连接,在另一方的末端与第一端子65连接。电极连接部64是连接第一电极61与第一引线62的部分,具有与该第一电极61大致相同的宽度。第一端子65从覆盖第一导体层60的第二树脂层70露出,由此,第一引线62能够经由该第一端子65与外部电路连接。

作为上述的第一引线62的宽度,优选为10μm~100μm。作为第一引线62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

此外,第一引线62、电极连接部64以及第一端子65也可以形成为使多个细线交叉而成的网眼状(参照图6)。在该情况下,第一引线62由沿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构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细线624a在第二方向以等间距p1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细线624b在第一方向以等间距p1排列。另外,相同地,电极连接部64由沿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构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细线641a在第二方向以等间距p2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细线641b在第一方向以等间距p2排列。

如上,在将第一引线62以及电极连接部64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第一引线62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的宽度l1、构成电极连接部64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的宽度l2优选具有构成第一电极图案611的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宽度l3以上的线宽(l1、l2≥l3)。另外,第一引线62的细线的间距p1、电极连接部64的细线的间距p2优选为第一电极图案611的细线的间距p3以下的间距(p1、p2≤p3)。此外,虽未特别地图示,但关于第一端子65,也与第一引线62以及电极连接部64相同,优选构成该第一端子65的细线的宽度具有第一电极图案611的宽度以上的线宽,构成第一端子65的细线的间距优选为第一电极图案611的细线的间距以下的间距。

具体而言,在将第一引线62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的宽度l1,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一细线624a、624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624b、624b彼此的间距)p1,优选为10μm~40μm。作为第一细线624a与第二细线624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15°~60°。

在将电极连接部64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的宽度l2,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一细线641a、641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641b、641b彼此的间距)p2,优选为10μm~100μm。作为第一细线641a与第二细线641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15°~75°。

另外,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的宽度l1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宽度l3的1~20倍。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的宽度l2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宽度l3的1~20倍。第一细线624a、624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624b、624b彼此的间距)p1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a彼此的间距(第一电极线612b、612b彼此的间距)p3的0.01~1倍。第一细线641a、641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641b、641b彼此的间距)p2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a彼此的间距(第一电极线612b、612b彼此的间距)p3的0.01~1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图案611以及第一引线62经由电极连接部64被连接,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不经由电极连接部64而连接第一电极图案611以及第一引线6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引线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引线”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6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端子”的一个例子。

返回图5,第一屏蔽层63是由与构成第一电极6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导电层,且是将第二导体层80的第二引线82(后述)电磁屏蔽的屏蔽层。该第一屏蔽层63与第一电极61以及第一引线62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另外,第一屏蔽层63设置为相对于第一电极61以及第一引线62电绝缘。该第一屏蔽层63与上述的第一引线62相同,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除了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屏蔽层63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被分割成两个。这两个第一屏蔽层63经由导通配线66被相互电连接。一方的第一屏蔽层63连接于屏蔽层用端子67。该屏蔽层用端子67从覆盖第一导体层60的第二树脂层70露出。第一屏蔽层63能够经由该屏蔽层用端子67与外部电路(未图示)连接。此外,连接于该屏蔽层用端子67的外部电路被接地,第一屏蔽层63通过与该外部电路连接而被接地。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屏蔽层63通过使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一屏蔽线631a、631b交叉而构成,作为整体具有将四边形重复排列的网眼状。

具体而言,第一屏蔽线631a沿着相对于x方向倾斜45°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第三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一屏蔽线631a在相对于第三方向实际上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第四方向”)以等间距排列。与此相对,第一屏蔽线631b沿着第四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一屏蔽线631b在第三方向以等间距排列。而且,上述第一屏蔽线631a、631b相互正交,由此形成四边形状的单位网眼重复排列的网眼状的第一屏蔽层63。

此外,形成为网眼状的第一屏蔽层63的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屏蔽线631a的间距与第一屏蔽线631b的间距形成为实际上相同,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屏蔽线631a的间距与第一屏蔽线631b的间距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为相对于x方向倾斜45°的方向,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为相对于x方向以45°以外的角度倾斜的方向。另外,相同地,第四方向也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大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间距,或者缩小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宽度,能够抑制具备该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配线基板20(配线体40)的挠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缩小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间距,或者增大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宽度,能够实现第一屏蔽层63相对于第二引线82的屏蔽性能的提高。

另外,该第一屏蔽层63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也可以为几何学花纹。即,第一屏蔽层63的单位网眼的形状可以为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另外,单位网眼的形状也可以为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n边形,或者圆、椭圆、星型等。如上,作为第一屏蔽层63,能够将各种图形单位重复排列而获得的几何学花纹作为该第一屏蔽层63的单位网眼的形状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屏蔽线631a、631b呈直线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马蹄状、锯齿线状等。

作为上述的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宽度,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一屏蔽线631a、631a彼此的间距(第一屏蔽线631b、631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10μm~1000μm。作为第一屏蔽线631a与第一屏蔽线631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30°~55°。

另外,第一屏蔽线631a、631b的宽度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b的宽度l3的1~20倍。第一屏蔽线631a、631a彼此的间距(第一屏蔽线631b、631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a、612a彼此的间距(第一电极线612b、612b彼此的间距)p3的2~1000倍。

此外,将第一屏蔽层63形成为网眼状,与此对应,导通配线66也可以形成为网眼状(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屏蔽层63的情况相同,通过增大导通配线66的细线的间距,或者缩小构成导通配线66的细线的宽度,能够抑制配线基板20(配线体40)的挠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导通配线66的细线的间距,或者增大构成导通配线66的细线的宽度,能够实现第一屏蔽层63相对于第二引线82的屏蔽性能的提高。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第一屏蔽线631a、631b总称为第一屏蔽线631,将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总称为导体线612、62、63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屏蔽层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屏蔽层”的一个例子。

返回图3以及图4,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导体线612、62、631的侧面615、623、634形成与同各个导体线612、62、631接触的第一树脂层50的凸部51的侧部平滑地连续的一个平面。该导体线612、62、631形成为随着趋向第二导体层80侧(图中+z方向)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由此,这些导体线612、62、631的截面形状(短边方向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梯形形状。此外,导体线612、62、631的截面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导体线612、62、63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体线612、62、631埋设于第二树脂层70,其外周面(上表面614、622、633以及侧面615、623、634)与该第二树脂层70直接接触,仅该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未被埋设于第二树脂层70,而是与第一树脂层50直接接触。即,导体线612、62、631的上表面614、622、633以及侧面615、623、634是与第二树脂层70接触的接触面,但该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成为不与第二树脂层70接触的非接触面。本实施方式的“下表面613、621、632”相当于本发明的“非接触面”的一个例子。

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体线612、62、631的外形,以第一电极线612为例,参照图7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与第一电极线612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图7中示出第一电极线612,对于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在括弧内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电极线612的上表面614位于该第一电极线612的与下表面613相反的一侧。上表面614相对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1a(第一树脂层50的主部52的上表面)实际上平行。

上表面614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包含平坦部6141。该平坦部6141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是存在于上表面614的直线状的部分(即,曲率半径极大的部分),平面度为0.5μm以下。此外,平面度由jis法(jisb0621(1984))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平坦部6141的平面度采用使用了激光的非接触式的测定方法求得。具体而言,将带状的激光向测定对象(具体而言为上表面614)照射,使其反射光在拍摄元件(例如二维cmos)上成像,从而测定平面度。作为平面度的计算方法,使用如下方法:分别设定通过在对象的平面上尽可能分离的三点的平面,并计算它们的偏差的最大值来作为平面度(最大变动式平面度)。此外,平面度的测定方法或计算方法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方法。例如,平面度的测定方法也可以为使用了百分表等的接触式的测定方法。另外,平面度的计算方法也可以为计算利用平行的平面夹住成为对象的平面时形成的间隙的值来作为平面度的方法(最大倾斜式平面度)。

本实施方式的平坦部6141形成于上表面614的大致整体。此外,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情况,平坦部6141也可以形成于上表面614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平坦部形成于不包含上表面的两端的区域。在将平坦部形成于上表面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该平坦部的宽度相对于上表面的宽度至少为1/2以上。

侧面615位于上表面614与下表面613之间。该侧面615在第一部分6151与上表面614相连,在第二部分6152与下表面613相连。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612具有随着趋向第二导体层80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因此,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二部分6152位于比第一部分6151更靠外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侧面615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成为在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部分6151、6152的假想直线(未图示)上延伸的面。

此外,侧面615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侧面615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也可以呈朝外侧突出的圆弧形状。在该情况下,侧面615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6151、6152的假想直线更靠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作为侧面615的形状,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优选形成为该侧面615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6151、6152的假想直线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形状。例如,当第一电极线612的外形(宽度)形成为在该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随着接近第一树脂层50而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若侧面615呈朝内侧突出的圆弧形状(即,第一电极线612的下部扩展的形状),则存在入射至配线体的光容易漫反射的担忧。

本实施方式的侧面615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包含平坦部6153。平坦部6153在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是存在于侧面615的直线状的部分(即曲率半径极大的部分),平面度为0.5μm以下。平坦部6153的平面度能够通过与平坦部6141的平面度的测定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615的大致整体形成有平坦部6153。此外,平坦部6153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也可以形成于侧面615的一部分。

从抑制侧面615处的光的漫反射的观点来看,侧面615与上表面614之间的角度θ1优选为90°~170°(90°≤θ1≤170°),更加优选为90°~120°(90°≤θ1≤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第一电极线612中,一方的侧面615与上表面614之间的角度和另一方的侧面615与上表面614之间的角度实际上相同。此外,在一个第一电极线612中,一方的侧面615与上表面614之间的角度和另一方的侧面615与上表面614之间的角度也可以为不同的角度。

至此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优选为相对于该第一电极线612的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表面614包含平坦面6141,因此上述第一电极线612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下表面614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表面613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的关系)成立。由此,第一导体层60(具体而言为第一电极线612)与第一树脂层5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一导体层60与第一树脂层50。

具体而言,优选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ra为0.1~3μm左右,与此相对,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ra为0.001~1.0μm左右。此外,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ra更加优选为0.1μm~0.5μm,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ra进一步更加优选为0.001~0.3μm。另外,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与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之比(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优选为0.01~小于1,更加优选0.1~小于1。另外,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优选为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最大宽度)的5分之1以下。此外,上述的面粗糙度能够通过jis法(jisb0601(2013年3月21日修改))测定。上表面614以及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着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着该第一电极线612的延伸方向进行。

而且,如jis法(jisb0601(2013年3月21日修改))所记载的那样,此处的“面粗糙度ra”是指“算术平均粗糙度ra”。该“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从截面曲线去除长波长成分(起伏成分)而求得的粗糙度参数。起伏成分从截面曲线的分离基于求得形体所需的测定条件(例如对象物的尺寸等)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615包含平坦部6153。因此,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侧面615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具体而言,优选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ra为0.1μm~3μm左右,与此相对,侧面615的面粗糙度ra为0.001μm~1.0μm左右,更加优选为0.001μm~0.3μm。侧面615的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着第一电极线612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着该第一电极线612的延伸方向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表面325的面粗糙度以及侧面615的面粗糙度相对地粗糙,因此,除了该下表面613之外的其他面(即,上表面325以及侧面615)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该下表面6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而相对较小。从实现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的提高的观点来看,该下表面6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与除了下表面613之外的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之比(除了该下表面613之外的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下表面6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优选为0.1~小于1,更加优选为0.3~小于1。

针对具有上述的下表面与除了该下表面之外的其他面之间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的第一电极线的形状的一个例子,参照图8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由导电性粉末m与粘合剂树脂b构成的第一电极线612b中,多个导电性粉末m分散在粘合剂树脂b中。在该第一电极线612b的下表面613b,在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导电性粉末m的一部分从粘合剂树脂b突出。因此,下表面613b具有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在上表面614b以及侧面615b,粘合剂树脂b进入导电性粉末m彼此之间,该粘合剂树脂b覆盖导电性粉末m。因此,上表面614b包含平坦部6141b,侧面615b包含平坦部6153b。此外,在上表面614b以及侧面615b中,导电性粉末m被粘合剂树脂b覆盖,因此邻接的第一电极线612b彼此之间的电绝缘性提高,能够抑制迁移(migration)的产生。

在图8所示的形态中,下表面613b具有凹凸形状,另一方面,上表面614b包含平坦部6141b,因此,下表面613b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表面614b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相同地,侧面615b包含平坦部6153b,因此,下表面613b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侧面615b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此外,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上表面614以及侧面615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形态。

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另外,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高度。第一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的面粗糙度、第一引线62的下表面621的面粗糙度以及第一屏蔽线631的下表面632的面粗糙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第一电极线612的上表面614的面粗糙度、第一引线62的上表面622的面粗糙度以及第一屏蔽线631的上表面633的面粗糙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在图3以及图4中,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相互具有相似形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另外,在第一引线62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第一引线62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24a、624b与导体线612、62、631基本构造相同。相同地,在电极连接部64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电极连接部64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641a、641b与导体线612、62、631基本构造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中,优选下述(2)式成立。

0.5≤a1(2)

其中,在上述(2)式中,a1为c1/b1的最大值,b1为第一导体层6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宽度,c1为第一导体层6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高度。

此外,“第一导体层6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宽度b1”为导体线612、62、631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下表面613、621、632的宽度。另外,“第一导体层6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高度c1”为具有宽度b1的导体线612、62、631的高度(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下表面613、621、632以及上表面614、622、633之间的间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a1表示每个导体线612、62、631的高度c1相对于宽度b1之比的最大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针对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中的至少一个上述(2)式成立,更加优选针对第一电极线612、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线631的全部上述(2)式成立。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树脂层70夹设于第一以及第二导体层60、80之间,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这种第二树脂层70的材料,例如能够例示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uv固化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使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第二树脂层70选择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该情况下,构成第二树脂层70的材料优选总透光率为80%以上,更加优选为90%以上。

第二树脂层70具有:具有大致平坦上的上表面的主部72;以及设置于该主部72上的凸部71。主部72覆盖第一树脂层50与第一导体层60(除了端子65、67之外)。凸部71朝第二导体层80侧(图中+z方向)突出,并具有与第二导体层80对应的形成图案。

本实施方式的凸部71的截面形状(短边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随着趋向远离第一基板30a的方向(图中的+z方向)而宽度变窄的形状。另外,凸部71与第二导体层80之间的边界形成为与该第二导体层80的下表面(导体线812、82、831的下表面813、821、832(后述))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这样的凹凸形状基于导体线812、82、831的下表面813、821、832的面粗糙度而形成。此外,虽不特别地图示,但沿着导体线812、82、831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的凸部332与该导体线812、82、831之间的边界也形成为与该导体线812、82、831的下表面813、821、832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关于下表面813、821、832的面粗糙度,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本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用配线体3进行说明,以夸张的方式示出凸部71与导体线812、82、831之间的边界的凹凸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层70的主部72的最小高度(最小厚度)w1大于第一导体层60的最大高度(最大厚度)w2。由此,能够确保第一以及第二导体层60、80之间的绝缘。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树脂层7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绝缘层”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层80由导电性粉末与粘合剂构成。此外,作为导电性粉末、粘合剂的具体例,能够例示出与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导电性粉末、粘合剂相同的材料。另外,即便在该第二导体层80中,也可以与第一导体层60相同省略粘合剂。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层80设置于第二树脂层70上方。如图9所示,该第二导体层80具备第二电极81、第二引线82、第二屏蔽层83、电极连接部84、第二端子85以及屏蔽层用端子86。

第二电极81是与施加于第一电极61的脉冲电压对应地收集电荷的检测侧电极(接收侧电极)。第二电极81形成于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对应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为与显示部91重叠。该第二电极81由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四个第二电极图案811构成。各个第二电极图案811被电绝缘,邻接的第二电极图案811彼此的间隔形成为大致等间隔。此外,第二电极81所含的第二电极图案811的数量、配置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情况。

如图9所示,第二电极图案811通过使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二电极线812a、812b交叉而构成,作为整体具有将四边形重复排列的网眼状。

具体而言,第二电极线812a与第一电极线612a相同,沿着第一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二电极线812a在第二方向以等间距排列。与此相对,第二电极线812b沿着第二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二电极线812b在第一方向以等间距排列。而且,上述第二电极线812a、812b相互正交,由此形成将四边形状的单位网眼重复排列的网眼状的第二电极图案811。

该第二电极图案811也与第一电极图案611的情况相同,通过将该第二电极图案811形成为网眼状,能够实现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制造工序的缩短化、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制造成本的减少化,并且,与作为电极图案使用了ito(氧化铟锡)或导电性高分子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该配线体40(配线基板20)的品质的提高。

此外,形成为网眼状的第二电极图案811的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电极线812a的间距与第二电极线812b的间距实际上形成为相同,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二电极线812a的间距与第二电极线812b的间距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线812a沿与第一电极线612a实际上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电极线812b沿与第一电极线612b实际上平行的方向延伸,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沿与第一电极线612a、612b不同的方向延伸。

针对该第二电极图案811,也与上述的第一电极图案611相同,能够将各种图形单位重复排列而获得的几何学花纹作为该第二电极图案811的单位网眼的形状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线812a、812b形成为直线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曲线状、马蹄状、锯齿线状等。

作为上述的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宽度,优选为1μm~5μm。作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高度,优选为0.5μm~10μm。作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a彼此的间距,优选为30μm~1000μm。作为第二电极线812b、812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30μm~1000μm。作为第二电极线812a与第一电极线812b之间的夹角(锐角),优选为30°~60°。

此外,虽不特别地图示,但第二电极图案811也可以具有包围由第二电极线812a、812b形成的网眼形状的至少一部分的框部。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第二电极线812a、812b总称为第二电极线81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电极”的一个例子。

第二引线82由与构成第二电极8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该第二引线82与第二电极81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81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为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与此相对,该第二引线8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除了与该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第二引线82与第二电极图案811对应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图案811形成有四个,与此对应,形成有四个第二引线82。此外,相对于图9中的上方的两个第二电极图案811,从正对观察时的左侧(-x方向侧)连接有第二引线82,另一方面,相对于图9中的下方两个第二电极图案811,从正对观察时的右侧(+x方向侧)连接有第二引线82。如上,通过使第二引线82的引出方向分散,抑制框部分(俯视观察时的不与显示部91重叠的部分)的宽度变得过厚。

该第二引线82是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沿着y方向延伸的部分,并具有在二者交叉的部分弯曲的弯曲部的配线。各个第二引线82相互分离地形成,并被电绝缘。

另外,第二引线82在一方的末端与电极连接部84连接,在另一方的末端与第二端子85连接。电极连接部84是连接第二电极81与第二引线82的部分,具有与该第二电极81大致相同的宽度。第二端子85连接第二引线82与外部电路。

作为上述的第二引线82的宽度,优选为10μm~100μm。作为第二引线82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

此外,第二引线82、电极连接部84以及第二端子85也可以形成为使多个细线交叉而成的网眼状。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二引线82、电极连接部84以及第二端子85与第一引线62、电极连接部64以及第一端子65存在少许的形状的不同,但基本构造相同,因此,图6中示出第一引线62、电极连接部64以及第一端子65,对于第二引线82、电极连接部84以及第二端子85,在括弧内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上,在将第二引线82以及电极连接部84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第二引线82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24a、824b的宽度l4、构成电极连接部84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41a、841b的宽度l5优选具有构成第二电极图案811的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宽度w6以上的线宽(l4、l5≥l6)。另外,第二引线82的细线的间距p4、电极连接部84的细线的间距p5优选形成为第二电极图案811的细线的间距p6以下的间距(p4、p5≤p6)。此外,虽未特别地图示,但第二端子85也与第二引线82以及电极连接部84相同,构成该第二端子85的细线的宽度优选具有第二电极图案811的宽度以上的线宽,构成第二端子85的细线的间距优选为第二电极图案811的细线的间距以下的间距。

在将第二引线82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24a、824b的宽度l4,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24a、824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一细线824a、824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824b、824b彼此的间距)p4,优选为10μm~40μm。作为第一细线824a与第二细线824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15°~75°。

在将电极连接部84形成为网眼状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41a、841b的宽度l5,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41a、841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一细线841a、841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841b、841b彼此的间距)p5,优选为10μm~100μm。作为第一细线841a与第二细线841b之间的夹角(锐角侧),优选为15°~75°。

另外,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24a、824b的宽度l4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宽度l6的1~20倍。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41a、841b的宽度l5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宽度l6的1~20倍。第一细线824a、824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824b、824b彼此的间距)p4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a彼此的间距(第二电极线812b、812b彼此的间距)p6的0.01~1倍。第一细线841a、841a彼此的间距(第二细线841b、841b彼此的间距)p5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a彼此的间距(第二电极线812b、812b彼此的间距)p6的0.01~1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图案811以及第二引线82经由电极连接部84被连接,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不经由电极连接部84而连接第二电极图案811以及第二引线8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引线8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引线”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8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端子”的一个例子。

返回图9,第二屏蔽层83是由与构成第二电极8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导电层,且是将第一导体层60的第一引线62电磁屏蔽的屏蔽层。该第二屏蔽层83与第二电极81以及第二引线82实际上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另外,第二屏蔽层83设置为相对于第二电极81以及第二引线82被电绝缘。该第二屏蔽层83与上述的第二引线82相同,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除了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重叠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该第二屏蔽层83连接于屏蔽层用端子86,第二屏蔽层83能够经由该屏蔽层用端子86连接于外部电路(未图示)。此外,连接于屏蔽层用端子86的外部电路被接地,由此,第二屏蔽层83经由外部电路而被接地。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屏蔽层83通过使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第二屏蔽线831a、831b交叉而构成,作为整体具有四边形重复排列的网眼状。

具体而言,第二屏蔽线831a与第一屏蔽线631a相同,沿着第三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二屏蔽线831a在第四方向以等间距排列。与此相对,第二屏蔽线831b沿着第四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该多个第二屏蔽线831b在第三方向以等间距排列。而且,这些第二屏蔽线831a、831b相互正交,由此,形成四边形状的单位网眼重复排列的网眼状的第二屏蔽层83。

此外,形成为网眼状的第二屏蔽层83的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屏蔽线831a的间距与第二屏蔽线831b的间距实际上形成为相同,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二屏蔽线831a的间距与第二屏蔽线831b的间距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屏蔽线831a沿与第一屏蔽线631a实际上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屏蔽线831b沿与第一屏蔽线631b实际上平行的方向延伸,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沿与第一屏蔽线631a、631b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大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间距,或者缩小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宽度,能够抑制具备该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配线基板20(配线体40)的挠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缩小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间距,或者增大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宽度,能够实现第二屏蔽层83的相对于第一引线62的屏蔽性能的提高。

该第二屏蔽层83也与第一屏蔽层63相同,能够将各种图形单位重复排列而获得的几何学花纹作为该第二屏蔽层83的单位网眼的形状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屏蔽线831a、831b形成为直线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曲线状、马蹄状。锯齿线状等。

作为这种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宽度,优选为5μm~20μm。作为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高度,优选为0.5μm~20μm。作为第二屏蔽线831a、831a彼此的间距(第二屏蔽线831b、831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10μm~1000μm。作为第二屏蔽线831a与第二屏蔽线831b之间的夹角(锐角),优选为30°~55°。

另外,第二屏蔽线831a、831b的宽度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b的宽度l6的1~20倍。第二屏蔽线831a、831a彼此的间距(第二屏蔽线831b、831b彼此的间距)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a、812a彼此的间距(第二电极线812b、812b彼此的间距)p6的2~1000倍。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第二屏蔽线831a、831b总称为第二屏蔽线831,将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总称为导体线812、82、831。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屏蔽层8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屏蔽层”的一个例子。

返回图3以及图4,构成第二导体层80的导体线812、82、831的侧面815、823、834形成与同各个导体线812、82、831接触的第二树脂层70的凸部71的侧部平滑地连续的一个平面。该导体线812、82、831形成为随着趋向图中+z方向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由此,这些导体线812、82、831的截面形状(短边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此外,导体线812、82、831的截面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导体线812、82、83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导体线812、82、831在下表面813、821、832与第二树脂层70相互接触。

以下,针对导体线812、82、831的外形,以第二电极线812为例,参照图10详细地说明。此外,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与第二电极线812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图10示出第二电极线812,针对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在括弧内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电极线812的上表面814位于第二电极线812的与下表面813相反的一侧。上表面814相对于基板2的主面(第一树脂层50的主部52的上表面、第二树脂层70的主部72的上表面)实际上平行。

上表面814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包含平坦部8141。该平坦部8141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是存在于上表面814的直线状的部分(即曲率半径极大的部分),平面度为0.5μm以下。该平坦部8141的平面度能够通过与上述的平坦部3251的平面度的测定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平坦部8141形成于上表面814的大致整体。此外,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情况,平坦部8141也可以形成于上表面814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平坦部形成于不包含上表面的两端的区域。在将平坦部形成于上表面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该平坦部的宽度相对于上表面的宽度至少为1/2以上。

侧面815位于上表面814与下表面813之间。该侧面815在第一部分8151与上表面814相邻,在第二部分8152与下表面813相邻。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线812具有随着趋向远离第一导体层60的一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因此第二部分8152位于比第一部分8151更靠外侧的位置。侧面815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8151、8152的假想直线(未图示)上延伸的面。

此外,侧面815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侧面815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也可以呈朝外侧突出的圆弧形状。在该情况下,侧面815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8151、8152的假想直线更靠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作为侧面815的形状,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优选形成为该侧面815的一部分不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8151、8152的假想直线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形状。例如,当第二电极线812的外形(宽度)形成为在该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随着接近第二树脂层70而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若侧面815呈朝内侧突出的圆弧形状(即,第二电极线812的下部扩展的形状),则存在入射至配线体的光容易漫反射的担忧。

本实施方式的侧面815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包含平坦部8153。平坦部8153在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是形成为直线状的部分(即曲率半径极大的部分),平面度为0.5μm以下。该平坦部8153的平面度能够通过与上述的平坦部3251的平面度的测定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815的大致整体形成有平坦部8153。此外,平坦部8153的形状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形状,也可以形成于侧面815的一部分。

从抑制侧面815处的光的漫反射的观点来看,侧面815与上表面814之间的角度θ2优选为90°~170°(90°≤θ2≤170°),更加优选为90°~120°(90°≤θ2≤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第二电极线812中,一方的侧面815与上表面814之间的角度和另一方的侧面815与上表面814之间的角度实际上相同。此外,在一个第二电极线812中,一方的侧面815与上表面814之间的角度和另一方的侧面815与上表面814之间的角度也可以为不同的角度。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线812的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优选为比该第二电极线812的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粗糙。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表面814包含平坦部8141,因此,上述第二电极线812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的关系)成立。由此,第二导体层80(具体而言为第二电极线812)与第二树脂层7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二导体层80与第二树脂层70。

具体而言,优选第二电极线812的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ra为0.1~3μm左右,与此相对,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ra为0.001~1.0μm左右。此外,第二电极线812的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ra更加优选为0.1μm~0.5μm,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ra进一步更加优选为0.001~0.3μm。另外,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与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之比(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优选为0.01~小于1,更加优选为0.1~小于1。另外,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优选为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最大宽度)的5分之1以下。此外,上述的面粗糙度能够由jis法(jisb0601(2013年3月21日修改))测定。上表面813以及下表面184的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着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着该第二电极线812的延伸方向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815包含平坦部8153。因此,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侧面815的面粗糙度相对地粗糙。具体而言,优选第二电极线812的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ra为0.1μm~3μm左右,与此相对,侧面815的面粗糙度ra为0.001μm~1.0μm左右。此外,第二电极线812的侧面815的面粗糙度ra更加优选为0.001μm~0.3μm。侧面815的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着第二电极线812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着该第二电极线812的延伸方向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相对于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以及侧面815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因此,除了该下表面813之外的其他面(即,上表面814以及侧面815)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该下表面8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而相对较小。对于该下表面8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与除了下表面813之外的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之比(除了该下表面813之外的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下表面813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从实现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的提高的观点来看,优选为0.1~小于1,更加优选为0.3~小于1。

作为具有上述的下表面与除了该下表面之外的其他面之间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的第二电极线的形状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与图8所示的第一电极线612b相同的形状。换句话说,在第二电极线的下表面,在该第二电极线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导电性粉末的一部分从粘合剂树脂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二电极线的上表面以及侧面,在该第二电极线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粘合剂树脂进入导电性粉末彼此之间,该粘合剂树脂覆盖导电性粉末。在该情况下,下表面具有凹凸形状,上表面包含平坦部。因此,第二电极线的下表面的面粗糙度相对于该第二电极线的上表面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另外,在本例中,第二电极线的侧面也包含平坦部。因此,第二电极线的下表面的面粗糙度相对于该第二电极线的侧面的面粗糙度而相对地粗糙。此外,第二电极线612的下表面613、上表面614以及侧面615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所示的形态。

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另外,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高度。第二电极线812的下表面813的面粗糙度、第二引线82的下表面821的面粗糙度以及第二屏蔽线831的下表面832的面粗糙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第二电极线812的上表面814的面粗糙度、第二引线82的上表面822的面粗糙度以及第二屏蔽线831的上表面833的面粗糙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在图3以及图4中,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相互具有相似形状,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另外,在第二引线82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第二引线82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24a、824b与导体线812、82、831基本构造相同。相同地,在电极连接部84为网眼状的情况下,构成该电极连接部84的第一以及第二细线841a、841b与导体线812、82、831基本构造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中,优选下述(3)式成立。

0.5≤a2(3)

其中,在上述(3)式中,a2为c2/b2的最大值,b2为第二导体层8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宽度,c2为第二导体层8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高度。

此外,“第二导体层8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宽度b2”是导体线812、82、831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下表面813、821、832的宽度。另外,“第二导体层80的短边方向剖视观察时的高度c2”是具有宽度b2的导体线812、82、831的高度(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下表面813、821、832以及上表面814、822、833之间的间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a2表示每个导体线812、82、831的高度c2相对于宽度b2之比的最大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针对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中的至少一个上述(3)式成立,更加优选针对第二电极线812、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线831的全部上述(3)式成立。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9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如图2所示,具备显示部91以及支承该显示部91的主体部92。该图像显示装置90经由透明粘接层93直接粘贴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2a侧(即第一导体层60的下侧)。透明粘接层93涂布于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2a整面,由此,第一基板30a与图像显示装置90之间的间隙消失,因此显示部91的美观性提高。此外,透明粘接层93是具有绝缘性的材料,作为具体例例如能够例示出丙烯酸系粘接剂等。

在显示部91例如显示有操作用的各种图标或者与使用人员的操作指示对应的文字信息等。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部91是由包含液晶组成物的板状的部件构成的液晶面板。另一方面,在主体部92载置有用于对显示部91供给电信号的电路等。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90中,借助电路向显示部91施加电压,形成电场,由此使该显示部91(液晶组成物)的液晶取向变化,由此,从背光灯(未图示)等的光源发出的光根据液晶组成物的液晶取向而局部被遮挡或者透过,从而显示部91进行规定的显示。此外,图像显示装置90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装置,例如,也可以为等离子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电子纸张等。

盖板110是从防止第一以及第二导体层60、80等污染、损伤、变色等的观点出发而设置的,且配置于第二导体层80的上方。如图11所示,该盖板110具备能够供可见光线透过的透明部111以及遮挡可见光线的遮挡部112。作为构成盖板110的材料,例如能够例示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等,但优选为具有90%以上的总透光率的材料。

遮挡部112通过在盖板110的背面例如涂布黑色的墨水而形成。另外,在盖板110的背面的大致中央的矩形区域并未涂布黑色的墨水,由此,形成供可见光线透过的透明部111。即,遮挡部11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包围透明部111的边框状。

透明部111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部91对应地形成,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为与该显示部91重叠。遮挡部112形成于与显示部91重叠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由此,无法目视确认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引线62、82或者第一以及第二屏蔽层63、83。

在以上说明了的配线基板20(配线体40)中,如图2~图4所示,从下方朝向上方依次形成有第一树脂层50、第一导体层60、第二树脂层70以及第二导体层80。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装置90配置于相比作为检测侧电极的第二电极81更接近作为驱动侧电极的第一电极61的一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屏蔽层63配置为与第二引线82在俯视观察时重叠(参照图3以及图9)。即,图像显示装置90以及第二引线82之间被第一屏蔽层63遮挡。由此,抑制从该图像显示装置90释放出的电噪声传递至第二引线82,抑制触摸传感器1的误动作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中的(a)所示,第一屏蔽层63由沿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屏蔽线631a、631b构成。由此,在俯视观察时,防止第一屏蔽线63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82的延伸方向实际上一致(平行)。结果,抑制在俯视观察时,第二引线82与第一屏蔽层63的重复部分的偏于一方,实现屏蔽效果的均匀化。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屏蔽层63形成为也从图像显示装置90遮挡电极连接部84。

另一方面,第二屏蔽层83配置为与第一引线62在俯视观察时重叠(参照图4以及图9)。即,第一引线62被第二屏蔽层83从外部遮挡。由此,抑制从外部接受的电噪声传递至第一引线62,抑制触摸传感器1的误动作的产生。

另外,如图12中的(b)所示,第二屏蔽层83由沿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屏蔽线831a、831b构成。由此,防止在俯视观察时,第二屏蔽线8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62的延伸方向实际上一致(平行)。结果,抑制俯视观察时的第一引线62与第二屏蔽层83的重复部分的偏于一方,实现屏蔽效果的均匀化。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屏蔽层83形成为也从外部遮挡电极连接部64。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3中的(a)~图13中的(e)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1)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4中的(a)~图14中的(f)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2)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13中的(a)所示,准备形成有与第一导体层60的第一电极61、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层63的形状对应的凹部121的第一凹版120。作为构成该第一凹版12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镍、硅、二氧化硅等玻璃类、有机二氧化硅类、玻璃碳(glassycarbon)、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等。

凹部121的宽度以及深度根据每一个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要素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与第一电极61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宽度优选为1μm~5μm。形成为与第一电极61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深度优选为0.5μm~10μm。

另外,形成为与第一引线62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宽度优选为10μm~100μm。形成为与第一引线62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深度优选为0.5μm~20μm。

另外,形成为与第一屏蔽层63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宽度优选为5μm~20μm。形成为与第一屏蔽层63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的深度优选为0.5μm~20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随着趋向底部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另外,在这样的凹部121的表面,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形成由石墨系材料、硅酮系材料、氟类材料、陶瓷系材料、铝系材料等构成的脱模层。

而且,针对上述的第一凹版120填充导电性材料140a。作为这样的导电性材料140a,使用上述的导电膏。

作为将导电性材料140a填充于第一凹版120的凹部121的方法,例如能够例示出分配(dispense)法、喷墨法、丝网印刷法。或者,能够例示出在狭缝涂布法、棒涂法、刮板涂装法、浸涂法、喷涂法、旋涂法的涂覆后将涂布于凹部以外的导电性材料擦去或刮去、吸取除去、粘贴除去、洗掉、吹飞的方法。上述方法能够根据导电性材料的组成等、凹版的形状等而适当地区分使用。

接下来,如图13中的(b)所示,对填充于第一凹版120的凹部121的导电性材料140a进行加热,由此形成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导体图案。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同一工序一体地形成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第一电极61、第一引线62、第一屏蔽层63。在该情况下,第一电极61、第一引线62以及第一屏蔽层63形成于同一平面上。此外,该“一体地”意味着部件彼此不分离、且由相同材料(相同粒径的导电性粒子、粘合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的构造体。

导电性材料140a的加热条件能够根据导电性材料的组成等适当设定。通过该加热处理,导电性材料140a体积收缩。此时,在导电性材料140a的上表面形成有呈凹凸状的凹凸面(与下表面613、621、632相当的面),该导电性材料140a的上表面以外的面形成为沿着凹部121的形状。此外,导电性材料140a的处理方法并不限定于加热。例如,也可以照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能量线,也可以仅为干燥。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处理方法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接下来,如图13中的(c)所示,将用于形成第一树脂层50的树脂材料150a涂布于第一凹版120上方。作为这样的树脂材料150a,能够使用与构成上述的第一树脂层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作为将树脂材料150a涂布于第一凹版120上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丝网印刷法、喷涂法、棒涂法、浸泡法、喷墨法等。树脂材料150a进入因导电性材料140a体积收缩而在凹部121中形成的空隙,与形成为凹凸面的导电性材料140a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导电性材料140a与树脂材料150a被牢固地固定。

接下来,如图13中的(d)所示,从树脂材料150a的上方按压第一基板30a。然后,使树脂材料150a固化。作为使树脂材料150a固化的方法,能够例示出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能量线的照射、加热、加热冷却、干燥等。由此,形成第一树脂层50,并且经由该第一树脂层50将第一基板30a与第一导体层60相互粘合固定。

接下来,如图13中的(e)所示,使第一基板30a、第一树脂层50以及第一导体层60从第一凹版120脱模。由此,第一导体层60被从第一凹版120转印于第一树脂层50,获得中间体160。

接下来,如图14中的(a)所示,准备形成有与第二导体层80的第二电极81、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层83的形状对应的凹部131的第二凹版130。作为构成该第二凹版13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与构成上述的第一凹版12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该凹部131的宽度以及深度根据每个构成第二导体层80的要素而不同,但优选具有与每个构成第一导体层60的要素的凹部121的宽度以及深度相同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3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随着趋向底部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此外,优选在凹部131的表面也与凹部121的情况相同地形成脱模层。

然后,针对第二凹版130填充导电性材料140b。该导电性材料140b能够例示出与上述的导电性材料140a相同的材料。此外,作为将导电性材料140b填充于第二凹版130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与将上述的导电性材料140a填充于第一凹版120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接下来,如图14中的(b)所示,对填充于第二凹版130的凹部131的导电性材料140b进行加热,由此形成构成第二导体层80的导体图案。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同一工序一体地形成构成第二导体层80的第二电极81、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层83。在该情况下,第二电极81、第二引线82以及第二屏蔽层83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导电性材料140b的加热条件能够根据该导电性材料140b的组成等适当设定。通过该加热处理,填充于凹部131的导电性材料140b体积收缩。此时,在导电性材料140b的上表面形成有呈凹凸状的凹凸面(与下表面813、821、832相当的面),该导电性材料140b的上表面以外的面形成为沿着凹部131的形状。此外,导电性材料140b的处理方法并不限定于加热,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导电性材料140a的处理方法相同的方法。

接下来,如图14中的(c)所示,将构成第二树脂层70的树脂材料150b涂布在中间体160上方。作为上述的树脂材料150b,能够使用与构成上述的第二树脂层7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另外,作为将树脂材料150b涂布在中间体160上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与将树脂材料150a涂布在第一凹版120上方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接下来,如图14中的(d)所示,以使得树脂材料150b进入第二凹版130的凹部131的方式,将中间体160以及树脂材料150b配置在第二凹版130上方,将该中间体160按压于第二凹版,使树脂材料固化。作为使树脂材料150b固化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与使上述的树脂材料150a固化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将中间体160按压于第二凹版130时的加压力优选为0.001mpa~100mpa,更加优选为0.01mpa~10mpa。此外,该加压能够使用加压辊等进行。由此,形成有第二树脂层70,并且经由该第二树脂层70将中间体160与第二导体层80相互粘合固定。此时,以使得在俯视观察时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重叠的方式,将中间体160按压于第二凹版130。另外,以使得在俯视观察时第一屏蔽层63与第二引线82重叠、并且第二屏蔽层83与第一引线62重叠的方式,将中间体160按压于第二凹版130。

然后,如图14中的(e)所示,使中间体160、第二树脂层70以及第二导体层80从第二凹版130脱模。然后,如图14中的(f)所示,在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2a整面涂布透明粘接材料。作为涂布透明粘接材料的方法,能够例示出与将上述的树脂材料150a涂布于第一凹版120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而且,经由透明粘接材料在第一基板30a的主面32a贴合图像显示装置90。若透明粘接材料固化而形成透明粘接层93,则能够获得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以往,在两个电极基板隔着绝缘材料层叠的触摸传感器中,在设置有对连接于在这两个电极基板分别形成的电极的引线进行屏蔽的屏蔽层的情况下,该屏蔽层与各个引线对应地形成。即,将引线与屏蔽层形成于不同的平面,并在这些引线以及屏蔽层之间夹设绝缘层,由此,利用屏蔽层从外部遮挡引线,抑制从外部接受的电噪声传递至该引线这一情况。但是,夹设于引线以及屏蔽层之间的绝缘层需要针对连接于两个电极的每一个的引线分别形成,因此存在导致配线体的高度(厚度)增加的问题。另外,若针对连接于两个电极的每一个的引线分别形成绝缘层,则也存在如下问题:存在配线体的制造工时增加,进而致使配线体的制造成本的增加的担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着第二树脂层70对置的两个导体层60、80中,利用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一导体层60的第一屏蔽层63,屏蔽另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二导体层80的第二引线82。由此,通过第二树脂层70来确保第一屏蔽层63以及第二引线82之间的绝缘性。结果,不需要在第一屏蔽层63以及第二引线82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能够抑制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高度(厚度)增加。

另外,在第一导体层60中,不需要在第一屏蔽层63以及第一引线62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因此,能够抑制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制造工时的增加,进而,能够实现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制造成本的减少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体层60的下侧配置有图像显示装置90,但如上述那样,通过利用第一屏蔽层63屏蔽第二引线82,能够抑制从该图像显示装置90释放出的电噪声传递至第二引线82这一情况,进而,能够抑制触摸传感器1的误动作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90与第一导体层60之间夹设第一树脂层50,减少从该图像显示装置90释放出的电噪声。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图像显示装置90释放出的电噪声传递至第二引线82这一情况,进而,能够抑制触摸传感器1的误动作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导体层60埋设于第二树脂层70。因此,能够通过第二树脂层70的厚度来吸收第一导体层60的厚度。另一方面,第二导体层80设置在第二树脂层70上方。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导体层60、80之间夹设有第二树脂层70,不需要在这些导体层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由此,能够实现配线体40的薄膜化。

另外,通常,屏蔽层配置于由该屏蔽层屏蔽的对象的附近,由此,针对该对象的电磁屏蔽性提高。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屏蔽层63埋设于第二树脂层70,经由该第二树脂层70使第一屏蔽层63接近第二引线82。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屏蔽层63针对第二引线82的屏蔽性。

另外,通常,对于引线,通过将该引线本身形成得厚,导通路径扩大,因此信号传送性能提高。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二引线82设置在第二树脂层70上方,因此,能够不依赖于第二树脂层70的厚度地设定该第二引线82的高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二引线82的信号传送性能的提高。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导体层60埋设于第二树脂层70,将第二导体层80设置在第二树脂层70上方,能够同时地实现上述的配线体40的薄膜化、第一屏蔽层63的屏蔽性的提高、以及第二引线82的信号传送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二导体层80的第二屏蔽层83来屏蔽另一方的导体层即第一导体层60的第一引线62。由此,不需要在第一引线62以及第二屏蔽层83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能够抑制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高度(厚度)增加。

另外,在第二导体层80中,不需要在第二屏蔽层83以及第二引线82之间单独地确保绝缘性,因此,能够抑制配线体40的制造工时增加,进而,能够实现配线体40的制造成本的减少。另外,通过利用第二屏蔽层83屏蔽第一引线62,能够抑制从外部接受的电噪声传递至第一引线62这一情况,能够抑制触摸传感器1的误动作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屏蔽层63、83形成网眼状,能够抑制俯视观察时的第一引线62与第二屏蔽层83的重复部分、或者第二引线82与第一屏蔽层63的重复部分偏于一方这一情况,进而,能够实现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屏蔽效果的均匀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体线612、62、631具有随着趋向第二导体层80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由此,与在导体线612、62、631不存在该锥形状的情况、或者形成为反向的锥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导体线612、62、631相对于在将中间体160按压于第二凹版130时的按压力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时的导体线612、62、631的断线,实现配线体40的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线812、82、831也具有相同的锥形状(随着趋向远离第一导体层60的一侧而宽度变窄的锥形状)。由此,导体线812、82、831的机械强度也提高,能够抑制断线,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中,也着眼于在导体线612、62、631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该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与该下表面613、621、631以外的其他面(上表面614、622、633以及侧面615、622、633)之间的面粗糙度(即,去除了起伏成分后的粗糙度参数)的相对关系,导体线612、62、631的下表面613、621、632的面粗糙度比该导体线612、62、631的上表面614、622、633的面粗糙度粗糙。由此,导体线612、62、631与第一树脂层5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该导体线612、62、631被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树脂层5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耐久性。另外,能够一并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特别地,在导体线612、62、631的宽度为1μm~5μm的情况下,通过使下表面613、621、632与其他面之间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满足上述的关系,能够显著地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将第一树脂层50与导体线613、662、631牢固地粘合,并且能够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

另外,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线812、82、831的下表面813、821、832的面粗糙度比该导体线812、82、831的上表面814、822、833的面粗糙度粗糙。由此,导体线812、82、831被牢固地固定于第二树脂层70,因此,配线体40以及配线基板20的耐久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另外,能够一并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特别地,在导体线812、82、831的宽度为1μm~5μm的情况下,通过使下表面813、821、832与其他面之间的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满足上述的关系,能够显著地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将第二树脂层70与导体线813、862、831牢固地粘合,并且能够抑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615、623、634以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的假想直线实际上一致的方式延伸。在该情况下,在导体线612、62、631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侧部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的假想直线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从配线体40的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815、823、834以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的假想直线实际上一致的方式延伸。在该情况下,在导体线812、82、831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侧部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于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分的假想直线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从配线体40的外部入射的光的漫反射。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下表面613、621、632的面粗糙度ra相对于下表面613、621、632以外的其他面的面粗糙度ra而相对地粗糙,该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下表面613、621、632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而相对地变小。此处,若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小,则能够抑制导体线612、62、631映现为白色这一情况,能够抑制在能够目视确认该导体线612、62、631的区域中对比度降低这一情况。这样,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的进一步提高。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下表面813、821、832的面粗糙度ra相对于下表面813、821、832以外的其他面的面粗糙度ra相对地粗糙,该其他面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相对于下表面813、821、832侧的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而相对地变小。此处,若配线体40的漫反射率小,则能够抑制导体线812、82、831映现为白色这一情况,能够抑制在能够目视确认该导体线812、82、831的区域中对比度降低这一情况。这样,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配线体40的目视确认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而记载的,并非为了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而记载的。因此,主旨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也包含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全部的设计变更或等同物。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第一以及第二导体层的导电性粉末,使用金属材料或者碳系材料,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将金属材料以及碳系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在该情况下,例如,若以导体线812、82、831为例进行说明,则也可以在该导体线812、82、831的上表面814、822、833侧配置碳系材料,在下表面813、821、832侧配置金属材料。另外,相反,也可以在导体线812、82、831的上表面814、822、833侧配置金属材料,在下表面813、821、832侧配置碳系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0中,使用支承配线体40的第一基板30a,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图像显示装置90来支承配线体40。换句话说,也可以将第一树脂层50直接形成在图像显示装置90上方。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第一基板30a,能够进一步抑制配线基板20的高度增加。本例的“图像显示装置9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图像显示装置90支承配线体40,但也可以利用盖板110来支承该配线体40。换句话说,也可以在第二导体层80上方层叠透明粘接层,经由该透明粘接层将配线体41粘贴于盖板110。由此,配线体40由盖板110支承。本例的“透明粘接层”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绝缘层”的一个例子,本例的“盖板11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另外,也可以使图3所示的配线基板20上下翻转,将该配线基板20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90。换句话说,虽并未特别地图示,但也可以构成为经由透明粘接层将第二导体层80粘贴于图像显示装置90,在配线基板20中,从下方朝上方依次层叠第二树脂层70、第一导体层60以及第一树脂层50,在第一树脂层50的上方的面(即,与第一导体层60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层叠第一基板30a。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将第一基板30a作为剥离片使用,在安装时将该第一基板30a剥离而粘合安装于安装对象的形态。本例的“透明粘接层”以及“第一树脂层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绝缘层”的一个例子,本例的“第一基板30a”以及“图像显示装置9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图像显示装置90近的第一电极61设为驱动侧电极,将距图像显示装置90远的第二电极81设为检测侧电极,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距图像显示装置90近的一侧的电极设为检测侧电极,将距图像显示装置90远的一侧的电极设为驱动侧电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配线体被使用于触摸传感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配线体的用途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向配线体通电而借助电阻加热等使其发热,由此,将该配线体作为加热器使用。在该情况下,作为构成导体层的导电性材料,优选使用电阻值比较高的碳系材料。另外,也可以通过将配线体的导体部的一部分接地而将该配线体作为电磁遮挡屏蔽体使用。另外,也可以将配线体作为天线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触摸传感器;10:壳体;20、20b、20c:配线基板;30a、30b:第一以及第二基板;31a、31b:主面;32a:主面;40、40b、40c:配线体;50:第一树脂层;51:凸部;52:主部;60:第一导体层;61:第一电极(驱动侧电极);611:第一电极图案;612a、612b:第一电极线(导体线);613:下表面;614:上表面;6141:平坦部;615:侧面;6151:第一部分;6152:第二部分;6153:平坦部;62:第一引线(导体线);621:下表面;622:上表面;6221:平坦部;623:侧面;6231:第一部分;6232:第二部分;6233:平坦部;63:第一屏蔽层;631a、631b:第一屏蔽线(导体线);632:下表面;633:上表面;6331:平坦部;634:侧面;6341:第一部分;6342:第二部分;6343:平坦部;64:电极连接部;65:端子;66:导通配线;67:屏蔽层用端子;70:第二树脂层;71:凸部;72:主部;80:第二导体层;81:第二电极(检测侧电极);811:第二电极图案;812a、812b:第二电极线(导体线);813:下表面;814:上表面;8141:平坦部;815:侧面;8151:第一部分;8152:第二部分;8153:平坦部;82:第二引线(导体线);821:下表面;822:上表面;8221:平坦部;823:侧面;8231:第一部分;8232:第二部分;8233:平坦部;83:第二屏蔽层;831a、831b:第二屏蔽线(导体线);832:下表面;833:上表面;8331:平坦部;834:侧面;8341:第一部分;8342:第二部分;8343:平坦部;84:电极连接部;85:端子;86:屏蔽层用端子;100:第三树脂层;90:图像显示装置;91:显示部;92:主体部;93、93b:透明粘接层;110:盖板;111:透明部;112:遮挡部;120:第一凹版;121:凹部;130:第二凹版;131:凹部;140a、140b:导电性材料;150a、150b:树脂材料;160:中间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