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5282发布日期:2018-06-08 23:2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具有二维、三维的曲面的基材设置有电极层的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各种信息处理装置中,在彩色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的前方配置有透光性的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被称作触摸面板。在触摸面板中,在电极间形成有静电电容,根据人的手指接近时的电荷的移动的变化来判断手指的接近位置的坐标。在检测该电荷的移动的变化时,使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近年来,出现了在二维、三维的曲面上进行显示的显示装置,在触摸面板中也需要以与这种显示曲面对应的形状搭载。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曲面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曲面触摸面板中,制作描绘平板,该描绘平板通过在热塑性树脂制的平板使用由导电性物质和粘合剂构成的导电性墨水形成具有多个电极区域的电极层而成,对描绘平板进行加热,成形出软化的描绘平板而形成软化曲面物,将软化曲面物冷却或者放冷而作为曲面形状成形物构成触摸面板。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内容:使具有触摸传感器功能的平坦的柔性印刷配线板弯曲,将该弯曲的柔性印刷配线板与弯曲的基板连接而制造曲面触摸面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2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103138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构成具有曲面的触摸面板的情况下,由于面板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而产生光学课题(所谓的彩虹光斑)。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光学课题,作为面板材料而使用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即可。但是,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脆,不适用于想要减薄厚度的层。例如,在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中,想要尽可能地缩短传感器电极与触摸面的距离从而提高灵敏度。因此,想要尽可能地减薄表面侧的层,但若在该层中使用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则产生容易破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在确保表面侧的层的厚度的同时增大传感器电极间的距离,从而相对减薄表面侧的层的厚度,但在该情况下输入装置整体的厚度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光学课题的发生并且即便薄型也能够实现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材,其构成为具有透光性的曲面,且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第一电极层,其设置于第一基材的表面;第二电极层,其与第一电极层对置;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其设置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具有透光性,且具有光学各向同性。

根据这种结构,抑制了因构成为曲面的第一基材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引起的不均匀的双折射,从而提供即使为曲面也抑制彩虹光斑的输入装置。另外,即使使用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也能够通过间隔调整树脂层来确保足够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也可以为,第一基材的厚度设定为比间隔调整树脂层的厚度薄。由此,能够缩窄第一电极层与触摸面即第一基材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并且增大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提高静电电容变化的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也可以为,输入装置还具备引出配线,该引出配线用于将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向外部输送。由此,能够将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经由引出配线向外部输送。

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也可以为,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二基材,该第二基材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与间隔调整树脂层相反的一侧,具有透光性,且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由此,能够通过包含第二基材的结构实现进一步的强度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也可以为,第二基材与第一基材一体地设置,在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之间设置有弯折部。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一体的结构来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以及制造工序的简化。

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使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一基材的工序;在第一基材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的工序;在将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第一基材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与第一基材之间夹持第一电极层的间隔调整树脂层的工序;以及在间隔调整树脂层形成与第一电极层对置的第二电极层的工序。

根据这种结构,抑制了因构成为曲面的第一基材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引起的不均匀的双折射,能够制造即使为曲面也抑制彩虹光斑的输入装置。另外,即使将第一基材设为较薄且为曲面,通过向插入第一基材的模具内流入树脂材料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因此能够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

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使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一基材的工序;在第一基材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的工序;使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二基材的工序;在第二基材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的工序;以及在将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第一基材、以及形成有第二电极层的第二基材隔开规定的间隙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的工序。

根据这种结构,在预先弯曲的第一基材形成第一电极层,在预先弯曲的第二基材形成第二电极层,之后在将它们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它们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因此能够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

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电极层后,使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一基材的工序;在将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第一基材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与第一基材之间夹持第一电极层的间隔调整树脂层的工序;以及在间隔调整树脂层形成与第一电极层相面对的第二电极层的工序。

根据这种结构,在树脂材料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状态下使树脂材料弯曲而形成第一基材,在将它们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它们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因此能够制造能够在平坦的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并且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

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电极层后,使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一基材的工序;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二电极层后,使树脂材料弯曲而构成曲面,从而形成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第二基材的工序;以及在将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第一基材、以及形成有第二电极层的第二基材隔开规定的间隙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的工序。

根据这种结构,在树脂材料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状态下使树脂材料弯曲而形成第一基材,在树脂材料形成有第二电极层的状态下使树脂材料弯曲而形成第二基材,之后在将它们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它们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因此能够制造能够在平坦的面形成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并且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抑制光学课题的发生并且即便薄型也能够实现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的(a)以及(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的(a)~(e)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的(a)~(d)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的(a)~(e)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的(a)~(e)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2的(a)以及(b)是示出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于已经说明了的构件适当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的(a)以及(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剖视图,(a)是图1所示的A-A线剖视图,(b)是图1所示的B-B线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例如是具有曲面的触摸面板。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第二电极层52、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

第一基材10具有透光性,具有作为曲面的第一面10a。第一面10a例如为凸型的三维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10a侧形成为在纵横的任一方向上均为凸型的三维曲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的“透光性”是指可见光透射率为50%以上(优选为80%以上)的状态。并且,优选雾度值为6%以下。

第一基材10在与第一面10a相反的一侧具有第二面10b。第一基材10为均匀的厚度,因此第二面10b也为第一面10a同样的三维曲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可以为二维曲面、凹型等其他形状。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第一面10a的曲面的法线方向的方向称作厚度方向、层叠方向。在此,第一面10a是供手指、记录笔等接触的操作面。

第一基材10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第一面10a的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第一基材10使用COP(Cyclo Olefin Polymer;环烯烃聚合物)、COC(Cyclo Olefin Copolymer;环烯烃共聚物)、PC(Poly 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乙酰纤维素)等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材料。

在第一基材10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情况下,不发生对于透过第一基材10的光的双折射,即使具有作为曲面的第一面10a,也不会产生彩虹光斑等光学课题。另外,在第一基材10在第一面10a的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情况下,虽然透过第一基材10的光发生单轴方向的双折射,但能够通过简单的偏振板抑制该现象。另外,在面内为均匀的光学各向异性,因此即使具有作为曲面的第一面10a,也能够防止彩虹光斑的产生。

第一电极层51设置于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第一电极层51是具有透光性的电极层,是触摸传感器中的一个检测电极。第一电极层51使用ITO(Indium Tin Oxide)、透光性的有机导电层、金属纳米线等。

第二电极层52与第一电极层51对置地设置。第二电极层52是具有透光性的电极层,是触摸传感器中的另一个检测电极。第二电极层52使用ITO、透光性的有机导电层、金属纳米线等。在触摸传感器是静电电容式的情况下,通过检测在手指等接触(接近)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时的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检测接触位置。

间隔调整树脂层3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间隔调整树脂层30具有透光性,具有光学各向同性。间隔调整树脂层30被设置为用于设定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并且发挥支承第一基材10的作用。间隔调整树脂层30沿着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以相同的厚度设置。间隔调整树脂层30使用COP、COC、PC、PMMA、TAC等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材料。

在这种输入装置1中,在具有静电电容式的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还设置有用于将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向外部输出的引出配线40。在引出配线40中包括图1以及图2的(b)所示的从第一基材10向外侧延伸的柔性配线基板、以及与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分别连接且向第一基材10的显示区域VA的外侧迂回的配线。

在静电电容式的触摸传感器中,根据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厚度来设定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从而决定成为基准的电容。在此,为了提高触摸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优选将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设定得较大,将第一电极层51与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间隔设定得较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0的厚度t1比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厚度t2薄。例如,厚度t1为0.2mm以上且1.0mm以下左右,厚度t2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左右。

在由这种结构构成的输入装置1中,抑制了因构成为曲面的第一基材10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引起的不均匀的双折射,从而提供即使为曲面也抑制彩虹光斑的输入装置1。另外,即使在使用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作为第一基材10且成得较薄的情况下,通过间隔调整树脂层30支承第一基材10,因此作为输入装置1的整体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

图3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的(a)~(e)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第一基材10的形成(步骤S101)、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步骤S102)、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步骤S103)以及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步骤S104)。

首先,在步骤S101所示的第一基材10的形成中,如图4的(a)所示准备平板的树脂基材101。作为树脂基材101,例如使用PC的浇铸成型板、挤压成形板。在浇铸成型板、挤压成形板中,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的树脂基材101。

接下来,使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弯曲,形成具有如图4的(b)所示的曲面的第一基材10。为了使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弯曲,将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并使其沿着模具弯曲即可(例如,热成型)。通过模具的形状构成所希望的二维或者三维曲面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在使树脂基材101弯曲的第一基材10中,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得到维持。

接下来,在步骤S102所示的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中,如图4的(c)所示,沿着弯曲的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第一电极层51。第一电极层51通过光刻及蚀刻、丝网印刷形成。例如,在通过光刻及蚀刻形成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溅射在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上形成ITO层,并在该ITO层上形成抗蚀剂。在对抗蚀剂进行曝光以及显影而图案化后,对ITO层进行蚀刻。之后,剥离抗蚀剂。由此,在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上形成由图案化的ITO层构成的第一电极层51。

接下来,在步骤S103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中,将图4的(c)所示的形成有第一电极层51的第一基材10插入注射成形的模具内,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图4的(d)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即,通过模内层压(IML)构成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层叠体。

接下来,在步骤S104所示的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中,如图4的(e)所示,沿着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与第一电极层51相反的一侧的面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第二电极层52。第二电极层52与第一电极层51同样地通过光刻及蚀刻、丝网印刷而形成。之后,以与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导通的方式连接引出配线40。由此,完成输入装置1。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抑制了因构成为曲面的第一基材10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引起的不均匀的双折射,能够制造即使为曲面也抑制彩虹光斑的输入装置1。另外,即使将第一基材10设为较薄且为曲面,通过向插入第一基材10的模具内流入树脂材料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1。另外,通过树脂向模具的流入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准确地设定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厚度、即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

图5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的(a)~(d)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的另一制造方法具备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步骤S201)、第一基材10的弯曲(步骤S202)、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步骤S203)以及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步骤S204)。

首先,在步骤S201所示的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中,如图6的(a)所示,在平板的树脂基材101的面101b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第一电极层51。也可以在树脂基材101的面101b根据需要而设置遮光层53。在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形成第一电极层51,因此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202所示的第一基材10的弯曲中,如图6的(b)所示,例如通过热成型而使树脂基材101弯曲成所希望的二维或者三维曲面,从而构成第一基材10。此时,形成于树脂基材101的第一电极层51也弯曲。

接下来,在步骤S203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中,将图6的(b)所示的形成有第一电极层51的第一基材10插入注射成形的模具内,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图6的(c)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即,通过模内层压(IML)构成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层叠体。

接下来,在步骤S204所示的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中,如图6的(d)所示,沿着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与第一电极层51相反的一侧的面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第二电极层52。第二电极层52与第一电极层51同样地通过光刻及蚀刻、丝网印刷而形成。之后,以与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导通的方式连接引出配线40。由此,完成输入装置1。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在第一基材10为平板的状态下形成第一电极层51,因此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形成所希望的图案。另外,通过IML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以准确的厚度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准确地设定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容易地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1。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与图1的B-B线相当的位置处的示意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B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的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间隔调整树脂层30以及第二电极层52以外,还设置有第二基材20。第二基材20设置于第二电极层52的与间隔调整树脂层30相反的一侧。

第二基材20具有透光性,且具有光学各向同性或者在面内具有均匀的光学单轴各向异性。

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B为在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之间夹设有第一电极层51、第二电极层52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结构。第二基材20与第一基材10同样地使用COP、COC、PC、PMMA、TAC等光学各向同性优异的材料。根据像这样具备第二基材20的结构,实现了输入装置1B的进一步的强度的提高。

图8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的(a)~(e)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B的制造方法具备第一基材10的形成(步骤S301)、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步骤S302)、第二基材20的形成(步骤S303)、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步骤S304)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步骤S305)。

步骤S301所示的第一基材10的形成以及步骤S302所示的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与图3所示的步骤S101以及步骤S102相同。在图9的(a)中示出例如通过热成型而使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弯曲从而形成第一基材10的状态。另外,在图9的(b)中示出在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形成有第一电极层51的状态。也可以在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根据需要而设置遮光层53。

接下来,在步骤S303所示的第二基材20的形成中,与第一基材10的形成同样地准备平板的树脂基材201,例如通过热成型而使平板的树脂基材201弯曲从而形成第二基材20。在图9的(c)中示出弯曲的第二基材20。作为树脂基材201,例如使用PC的浇铸成型板、挤压成形板。

接下来,在步骤S304所示的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中,与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同样地在弯曲的第二基材20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层52。在图9的(d)中示出在弯曲的第二基材20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电极层52的状态。

接下来,在步骤S305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中,将图9的(b)所示的形成有第一电极层51的第一基材10、以及图9的(d)所示的形成有第二电极层52的第二基材20插入注射成形的模具内,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图9的(e)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即,通过IML向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构成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间隔调整树脂层30、第二电极层52以及第二基材20的层叠体。之后,以与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导通的方式连接引出配线40。由此,完成输入装置1B。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在预先弯曲的第一基材10形成第一电极层51,在预先弯曲的第二基材20形成第二电极层52,之后在将它们插入模具内的状态下向它们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以准确的厚度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准确地设定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容易地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1。

图10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的(a)~(e)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另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B的另一制造方法具备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步骤S401)、第一基材10的弯曲(步骤S402)、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步骤S403)、第二基材20的弯曲(步骤S404)以及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步骤S405)。

首先,在步骤S401所示的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中,如图11的(a)所示,在平板的树脂基材101的面101b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第一电极层51。也可以在树脂基材101的面101b根据需要而设置遮光层53。在平板的树脂基材101形成第一电极层51,因此第一电极层51的形成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402所示的第一基材10的弯曲中,如图11的(b)所示,例如通过热成型而使树脂基材101弯曲成所希望的二维或者三维曲面,从而构成第一基材10。此时,形成于树脂基材101的第一电极层51也弯曲。

接下来,在步骤S403所示的第二基材20的形成中,如图11的(c)所示,在平板的树脂基材201的面201a形成所希望的图案的第二电极层52。在平板的树脂基材201形成第二电极层52,因此第二电极层52的形成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404所示的第二基材20的弯曲中,如图11的(d)所示,例如通过热成型而使树脂基材201弯曲成所希望的二维或者三维曲面,从而构成第二基材20。此时,形成于树脂基材201的第二电极层52也弯曲。

接下来,在步骤S405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的形成中,将图11的(b)所示的形成有第一电极层51的第一基材10、以及图11的(d)所示的形成有第二电极层52的第二基材20插入注射成形的模具内,向模具内流入具有透光性以及光学各向同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图11的(e)所示的间隔调整树脂层30。即,通过IML向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之间流入树脂材料,从而构成第一基材10、第一电极层51、间隔调整树脂层30、第二电极层52以及第二基材20的层叠体。之后,以与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导通的方式连接引出配线40。由此,完成输入装置1B。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在第一基材10以及第二基材20为平板的状态下形成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因此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形成所希望的图案。另外,通过IML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以准确的厚度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因此,能够准确地设定第一电极层51与第二电极层52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容易地制造即使为薄型也具有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1。

(变形例)

图12的(a)以及(b)是示出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在图12的(a)所示的输入装置1C中,第二基材20的与第二电极层52相反的一侧的面20b平坦。作为该第二基材20,使用基于注射成形等的成形构件。第二基材20的面20b平坦,从而容易进行该面20b与平坦的构件的接合。例如,在将具有平坦的显示面的液晶显示面板与第二基材20的面20b连接时,能够将平坦面彼此可靠地连接。

在图12的(b)所示的输入装置1D中,第二基材20与第一基材10一体地设置。在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之间设置有弯折部15,一体的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设置为通过该弯折部15弯折约180度从而相互相面对。

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一体地设置,从而能够在同一工序中在长条状的一张树脂基材中形成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然后,在通过IML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时,在弯折部15处将一张树脂基材弯折而使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20相面对,在该状态下插入模具并流入树脂材料。由此,通过IML形成间隔调整树脂层30。

通过这种输入装置1D的结构,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以及制造工序的简化。另外,能够将第一电极层51以及第二电极层52与引出配线40的连接例如汇总到第一基材10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出配线40的连接。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抑制光学课题的发生并且实现足够的强度的输入装置1、1B、1C、1D以及输入装置1、1B、1C、1D的制造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例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削除、设计变更的方式、将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适当组合而成的方式而言,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则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1B、1C、1D…输入装置;10…第一基材;10a…第一面;10b…第二面;15…弯折部;20…第二基材;20b…面;30…间隔调整树脂层;40…引出配线;51…第一电极层;52…第二电极层;53…遮光层;101…树脂基材;101b…面;201…树脂基材;201a…面;VA…显示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