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5281发布日期:2018-06-08 23:2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当按压操作体的中央时与按压从中央离开的部位时能够减小指部等感觉到的操作反力的差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载用的操作装置、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装置中,具备具有静电容量式等的接触式传感器的比较大的操作体。该操作装置利用上述接触式传感器对操作体的操作面上的指部的接触位置、指部的移动状态进行检测。进而,设置有对操作体被按压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件,当利用上述检测部件检测到操作体被按压这一情况时进行规定的输入操作的执行处理等。

在这种操作装置中,当在从中央离开的位置按压操作体时操作体倾斜,因此,存在根据按压操作体的部位不同而在指部感觉到的操作反力产生差异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按压操作的触摸垫的中央部的下侧配置有开关的操作装置。在图1中,对被压下的触摸垫将一端作为铰接件而倾斜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被指出当按压接近铰接件的位置时以及按压从铰接件离开的位置时,当将上述开关切换成接通动作时在指部感觉到的反力产生差。

因此,在专利文献2的图2以后记载了触摸垫的中央部由上述开关支承,在夹着开关的两侧设置有上推触摸垫的压缩弹簧的构造。当在从开关离开的位置按压触摸垫时,触摸垫将另一方的端部作为铰接件而倾斜,但此时位于被按压的一侧的压缩弹簧补强向触摸垫的操作反力,由此,想要消除由于触摸垫的按压部位不同而反力变化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6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作装置的触摸垫形成为其中央部由机构式的开关支承,夹着开关的两侧由压缩弹簧支承的构造,由此,想要借助压缩弹簧的弹力来补强在从中央部离开的位置按压触摸垫时的操作阻力的降低量。

但是,在该构造中,当在位于开关的正上方的中央部或者其附近按压触摸垫而触摸垫以大致水平姿势压入时,开关的反力与各个压缩弹簧的弹力全部同时作为操作阻力起作用,从而导致按压触摸垫时的操作反力变得极大。即,虽然当按压从开关离开的部位时能够期待通过压缩弹簧的补强所带来的效果,但当按压开关的正上方、开关的附近时操作反力反而会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实现不论在哪个位置按压触摸垫都产生均匀的反力这样的目的。

此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在利用机械式的开关检测触摸垫的压入的构造中成立,在设置与操作体和支承部的双方对置的电极,根据电极间的静电容量检测操作体与支承部的接近距离的构造中则不成立。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装置,能够减小由于相对于操作体的按压部位的不同而引起的操作反力的差,而且在使用静电容量式等的接近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操作反力的偏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装置,设置有支承部、操作体、在上述支承部上支承上述操作体的弹性部件、对上述操作体朝上述支承部的接近距离进行检测的接近传感器、以及控制部,其特征在于,

能够利用上述接近传感器或者利用与上述接近传感器分开设置的倾斜检测传感器,进行上述操作体相对于上述支承部的倾斜检测,

在上述控制部中,

使用于基于来自上述接近传感器的检测输出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根据上述操作体的倾斜不同而不同。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为,在上述操作体设置有对按压位置进行检测的接触式传感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阈值与由上述接触式传感器检测到的按压位置以及上述操作体的倾斜相应地变化。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为,上述接近传感器设置有多个,根据来自各个上述接近传感器的检测输出对上述操作体的倾斜进行检测。或者,上述倾斜检测传感器是设置于多个部位的载荷传感器。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优选为,作为上述弹性部件,设置有与上述操作体朝上述支承部的接近距离相应地使反力增加的多个第1弹性部件、以及与上述操作体的倾斜相应地使反力增加的第2弹性部件。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扭转量与上述操作体的倾斜量相应地变化的扭杆构成上述第2弹性部件。

例如,在上述支承部与上述操作体之间设置有限制上述操作体的倾斜的连杆机构,构成上述连杆机构的支承连杆作为上述扭杆发挥功能。

此外,本发明为一种操作装置,设置有支承部、操作体、在上述支承部上支承上述操作体的弹性部件、对上述操作体朝上述支承部的接近距离进行检测的接近传感器、以及控制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作体设置有对按压位置进行检测的接触式传感器,

在上述控制部中,

使用于基于来自上述接近传感器的检测输出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与由上述接触式传感器检测到的按压位置相应地变化。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优选为,将上述阈值设定为,当按压上述操作体的中心时与按压从上述中心离开的位置时,当来自上述弹性部件的反力为大致相同的值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当接近传感器的检测距离为规定的距离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不过使用于该判定的阈值根据操作体的倾斜不同而不同。或者,使用于该判定的阈值根据按压操作体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当按压操作体的中央部时与按压端部时,能够减小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时的操作反力的差,优选能够调整为大致相同的操作反力。

此外,通过附加反力与操作体的倾斜量相应地变化的扭杆等,容易将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按压操作时的操作反力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用II-II线剖切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4的(A)(B)是从侧面示出操作体的按压操作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操作体的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7是本发明的操作装置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所示的操作装置1具有支承部10、操作体20、以及在上述支承部10上支承上述操作体20的弹性支承机构3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支承部10具有上方敞开的壳体形状的基座11、以及固定于基座11的内部的固定框12。基座11与固定框12为纵向(Y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宽度方向(X方向)的长度尺寸的长条形状。

在固定框12的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弹簧支承面13。在各个弹簧支承面13上利用螺钉14固定有按压部件15,在按压部件15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两端部与固定框12之间形成有扭转轴承部16、16。

操作体20具有活动部件21、支承在活动部件21上的显示器22、以及覆盖显示器22的操作面板23。如图2所示,在显示器22与操作面板23之间夹持有接触式传感器24。

显示器22由彩色液晶面板、电致发光面板等构成。操作面板23是由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形成的透明面板,其表面为操作面23a。

接触式传感器24在树脂薄膜等的透明基板形成有由ITO、导电性纳米线形成的透光性的多个电极,电极间被绝缘,在电极间设定静电电容。当指部等的导电体接近时,在接近的电极与指部等之间形成静电电容。此时,对驱动用的电极赋予脉冲状的驱动电力,监视检测用的电极的电流,由此,能够对指部接近哪个位置进行检测。

操作面板23为纵向(Y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宽度方向(X方向)的长度尺寸的长条形状。显示器22与触摸面板14相对于操作面板23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面积。能够从操作体20的前方(图示上方)透过操作面板23目视确认显示器22的显示画面。通过一边观察显示画面一边利用接触式传感器检测相对于操作面23a的某一部位接近或者接触的指部,由此能够一边观察显示画面一边进行操作。

弹性支承机构30具有一对第1弹性部件31、31以及相同的一对第2弹性部件32、32。进而,在支承部10与操作体20中的一方形成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凸部且在另一方形成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凹部。该凸部滑动自如地插入凹部,构成在支承部10上沿着Z方向移动自如地引导操作体20的升降引导机构。

第1弹性部件31由板簧材料形成。第1弹性部件31具有固定片31a、以及一体地形成于固定片31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两侧的弹性片31b、31b。固定片31a固定于在固定框12形成的弹簧支承面13。弹性片31b的基端31c与自由端31b配置成朝向宽度方向(X方向),弹性片31b发挥通过朝Z方向的弯曲变形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

第2弹性部件32发挥扭杆与支承连杆的双方的功能,由金属棒或者金属线形成。在第2弹性部件32中,沿着纵向(Y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活动连结部32a、形成于该活动连结部32a的两端部的U字状的弯曲部32b、32b、以及U字状弯曲部32b、32b的端部即支承连结部32c、32c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第2弹性部件32的各个支承连结部32c由设置于支承部10的扭转轴承部16支承。利用扭转轴承部16将支承连结部32c支承为,不会朝Y方向进行位置偏移,但能够朝X方向稍微移动,而且绕Y轴旋转自如。

如图2所示,在设置于操作体20的活动部件21的多个部位形成有连结轴承部25。在活动部件21中,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各个位置处,并且在Y方向隔开间隔各设置一对连结轴承部25。第2弹性部件32的活动连结部32a保持于连结轴承部25。利用连结轴承部25将活动连结部32a支承为,不会朝X方向与Y方向进行位置偏移且绕Y轴旋转自如。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支承部10与操作体20之间设置有第1接近传感器40a、第2接近传感器40b以及第3接近传感器40c。接近传感器40a、40b、40c具有固定在支承部10的固定框12上的固定电极41、以及固定于操作体20的活动部件21的活动电极42,固定电极41与活动电极42以规定的面积在Z方向上面对。固定电极41与活动电极42中的一方为驱动电极且另一方为检测电极。通过对驱动电极赋予脉冲状的驱动电流,对在检测电极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能够检测固定电极41与活动电极42之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由此,能够检测固定电极41与活动电极42的Z方向上的对置距离的变化(操作体20的按压距离的变化)。

在图3中示出操作体20(操作面23a)的中心(重心)O。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相对于中心O以均匀的打开角度θ=120度配置,而且配置在为中心O的同心圆上。但是,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打开角度也可以不均匀,也可以不配置在为中心O的同心圆上。但是,当设为图3所示的配置时,根据来自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求出操作体20的倾斜等时的运算容易。

如图7所示,操作装置1的电路结构具有:获得第1接近传感器40a、第2接近传感器40b以及第3接近传感器40c的检测输出的检测电路44;以及获得来自检测电路44的输出以及来自接触式传感器24的检测输出并进行运算处理的控制部45。

其次,对上述操作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操作体20由沿着其长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一对第2弹性部件(扭杆兼支承连杆)32、32支承。如图2所示,第2弹性部件32的活动连结部32a由操作体20的活动部件21支承为转动自如,支承连结部32c由形成于支承部10的固定框12的扭转轴承部16支承为朝X方向滑动自如且旋转自如。

在支承部10与操作体20之间形成有上述升降引导机构,进而,利用一对支承连杆(第2弹性部件)32、32构成抑制操作体20的倾斜的连杆机构,因此,操作体20容易保持水平姿势不变地沿着Z方向进行升降动作。

操作体20由形成于第1弹性部件31的4个部位的弹性片31b从下侧支承。在图4中,基于弹性片31b朝Z方向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用K1表示,从各个弹性片31b向操作体20赋予的Z方向的朝上的弹性恢复力用F1表示。弹性恢复力F1是与弹性片31b朝Z方向的挠曲量成比例的变量。

如上所述,一对第2弹性部件32作为一对平行连杆发挥功能,因此,当如图4的(A)所示那样在中心O或者其附近以按压力P1按压操作体20时,第2弹性部件32不扭转,操作体20保持水平姿势不变地接近支承部10。此时,作用于赋予按压力P1的指部的操作反力在计算上为4×F1。即,操作反力的弹簧常数为4×K1。

操作体20容易由一对第2弹性部件32、32保持水平姿势不变地朝Z方向进行升降动作,但由于Y方向的尺寸大,进而由于在上述升降引导机构的凸部与凹部之间形成产生晃动的间隙,因此,当如图4的(B)所示那样对操作面23a的Y方向的端部作用朝下的按压力P2时,操作体20容易成为相对于支承部10倾斜的姿势。当按压力P2大致作用于右侧的弹性片31b、31b的正上方时,从弹性片31b、31b对赋予按压力P2的指部赋予操作反力2×F1。该操作反力的弹簧常数为2×K1。

进而,当如图4的(B)所示那样对操作体20赋予按压力P2而该操作体20成为倾斜的姿势时,在一对第2弹性部件32的活动连结部32a产生扭转,对操作体20作用扭转弹性的恢复力F2。作为扭杆发挥功能的第2弹性部件32的扭转弹性的弹簧常数为Kθ,上述恢复力F2是与活动连结部32a的扭转角度成比例的变量。

在假设不设置第2弹性部件32、32的情况下,相对于对中心O附近赋予按压力P1时的操作反力(4×F1),对Y方向的端部赋予按压力P2时的操作反力(2×F1)减少至大致1/2的程度。但是,通过设置第2弹性部件32、32,能够对赋予按压力P2的指部赋予(2×F1+2×F2)的操作反力。由此,能够减小如图4的(A)所示那样按压中心O附近时的操作反力与如图4的(B)所示那样按压Y方向的端部时的操作反力的差。

这在按压操作体20的操作面23a的任何位置时都是相同的,例如当用指部按压P1与P2的中间时,由弹性片31b发挥的操作反力成为与在Y方向上离开设置的各个弹性片31b与按压部位的间距比(杠杆臂比)相应的值。此外,由第2弹性部件32发挥的操作反力与活动连结部32a的扭转量成比例,因此,操作反力F2与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相应地变化。进而,指部感觉到的因扭转而产生的操作反力F2也根据操作面23a中用指部按压的部位不同而变化。

设置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1弹性部件31的弹性片31b通过Z方向的挠曲变形而如图4所示那样产生朝Z方向的操作反力F1(弹簧常数K1),进而由于该弹性片31b的宽度方向朝向Y方向,因此,当操作体20如图4的(B)所示那样倾斜时,弹性片31b扭转变形,能够利用其恢复力对操作体20赋予操作反力F3。此时的弹簧常数Kθ1与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成比例。

即,弹性片31b兼用具有因朝Z方向的挠曲而产生的弹簧常数K1的第1弹性部件、以及具有与操作体20的倾斜相应的弹簧常数Kθ1的第2弹性部件。本发明的特征之一在于具有第1弹性部件与第2弹性部件的双方,但也可以形成为不使用第2弹性部件32(扭杆),而仅使用弹性片31b来具有第1弹性部件与第2弹性部件的双方的构造。或者,也可以使用图1所示的第2弹性部件32,作为第1弹性部件使用压缩螺旋弹簧等。

根据来自第1接近传感器40a、第2接近传感器40b以及第3接近传感器40c的检测输出,对支承部10与操作体20的接近距离以及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进行运算。

例如在控制部45中,计算来自各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的平均值,由此求出接近距离。当上述平均值与设定于控制部45的阈值一致或者超过阈值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例如,一边观察显示于显示器22的显示画面的菜单显示一边用指部触碰操作面23a,在利用接触式传感器24检测到指部触碰这一情况的状态下,当进一步按压操作体20而上述平均值超过阈值从而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时,转变成与通过指部的接触而选择的菜单显示对应的程序的执行处理。

或者,也可以将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值中的距离测定值为最小值的值设为接近距离,当该接近距离与阈值一致或者超过阈值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

另外,计算的接近距离不仅是实际的距离的计算,而且也可以是与距离对应的值。例如,也可以不根据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接近距离,而将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值直接用于按压操作的判定。

此外,能够根据第1接近传感器40a、第2接近传感器40b以及第3接近传感器40c的检测输出,在控制部45中对操作体20的倾斜进行运算。

例如,通过将第2接近传感器40b的检测输出与第3接近传感器40c的检测输出的平均值和第1接近传感器40a的检测输出进行比较,能够计算朝X方向的倾倒角度(绕Y轴的倾倒角度)。此外,通过将第2接近传感器40b的检测输出与第3接近传感器40c的检测输出进行比较,能够计算朝Y方向的倾倒角度(绕X轴的倾倒角度)。

在控制部45中,基于操作体20的倾斜的运算值、以及由接触式传感器24检测到的相对于操作面23a的按压力的作用位置,控制为使用于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接近距离的阈值变化。

在控制部45中,根据操作体20的倾斜的运算值与按压力的作用位置设定不同的阈值,在该控制中,可以根据操作体20的大小与按压位置的变化使阈值连续地变化,或者也可以根据操作体20的倾斜的大小与按压位置的变化使阈值阶段性地变化。

图6的横轴表示操作体20朝支承部10方向的按压距离(压入量),纵轴表示指部感觉到的操作反力的大小。该按压距离由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检测,例如根据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接近距离的检测值的平均值求出。或者,根据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接近距离的检测值的最小值求出。

图6(i)表示如图4的(A)所示那样以按压力P1朝Z方向压入操作体20的中心(重心)O附近,操作体20不倾斜而以大致水平姿势下降时的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此时,对操作体20赋予的操作反力为4×F1。F1为变量,此时的弹簧常数为4×K1。

图6(ii)表示如图4的(B)所示那样在图示右侧的弹性片31b的正上方且为X方向的中点处以按压力P2朝Z方向压入操作体20时的、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此时,操作体20倾斜,因此,操作反力为2×F1+2×F2。通过检测操作体20的倾斜,并假定与该倾斜相应的第2操作部件32的扭转角度,由此能够获知上述操作反力F2。

另外,图6(iii)是为了参考而示出当以按压力P2压入时,不设置第2弹性部件32而仅利用第1弹性部件31的弹性片31b赋予操作反力的例子。此时,操作反力为2×k1,弹簧常数为2×F1。

在控制部45中,当判定为操作体20的倾斜为规定值以下时,将按压距离(支承部10与操作体20之间的接近距离)的L1设定为阈值,当按压距离达到L1或者超过L1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此时的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如图6(i)的线图所示,按压距离为L1时的操作反力是G1。例如L1为0.5mm,操作反力为5N(牛顿)。

在操作装置1设置振动产生装置,当在控制部45中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时对操作体20赋予振动。因此,当操作反力为5N时,对按压中心O的正上方或者其附近的操作者的指部赋予振动,使操作者感觉到已经实现按压操作。

当在从中心O离开的位置按压操作体20的操作面23a时,虽然第2弹性部件32、32作为连杆机构发挥功能,但是操作体20不以水平姿势下降而倾斜地下降。当根据来自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判定为操作体20倾斜时,与判定出的倾斜角度以及由接触式传感器24检测到的按压位置的检测值相应地,使应当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按压距离的阈值变化。该阈值的变化例如作为表、公式而保存于控制部45所附带的存储器。

例如,当检测到操作体20倾斜,并根据来自接触式传感器24的检测输出检测到如图4的(B)所示那样在右侧的弹性片31b、31b的正上方且为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按压操作体20时,在控制部45中,将应当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按压距离的阈值变更为L2。阈值L2基于图6(ii)所示的线图设定,而线图基于由接触式传感器24检测到的按压位置、以及根据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运算得到的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设定。

在图6(ii)的线图中,当按压距离为阈值L2时,将操作反力设定为大致G1。因此,在控制部45中,将按压距离的L2设定为阈值,当按压距离达到L2或者超过L2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此时指部感觉到的操作反力与操作体20保持水平姿势不变地被按压时大致相同。

对操作体20赋予按压力的位置为图4的(A)所示的中心O附近、图4的(B)所示的与端部的中间位置时,根据来自接触式传感器24的检测输出获知按压位置,计算从第1弹性部件31对操作体20赋予的操作反力。进而,也能够根据由3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检测到的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计算此时的操作反力。基于该计算值从存储器读出图6所示的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在控制部45中,根据该按压位置与此时的操作体20的倾斜设定最佳的阈值。由此,当按压任何位置时都能够减小操作反力的差,优选为能够使操作反力均匀。

对以上进行整理,在控制部45中,

(1)当根据来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判定为操作体20被不倾斜地压入时,将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设定为L1。

(2)当根据来自接近传感器40a、40b、40c的检测输出判定为操作体20倾斜时,根据该按压位置假定基于从4个弹性片31b朝Z方向作用的弹性恢复力的反力、以及基于与根据此时的倾斜角度而从第2弹性部件32产生的扭转量相应的弹性恢复力的反力,根据与该反力相应的线图或者关系式,设定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例如L2)。

图6的(iii)示出仅根据由4个弹性片31b朝Z方向发挥的弹力设定操作反力F1的例子,但此时的操作反力与图6(i)相比成为相当小的值。因此,可知通过利用第2弹性部件32的扭转弹性,能够补强在从中心O离开的位置按压操作体20时的操作反力的降低。因此,当按压从中心O离开的位置时即便不极其增长该按压距离,也能够获得假定的反力G1(例如5N)。

尤其地,当使用第2弹性部件32的扭杆的弹性功能时,与操作体20的倾斜变大相应而操作反力F2变强,因此,当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变大时能够补强操作反力。此外,根据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的计算值和与该倾斜相应的第2弹性部件32的扭转弹性之间的关系,设定应当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由此不论操作哪个部位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操作反力。

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A。

在该操作装置1A中,在操作体20的中心O设置1个接近传感器51。该接近传感器51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对设置于支承部10的电极与设置于操作体20的电极的对置距离进行检测。

在操作装置1A中,在接近传感器51的周围的三处设置倾斜检测传感器50a、50b、50c。倾斜检测传感器50a、50b、50c例如是载荷传感器。在该情况下,优选从载荷传感器对操作体20赋予的Z方向的反力小。

在倾斜检测传感器50a、50b、50c在接触式的情况下为上述载荷传感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非接触式的光学式位移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磁传感器等。在磁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支承部10设置磁传感器,在操作体20侧设置电磁线圈、磁铁等的磁产生部,根据操作体20与磁传感器的距离的变化检测倾斜。

在该操作装置1A中,根据由3个倾斜检测传感器50a、50b、50c检测到的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以及来自接触式传感器24的检测输出,对与按压距离相关的阈值进行变更。并且,根据接近传感器51的检测输出,当按压距离达到上述阈值时或者超过阈值时,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第2弹性部件32,而仅使用第1弹性部件31发挥朝Z方向的操作反力。在该情况下,按压距离与操作反力之间的关系如图6(iii)那样。当不设置发挥与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相应的扭转弹性的第2弹性部件32时,无需求出操作体20的倾斜角度,只要根据接触式传感器24的检测输出对操作体20的哪个位置被按压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按压位置的变化设定应当判定为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阈值即可。

此外,即便在使用第1弹性部件与第2弹性部件的双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检测操作体20的倾斜,而仅根据操作体20的哪个位置被按压的信息变更阈值。

标记说明

1、1A:操作装置;10:支承部;20:操作体;21:活动部件;22:显示器;23:操作面板;24:接触式传感器;31:第1弹性部件;31b:弹性片;32:第2弹性部件(支承连杆);40a、40b、40c:接近传感器;41:固定电极;42:活动电极;45:控制部;50a、50b、50c:倾斜检测传感器;51:接近传感器;O:中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