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信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259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可折叠的壳体的内侧设置可折叠的显示器的便携式信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具有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且不具有物理键盘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设备迅速普及。这种便携式信息设备的显示器优选使用时较大而携带时小型化。因此,也提出了通过使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等柔性显示器而构成为不仅壳体可折叠而且显示器也可折叠的便携式信息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025号公报

然而,例如在能够像书那样对折的壳体的内表面安装有可折叠的显示器的结构中,在折叠时在内侧的显示器与外侧的壳体之间产生周长差。为了吸收该周长差,例如需要不将显示器与壳体之间定位固定,并允许折叠时的显示器相对于壳体的滑动。这样,不仅显示器的开放端部从壳体的开放端部拱起而导致外观品质降低,而且由于在显示器与壳体之间形成有滑动所需的间隙,所以存在打开显示器时异物、水侵入的可能性。另外,也存在因反复滑动而导致显示器产生不良状况、故障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现有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构成为使用可折叠的显示器也能够既确保外观品质又抑制不良状况、故障的产生的便携式信息设备。

本发明的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能够经由脊部而对折折叠的一对壳体和在该一对壳体的内表面上进行设置且能够对折折叠的显示器,其中,在上述脊部具备:可动铰接件,其将上述一对壳体间连结为能够转动,并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在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从该壳体的开放端部侧朝向相反侧的该脊部侧移动;和可动背板,其对上述显示器的与该脊部对应的部分的背面进行支承,并在将上述一对壳体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与上述可动铰接件一起从上述开放端部侧朝向该脊部侧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一对壳体间进行闭合动作的情况下,脊部向远离显示器的方向移动,因而能够吸收显示器的弯折部分的拱起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顺利地弯折显示器,在闭合的壳体的内侧成为显示器不形变的对折状的弯折形状,因而能够防止其破损、不良状况的产生。另外,通过设置可动构造的脊部,能够防止显示器的两端部从各壳体的开放端部拱起来确保高外观品质,并且能够防止异物、水向显示器与壳体之间侵入。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可动铰接件具有:第一滑动部件,其被支承为能够在一个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滑动;第二滑动部件,其被支承为能够在另一个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滑动;以及铰接轴部,其将上述第一滑动部件与上述第二滑动部件之间连结为能够转动,上述可动背板具有:第一背板,其与上述第一滑动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和第二背板,其不仅与该第一背板连结为能够转动而且与上述第二滑动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滑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滑动部件以上述铰接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转动的同时进行滑动,从而上述第一背板以及上述第二背板一边相互转动一边从上述开放端部侧朝向上述脊部侧移动。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可动构造的脊部。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一个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对折折叠的状态下,在从上述开放端部侧朝向上述脊部侧的方向上从上述一对壳体间的中心朝向外侧倾斜,在上述另一个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对折折叠的状态下,在从上述开放端部侧朝向上述脊部侧的方向上从上述一对壳体间的中心朝向外侧倾斜,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背板以及上述第二背板一边分别在上述第一倾斜面以及上述第二倾斜面上滑动一边相互转动,由此上述可动背板与上述可动铰接件一起从上述开放端部侧朝向上述脊部侧移动。这样,能够简单的构成可动构造的脊部。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第一弹性部件,其沿着从上述一个壳体的上述脊部侧朝向上述开放端部侧的方向对上述第一滑动部件施力;和第二弹性部件,其沿着从上述另一个壳体的上述脊部侧朝向上述开放端部侧的方向对上述第二滑动部件施力。这样,常时相对于可动铰接件以及可动背板作用有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的施力,因而能够防止可动构造的脊部产生松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铰接轴部具有:第一旋转部件,其与上述第一滑动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和第二旋转部件,其不仅与该第一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转动而且与上述第二滑动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上述第一背板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上述第二背板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旋转,上述第一背板与上述第二背板之间的转动轴和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转动轴被同轴配置。这样,能够使铰接轴部与第一背板以及第二背板的转动动作一体化,从而使脊部14更顺利地移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可动铰接件设置有一对,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脊部的两端侧,上述可动背板在一对可动铰接件间的范围上延伸。这样,能够使脊部经由两端的可动铰接件更顺利地移动。另外,在两端的可动铰接件间的范围上设置有可动背板,从而能够遍及全长地对显示器的背面的与脊部对应的部分可靠地进行支承。

也可以构成为一个上述壳体的开放端部侧与上述显示器的一端部侧被定位固定,另一个上述壳体的开放端部侧与上述显示器的另一端部侧被定位固定。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显示器的两端部从各壳体的开放端部拱起。并且,能够消除显示器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防止在打开显示器时异物、水侵入显示器与壳体之间。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可动背板具有供将上述一对壳体间连接的配线通过的贯通孔。这样,能够容易地配设遍及两壳体间的配线。

也可以构成为该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推起机构,该推起机构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对折闭合的状态打开的情况下,至少与上述可动铰接件或上述可动背板的移动相联动,将上述显示器向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推起。这样,在将一对壳体间打开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器的特别是成为脊部周边的部分在壳体的内表面上上升。其结果是,能够将显示器构成并保持为一张平面状,从而将一对壳体间的使用状态下的显示器的可视性、操作性提高。

也可以构成为该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压下弹性部件,该压下弹性部件将上述显示器向朝向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下降的方向压下。这样,能够在将壳体间闭合时使显示器更稳定地弯曲变形。

也可以构成为该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推起机构,该推起机构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对折闭合的状态打开的情况下,与上述可动铰接件的移动相联动,将上述显示器向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推起,上述推起机构具有:抵接部,其至少设置于上述第一滑动部件或上述第二滑动部件;和承受部件,其不仅能够相对于该抵接部滑动而且固定于上述显示器,在上述抵接部或上述承受部件的一方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上述抵接部沿上述承受部件滑动的情况下使该承受部件上升。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用于在将一对壳体间打开的情况下将显示器构成并保持为一张平面状的推起机构。

也可以构成为该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推起机构,该推起机构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对折闭合的状态打开的情况下,与上述可动背板的移动相联动,将上述显示器向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推起,上述推起机构具有推起板,该推起板至少设置于上述第一背板或上述第二背板,在上述第一背板以及上述第二背板转动的情况下,上述推起板转动而推起上述显示器。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用于在将一对壳体间打开的情况下将显示器构成并保持为一张平面状的推起机构。另外,在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设置推起板,从而能够将显示器的中央附近推起,能够将显示器更可靠地形成为一张平面状。

本发明的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能够对折折叠的一对壳体和在该一对壳体的内表面上进行设置且能够对折折叠的显示器,其中,该便携式信息设备具备推起机构,该推起机构在将上述一对壳体间从对折闭合的状态打开的情况下,将上述显示器向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推起。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将一对壳体间打开的情况下使显示器在壳体的内表面上上升。其结果是,能够将显示器构成并保持为一张平面状,从而将一对壳体间打开的使用状态下的显示器的可视性、操作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显示器的破损、不良状况的产生,另外能够确保高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便携式信息设备闭合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脊部的结构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脊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将壳体间形成为180度的状态下放大了一个可动铰接件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135度的状态下的图5所示的可动铰接件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90度的状态下的图6所示的可动铰接件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0度的状态下的图7所示的可动铰接件附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a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180度的状态下的可动背板的动作的主要部位放大侧剖视图。

图9b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135度的状态下的可动背板的动作的主要部位放大侧剖视图。

图9c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90度的状态下的可动背板的动作的主要部位放大侧剖视图。

图9d是表示将壳体间形成为0度的状态下的可动背板的动作的主要部位放大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推起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推起机构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的推起机构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推起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推起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图12所示的推起机构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4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间打开为180的状态下的图14a所示的推起机构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支承台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便携式信息设备;12a、12b...壳体;12aa、12ba...开放端部;14...脊部;16...显示器;18a、18b...可动铰接件;20...可动背板;22a...第一滑动部件;22b...第二滑动部件;24...铰接轴部;26a...第一弹性部件;26b...第二弹性部件;28a...第一旋转部件;28b...第二旋转部件;30~32...轴销;34a...第一背板;34aa、34ba...凹部;34b...第二背板;39...配线;40a、40b...滑动凸部;42a...第一倾斜面;42b...第二倾斜面;50、70...推起机构;52...升降基座;54...承受部件;54a...承受面;56...抵接部;58...柔性片材;62、72...压下弹性部件;74...推起板;80...支承台;82...空间;84...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便携式信息设备详细地进行说明。

1.便携式信息设备的整体结构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的俯视图,示出了将一对壳体12a、12b之间打开的状态。图2是将图1所示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闭合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便携式信息设备10具备一对壳体12a、12b、脊部14以及显示器1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便携式信息设备10,例示了平板电脑,但便携式信息设备10也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或电子记事本等。

各壳体12a、12b分别是在除脊部14以外的三条边设置有侧壁的板状部件。各壳体12a、12b在其内表面侧支承显示器16。壳体12a、12b间经由脊部14连结为能够对折折叠。壳体12a、12b的脊部14侧成为铰接件侧,与脊部14相反一侧成为开放端部12aa、12ba。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与显示器16的背面之间收纳有运算装置、存储器等各种电子部件。

脊部14成为将一对壳体12a、12b间对折折叠时的弯折部。在以使显示器16在内侧的方式将一对壳体12a、12b间对折折叠的情况下,脊部14覆盖并支承显示器16的弯折部分的背面。在脊部14具备分别配置于其两端侧的一对可动铰接件18a、18b和在一对可动铰接件18a、18b间的范围上延伸的可动背板20。

显示器16例如是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器16是能够在折叠壳体12a、12b时一同折叠的构造,例如是具有柔软性高的纸式构造(paperstructure)的柔性显示器。显示器16的两端部定位固定于各壳体12a、12b的开放端部12aa、12ba附近,该显示器16伴随着壳体12a、12b的开闭动作而开闭。

以下,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从脊部14朝向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沿着脊部1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壳体12a、12b的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来对便携式信息设备10进行说明。针对x方向,有时也将从脊部14朝向一个开放端部12aa的方向称为x1方向、将从脊部14朝向另一个开放端部12ba的方向称为x2方向。在如图2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闭合的情况下,z方向是指两个壳体12a、12b重叠的方向,在将壳体12a、12b打开的情况下,z方向是指各壳体12a、12b的板厚方向。

2.脊部的说明

对脊部14进行说明。脊部14具备可动铰接件18a、18b和可动背板20。

图3是表示脊部14的结构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脊部14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8是放大了一个可动铰接件18a附近的立体动作图,分别表示将壳体12a、12b间形成为180度、135度、90度以及0度的状态。图9a~图9d是表示可动背板20的动作的主要部位放大侧剖视图,分别表示将壳体12a、12b间形成为180度、135度、90度以及0度的状态。

2.1可动铰接件的结构的说明

首先,对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代表性地对一个可动铰接件18a进行说明。另一个可动铰接件18b除了以脊部14的长度方向中心为基准与一个可动铰接件18a成线对称的构造以外,与一个可动铰接件18a为同一构造,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可动铰接件18a(18b)具有第一滑动部件22a、第二滑动部件22b以及铰接轴部24。

第一滑动部件22a被支承为能够在一个壳体12a的内表面上沿从脊部14朝向开放端部12aa的x方向滑动。如图5所示,在第一滑动部件22a形成有沿着其滑动方向的长孔23,从壳体12a的内表面突出的导销25能够滑动地被插入长孔23。在导销25的引导作用下,第一滑动部件22a沿x方向滑动。

如图5所示,第一滑动部件22a的一端部相对于铰接轴部24连结为能够旋转。在第一滑动部件22a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一弹性部件26a。第一弹性部件26a例如是螺旋弹簧。第一弹性部件26a的一端部安装于第一滑动部件22a,另一端部安装于从壳体12a的内表面突出的安装销27。第一弹性部件26a常时在壳体12a的内表面上沿着从脊部14朝向开放端部12aa的方向(x1方向)对第一滑动部件22a施力。

第二滑动部件22b被支承为能够在另一个壳体12b的内表面上沿从脊部14朝向开放端部12ba的x方向滑动。如图5所示,在第二滑动部件22b形成有沿着其滑动方向的长孔23,从壳体12b的内表面突出的导销25能够滑动地被插入长孔23。在导销25的引导作用下,第二滑动部件22b沿x方向滑动。

如图5所示,第二滑动部件22b的一端部相对于铰接轴部24连结为能够旋转。在第二滑动部件22b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二弹性部件26b。第二弹性部件26b例如是螺旋弹簧。第二弹性部件26b的一端部安装于第二滑动部件22b,另一端部安装于从壳体12b的内表面突出的安装销27(参照图13)。第二弹性部件26b常时在壳体12b的内表面上沿着从脊部14朝向开放端部12ba的方向(x2方向)对第二滑动部件22b施力。

铰接轴部24将第一滑动部件22a与第二滑动部件22b之间连结为能够转动。铰接轴部24具有相互连结为能够转动的第一旋转部件28a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8b。如图4所示,第一旋转部件28a的一端部经由轴销30与第二旋转部件28b连结为能够转动,另一端部经由轴销31与第一滑动部件22a连结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部件28b的一端部经由轴销30与第一旋转部件28a连结为能够转动,另一端部经由轴销32与第二滑动部件22b连结为能够旋转。铰接轴部24将中央的轴销30作为转动轴,将第一旋转部件28a与第二旋转部件28b之间连结为能够从0度(参照图8)旋转至180度(参照图5)。

2.2可动背板的结构的说明

接下来,对可动背板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可动背板20具有第一背板34a和第二背板34b。

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在彼此的对置面设置相互卡合的凹凸形状并被连结。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被沿y方向贯通卡合的凹凸形状的中心的长条的轴杆35连结为能够相互转动。轴杆35相对于一对可动铰接件18a、18b各自的铰接轴部24的中央的轴销30嵌插为同轴且无法旋转。

第一背板34a的一端部经由垫圈36相对于一个可动铰接件18a的轴销31嵌插为同轴且无法旋转,另一端部经由垫圈36相对于另一个可动铰接件18b的轴销31嵌插为同轴且无法旋转。由此,第一背板34a被固定为能够与第一旋转部件28a一体地旋转,与第一滑动部件22a连结为能够旋转。

第二背板34b的一端部经由垫圈36相对于一个可动铰接件18a的轴销32嵌插为同轴且无法旋转,另一端部经由垫圈36相对于另一个可动铰接件18b的轴销32嵌插为同轴且无法旋转。由此,第二背板34b被固定为能够与第二旋转部件28b一体地旋转,与第二滑动部件22b连结为能够旋转。

如图4所示,在第一背板34a与第二背板34b相互对置的部分,在沿着它们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分别形成有凹部34aa、34ba。第一背板34a的各凹部34aa形成于第一背板34a的板厚减小的部分,在该板厚减小的部分配置有罩部件38a。第二背板34b的各凹部34ba形成于第二背板34b的板厚减小的部分,在该板厚减小的部分配置有罩部件38b。凹部34aa、34ba被罩部件38a、38b封闭,从而凹部34aa、34ba形成用于在各壳体12a、12b间布设配线39的贯通孔。

如图3~图5所示,在第一背板34a的分别接近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滑动凸部40a,该滑动凸部40a朝向与第二背板34b侧相反一侧突出。在第二背板34b的分别接近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滑动凸部40b,该滑动凸部40b朝向与第一背板34a侧相反一侧突出。滑动凸部40a、40b的前端面由圆弧状的曲面形成。

第一背板34a的滑动凸部40a能够滑动地配置于形成在一个壳体12a的内表面的第一倾斜面42a。第一倾斜面42a是形成于壳体12a的内表面上的大致三角形的突起的与第一背板34a对置的面。第一倾斜面42a是在从开放端部12aa侧朝向脊部14侧的方向上朝向壳体12a的内表面倾斜的倾斜面。第二背板34b的滑动凸部40b能够滑动地配置于形成在另一个壳体12b的内表面的第二倾斜面42b。第二倾斜面42b是形成于壳体12b的内表面上的大致三角形的突起的与第二背板34b对置的面。第二倾斜面42b是在从开放端部12ba侧朝向脊部14侧的方向上朝向壳体12b的内表面倾斜的倾斜面。

这样,各倾斜面42a、42b构成为在将一对壳体12a、12b间对折折叠的情况下,在从开放端部12aa、12ba侧朝向脊部14侧的方向上从壳体12a、12b间的中心朝向外侧倾斜(参照图9d)。

2.3脊部的动作以及作用的说明

接下来,对构成脊部14的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如图1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各可动铰接件18a、18b配置为第一滑动部件22a与第二滑动部件22b以铰接轴部24为中心而以平面状排列成一列(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第一滑动部件22a因第一弹性部件26a的施力而位于滑动至最靠开放端部12aa侧(x1方向)的位置。第二滑动部件22b因第二弹性部件26b的施力而位于滑动至最靠开放端部12ba侧(x2方向)的位置。其结果是,如图9a所示,第一背板34a的滑动凸部40a配置于第一倾斜面42a的上端位置,第二背板34b的滑动凸部40b配置于第二倾斜面42b的上端位置。

因此,配置为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横卧在大致形成为一张板状的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因此,显示器16的与脊部14对应的部分的背面被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可靠且稳定地支承。其结果是,对显示器16的与脊部14对应的部分也能够稳定地进行触摸操作、笔输入。

接下来,在将打开为180度的状态的壳体12a、12b闭合至0度的情况下,使壳体12a、12b以脊部14为转动中心而相互进行闭合动作。这样,设置于相互进行闭合动作的壳体12a、12b的内表面的第一倾斜面42a以及第二倾斜面42b也向闭合方向移动。第一背板34a的滑动凸部40a沿第一倾斜面42a滑动,第二背板34b的滑动凸部40b沿第二倾斜面42b滑动。由此,第一背板34a与第二背板34b以轴销30(轴杆35)为转动中心而向相互闭合的方向转动。其结果是,可动背板20的第一背板34a与第二背板34b之间一边向闭合方向转动,一边向从开放端部12aa、12ba朝向脊部14的方向(与x1方向以及x2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参照图9a~图9d)。

同时,对于各可动铰接件18a、18b的铰接轴部24而言也一样,第一旋转部件28a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8b将轴销30作为转动中心,与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一体地向闭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旋转部件28a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8b向从开放端部12aa、12ba朝向脊部14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一滑动部件22a以及第二滑动部件22b分别克服第一弹性部件26a以及第二弹性部件26b的施力而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向从开放端部12aa、12ba朝向脊部14的方向滑动(参照图5~图8)。

若这样使壳体12a、12b进行闭合动作,则各背板34a、34b的滑动凸部40a、40b分别沿各倾斜面42a、42b滑动。其结果是,脊部14整体(可动背板20以及可动铰接件18a、18b)克服各弹性部件26a、26b的施力向远离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移动。

例如在壳体12a、12b间成为135度的状态下,如图6以及图9b所示,脊部14处于借助各倾斜面42a、42b稍微向远离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移动的位置。在壳体12a、12b间成为90度的状态下,如图7以及图9c所示,脊部14处于借助各倾斜面42a、42b进一步向远离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移动的位置。最终,在壳体12a、12b间成为0度的状态下,如图8以及图9d所示,脊部14处于借助各倾斜面42a、42b向最远离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移动的位置。此外,在图6~图8中,省略第二弹性部件26b的图示。

另一方面,在将闭合为0度的状态的壳体12a、12b打开至180度的情况下,产生上述闭合动作的反动作。若使壳体12a、12b进行打开动作,则各背板34a、34b的滑动凸部40a、40b分别沿各倾斜面42a、42b滑动。由此,脊部14整体(可动背板20以及可动铰接件18a、18b)借助各弹性部件26a、26b的施力而向接近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移动。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如上所述,显示器16的两端部固定于各开放端部12aa、12ba附近。因此,在使壳体12a、12b从打开的状态进行闭合动作的情况下,在位于内侧的显示器16与位于外侧的壳体12a、12b之间产生周长差。其结果是,产生显示器16的弯折部分亦即与脊部14对应的部分以从脊部14拱起的方式突出的变形。这样,无法顺利地弯折显示器16,在闭合后的壳体12a、12b的内侧对显示器16产生过度的负荷而导致不希望的变形,从而存在产生破损、不良状况的担忧。

针对这点,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的脊部14具备:可动铰接件18a、18b,它们将壳体12a、12b间连结为能够转动,并在将壳体12a、12b间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从开放端部12aa、12ba侧朝向脊部14侧移动;和可动背板20,其对显示器16的与脊部14对应的部分的背面进行支承,并在将壳体12a、12b从打开的状态对折折叠的情况下,与可动铰接件18a、18b一起从开放端部12aa、12ba侧朝向脊部14侧移动。换言之,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具备根据壳体12a、12b的开闭动作而移动的脊部14。

因此,如图9a~图9d所示,在使壳体12a、12b进行闭合动作的情况下,脊部14向远离显示器16的方向移动,能够吸收显示器16的弯折部分的拱起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顺利地弯折显示器16,在闭合的壳体12a、12b的内侧成为显示器16不形变的对折状的折弯形状(参照图15),因而能够防止其破损、不良状况的产生。另外,通过设置可动构造的脊部14,能够防止壳体12a、12b开闭时显示器16的两端部从开放端部12aa、12ba拱起而导致外观品质降低的情况。另外,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具备这样的可动构造的脊部14,从而无论壳体12a、12b间的开闭角度如何,总是能够利用脊部14支承显示器16的背面(参照图9a~图9d)。

即,以往,为了在开闭时在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之间吸收周长差,使显示器16整体在壳体12a、12b内滑动。与此相对,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将显示器16相对于壳体12a、12b固定,在开闭时不是通过使显示器16滑动而是通过使脊部14滑动来吸收周长差。因此,不需要在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之间确保滑动所需的间隙,能够防止将显示器16打开时异物、水侵入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之间。

此外,沿各倾斜面42a、42b滑动的滑动凸部40a、40b不设置于可动背板20而设置于可动铰接件18a、18b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具备第一弹性部件26a以及第二弹性部件26b,它们分别沿着朝向开放端部12aa、12ba的方向对构成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第一滑动部件22a以及第二滑动部件22b施力。因此,由于相对于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常时作用有弹性部件26a、26b的施力,所以能够防止脊部14产生松动。

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成为第一背板34a与第二背板34b之间的转动轴的轴杆35和成为第一旋转部件28a与第二旋转部件28b之间的转动轴的轴销30被同轴配置。因此,能够使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一体且顺利地移动。

3.显示器的推起机构的结构的说明

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在使壳体12a、12b开闭时,在位于内侧的显示器16与位于外侧的壳体12a、12b之间,显示器16因周长差而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上下运动。然而,由于显示器16是柔软的构造,所以特别优选在打开的使用状态下可靠地处于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上升的位置,形成一个平面。因此,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可以具备推起机构50,该推起机构50在将壳体12a、12b打开的情况下将显示器16推起(参照图10)。

3.1推起机构的结构的说明

对推起机构50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代表性地对一个壳体12a侧的推起机构50进行说明。另一个壳体12b侧的推起机构50除了以脊部14为基准与一个壳体12a侧的推起机构50成线对称的构造以外,与一个壳体12a侧的推起机构50形成为同一构造,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0是表示推起机构50的结构的立体图,是放大了一个可动铰接件18a附近的图。图11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12a、12b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推起机构50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12a、12b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的推起机构50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如图10、图11a以及图11b所示,推起机构50具备升降基座52、承受部件54以及抵接部56。

升降基座(基板)52例如是矩形框状的金属板。升降基座52设置于支承显示器16的背面的柔性片材58的背面侧且从壳体12a的x方向大致中央遍及脊部14的位置。升降基座52被支承为能够使脊部14侧在壳体12a的内表面上以开放端部12aa侧为摆动轴而上下摆动的状态。柔性片材58例如为不锈钢等的薄板,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的板簧状片材。在升降基座52的y方向两侧部,从脊部14侧朝向开放端部12aa侧依次设置有承受部件54与突出片60。

在升降基座52的y方向两侧设置有压下弹性部件62,该压下弹性部件62安装于壳体12a的内表面上。压下弹性部件62是沿着x方向的带板状的板簧。压下弹性部件62以脊部14侧的端部为自由端的悬臂构造安装于壳体12a的内表面。压下弹性部件62常时对突出片60施力,由此常时沿着朝向壳体12a的内表面按压的压下方向对升降基座52施力。

承受部件54是设置为从升降基座52的y方向两侧部突出的块状部件。承受部件54具有承受面54a,该承受面54a是在从开放端部12aa侧朝向脊部14侧的方向上向从壳体12a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抵接部56是从第一滑动部件22a的靠开放端部12aa侧的端部朝向内侧突出的圆柱状的销。抵接部56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承受部件54的承受面54a滑动。

3.2推起机构的动作以及作用的说明

接下来,对推起机构50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如图2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构成脊部14的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移动至最远离开放端部12aa、12ba的位置。因此,在各可动铰接件18a、18b中,第一滑动部件22a位于最远离开放端部12aa侧的位置,第二滑动部件22b位于最远离开放端部12ba侧的位置。如图11a所示,第一滑动部件22a(第二滑动部件22b)的抵接部56位于承受部件54的承受面54a的最上端侧,升降基座52位于被压下弹性部件62的施力压下的位置。因此,升降基座52处于脊部14侧在壳体12a的内表面上下降的压下姿势,显示器16也处于压下姿势。

若从该状态使壳体12a、12b间进行打开动作,则各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第一滑动部件22a借助第一弹性部件26a的施力而向开放端部12aa侧(x1方向)滑动。各可动铰接件18a、18b的第二滑动部件22b借助第二弹性部件26b的施力而向开放端部12ba侧(x2方向)滑动。在该打开动作时,如图11b所示,第一滑动部件22a(第二滑动部件22b)的抵接部56在承受部件54的承受面54a上滑动,克服压下弹性部件62的施力而逐渐推起承受部件54(显示器16)。

在如图1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第一滑动部件22a(第二滑动部件22b)处于滑动至最靠开放端部12aa(12ba)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11b所示,抵接部56通过承受部件54的承受面54a而位于承受部件54的下表面。因此,承受部件54被抵接部56保持于上升最多的位置,显示器16也被保持于被推起最多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将打开为180度的状态的壳体12a、12b闭合至0度的情况下,产生上述打开动作的反动作。即,若使壳体12a、12b进行闭合动作,则抵接部56在承受面54a上滑动,从而承受部件54借助压下弹性部件62的施力而逐渐下降,显示器16也被压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具备推起机构50,该推起机构50在将一对壳体12a、12b间从对折闭合的状态打开的情况下,与脊部14的移动相联动,将显示器16向从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升的方向推起。因此,在将一对壳体12a、12b间打开的情况下,能够使显示器16的特别是成为脊部14周边的部分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上升。其结果是,能够将显示器16构成并保持为一张平面状,从而将一对壳体12a、12b间打开的使用状态下的显示器16的可视性、操作性提高。

推起机构50也可以构成为将承受部件54设置于可动铰接件18a、18b侧、将抵接部56设置于升降基座52侧。推起机构50也可以构成为不与可动铰接件18a、18b联动而与可动背板20的移动相联动,只要构成为与可动铰接件18a、18b或可动背板20的至少一方联动即可。

3.3推起机构的变形例的说明

接下来,对变形例的推起机构70进行说明。以下,代表性地对另一个壳体12b侧的推起机构70进行说明。一个壳体12a侧的推起机构70除了以脊部14为基准与另一个壳体12b侧的推起机构70成线对称的构造以外,与另一个壳体12b侧的推起机构70形成为同一构造,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推起机构7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推起机构70的结构的立体图,是放大了壳体12b的可动铰接件18a附近的图。图14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12a、12b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图12所示的推起机构70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4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12a、12b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的图14a所示的推起机构70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如图12~图14b所示,推起机构70具备升降基座52、压下弹性部件72以及推起板74。图13中的参照附图标记76是保持第二滑动部件22b的上表面侧的盖部件,在第一滑动部件22a侧也同样设置有该盖部件。

升降基座52具有与推起机构50中使用的升降基座52同样的结构。在不将推起机构50与推起机构70同时设置的情况下,升降基座52可以构成为省略承受部件54以及突出片60(参照图13)。

压下弹性部件72是沿着x方向的带板状的板簧。压下弹性部件72以脊部14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的悬臂构造安装于壳体12b的内表面。压下弹性部件72从上表面侧对升降基座52的靠脊部14侧的按压部52a施力。由此,压下弹性部件72常时沿着朝向壳体12b的内表面按压的压下方向对升降基座52(显示器16)施力。

推起板74是从第二背板34b的外表面向开放端部12ba侧(x2方向)突出的板状部件,能够与第二背板34b一体地转动和移动。推起板74的前端抵接配置于升降基座52的下表面侧。

3.4变形例的推起机构的动作以及作用的说明

接下来,对推起机构70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如图2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处于以轴杆35为转动中心而相互弯曲的姿势。在该状态下,如图14a所示,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的推起板74位于各自的前端部最接近壳体12a以及壳体12b的内表面的转动位置。因此,不从推起板74对于升降基座52施加按压力,升降基座52位于借助压下弹性部件72的施力而被压下的位置。其结果是,升降基座52处于脊部14侧在壳体12a的内表面上下降的压下姿势,显示器16也处于压下姿势。

若从该状态使壳体12a、12b间进行打开动作,则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以轴杆35为转动中心向打开方向转动。这样,如图14b所示,推起板74按压升降基座52,从而克服压下弹性部件72的施力将显示器16逐渐推起。

在如图1所示地将壳体12a、12b间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以轴杆35为转动中心而配置为平面状。在该状态下,如图14b所示,推起板74将升降基座52保持在与壳体12a、12b的内表面大致平行的上升最多的位置,显示器16处于被推起最多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将打开为180度的状态的壳体12a、12b闭合至0度的情况下,产生上述打开动作的反动作。即,若使壳体12a、12b进行闭合动作,则推起板74向远离升降基座52的方向转动。其结果是,升降基座52借助压下弹性部件72的施力而逐渐下降,显示器16也被压下。

推起机构70也可以与图10~图11b所示的推起机构50同时设置。此外,推起机构70构成为借助可动背板20的第一背板34a以及第二背板34b的转动动作使推起板74转动来推起显示器16。因此,在仅设置推起机构70的情况下,只要是使用转动的两个背板34a、34b的结构、使用转动的两个旋转部件28a、28b的结构即可,不需要必须具备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脊部14。推起板74也可以不设置于各背板34a、34b而设置于各旋转部件28a、28b。

此外,推起机构50、70可以不与具有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的可动构造的脊部14同时使用而单独使用。即,设置有推起机构50、70的构造可以使用在构成为显示器16的两端部不固定于开放端部12aa、12ba侧并通过开闭时在该开放端部12aa、12ba侧滑动来吸收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之间的周长差等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

4.显示器的支承台的结构的说明

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柔软的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的开闭动作联动地在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上上下运动。因此,在各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侧需要显示器16的升降空间,从而电池、运算装置等电子部件的设置空间受限。因此,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可以具备能够将显示器16的升降空间抑制为最小限度的支承台80(参照图15)。

4.1支承台的结构的说明

对支承台8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壳体12a、12b间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的支承台80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如图15所示,支承台80是将薄金属板弯曲成型为l字形的结构。支承台80的一端部固定于壳体12a、12b的开放端部12aa、12ba的内端部,另一端部分别固定于成为开放端部12aa、12ba与脊部14之间的位置(大致中央位置)且固定于壳体12a、12b的内表面。

支承台80是利用其上表面支承显示器16的靠开放端部12aa、12ba侧大致一半部分的背面的台座。支承台80在脊部14与开放端部12aa、12ba之间并且向上方远离各壳体12a、12b的内表面的位置支承显示器16的背面。即,在将壳体12a、12b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显示器16在左右的壳体12a、12b的支承台80的上表面间的范围上形成为平面状。另一方面,在将壳体12a、12b闭合为0度的状态下,显示器16处于以左右的壳体12a、12b的支承台80的靠脊部14侧的端部80a为支点稍微向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侧弯曲变形的状态。

这样,在将壳体12a、12b对折折叠的状态和将壳体12a、12b从折叠的状态打开的状态下,支承台80将显示器16的靠开放端部12aa、12ba侧的一部分(大致一半)保持于相同位置。因此,在支承台80与各壳体12a、12b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82,该空间82被维持而与壳体12a、12b开闭动作时的显示器16的上下运动无关。因此,该空间82能够利用为电池、运算装置等电子部件的设置空间。即,即便是具有某种程度厚度的电子部件,也能够收纳于空间82,不会阻碍壳体12a、12b的轻薄化。

然而,如图15所示,在推起机构50(70)的升降基座52与支承台80之间形成有用于升降基座52的升降动作、显示器16的变形的间隙84。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在升降基座52的上表面与支承台80的上表面之间的范围上设置柔性片材(片状部件)58,并且通过该柔性片材58覆盖间隙84。因此,能够防止显示器16在间隙84的部分产生不希望的变形、弯曲。

在该便携式信息设备10中,在壳体12a、12b的成为脊部14与支承台80之间的部分设置推起机构50(70)。由此,在利用支承台80将显示器16的开放端部12aa、12ba侧保持于比壳体12a、12b的内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构造中,还能够利用推起机构50(70)将比支承台80更靠脊部14侧的部分的显示器16可靠地推起。因此,在壳体12a、12b打开为180度的状态下,能够将显示器16遍及整个宽度更可靠地形成为平面状。

此外,支承台80也可以不与具有可动铰接件18a、18b以及可动背板20的可动构造的脊部14、推起机构50(70)同时使用而单独使用。即,设置有支承台80的构造可以使用在显示器16的两端部不固定于开放端部12aa、12ba侧并通过开闭时在该开放端部12aa、12ba侧滑动来吸收显示器16与壳体12a、12b之间的周长差的结构等的便携式信息设备10。

此外,理所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自由地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