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26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通常包括多条并列设置的数据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在显示区域之外的扇出区,需要对上述的数据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进行布线。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数据信号线以及触控信号线在扇出区采用双层布线,且每条信号线的线宽相等,然而,若信号线的线宽较小,会导致触控信号线的延迟较大,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容易造成画面显示异常,若信号线的线宽较大,会导致各信号线之间的间隙较小,从而降低扇出区的透过率,一般在扇出区设置有封框胶,而封框胶的固化效果与光照相关,较低的透过率会导致封框胶的固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降低触控信号线电阻的同时,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

位于扇出区的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

在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第二金属层;

在所述扇出区,所述多条第一信号线的线宽均相等,所述多条第二信号线的线宽均相等;

在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线宽;

所述多条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和多条数据信号线;

所述多条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条所述数据信号线。

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之间设置有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线之间设置有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信号线分别为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所述多条第一信号线呈等间距均匀分布;

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中,所述多条第二信号线呈等间距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多条第二信号线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至少存在部分与所述多条第一信号线平行且呈等距离交错。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线宽小于或等于3微米。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线宽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可选地,在显示区,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均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为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为源漏极金属层。

可选地,在显示区,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栅极线,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

所述数据信号线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且所述数据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栅极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绝缘;

相邻的两条所述栅极线与相邻的两条所述数据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像素电极。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层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在显示区,所述触控信号线通过过孔耦接所述触控电极块。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层复用为公共电极层。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阵列基板。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阵列基板第一金属层中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较大,能够降低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减小信号延迟,避免由于触控信号线的延迟较大,在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造成画面显示异常,第二金属层中的数据信号线的线宽较小,能够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从而提高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扇出区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阵列基板在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显示区的部分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扇出区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阵列基板在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300,包括:位于扇出区10的多条第一信号线1和多条第二信号线2;在扇出区10,第一信号线1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二信号线2位于第二金属层;在扇出区10,多条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均相等,多条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均相等;在扇出区10,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大于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多条第一信号线1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33和多条数据信号线32;多条第二信号线2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32。

具体地,数据信号线32用于传输提供显示功能的数据信号,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数据信号线32提供像素电极电压至显示区的像素电极;触控信号线33用于传输提供触控功能的触控驱动信号至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其中,触控电极可复用为公共电极,在显示阶段,触控电极上施加公共电极电压,在触控阶段,触控电极上施加触控驱动信号。若触控信号线33的延迟较大,则触控信号线33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容易造成画面显示异常。在扇出区可以设置有封框胶,而封框胶的固化效果与光照相关,较低的透过率容易导致封框胶的固化效果较差。如图1所示,各信号线的一端从显示区20通过换线孔3换线后延伸至扇出区10,并在经过扇出区10后继续延伸至信号线引出针脚4,或者直接从显示区延伸至扇出区10,并在经过扇出区10后继续延伸至信号线引出针脚4,在显示区20,各信号线用于连接显示区的器件,信号线引出针脚4包括触控信号线引出针脚41和数据信号线引出针脚42。如图2所示,第一金属层中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大于第二金属层中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线宽越大,则信号线的电阻越小,而在同一方向上,对于不相互重叠的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和第二信号线2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b越大,扇出区的透过率越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阵列基板,第一金属层中包括的触控信号线线宽较大,能够降低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减小信号延迟,进而能够避免由于触控信号线的延迟较大,在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造成画面显示异常,而第二金属层中包括的第二信号线即数据信号线的线宽较小,能够扩大不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进而可以提高位于扇出区封框胶的固化效果。另外,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较大,在信号线对位较偏时,能够尽量避免信号线之间的重叠,从而避免因不同层信号线之间的重叠爬坡而造成的断线。

可选地,如图1、图2所示,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一信号线1之间设置有一条第二信号线2,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二信号线2之间设置有一条第一信号线1。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信号线1和第二信号线2相互交错设置,而由于在第一金属层中多条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均相等,第二金属层中多条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均相等,当第一信号线1和第二信号线2相互交错设置时,能够使任意相邻的不同金属层中的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趋于一致,以使扇出区在不同位置的透过率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提高位于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分别为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中,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沿固定方向依次交错设置,且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具有相同的线宽a1。一般,在整个阵列基板中,触控信号线33的数量要远少于数据信号线32的数量,因此在第二金属层中设置数据信号线32的同时,在触控信号线33所在的第一金属层中也适当的设置一定数量的数据信号线32,具体的,如图2所示,可以是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每隔三条数据信号线32设置一条触控信号线33,数据信号线32和触控信号线33的数量比为3:1,而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能够在整体上使扇出区的信号线分布与显示区的信号线分布相适应的同时,增大阵列基板的可窄边框性。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中,多条第一信号线1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即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例如,每条第一信号线1从换线孔3至连接端子4之间依次包括第一段11、第二段12和第三段13,其中所有第一信号线1的第一段1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有第一信号线1的第二段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有第一信号线1的第三段1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段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12的延伸方向交叉,第二段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段13的延伸方向交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的第一段1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的第二段1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的第三段13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且整体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在第二金属层中,多条第二信号线2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即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信号线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例如,与第一信号线1类似,每条第二信号线2从显示区20至扇出区的连接端子4之间依次包括第一段21、第二段22和第三段23,其中所有第二信号线2的第一段2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有第二信号线2的第二段2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有第二信号线2的第三段2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段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22的延伸方向交叉,第二段22和第三段23的延伸方向交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信号线2的第一段2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信号线2的第二段2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信号线2的第三段23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且整体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信号线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而每层中的各信号线之间等间距均匀分布,可以使扇出区在不同位置的透过率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提高位于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多条第二信号线2在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至少存在部分与多条第一信号线1平行且呈等距离交错。即,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部分区域,其中各信号线之间均平行且等距离分布。例如,第一信号线1的第二段12与第二信号线2的第二段22均平行,并且,每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1的第二段12之间均设置有一条第二信号线2的第二段22,且任意相邻的第一信号线1的第二段12与第二信号线2的第二段2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这样,能够保证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存在部分各信号线之间等间距均匀分布,使扇出区在该部分中不同位置的透过率一致,以提高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小于或等于3微米。

具体地,信号线的线宽越大,则信号线的电阻越小,信号的延迟越小,但是过宽的信号线会降低扇出区的透过率,不利于封框胶的固化,相反的,信号线的线宽越小,则信号线的电阻越大,信号的延迟越大。由于第一信号线1包括触控信号线,而触控信号线对于信号延迟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时,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是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大小,其中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a1小于或等于3微米。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具体地,与第一信号线1的线宽选择不同的是,由于第二信号线2不包括触控信号线,因此对于信号延迟的要求较低,为了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以提升封框胶的固化效果,选择第二信号线2的线宽a2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显示区的部分俯视图,可选地,在显示区,阵列基板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h2排列且沿第一方向h1延伸的栅极线31,栅极线31位于栅极金属层;数据信号线32位于源漏极金属层,且数据信号线32沿第一方向h1排列,沿第二方向h2延伸;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交叉,栅极线31与数据信号线32绝缘;相邻的两条栅极线31与相邻的两条数据信号线32之间设置有像素电极5,以及与像素电极5对应设置的薄膜晶体管7(Thin Film Transistor,TFT),薄膜晶体管7的栅极连接于栅极线31,薄膜晶体管7的源极连接于数据信号线32,薄膜晶体管7的漏极连接于像素电极5。其中,像素电极5用于与公共电极之间产生压差以控制,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显示功能,栅极线31用于控制薄膜晶体管7的导通或截止,数据信号线32用于将像素电极电压提供给像素电极5。

可选地,如图3所示,阵列基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层60,在显示区,触控电极层60连接于多条触控信号线33,通过触控电极层60可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

可选地,如图3所示,触控电极层60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在显示区,触控电极层60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触控电极块6,在显示区,触控信号线33通过过孔8耦接触控电极块6,每条触控信号线33可以在一个位置或多个位置与同一个触控电极块6连接,其中每个触控电极块6均可实现触控驱动信号的接收和触控检测信号的产生。

可选地,如图3所示,触控电极层60复用为公共电极层。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显示阶段,例如在包含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触控电极层60与像素电极5之间能够形成电场以驱动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完成图像显示;而在触控阶段,触控电极层60用于检测触控位置。因此无需再独立设置公共电极层,简化了工艺流程。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在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显示区,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均位于第二金属层。由于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在显示区的同一金属层布线,可以简化阵列基板的制作工艺流程。

可选地,第一金属层为栅极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为源漏极金属层。

具体地,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栅极金属层用于设置栅极线31和栅极310,源漏金属层用于设置数据信号线32、源极71和漏极72,在显示区,触控信号线33和数据信号线32均在源漏金属层布线,而在扇出区10,触控信号线33以及部分数据信号线32通过换线孔3换至栅极金属层布线。通常由于栅极金属层材料的方阻较小,而触控信号线33对于信号延迟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扇出区10,触控信号线33和部分数据信号线32可以选择在栅极金属层布线;而通常源漏金属层材料的方阻较大,但数据信号线32对于信号延迟的要求较低,因此在扇出区10,对于另外一部分数据信号线可以选择在源漏金属层布线。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3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301上的缓冲层501,层间绝缘层502,导体层结构之间的各绝缘层503、504,其中像素电极5与薄膜晶体管开关7的漏极72通过过孔9耦接。

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阵列基板300。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具体地,可以包括阵列基板300、彩膜基板400和设置于阵列基板300与彩膜基板400之间的液晶层500,其中,液晶层500由位于显示区之外的封框胶600密封。阵列基板30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阵列基板第一金属层中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较大,能够降低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减小信号的延迟,避免由于触控信号线的延迟较大,在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造成画面显示异常,第二金属层中的数据信号线的线宽较小,能够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从而提高位于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如图6所示,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700。具体地,该显示面板700的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触摸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可选地,该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阵列基板第一金属层中触控信号线的线宽较大,能够降低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减小信号的延迟,避免由于触控信号线的延迟较大,在与公共电极耦合较大时造成画面显示异常,第二金属层中的数据信号线的线宽较小,能够提高扇出区的透过率,从而提高位于扇出区的封框胶的固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