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感应装置及电子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597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红外感应装置及电子终端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感应装置及电子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对电子终端的触摸框进行触摸,可产生触摸数据,处理器根据触摸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然而,电子终端的触摸框在玻璃两侧的黑边上进行功能丝印,当触摸框检测到该区域有触摸后系统响应该区域丝印对应的功能,通过上述黑边丝印方式,无触感反馈,影响整机黑边宽度,容易出现误触发,不便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便于用户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用户使用的红外感应装置及电子终端。

一种红外感应装置,红外接收装置、红外发射装置、电路板以及按键装置;

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相对设置,所述按键装置可选择地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所述按键装置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位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或所述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所述按键装置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位于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之间,阻隔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之间的红外通信链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为红外发射灯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为红外接收灯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装置包括按键帽以及与所述按键帽连接的遮挡部,所述按键装置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或所述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所述按键装置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与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终端,包括终端外壳以及上述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终端外壳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红外感应装置中的所述电路板、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以及所述红外接收装置置于所述终端外壳内,所述按键装置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装置包括按键帽以及与所述按键帽连接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置于所述终端外壳内,所述按键装置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按键帽露出于所述终端外壳表面,所述按键帽与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电路板远离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或所述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所述按键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按键帽与所述终端外壳的表面齐平且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与所述红外发射装置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外壳内壁设有安装槽和支撑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槽相互配合,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接触且支撑所述红外接收装置。

上述红外感应装置以及电子终端,通过在电路板相对设置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即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是对应的,红外接收装置可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按键装置在处于第一状态时,位于电路板远离红外接收装置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不会遮挡红外接收装置接收红外线,按键装置被按压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之间,以阻挡红外接收装置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也就是说,按键装置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会影响红外接收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接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遮挡的感应。通过上述红外感应装置设置按键装置,通过对触摸按键装置进行按压操作遮挡红外接收装置接收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的红外感应,不需要设置功能丝印从而不影响整机黑边宽度,需要对按键装置进行操作使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实现红外线阻挡,才能实现红外感应,不易出现误触摸引起功能误触发,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红外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红外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红外接收装置、102-电路板、103-按键装置、1031-按键帽、1032-遮挡部、200-终端外壳、201-安装孔、202-安装槽、203-支撑部。

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提供一种实施例的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发射装置(图未示)、红外接收装置101、电路板102以及按键装置103。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分别设置于电路板102,且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相对设置,按键装置103可选择地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一状态时,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请参阅图2,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阻隔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的红外通信链路。

通过红外感应装置实现对电子终端的感应时,通过相对设置的红外发射装置和红外接收装置101,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当有物体进入红外接收装置101与红外发射装置之间阻挡住红外线发射和接收时,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到的红外线强弱就会发生变化,电子终端即通过了解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强度的变化即可知道有物体发生了遮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路板102上相对设置红外发射装置和红外接收装置101,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按键装置103在未被按压处于第一状态时,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不会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当用户对按键装置103进行按压操作时,即表示用户想要通过按压按键装置103实现对电子终端的相应操作,按键装置103被按压时会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按键装置103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以阻挡红外接收装置101对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的接收,即按键轧辊之103阻隔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的红外通信链路,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强度会变弱,即可知按键装置103对红外线进行了遮挡,说明按键装置103有被按压操作,通过感应按键装置103的操作遮挡,可实现操作按键装置103对应的功能。也就是说,电子终端可根据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情况识别按键装置103是否发生遮挡,从而可知按键装置103被按压操作,实现红外感应,无需通过改进的软件程序实现。具体地,电路板102为PCB板(印刷电路板)。

上述红外感应装置,通过在电路板102相对设置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即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是对应的,红外接收装置101可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一状态时,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不会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按键装置103被按压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以阻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也就是说,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会影响红外接收装置101与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103遮挡的感应。通过上述红外感应装置设置按键装置103,通过对触摸按键装置103进行按压操作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103的红外感应,不需要设置功能丝印从而不影响整机黑边宽度,需要对按键装置103进行操作使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实现红外线阻挡,才能实现红外感应,不易出现误触摸引起功能误触发,便于用户使用。

一般的机械按键需要安装于PCB板(通过按压按键装置,通过PCB板上的电路传递按压信息以实现按键对应的功能),当机械按键出现老化等故障或PCB板出现故障时,需要将整个PCB板取出,进行按键的更换或进行PCB板的更换(此时可能也需要更换机械按键)。在本实施例中,保留用户对机械按键的使用习惯,且按键装置103在第一状态时是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对其进行按压,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由于按键装置103与电路板103无直接接触和安装关系,直接更换按键装置103即可,操作简单,便于用户操作,且无需更换整个电路板103,即无PCBA(印刷电路板装配)硬件成本。

具体地,红外感应装置还包括分别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以及红外发射装置连接的处理器,红外接收装置101将接收的红外线转换为电信号后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根据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对应的电信号可识别有按键装置103被按压遮挡了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处理器可执行操作按键装置103对应的功能,处理器通过现有软件技术可实现上述处理过程,无需通过改进的软件程序实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102的形状为矩形,包括第一边缘、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与第一边缘垂直的第三边缘,与第三边缘平行的第四边缘,红外发射装置置于电路板102的第一边缘处,红外接收装置101置于第二边缘处,或者,红外发射装置置于第三边缘处,红外接收装置101置于第四边缘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红外发射装置为红外发射灯条。另外,红外接收装置101为红外接收灯条。

通过选择红外发射灯条作为红外发射装置,选择红外接收灯条作为红外接收装置101,可确保对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的大小要求,其面积小占用空间小,确保其有效准确发射红外线和接收红外线的同时,能确保整个红外感应装置体积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键装置10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在实际应用中,电子终端的功能较多,为了实现其功能的操作,需要通过多个按键装置103实现多功能控制,从而需要设置多个按键装置103,每个按键装置103有其对应的控制功能,即对按键装置103操作时可实现其对应的功能。通过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对应的红外感应原理,可红外感应每个按键装置103的按压遮挡情况,实现对按键装置103动作的红外感应。

请继续参阅图1和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键装置103包括按键帽1031以及分别与按键帽1031连接的遮挡部1032,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部1032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二状态时,遮挡部1032位于红外接收装置101与红外发射装置之间。

其中图1对应未按压按键装置103时,按键装置103处于敞开状态即第一状态,即遮挡部1032不处在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不会对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进行遮挡,红外线可正常到达红外接收装置101,按键帽1031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其中图2对应对按键装置103进行按压时,按键状态处于关闭状态即第二状态,即遮挡部1032处在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对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进行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发生变化,按键帽1031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施例的电子终端,包括终端外壳200以及上述红外感应装置,终端外壳200设置有安装孔201,红外感应装置中的电路板102、红外发射装置以及红外接收装置101置于终端外壳200内,按键装置103活动安装于安装孔201。

具体地,按键装置103活动安装于安装孔201,也就是说,按键装置103活动安装于终端外壳200,按键装置103可相对于终端外壳200移动,按键装置103处于第一状态时,是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没有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的,不会对红外线进行阻挡,当对按键装置103进行按压,按键装置103相对于终端外壳200进行移动,当按键装置103移动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以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

上述电子终端,通过在红外感应装置的电路板102相对设置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即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是对应的,红外接收装置101可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一状态时,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不会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按键装置103被按压处于第二状态时,位于红外发射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101之间,以阻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也就是说,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二状态时会影响红外接收装置101与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103遮挡的感应。通过上述红外感应装置设置按键装置103,通过对触摸按键装置103进行按压操作遮挡红外接收装置101接收红外线的强度,实现对按键装置103的红外感应,即通过红外感应原理实现按键装置103遮挡的感应,不需要设置功能丝印从而不影响整机黑边宽度,需要对按键装置103进行操作使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实现红外线阻挡,从而实现红外感应,且有触感,从而不易出现误触摸引起功能误触发,便于用户使用。且保留用户对机械按键的使用习惯,无PCBA(印刷电路板装配)硬件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键装置103包括按键帽1031以及与按键帽1031连接的遮挡部1032,遮挡部1032置于终端外壳200内,按键装置103在处于第一状态时,按键帽1031露出于终端外壳200表面,按键帽1031与遮挡部1032位于电路板102远离红外接收装置101或红外发射装置的一侧,按键装置103处于第二状态时,按键帽1031与终端外壳200的表面齐平且遮挡部1032位于红外接收装置101与红外发射装置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外壳200内壁设有安装槽202和支撑部203,电路板102与安装槽202相互配合,即电路板102安装于安装槽202,支撑部203与红外接收装置101接触且支撑红外接收装置101。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02安装于安装槽202,通过支撑部203支撑红外接收装置101,从而支撑电路板102,即通过在终端外壳200内壁设有安装槽202和支撑部203实现对电路板102和设置于电路板102的红外接收装置101的固定。

或者,支撑部203可与红外发射装置接触且支撑红外发射装置,从而支撑电路板102。也就是说,通过在终端外壳200内壁设有安装槽202和支撑部203实现对电路板102和设置于电路板102的红外发射装置的固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