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460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服务器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的服务器供电采用AC-DC-DC的结构。首先,由220V的AC电源通过开关电源转换器转换为直流电源;然后,直流电源接入服务器主板,再由主板上的电压稳压调节电路,将直流电源转换成主板上各部分电路所需的直流电压。

现有技术的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在电源完整性测试过程中发现输入信号VIN的测试过程中,输入信号在上升过程中有拉低的动作,使得开机波形不单调,导致此项测试失败。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包括降压转换器芯片,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连接有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还连接有使能信号驱动电路和补偿回路;

所述补偿回路与所述输出电路连接;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十八引脚通过第十二电容接地;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十八引脚还依次通过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七电阻连接到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三引脚;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三引脚还用于连接到其他电路模块。

进一步的,使能信号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依次通过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接地;

第十六电阻与第十七电阻的连接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二引脚。

进一步的,使能信号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通过第十八电阻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二引脚。

进一步的,输入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二端接地;

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一电源;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和第十七引脚连接后连接到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输出电路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与第二支路连接;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和第十一引脚连接后通过第二电感与第二支路连接;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和第十一引脚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九电阻和第十三电容接地;

第二支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连接,第二支路的第二端接地;第二支路的第一端作为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

进一步的,补偿回路包括第十电阻和第十六电容;

所述第十电阻和第十六电容依次串联连接后并联在第二电感的两端;

第十电阻和第十六电容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十五电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一引脚;

第二电感与第十六电容连接的连接点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一引脚;

第二电感与第十六电容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接地。

进一步的,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四引脚依次通过第八电阻和第十四电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十一引脚;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第十二电容与第二支路的第一端连接;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五引脚还通过第十一电阻接地。

进一步的,第一电源还依次通过第一电阻和第十一电容接地;

第一电阻和第十一电容的连接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十九引脚;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二十引脚通过第二电阻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二十一引脚通过第三电阻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第二十二引脚通过第四电阻接地。

在电源完整性验证测试中,为验证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的功能完整性,需要对电压稳压调节电路工作时的几个特征信号进行量测,在主板开、关机时分别量测降压转换器芯片的输入信号VIN、使能信号EN、输出信号VOUT、表征输出正常信号PGOOD四个信号的动作,测试标准是四个特征信号遵循正确的时序关系,即开机时VIN首先跳变,EN不早于VIN,VOUT晚于EN,PGOOD晚于VOUT,关机时则相反。

在电气特性中降压转换芯片的EN信号的典型值为1.3V,在降压转换芯片有输入的前提下,当EN信号的电平达到1.3V时,降压转换芯片便开始产生输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中,第一电源为输出12v的直流电源,EN信号由输入电压12V分压而来,调整分压电阻的阻值,推迟EN信号达到有效值的时间是输入电压VIN爬升到设定阈值电压后在输出电压,改善异常波形的问题;或者改变使能驱动电路,第二电源为直接从主板上取电,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值为3.3v,避免输入电压和EN信号同步爬升从而避免过早触发EN信号的问题,异常波形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改善了因EN信号而引起的开机时序输入电压波形单调的问题,从测试角度,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改善后的波形符合了测试标准;从设计角度,电路设计更加合理优化,避免了因开机输入电压上电抖动引起的故障,增强了设计的可靠性和服务器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的电路连接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电压稳压调节电路开机上电时序波形图。

图3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的电路连接图。

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电压稳压调节电路开机上电时序波形图。

其中,1-输入电路,2-输出电路,3-使能信号驱动电路,4-补偿回路,5-第一支路,6-第二支路,U1-降压转换器芯片,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9-第九电容,C10-第十电容,C11-第十一电容,C12-第十二电容,C13-第十三电容,C14-第十四电容,C15-第十五电容,C16-第十六电容,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8-第十八电阻,VCC-第一电源,V3V3-第二电源,①-输入信号VIN波形,②-表征输出正常信号PGOOD波形,③-输出信号VOUT波形,④-使能信号EN波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包括降压转换器芯片U1,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连接有输入电路1和输出电路2;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还连接有使能信号驱动电路3和补偿回路4;

所述补偿回路4与所述输出电路2连接;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VREG通过第十二电容C12接地;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VREG还依次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R5和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到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三引脚PGOOD;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三引脚PGOOD还用于连接到其他电路模块。

使能信号驱动电路3包括第一电源VCC,所述第一电源VCC依次通过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接地;

第十六电阻R16与第十七电阻R17的连接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引脚EN。

输入电路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5的第二端接地;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一电源VCC;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二引脚VIN-0、第十三引脚VIN-1、第十四引脚VIN-2、第十五引脚VIN-3、第十六引脚VIN-4和第十七引脚VIN-5连接后连接到所述第一支路5的第一端。

输出电路2包括第二电感L2,所述第二电感L2与第二支路6连接;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六引脚LL-0、第七引脚LL-1、第八引脚LL-2、第九引脚LL-3、第十引脚LL-4和第十一引脚LL-5连接后通过第二电感L2与第二支路6连接;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六引脚LL-0、第七引脚LL-1、第八引脚LL-2、第九引脚LL-3、第十引脚LL-4和第十一引脚LL-5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九电R9阻和第十三电容C13接地;

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2连接,第二支路6的第二端接地;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作为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支路5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

所述第二支路6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

补偿回路4包括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

所述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依次串联连接后并联在第二电感L2的两端;

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十五电容C15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引脚VFB;

第二电感L2与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引脚VFB;

第二电感L2与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四引脚VBST依次通过第八电阻R8和第十四电容C14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一引脚LL-5;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五引脚ROVP通过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连接;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五引脚ROVP还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

第一电源VCC还依次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十一电容C11接地;

第一电阻R1和第十一电容C11的连接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九引脚VDD;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引脚MODE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TRIP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RF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

第一电源为输出12v的直流电源,EN信号由输入电压12V分压而来,调整分压电阻的阻值,R16为10k欧姆,R17为1.22k欧姆,推迟EN信号达到有效值的时间是输入电压VIN爬升到设定阈值电压后在输出电压,改善异常波形的问题,实施例1提供的技术方案测试开机时序波形图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结构,包括降压转换器芯片U1,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连接有输入电路1和输出电路2;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还连接有使能信号驱动电路3和补偿回路4;

所述补偿回路4与所述输出电路2连接;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VREG通过第十二电容C12接地;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VREG还依次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R5和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到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三引脚PGOOD;

所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三引脚PGOOD还用于连接到其他电路模块。

使能信号驱动电路3包括第二电源V3V3,所述第二电源V3V3通过第十八电阻R18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引脚EN。

输入电路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5的第二端接地;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一电源VCC;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二引脚VIN-0、第十三引脚VIN-1、第十四引脚VIN-2、第十五引脚VIN-3、第十六引脚VIN-4和第十七引脚VIN-5连接后连接到所述第一支路5的第一端。

输出电路2包括第二电感L2,所述第二电感L2与第二支路6连接;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六引脚LL-0、第七引脚LL-1、第八引脚LL-2、第九引脚LL-3、第十引脚LL-4和第十一引脚LL-5连接后通过第二电感L2与第二支路6连接;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六引脚LL-0、第七引脚LL-1、第八引脚LL-2、第九引脚LL-3、第十引脚LL-4和第十一引脚LL-5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九电R9阻和第十三电容C13接地;

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2连接,第二支路6的第二端接地;

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作为电压稳压调节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支路5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

所述第二支路6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

补偿回路4包括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

所述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依次串联连接后并联在第二电感L2的两端;

第十电阻R10和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通过第十五电容C15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引脚VFB;

第二电感L2与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一引脚VFB;

第二电感L2与第十六电容C16连接的连接点还依次通过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四引脚VBST依次通过第八电阻R8和第十四电容C14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一引脚LL-5;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五引脚ROVP通过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二支路6的第一端连接;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五引脚ROVP还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

第一电源VCC还依次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十一电容C11接地;

第一电阻R1和第十一电容C11的连接点连接到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十九引脚VDD;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引脚MODE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TRIP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

降压转换器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RF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

改变使能驱动电路,主板上的3.3V作为第二电源V3V3,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值为3.3v,通过分压电阻第十八电阻R18阻值10k欧姆分压,避免输入电压和EN信号同步爬升从而避免过早触发EN信号的问题,异常波形得到改善,实施例2提供的技术方案测试开机时序波形图如图4所示。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