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区块链节点网络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91771发布日期:2018-07-20 22:2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区块链节点网络、运行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由于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过程透明、可追踪回溯等显著特点,区块链技术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在区块链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面临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验证后,将被区块链节点网络写入到其维护的区块链之中,以实现区块链的功能。

但是,由于数据量巨大,自区块链的创世块到当前的最新区块,可能链条非常长,导致区块链过于“臃肿”。这样既不便于区块链节点网络对其进行存储和传输,也不便于进行新区块的生成、广播、验证等工作,给区块链的应用带来较大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区块链节点网络,用于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区块链“臃肿”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区块链节点网络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所述交易数据对应区块链标识符;

区块链节点网络根据所述区块链标识符从至少两条区块链中确定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区块链节点网络将所述交易数据写入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装置位于区块链节点网络,包括:交易数据接收单元、区块链确定单元和交易数据写入单元,其中:

所述交易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所述交易数据对应区块链标识符;

所述区块链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区块链标识符从至少两条区块链中确定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所述交易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将所述交易数据写入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节点网络,该网络维护至少两条由区块链标识符标识对应的区块链,所述区块链节点网络包含至少两个区块链节点,两两区块链节点形成的节点对中至少有一对具有一跳的距离,或者两两区块链节点形成的节点对具有至少大于一跳的距离。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行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接收到交易数据后,根据交易数据对应的区块链标识符从至少两条区块链中确定与该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然后将交易数据写入到该区块链。这种方案将可能面临的大量的交易数据“分门别类”,找到各自的归属链,而不再对全部数据采用单一区块链,有效减少了区块链的臃肿,有利于进行区块链传输、生成、广播、存储、验证等操作,较好地解决或改善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区块链组织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3a为多个交易数据之间数据关联方式示意图;

图3b为多个区块链中的交易数据关联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多层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运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进行充分说明之前,为便于理解,先对一些基本背景进行介绍。区块链技术虽诞生时间不长,但因其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性、易于追踪回溯等显著特点,使其目前“方兴未艾”,在各行各业掀起应用的高潮。尽管如此,对区块链技术的内容,则未必人皆尽知。区块链技术,简单地说,是将网络上产生的各种交易记录登载在各个区块之中,各个区块按照一定的规则逻辑相连成链,即构成区块链。由此,从简单介绍区块链技术的需要出发,可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予以说明:一是区块链的组织结构;二是如何完成交易数据上链的过程。

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区块链组织结构的一种示意结构。如图1所示,区块链上的每个区块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可划分为区块体和区块头,前者主要用于记录交易数据信息,可以包含多条交易数据信息,后者主要用于标识本块,以及勾连其他区块。区块头中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父区块哈希)以及本区块的哈希值,本区块头部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由此建立起本区块和上一区块的联系,本区块的哈希值用于写入下一个区块的区块头部分,由此实现与下一个区块的联系。通过区块头中的哈希数据连接上了各个独立的区块,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区块链因而得名。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区块中的区块头可能不仅仅包含这些内容,还可能包含merkle根(该值由区块体中所有交易数据的哈希值两两逐级哈希计算得到【也可能其他方式得到】,主要用于检验某笔交易是否存在于本区块之中)、时间戳(用于记录该区块的产生时间)、难度值(用于指示每个区块获取“记账权”的难度)、随机数(主要用于记录解答“记账权”难题的答案)等等。

相比于区块链本身的组织结构,交易数据的上链操作更为复杂、更为核心。如图1所示的区块形成区块链是由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节点来执行的。区块链节点网络可以包含多个区块链节点,这些区块链节点“相互协助”来共同完成交易数据的上链。首先,当一个区块链节点收到一个交易数据后,为了使得该交易数据得到区块链全网的“承认”,会广播到其他每个区块链节点;在各区块链节点收到该交易数据后,要对其进行验证并正确盖上时间戳,为了争取记录该交易数据的“合法记账权”,该区块链节点需要通过解预定的“数学难题”(即工作量证明方式)来实现;当某个区块链节点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到该合法记账权后,它将向全网广播自上次区块上链之后到本区块完成上链之前的所有盖有时间戳的交易数据,由各个区块链节点进行核对、验证。全网其他区块链验证完正确性后,实现当前区块的上链,并将进入下一个区块上链合法记账权的“抢夺”,由此循环。

在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方案时,有几点值得说明:

一是关于交易数据的概念。在上述过程中的交易数据、交易记录等是广义的,不单单指两个节点之间完成付款、收款这种商业上的行为,也指其他的具有交换价值的一些事件。比如,网络游戏中a向b发起攻击事件、b发起魔法事件等用户端游戏事件数据,但该术语通常也与区块链相关联,也就是说,该交易数据是将要上区块链或者有意愿上区块链的数据,区别于单纯的由区块链节点网络处理但不要求上链或跟区块链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数据。

二是关于区块链节点之间数据的传递。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包含多个区块链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可能时时刻刻进行着数据的交换,如何保障这些交换的数据的安全,是包括区块链技术在内的各种数据传播技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本申请所叙及的范围内,该传递过程通常可以采取数据签名技术加以保障,其基本流程如下:a节点向b节点发送报文时(比如一个交易数据组成一个报文),a节点采用哈希函数对报文文本进行哈希计算,生成报文摘要,并用自己的私钥对该摘要加密,加密后的摘要将作为报文的数字签名和报文一起发送给b节点。b节点接收到该报文后,用与a节点相同的哈希函数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报文摘要,接着再用a节点的公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摘要相同,那么b节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a节点的,报文来自a节点。为了叙述的方便和重点突出,在本申请后续的讨论中将不在着重强调。

三是关于区块链的其他技术问题。由于本申请将围绕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展开,对于与本申请关联性不大或者基础性的技术内容,将不会详细提及,本领域人员应该知道,在必要时,可以利用这些基础性的技术知识来实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正是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上述特定的区块链结构和上链规则,使区块链具有前述所言的显著特点。但是,随着网络使用范围的扩大,基于网络产生的交易数据量越来越大,这将导致其在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时,生成的区块链越来越长,区块链上的每个区块包含的交易数据记录越来越多,区块链节点网络的数据传递同步过程越来越缓慢,严重影响到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为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多链″多链并行”等技术方案来进行数据处理。

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201:区块链节点网络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所述交易数据对应区块链标识符;步骤s202:区块链节点网络根据所述区块链标识符从至少两条区块链中确定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步骤s203:区块链节点网络将所述交易数据写入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在理解这一技术方案时,不能狭义地理解区块链标识符及相关内容。区块链标识符是与区块链的数量关联的,如果只有一条区块链,区块链节点网络接收到的交易数据将“径直”写入该区块链,并无从多条区块链中选择、确定将操作的区块链之余地,只有存在多条区块链时,才有必要设置区块链标识符以区分不同的区块链。但仍然需要注意一个特别的问题:有区分区块链的区块链标识符,并不意味着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一定单独具有一个字段用于分配、存储区块链标识符,其主要表达的用途是区分不同的区块链,这种区分可以是采用“显性”的区块链标识符实现。比如,在一张对应表中存在区块链标识符与区块链的映射,利用该区块链标识符即可查找到相应的区块链。区块链的区分也可以采用“隐性”的区块链标识符实现。比如,对接收到的交易数据或交易数据的某个属性(或者交易数据类型、产生交易数据的应用的属性等等)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的结果将其分配到对应的区块链。假如交易数据的某个属性的属性值为100或者交易数据本身为100,可以对其进行“求余”操作,如果“模”定为10,则可以确定该交易数据将被写入0号区块链;如果属性值为101或者交易数据本身为101,则可以确定该交易数据将被写入1号区块链,以此类推。此外,由上述的叙述可见,区块链标识符可以有“显隐”之分外,还可以有“直接间接”之别,即区块链标识符可以是独立于交易数据或者区块链的一个索引区块链的字符或字符串,也可以是对交易数据本身或者交易数据的属性进行运算后的结果,概括而言,区块链标识符是区块链的索引,这种索引可以是“直接式”索引(如前述的建立的独立的映射表中的标识作为区块链标识符),也可以是经过一定运算处理后建立起映射的“间接式”索引(如前述对交易数据进行求余运算后的结果),具体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定位区块链的具体方式。

该技术方案使交易数据创新性地对应区块链标识符,而利用该区块链标识符选定某个区块链,进而将某个交易数据写入到某个特定的区块链之中,这样的“有序归类”,使得以前复杂而单一的区块“长链”,变成灵活、短小的区块短链,将“单打独斗”的区块链操作变成了“分工明确”的集体协作过程,从而带来一系列的优良技术效果。

首先,采用多链方式可显著减少区块的大小。如前所述,在现有技术中,前一区块上链之后到新的区块产生之间的所有交易数据,将被“打包”到一个区块的区块体内,这样将使得单个区块的大小极为“臃肿”,而在采取多链方案的情况下,交易数据被“归类入链”,每个链的区块内的数据具有某个方面的相同属性、相同大小或相同类别,在该区块中的交易数据的量将减少,从而实现了单个区块的“缩水”与“瘦身”。比如,在单链情形下,每个块10m,如果采用10条区块链,则在相同tps(transactionpersecond,每秒交易量,是衡量区块链交易速度的指标)需求之下,每个块可以只要1m即可。

其次,采用多链方式可有效加强存储效能。由于每个区块被“瘦身”,单个区块链占用空间减少,在原来不足以存下“巨链”的存储空间,可以用来存储这些“缩水”后的区块链,从而充分利用了存储设备中的小空间和“碎片空间”,亦方便采取分布式存储方式。同时,将原本不得不被占用的大空间和“整块空间”用于真正存储确实需要那样大小的区块链。由此,既能使自身受惠,又对其他区块(区块链)有益,有效加强了区块链节点网络的存储效能。

再次,采用多链方式可明显改善传输效率。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时刻进行着各个区块链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这些数据传输有些是首次传输,有些是错误后重新传输,有些是传输数据本身,有些是传输数据的用于验证的关联消息。在现有技术中,一个“巨无霸”的区块链的传输,可能一个字符错将导致全链错,而且传输的除区块数据本身外,可能还有区块大小、高度、数量等附加信息,这些都加重了区块链节点网络的传输负担。而通过多链方式,单链“身健体轻”,可以在侦听到信道的极短空闲后即可传输该链数据,且由于传输的链小,错误概率变小,即便出错,也不用大面积的重传,仅就该链重传即可。由此可见,采用多链机制,将明显改善传输效率。

又次,采用多链方式可有效增强检验效率。在区块链技术中存在多处验证之处,将上链的数据进入区块时,会进行数据真实性的验证;将区块数据由一个节点发送给另一个节点时,将面临数据源的签名验证。比如,用户a要给用户b发4个币,那么,首先要核查用户a是否有能力发4个币,以保证交易的真实性。用户a可能在当前的交易中没有4个币,当为单一的长链时,可能需要在“杂乱无章”的历史链条中去查找是否有其他人向a用户发过多余4个的币,或者等待已向a用户发多余4个的币但还未同步到本节点的信息,这都将导致验证过程的延长。如果采用多链方式,由于与a用户相关的交易可能全被归并到相同链之中,因而可很顺利地找到历史数据用于验证;即便不在同一个链中,由于传输效率的提高,也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从而缩短验证时间,达到提高验证效率的目的。

上述内容充分说明了“多链”机制给区块链技术带来的良好效果,实际上,使多链机制作用发挥更充分的方式还在于“并行”,即不仅多链,而且各个区块链可以并行执行。一种可能的“多链并行”实施例是在交易数据中包含智能合约的情形,当交易数据中包含智能合约时,区块链节点网络接收到不同的交易数据时(比如,包含第一智能合约的第一交易数据和包含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二交易数据,者两个交易数据可以在同一批次中接收,也可以不同批次中接收),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不同区块链节点分别将各自的交易数据写入对应的区块链(比如,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一个区块链节点将第一交易数据写入第一区块链,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另一个区块链节点将第二交易数据写入第二区块链),当写入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满足触发条件时,分别独立执行各自的智能合约(比如,第一智能合约在满足触发条件时,自动执行第一智能合约,第二智能合约在满足触发条件时,自动执行第二智能合约)。由此,两个区块链各自分别地进行着交易数据接收、交易数据入链和智能合约的执行,相互独立、彼此不依赖,从而减少排队、拥挤,在智能合约执行完后及时反馈结果。以上是以智能合约为例,即便不是这种情况,其他需要并行执行时,道理类似,不再赘言。

前述内容提到多链机制带来的检验效率提升,以及在多链基础之上并行机制带来的执行效率提升,但这只是从总体效果上而言的。当在某个实际的业务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跨链”的劣势。当存在多链并行时,由于一个交易的来源的多源性和目标的多向性特点(参见图3a),针对某些交易数据(业务)可能出现复杂的情况,一个区块链中的交易数据与其他交易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如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是位于相同区块链的相同区块,即独立区块关系,它不与其他交易数据发生关联,如图3b中所示的交易数据块31;二是位于相同区块链的不同区块,即跨区块关系,如图3b中所示的交易数据块32,它的去向指向本区块链下另一个区块中的交易数据(如图中箭头所示);三是位于不同区块链的区块内,即跨连关系,如图3b中所示的交易数据块33,它的来源可能是另一个区块链中的区块(如图中箭头所示)。

交易数据间存在的不同区块关系,可能使其在验证的难度和速度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第一种情形,只在本链的本区块验证即可,效率较高;对于第二种情形,虽然需要查找其他区块,但没有超出本区块链的范围,也能较快实现验证;对于第三种情形,则需要跨链验证,跨链验证需要定位区块链,依据采取跨链方式的不同,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为此,采取多链并行的方案后,应当优化交易数据的产生方式、交易数据的归链方式等方面,尽可能减少跨链交易,省去跨链验证、等候验证的麻烦。这里不再进一步叙及。

上述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案是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运行和实施的,下面对区块链节点网络进行介绍。参见图4,该图示出了“金字塔形”的网络结构,分为用户层、路由节点网络层以及区块链节点网络层,下面先对区块链节点网络层进行说明,后续两层在涉及相应技术方案时予以阐释。区块链节点网络层内是区块链节点网络,区块链节点网络维护了至少两条由区块链标识符标识的区块链,该网络包含多个区块链节点。这里“维护”区块链是按照区块链技术的需要完成区块链相关的功能操作,实现区块链的正常功能。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相互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分为“直跳式”连接和“间跳式”连接,前一种方式下,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两两区块链节点形成的节点对中至少有一对具有一跳的距离,即至少有一个节点在传输数据时,可以不用中转直接到达目的节点,当然,最优的方式是全部为一跳距离,即“全互联”模式;后一种方式下,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两两区块链节点形成的节点对中至少有一对具有至少大于一跳的距离,即至少有一个节点在传输数据时,需要通过其他节点的中转达到目的节点。上述两种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可以“直跳”,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尤其在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均采用该方式时,但这种方式可能增加连接成本,且在这种“全互联”的情形下,每个节点的地址均可查询,可能导致网络攻击;对于第二种方式,由于大部分节点采用“间跳”式,虽然传输效率被降低,但是采取的这种松散式连接,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和鲁棒性。

区块链节点网络维护多个区块链,该网路中包括多个区块链节点,这些节点可以“平等”地去维护所有的区块链,按照传统的方式从多个节点中抢“记账权”。比如,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任一一个区块节点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然后该区块链节点通过前述所言的一跳的距离或者多跳的距离,将该交易数据广播到全网内的其他所有区块链节点,这样每个区块链节点拿到交易数据后,均可将其记录在区块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去竞争全网的“记账权”。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导致计算资源的“浪费”,因为全网内的每个节点都去进行数学难题的计算,而最终只有一个节点能够“如愿以偿”。为避免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低效”的机制伤及“整体”,一种变通之法是特定的交易数据交给特定的区块链节点(对于该类节点,可以通过其他节点选举产生,或者按照预定的规则轮流担任该节点的功能,或者按照预定规则预先指定),由特定的区块链节点完成区块链的“记账”,再将“账本”同步给区块链节点网络内的其他区块链节点,也就是建立“交易数据--区块链节点--区块链”之间的映射关系,串联这种映射关系的,便是区块链标识符,即交易数据对应区块链标识符,根据区块链标识符将交易数据转发给预定的区块链节点,在该区块链节点完成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的上链操作。这种方式避免了区块链节点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如此一来,在区块节点网络中纵然包括多个区块链,但是每个节点只维护一条或有限数量的区块链,自己维护好自己的区块链,然后将最新的区块链同步给其他节点,从而使得全网内每个区块链节点保有相同的区块链副本,但又不用每个区块链均去“染指”,大大提高了整个区块链节点网络的效率。

上述让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各司其职”,尽管各有各的任务,各自接收各自的交易数据和完成上链操作,但这也是另一种“平等”。而实际业务千差万别,交易数量的多寡不一,以及基于成本计,可以进一步地考虑将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节点“分工化”。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将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块链执行型节点,一类是区块链服务型节点,两类节点之间形成的节点对中至少有一对具有一跳的距离。执行型节点之间保持两两具有一跳的距离,区块链服务型节点之间保持两两中至少有一对具有大于一跳的距离,前者用于承担区块链的主要工作,比如,生成区块并完成区块上链等操作;后者用于承担路由和前述“预定的区块链节点”的选举工作,路由工作即是由其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并将其转发给区块链执行型节点,选举工作即是在某个预定的区块链执行型节点不能正常工作时(或者当满足预设条件时),由某个服务型节点变为执行型节点,以承担原区块链执行型节点的职责。

在一种优化的区块链节点网络中,区块链执行型节点与区块链服务型节点之间至少“一跳”的距离,保证区块链服务型节点在发挥路由功能时,将交易数据很好地转送给区块链执行型节点。当然,为更充分的发挥这类作用,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全部的区块链执行型节点与相应的区块链服务型节点均保持“一跳”的距离。在另一种优化的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由于区块链执行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其配置通常较高,这样的配置决定了其不可能数量较多,因此,可以将区块链执行型节点的数量设置得少于区块链服务型节点,这样取得在“成本、功能、数量”几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以上内容介绍了区块链节点网络层,如图4所示的金字塔结构,区块链节点网络不是孤立的网络,它需要接收交易数据,而交易数据产生于用户层,再交由路由节点网络层的节点路由到区块链节点网络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一种情形是,用户层产生交易数据后,直接将交易数据提供给区块链节点网络中的区块链执行型节点,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在面临大数据量时,将“手忙脚乱”,甚至无法处理,极大限制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比如,仅能用于一些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如已见实施的金融领域和简单的游戏。而实际应用过程中,大数据量已成为趋势和不可回避的现实,比如网络游戏,其在短时间内将产生大量的交易数据,按照现有的模式将无法解决网络游戏这种实时性要求甚高、数据量极大的应用场景。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用户层与区块链节点网络层之间设置路由节点网络层,路由节点网络层向上(上行消息方向)连接区块链节点网络层,向下(下行消息方向)连接用户层,通过路由节点网络层向下承接来自用户层的交易数据,向上向区块链节点网络层转送交易数据,而路由节点网络层的网络带宽很好,又不用占用大量内存或硬盘空间来完成“记账”操作,从而可以适应大数据的处理需求。

由此可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金字塔型网络结构,能够较好地解决网络游戏面临的问题,推而广之,对于那些实时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应用,均可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

针对网络游戏或者类似应用,此处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优化。比如,网络游戏类的应用中除了交易数据这类数据外,实际上还存在很多不需要记录到区块链中的数据,为了充分利用按照上述模式建立的“硬件设施”,可以采用“二合一”机制,即将网络游戏类的应用需要处理的但不必上区块链的数据处理需求,融合在前述的金字塔结构中,具体而言,来自用户层的文件服务请求,通过路由节点网络层的转发,转发到区块链节点网络层,为避免对区块链过程的影响,由区块链节点网络层中的服务型节点来处理该文件服务请求,如果处理的文件服务请求需要返回消息的,再经由路由节点网络层返回给用户层。当然,依照这种思路,区块链节点网络层中的服务型节点可以不仅仅负责处理文件服务请求,还可以承担一些缓存操作,比如将用于游戏调用、绘制等游戏需要的一些图形文件缓存在服务型节点之中,从而可以加快服务型节点对相关请求的处理和响应。当然,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是让路由节点网络层亦承担部分的缓冲功能。

上述内容详细介绍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各种实施例,以及与此适应的区块链节点网络。与上述内容同样的道理,上述的方法可以虚拟为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装置。参见图5,该图即示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位于区块链节点网络,包括交易数据接收单元u51、区块链确定单元u52和交易数据写入单元u53,其中:

交易数据接收单元u51,用于接收待写入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所述交易数据对应区块链标识符;

区块链确定单元u52,用于根据所述区块链标识符从至少两条区块链中确定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交易数据写入单元u53,用于将所述交易数据写入与所述区块链标识符对应的区块链。

此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行器。参照图6,该图示出了运行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运行器60中包含存储器61、处理器62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62执行时实现上述记载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与此道理类似,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记载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