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6331发布日期:2018-12-05 16:2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补光功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论各类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要功能为何,其多半提供拍摄相片和视频短片的摄像功能,因此也常被当成数码相机/摄影机来使用。然而,就目前大部分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而言,拿来自拍的前镜头大多画素较低,且考虑到制作的成本,通常不会设置补光灯。因此,在环境光线不足的地方拍照时,通常会产生拍照亮度不够的情况,进而降低图像品质。故,如何在环境光线不足的场景中取得较佳的自拍图像,已成为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补光光源,以方便用户在特定方向进行补光,可大幅提升图像品质。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其包括显示器本体、固定式背盖、至少一移动式组件以及至少一补光光源。固定式背盖配置于显示器本体上。移动式组件配置于显示器本体上,且位于固定式背盖旁。补光光源配置于移动式组件上,且位于移动式组件与显示器本体之间。当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或转动至使用位置时,补光光源随着移动式组件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情境光源,配置于显示器本体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收纳位置时,情境光源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使用位置时,情境光源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使用位置时,移动式组件暴露出情境光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情境光源,配置于移动式组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收纳位置时,情境光源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使用位置时,情境光源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补光光源的色温介于2700k至6500k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移动式组件包括盖板以及连动机构。连动机构连接盖板与显示器本体之间,以带动盖板相对于显示器本体的非平行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连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第二连杆、第三枢接部、第四枢接部、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第一连杆固定于显示器本体上。第一枢接部配置于第一连杆上。第二枢接部配置于第一连杆上,且与第一枢接部彼此分离。第二连杆固定于盖板上。第三枢接部配置于第二连杆上。第四枢接部配置于第二连杆上,且与第三枢接部彼此分离。第三连杆枢接第一枢接部与第三枢接部。第四连杆枢接第二枢接部与第四枢接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适于从第一倾斜方向先向上而后往第二倾斜方向倾斜,而带动第三枢接部与第四枢接部由邻近固定式背盖而往远离固定式背盖的方向移动,以驱使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收纳位置时,移动式组件与固定式背盖之间具有第一水平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当移动式组件位于使用位置时,移动式组件与固定式背盖之间具有第二水平间隙,而第二水平间隙大于第一水平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镜头组件,配置于显示器本体上,其中由镜头组件所获取到的图像会显示于显示器本体的显示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配置于显示器本体上,且显示面位于镜头组件与控制组件之间。控制组件用以驱动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或转动至使用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基座以及支撑组件。支撑组件配置于基座与固定式背盖之间,且包括多个电性连接端口。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中,补光光源是设置在移动式组件上,且位于移动式组件与显示器本体之间。当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或转动至使用位置时,补光光源随着移动式组件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旁。藉此,可提供用户在特定方向上的补光照明的效果。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大幅提升图像品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处于初始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的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c为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d为图1c的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a与图2b分别为图1a与图1c的电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图1a的电子装置中的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的流程剖面图。

图4a至图4c分别为图3a至图3c的移动式组件中的连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a至图5b分别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5c至图5d分别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6a至图6b分别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a、100b、100c、100d:电子装置;

110:显示器本体;

112:显示面;

120:固定式背盖;

130a、130b、130c、130d:移动式组件;

132a:盖板;

134:连动机构;

134a:第一连杆;

134b:第二连杆;

134c:第三连杆;

134d:第四连杆;

135a:第一枢接部;

135b:第二枢接部;

135c:第三枢接部;

135d:第四枢接部;

140:补光光源;

150a、150b、150c:情境光源;

160:镜头组件;

170:控制组件;

180:基座;

190:支撑组件;

192:电性连接端口;

d1:第一倾斜方向;

d2:第二倾斜方向;

h1:第一水平间隙;

h2:第二水平间隙;

p1:收纳位置;

p2:使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处于初始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的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c为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d为图1c的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分别为图1a与图1c的电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图1a的电子装置中的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的流程剖面图。图4a至图4c分别为图3a至图3c的移动式组件中的连动机构的立体图。

请先同时参考图1a、图1b、图1c、图1d、图2a以及图2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a包括显示器本体110、固定式背盖120、至少一移动式组件130a(此处示意地示出二个)以及至少一补光光源140(此处示意地示出二个)。固定式背盖120配置于显示器本体110上。移动式组件130a配置于显示器本体110上,且位于固定式背盖120的相对两侧旁。补光光源140分别配置于移动式组件130a上,且位于移动式组件130a与显示器本体110之间。当移动式组件130a由收纳位置p1移动至使用位置p2时,补光光源140随着移动式组件130a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旁。

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显示器本体110例如是显示屏幕或触控显示屏幕,于此并不加以限制。固定式背盖120配置且固定于显示器本体110上。每一移动式组件130a包括盖板132a以及至少一连动机构134。连动机构134连接盖板132a与显示器本体110之间,以带动盖板132a相对于显示器本体110的非平行移动。如图3a与图4a所示,本实施例的连动机构134包括第一连杆134a、第一枢接部135a、第二枢接部135b、第二连杆134b、第三枢接部135c、第四枢接部135d、第三连杆134c以及第四连杆134d。第一连杆134a固定于显示器本体110上。第一枢接部135a配置于第一连杆134a上。第二枢接部135b配置于第一连杆134a上,且与第一枢接部135a彼此分离。第二连杆134b固定于盖板132a上。第三枢接部135c配置于第二连杆134b上。第四枢接部135d配置于第二连杆134b上,且与第三枢接部135c彼此分离。第三连杆134c枢接第一枢接部135a与第三枢接部135c。第四连杆134d枢接第二枢接部135b与第四枢接部135d。此处,连动机构134具体化为四连杆结构。

请先参考图2a、图3a以及图4a,当移动式组件130a位于收纳位置p1时,第三连杆134c与第四连杆134d是位于第一倾斜方向d1,且每一移动式组件130a与固定式背盖120之间具有第一水平间隙h1。此时,补光光源140是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且补光光源140例如式关闭状态。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2a、图2b、图3b、图3c以及图4b,当移动式组件130a从收纳位置p1往使用位置p2时,第三连杆134c与第四连杆134d适于从第一倾斜方向d1向上移动,而带动第三枢接部135c与第四枢接部135d由邻近固定式背盖120而往远离固定式背盖120的方向移动。此时,补光光源140会从原本的位置逐渐往远离显示器本体110的方向抬升,以在不碰撞到显示器本体110的后盖的前提下打开。

之后,请参考图2b、图3c以及图4c,当移动式组件130a位于使用位置p2时,第三连杆134c与第四连杆134d是位于第二倾斜方向d2,且每一移动式组件130a与固定式背盖120之间具有第二水平间隙h2,而第二水平间隙h2大于第一水平间隙h1。此处,第二水平间隙h2等于第一水平间隙h1加上移动式组件130a的行程。此时,补光光源140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旁,其中补光光源140可依据环境光源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如图1c与图1d所示,补光光源140位于显示器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旁,可对特定的方向达到补光照明的效果。

简言之,本实施例的连动机构134的第三连杆134c与第四连杆134d适于从第一倾斜方向d1先向上而后往第二倾斜方向d2倾斜,而带动第三枢接部135c与第四枢接部135d由邻近固定式背盖120而往远离固定式背盖120的方向移动,以驱使移动式组件130a由收纳位置p1移动至使用位置p2。藉此设计趋使补光光源140随着移动式组件130a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旁,而对特定的方向达成补光照明的效果。

更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每一补光光源140的色温介于2700k至6500k之间,用以在光线不足时适时进行补光照明的动作,以确保其所拍摄到的图像的清晰度。此处,补光光源140例如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未示出)所组成的灯条,可依据使用需求而分区发光、局部发光或全部发光,于此并不加以限制。再者,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色光可以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举例来说,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色光可例如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或前述颜色的排列、组合、或混合;也可为白光,于此也不加以限制。简言之,本实施例的补光光源140为可调式光源,利用滑开(即可曳)的方式,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对特定的方向达成补光照明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电子装置100a具体化包括二个移动式组件130a以及二个补光光源140,但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也可仅包括一个移动式组件以及配置于此移动式组件上的一个补光光源,此仍属于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再者,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a还包括至少一情境光源150a(此处示意地示出二个),配置于显示器本体110上,可使得电子装置100a在外观上较为美观。如图2a所示,当移动式组件130a位于收纳位置p1时,情境光源150a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如图2b所示,当移动式组件130a位于使用位置p2时,情境光源150a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情境光源150a不管是在收纳位置p1或使用位置p2时,都是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a之间,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情境光源150a若呈现开启状态,则可通过第一水平间隙h1或第二水平间隙h2而将所发出的光溢出于移动式组件130a,而使得电子装置100a在外观上较为美观。再者,情境光源150a所发出的色光可以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举例来说,情境光源150可例如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或前述颜色的排列、组合、或混合;也可为白光,于此也不加以限制。

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a还包括镜头组件160,配置于显示器本体110上,其中由镜头组件160所获取到的图像会显示于显示器本体110的显示面112上。简言之,镜头组件160具有相机与/或摄影机的功能。再者,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a还包括控制组件170,配置于显示器本体110上,且显示面112位于镜头组件160与控制组件17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70可用以驱动移动式组件130a由收纳位置p1移动至使用位置p2。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70例如是触控板、麦克风或上述的组合。另外,电子装置100a还包括基座180以及支撑组件190。支撑组件190配置于基座180与固定式背盖120之间,且包括多个电性连接端口192。外部电性连接件(未示出)可通过支撑组件190的电性连接端口192与显示器本体110电性连接。为了使用需求,在一实施例中,于显示器本体110的背面上也可设置连接器,如typec的连接器,此仍属于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更进一来说,本实施例的补光光源140的设置主要功能是在增加现场光源。举例来说,于一实施例中,当要进行直播或是相关作业时,显示器本体110上方的镜头组件160会先检测现场光源。若镜头组件160检测到现场光源过于昏暗,会自动开启补光光源140来照亮使用者。也就是说,镜头组件160可自动为使用者调整最佳的补光量。于另一实施例中,由于使用者与显示器本体110的显示面112的距离可能会不断的变动甚至方向改变,通过镜头组件160的检测会自动调整所有参数。也就是说,可根据使用者以及显示器本体110的显示面112之间的距离,做不一样的补光光亮调整。举例来说,当距离较远时,可减少补光亮度或加大补光角度;而,当距离较近时,增加补光亮度或缩小补光角度。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也可通过镜头组件160来扫描及检测直播主的表情,而补光光源140可依据表情产生不同的亮度变化。

于另一实施例中,当特定的应用软件接到所设定相关的通知时,补光光源140会有特殊灯光效果提醒使用者。甚至是当显示器本体110关闭情况时,补光光源140也会有特殊灯光效果提醒使用者。此外,于又一实施例中,由于直播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是靠观众的赞助(subscription),因此每当有观众赞助时,显示器本体110的显示面112上总是会出现特殊的动画。通过补光光源140的设计,也可当赞助出现时,补光光源140可以打出各种颜色在与直播主的互动时,观众也能够过镜头组件160看见这互动。于又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ai人工智能与补光光源140的结合,以和使用者有更多的互动。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5a至图5b分别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请先同时参考图2b以及图5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b与图2b的电子装置100a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b当移动式组件130b位于使用位置p2时,移动式组件130b暴露出情境光源150b。详细来说,请先参考图5a,当移动式组件130b位于收纳位置p1时,补光光源140与情境光源150b都是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b之间。此时,补光光源140呈现关闭状态,而情境光源150b可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之后,请先参考图5b,当移动式组件130b位于使用位置p2时,补光光源140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以对特定的方向达成补光照明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光源150b被暴露于移动式组件130b之外,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图5c至图5d分别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请先同时参考图2a、图2b、图5c以及图5d,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c与图2b的电子装置100a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情境光源150c是配置于移动式组件130c上。

详细来说,请参考图5c,当移动式组件130c位于收纳位置p1时,补光光源140与情境光源150c都是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c之间。此时,补光光源140呈现关闭状态,而情境光源150c可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之后,请先参考图5d,当移动式组件130c位于使用位置p2时,补光光源140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以对特定的方向达成补光照明的效果。另一方面,当移动式组件130c位于使用位置p2时,情境光源150c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c之间,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情境光源150c不管是在收纳位置p1或使用位置p2时,都是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c之间,且依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呈现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图6a至图6b分别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于初始状态下及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c、图6a以及图6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d与图1a的电子装置100a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d具体化为笔记本电脑。当移动式组件130d由收纳位置p1转动至使用位置p2时,补光光源140随着移动式组件130d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110与移动式组件130d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110的相对两侧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移动式组件130d是通过转动的方式而使补光光源140移出至显示器本体110之外,以对特定的方向达成补光照明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中,补光光源是设置在移动式组件上,且位于移动式组件与显示器本体之间。当移动式组件由收纳位置移动或转动至使用位置时,补光光源随着移动式组件由隐藏在显示器本体与移动式组件之间而移出至显示器本体之外,以位于显示器本体的相对两侧旁。藉此,可提供用户在特定方向上的补光照明的效果。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大幅提升图像品质。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