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82447发布日期:2019-03-09 00:2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意识一直加强,基于卡证利用的管理模式日趋遍及。条码卡、磁条卡、接触式id卡作为巡更、门禁、花费、停车、会所管理等形式在智能小区管理外施展着其特有的作用。但是,很多情况下也存在很多不方便,例如,每次卡片的丢失,损毁等都需要重新办理,会花费时间精力、还造成了一些环保问题;目前,社会发展快速,快节奏的生活下会常常有临时性的身份识别情况,每次都要通过制作临时卡,会增加一些制卡和回收方面的麻烦。

在cn106506442b中公开了一种智能家居多用户身份识别及其权限管理系统,身份信息识别模块获取人的位置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本地处理模块;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在用户进行包括账号密码的用户信息匹配后,将用户身份信息录入所述管理系统中并对用户身份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本地处理模块用于处理热成像图像、人脸信息和声音信息,还用于记录用户身份及权限信息,并在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时与身份信息识别模块所识别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服务器模块用于在云端记录用户身份信息,用户身份信息随时可以被本地处理模块调用比对;权限分配模块用于将用户身份与权限进行匹配,并将所有智能家居的管理权限进行动态组织分配。该申请利用权限管理虽然可以解决家中来人、来客、父母对孩子的限制等复杂场景,但是操作比较复杂,而且使用也不方便,不能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就实现身份识别。

在cn108446674a中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基于人脸图像及声纹信息的身份识别方法及存储介质,所述基于人脸图像及声纹信息的身份识别方法包括:向终端发送采集该用户的声纹信息及摄取人脸图像的指令;将所述终端返回的声纹信息以及人脸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第一特征向量;分析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与预存的第二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所述第二特征向量为预存的该用户的标准样本向量;若分析得到的相似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对该用户的身份识别通过,若分析得到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对该用户的身份识别不通过。能够将人脸图像和声纹信息同时进行识别,在保证身份识别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率。该申请文件解决的是身份识别的效率以及准确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临时身份识别的问题。

现有技术对于身份识别的方法都是利用用户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进行验证的,例如:声音、指纹、面部特征等,其在不需要与他人协调工作时,安全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是在需要与他人协调工作时,会造成由于生理特征无法离开人体而存在,因此限定了生理特征使用的场景,使得无法让别人为生理特征的持有者进行代办等。现有技术对此并没有解决之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有效、合理的并脱离生理特征而进行身份识别的方法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获取音频信息,并将所述音频信息解码得到身份密钥,所述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若在,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id信息;若所述id信息通过验证,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时间戳在本申请中表示的是有效起止时间,比如要申请临时身份识别时,需要申请的时间为1个月,那么设定时间戳就是起止时间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才可以成功完成身份识别,若身份时间时不在时间戳内,则不能成功识别。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为了短期居住或短期出差的人们提供了便利,不用为了短期的停留而花费时间精力去办理一张实体卡片,也不用为了离开而将卡片遗失等造成一些麻烦。id信息主要是为了将使用者与使用区域相匹配,特定的使用者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完成身份识别,这样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可以做到更快速准确的识别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id信息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使用区域的位置信息。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设规则为先验证身份信息,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继续验证位置信息,所述位置信息验证通过后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本申请的身份识别过程为:首先先验证时间戳,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若在,则验证使用者的身份信息,最后再验证位置信息,若三种信息都验证成功,则完成身份识别,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若其中有一项没有验证成功,则终止身份识别工作。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一种身份识别系统,包括:音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音频信息,并将所述音频信息解码得到身份密钥,所述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若在,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id信息;传输模块,若所述id信息通过验证,传输模块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密钥模块,所述密钥模块用于获取使用人信息、时间节点以及使用区域,并上传至密钥管理平台;所述密钥管理平台根据使用人信息和时间节点得到初级密钥,根据使用区域得到接收密钥,并将接收密钥和初级密钥顺序排列得到次级密钥,将次级密钥传递给信息处理模块和音频获取模块;所述音频获取模块根据次级密钥生成音频信息。

优选的,所述信息音频的频率不低于20khz或者为18-20khz,优选的,所述信息音频的频率为19-20khz。超声波能够减少噪音污染,音频验证过程不会对外界环境造造成影响。但是超声波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需要配备适用于超声波的发出声音和接收声音的装备,提高了应用的难度。由于人耳敏锐度的问题,在18-20khz,经过试验验证,基本上有60%左右的人无法听到该声音,而在19-20khz,基本上有80%左右的人无法听到该声音,但是在该频率空间内,却能保证采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处理的可能,大大降低了本申请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成本。

优选的,还包括声光模块,所述声光模块用于接收验证成功的结果后启动指示灯。目前很多区域的门禁或梯控等身份识别系统都加入了声光功能,本申请的身份识别系统加入声光模块,也是为了身份识别更便利。

优选的,所述音频信息包括至少一接收段和至少一验证段,所述接收段用于服务器确定所接收到的音频是否为音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解析方式,所述验证段用于携带身份密钥信息;所述接收段包括第一匹配音频,所述验证段包括与第一匹配音频配对的第二匹配音频。

优选的,所述验证段至少包括第一验证段和第二验证段,所述第二验证段的频率是第一验证段频率的大于或等于1的随机倍数;所述接收段为固定频率音频,所述接收段含有如下信息:预设第一密钥和/或验证段音频的频率信息。

优选的,所述验证过程为首先获取设定时间内的所有原始音频,然后将原始音频按照频率分解成若干分解音频,并根据获取到的原始音频的起始时间赋予时间锚点,首先验证各个分解音频是含有接收段,若含有接收段则进行下一步处理,否则直接略过该分解音频;对于含有接收段的分解音频,继续分析所述分解音频的第一验证段,并得到第一验证段的音频频率,若在所述设定时间内获取的分解音频具有相同音频频率的第一验证段,则自动获取时间锚点晚的分解音频的第二验证段,并对第二验证段进行数据提取得到id信息;若在所述设定时间内获取的分解音频没有其他相同音频频率的第一验证段,则对第一验证段进行数据提取得到id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代替了实体卡片的使用;以及解决了临时居住或出差等人员居住、工作等需要办理临时身份识别的问题。

2、提高了身份识别工作的效率;

3、避免了利用人本身的生理特征作为身份识别而导致无法让别人为生理特征的持有者进行代办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身份识别系统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音频信息的验证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音频信息同时验证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s101,获取音频信息,并将音频信息解码得到身份密钥。

具体地,在身份识别过程中,首先通过获取音频信息,经过解码音频信息得到身份密钥,其中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

音频信息包括至少一接收段和至少一验证段,接收段用于服务器确定所接收到的音频是否为音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解析方式,验证段用于携带身份密钥。验证段至少包括第一验证段和第二验证段,第二验证段的频率是第一验证段频率的固定倍数。接收段为固定频率音频,接收段含有如下信息:预设第一密钥和/或验证段音频的频率信息。

s102,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

具体地,时间戳根据使用人的需求可以灵活设置,若使用人为房屋的主人或者是长期居住,则时间戳可以设置为不限使用时间;若使用人为暂时居住或出差等暂时性需要身份识别,则时间戳设置起止时间,在时间戳范围内可以正常进行身份识别,若不在时间范围内,则无法进行身份识别。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身份识别工作可以进行快速筛选,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利用本发明进行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s103,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id信息。

具体地,第一预设规则为先验证身份信息,身份信息验证通过后,继续验证位置信息,所述位置信息验证通过后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这样的设置将时间戳、使用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使用区域的位置信息相互对应起来,也就是说使用者进行身份验证必须得在时间戳设置好的时间范围内、合法使用者以及使用者只能完成指定区域的身份识别,三种信息缺一不可。例如在小区将门禁改为本发明的身份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识别,使用者必须得满足在正确的时间、合法的使用者、正确的使用区域才能进门,这样可以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s104,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具体地,若身份识别顺利完成,外传成功结果。例如用本申请替代门禁时,完成身份验证就会开门;用本申请替代梯控卡,完成身份验证就可以去相应楼层;用本申请替代巡逻人员签到,则完成身份验证就完成对应巡逻区域的签到工作,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巡逻工作的效率,本申请不仅适用于以上场景,还适用于其他用得到身份识别的区域。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s201,获取音频信息,并将音频信息解码得到身份密钥。

具体地,在身份识别过程中,首先通过获取音频信息,经过解码音频信息得到身份密钥,其中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id信息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使用区域的位置信息。

音频信息包括至少一接收段和至少一验证段,接收段用于服务器确定所接收到的音频是否为音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解析方式,验证段用于携带身份密钥。验证段至少包括第一验证段和第二验证段,第二验证段的频率是第一验证段频率的固定倍数。接收段为固定频率音频,接收段含有如下信息:预设第一密钥和/或验证段音频的频率信息。

s202,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

具体地,时间戳根据使用人的需求可以灵活设置,在时间戳范围内可以正常进行身份识别,若不在时间范围内,则无法进行身份识别。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身份识别工作可以进行快速筛选,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利用本发明进行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s203,若当前时间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进一步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身份信息是否匹配。

具体地,当使用者进行身份验证时,时间戳验证成功后,下一步验证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信息、联系方式等通过身份信息可以快速找到使用者。

s204,若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不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终止验证。

具体地,如果进行身份验证时,使用时间不在时间戳范围内,则终止验证。

s205,若身份信息匹配,进一步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位置信息是否匹配。

具体地,若时间戳验证成功后,身份信息验证也成功后,进一步验证位置信息,位置信息为小区楼号、办公楼的楼层数以及巡逻点的位置等,只有在指定的区域才能顺利完成身份验证。

s206,若身份信息不匹配,终止验证。

具体地,若时间戳验证成功后,进一步的身份信息验证不成功,也会终止验证。这样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安全性,必须是合法的使用者才可以完成身份识别。

s207,若位置信息匹配,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具体地,若位置信息也验证成功后,则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就可以顺利进入住宅、办公室、完成巡逻点的签到等。

s208,若位置信息不匹配,终止验证。

具体地,若身份识别最后一步的位置信息不能顺利验证,也会导致身份识别的终止、又进一步的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s301,接收并验证音频信息是否正确。

根据使用人信息和时间节点得到初级密钥,根据使用区域得到接收密钥,并将接收密钥和初级密钥顺序排列得到次级密钥,根据次级密钥生成音频信息;

通过验证音频信息来获得身份密钥,音频信息包括至少一接收段和至少一验证段,接收段用于服务器确定所接收到的音频是否为音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解析方式,验证段用于携带身份密钥。验证段至少包括第一验证段和第二验证段,第二验证段的频率是第一验证段频率的固定倍数。接收段为固定频率音频,接收段含有如下信息:预设第一密钥和/或验证段音频的频率信息。

s302,若音频信息正确,得到身份密钥。

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id信息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使用区域的位置信息。

s303,若音频信息不正确,终止验证。

在进行身份识别工作时,若输入的音频信号不匹配,就无法得到身份密钥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s304,得到身份密钥后,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时间戳范围内。

得到身份密钥后,开始验证密钥信息中的时间戳与当前时间是否匹配。

s305,若当前时间在时间戳范围内,进一步验证身份信息是否匹配。

时间戳信号验证完毕后,进一步验证使用者的身份信息。

s306,若当前时间不在时间戳范围内,则终止验证。

若时间戳与当前时间不匹配,则无法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身份验证。

s307,若身份信息验证成功,进一步验证位置信息是否匹配。

若身份信息验证成功,再进一步对使用的位置信息进行验证。

s308,若身份信息验证不成功,则终止验证。

若不是合法的使用者,则无法继续进行下一步的验证。

s309,若位置信息验证成功,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若位置信息也验证完毕,则顺利完成身份识别,并将验证成功的结果外传。

s310,若位置信息验证不成功,则终止验证。

若验证的区域不在规定的区域内,则无法顺利通过位置信息的验证,则无法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本实施例给身份密钥加密,通过音频信息的验证才能得到身份密钥,通过逐步验证身份密钥中的信息,按顺序验证时间戳、使用者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只有这三个信息逐步验证成功才会外传成功结果并有响应,例如开门、电梯楼层开启、巡逻打卡等,若其中某一项信息没有通过验证,则终止验证。这样的设置使得身份验证更准确,更安全。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系统示意图。

本系统由音频获取模块401、信息处理模块402、传输模块403组成。

音频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音频信息,并将所述音频信息解码得到身份密钥,所述身份密钥至少包括时间戳、id信息;

信息处理模块402,用于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若在,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id信息;

传输模块403,若所述id信息通过验证,传输模块403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身份识别系统示意图。

本系统由密钥模块501、密钥管理平台密钥模块502、音频获取模块503、信息处理模块504、传输模块505、声光模块506组成的。

密钥模块501用于获取使用人信息、时间节点以及使用区域,并上传至密钥管理平台502;密钥管理平台502根据使用人信息和时间节点得到初级密钥,根据使用区域得到接收密钥,并将接收密钥和初级密钥顺序排列得到次级密钥,将次级密钥传递给信息处理模块504和音频获取模块503;音频获取模块503根据次级密钥生成音频信息;

信息处理模块504,用于读取当前时间并验证当前时间是否在所述时间戳的范围内,若在,通过第一预设规则验证id信息;

传输模块505,若所述id信息通过验证,传输模块505外传验证成功的结果。

声光模块506用于接收验证成功的结果后启动指示灯。现在很多需要身份识别的场所都会安装指示灯,例如小区的门禁、办公场所的梯控等,所以本申请为了适应这些场所的身份识别工作,也加入了声光模块506,提高了身份识别的效率。

下面以在图3所示的场景为例,在只有一个验证段的情况下,详细阐述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息的验证方法,如图6所示。

s701,音频获取模块收到初级的音频后,首先根据初级的音频的频率进行分频处理,得到若干段待验证的音频;

s702,从待验证音频中提取第二匹配音频,然后在得到的待验证的音频中查询是否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匹配音频,如没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匹配音频,则忽略该音频信息;匹配音频可以采用数字也可以采用音符的形式进行匹配;

s703,从s702中获取到所有的带有接收段的音频信息,包括接收段和验证段,对验证段进行信息提取;

s704,由于在分频过程中,对于频率相对相近的音频,分频效果差,可能相互干扰,因此达不到验证级别的精度,因此在s703中获得的频率相近的音频,获取的时间锚点晚的音频自动中止验证,使得其验证失败,持有该信息视频对应设备的球迷需要重新按压进行验证;

s705,排除相关的干扰后,验证所有的预定时间内获取的所有的通过分频处理得到的音频信息,通过则发出通过指示,不通过则发出不通过指示。

下面以在图3所示的场景为例,在有两个或以上验证段的情况下,详细阐述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息如何试验多个音频信息同时验证的方法,如图7所示。

s801,音频获取模块收到初级的音频后,首先根据初级的音频的频率进行分频处理,得到若干段待验证的音频;

s802,从待验证音频中提取第二匹配音频,然后在得到的待验证的音频中查询是否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匹配音频,如没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匹配音频,则忽略该音频信息;匹配音频可以采用数字也可以采用音符的形式进行匹配;

s803,从s802中获取到所有的带有接收段的音频信息,包括接收段和验证段,对验证段进行信息提取;

s804,由于在分频过程中,对于频率相对相近的音频,分频效果差,可能相互干扰,因此达不到验证级别的精度,因此在s803中获得的频率相近的音频,获取的时间锚点晚的音频则自动获取第二验证段,然后对第二验证段的频率进行相同的设置,确定其不会受到干扰;

s805,排除相关的干扰后,验证所有的预定时间内获取的所有的通过分频处理得到的音频信息的第一验证段,通过则发出通过指示,不通过则发出不通过指示;

s806,对排除掉第一验证段的音频信息,则进行第二验证段甚至是第三验证段进行验证,通过则发出通过指示,不通过则发出不通过指示。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