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3890发布日期:2019-08-03 10:4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输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本申请主要应用于车队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运输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叉车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业搬运车辆,其主要用于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被广泛应用到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对叉车以及作业人员的监管,企业通常都会设立车队管理系统,记录叉车以及作业人员的作业次数,并据此分析叉车的利用率以及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是由作业人员手动记录其使用叉车运输货物的运输次数,比较麻烦,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运输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解决了现有运输设备作业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手动记录货物运输次数,比较麻烦,且可靠性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运输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监测所述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监测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包括:

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

利用所述状态信息,监测到所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包括:

若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了运输对象;

若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减小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运输部件卸载了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若所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其中,所述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是将下一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的新的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的;

和/或;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

若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运输监控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受力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监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监测所述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运输监控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检测器,用于感应受力变化信息;

存储器,用于存储实现如上所述的运输监控方法的程序;

控制器,用于加载并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用于:

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受力变化信息;

基于所述受力变化信息,监测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利用检测器来自动检测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由于运输设备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会影响该运输设备的实际受力,所以,通过对该受力变化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自动且准确地实现对该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整个运输过程的监测,从而实现对运输设备的运输次数的自动准确监测,不需要运输设备驾驶人员或运输对象管理人员等作业人员手动记录运输次数,过程简单方便,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运输次数的统计准确性,进而为后续利用该运输次数进行绩效考核等管理奠定了可靠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运输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如叉车等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并将其运输到目的地过程中,通常是由运输设备的驾驶人员或运输对象的监管人员等,手动记录运输次数,很容易出现漏记或多记的情况,不仅会降低运输次数的统计可靠性,也比较麻烦。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发明人希望能够自动记录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具体的,发明人注意到,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过程中,以及卸载运输对象的过程中,运输设备的某些部件受力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发明人提出,通过监测这些部件的受力变化情况,来确定运输设备何时装载运输对象,何时卸载运输对象,进而得到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可靠运输次数。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运输监控系统的控制器,如车载控制器等,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本实施例中,该受力变化信息可以是运输设备中某运输部件,在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运输对象的任意阶段产生的,因此,该受力变化信息能够反应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以便进一步确定运输部件是否正在装载/运输/卸载运输对象。

可选的,该检测器可以是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也并不局限于本文列举的检测器,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不同部件上。

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或油路上,在运输设备处于空载、装载、运输、卸载、空载这几个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压力传感器所获取的压力值(其也可以称为受力值)会不断改变,且会呈一定规则的变化,此时,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可以包括压力值大小及其变化信息。

其中,若压力传感器是液压传感器,其直接感应到的可以是压强,之后,结合运输设备的油路内管径等参数,计算得到压力值,本申请对如何利用液压传感器感应到的参数,计算得到该压力值的过程不做限定。

而对于拉力传感器和金属形变开关,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的链条上,如链条根部,运输设备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链条松紧度不同,即链条受力情况不同,本实施例可以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金属形变开关,来获取受力值大小及其变化,以便据此判断该运输部件上是否存在运输对象。所以,对于这类检测器,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可以包括受力值大小及其变化。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使用的检测器的类型不同或者安装位置不同,所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差别,无论受力变化信息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进而据此实现运输次数的监测,本实施例对该受力变化信息的内容不再一一详述。

步骤s12,基于该受力变化信息,监测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

其中,初始位置可以是运输对象所在位置,是需要运输设备首次装载运输对象的位置,目标位置则是需要运输对象运输到的目的地。

继上文对受力变化信息的描述,由于该受力变化信息能够表征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所以,本实施例通过对该受力变化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得知当前运输设备是否装载了运输对象,是否装载着运输对象运行到目标位置后卸载等,进而自动确定出该运输设备是否完成了对运输对象的一次运输,如确定完成了一次运输,可以自动将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加1;反之,可以保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以保证最终所得运输次数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可见,本实施例利用检测器来自动检测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由于运输设备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会影响该运输设备的实际受力,所以,通过对该受力变化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自动且准确地实现对该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整个运输过程的监测,从而实现对运输设备的运输次数的自动准确监测,不需要运输设备驾驶人员或运输对象管理人员等作业人员手动记录运输次数,过程简单方便,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运输次数的统计准确性,进而为后续利用该运输次数进行绩效考核等管理奠定了可靠基础。

可选的,基于上文描述的本申请提供的运输监控方法的核心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运输监控方法,如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仍可以应用于控制器,具体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21,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关于步骤s21的实现过程与上文步骤s11的实现过程类似,可以参照步骤s11相应部分的描述。

步骤s22,基于该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

结合上文对受力变化信息的描述,运输设备因装载、运输或卸载运输对象,导致的受力变化,实际上是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受力发生变化,所以,本实施例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是该运输部件的受力变化信息,通过对该受力变化信息进行分析,能够确定该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可以是表示该运输部件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的状态。

可选的,以运输设备是叉车为例,运输部件可以是用来叉起运输对象的结构部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运输部件可以处于下降状态、上升状态或运输状态等多种状态,不同状态表示叉车的不同作业阶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记录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处于不同状态下,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变化信息,并以此为判断依据,对实际应用中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确定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

步骤s23,利用该状态信息,监测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本实施例中,在获得能够表明运输部件的状态变化情况的状态信息后,能够通过对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得知运输部件的状态变化,即确定运输部件是否装载上了运输对象,何时装载上运输对象,是否将装载的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何时完成了对该运输对象的卸载等运输情况,并在确定运输部件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到达目标位置卸载,及时对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更新,本申请对该运输次数的更新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若需要统计运输设备的总运输次数,可以累加每次的运输次数;若需要统计不同运输设备驾驶员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进行累加,如监测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可以获取当前登录运输设备的驾驶员对同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并对其加1;若需要统计所有运输设备驾驶员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即需要统计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直接获取与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同类型的运输对象运输次数,并对其加1等等。

可见,本申请可以根据具体统计需求,来确定运输次数的更新方式,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几种更新方式,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如上举例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更新方式,实现表示不同含义的运输次数更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或者,本申请也可以将运输设备的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即最后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按照实际统计需要,实现如上举例的各统计结果,从而降低了控制器的计算量。

步骤s24,获取该运输设备的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步骤s24中的当前作业人员可以是上文描述的运输设备的驾驶人员,也就是登录该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的人员。

在运输设备的实际使用中,为了实现对运输设备及其作业人员的管理,掌握各业务人员驾驶运输设备的工作情况,以及运输设备的工作情况,通常需要作业人员对该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输入认证信息,认证通过后,才能够成功登录该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并在其权限范围内,利用该控制系统操控该运输设备。

其中,在管理人员授权作业人员对某一辆或多辆运输设备的操作权限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录入该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作为后续该作业人员登录运输设备控制系统时,输入的认证信息是否合格的判断标准,该身份信息可以包括作业人员的工号、姓名、人脸图像、指纹信息等用来识别作业人员身份的数据,本申请对该身份信息包含的内容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主要以对各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对运输设备的运输次数进行管理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如上文举例的其他内容的运输次数的管理场景下,对得到的更新后的运输次数的后续处理方式类似,本申请不在一一举例说明。

步骤s25,建立该运输设备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

步骤s26,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及该关联关系发送至服务器。

在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希望后续能够直观查看,该作业人员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次数,以方便据此统计该作业人员的工作绩效等,所以,本实施例可以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该作业人员关联,并上传到服务器上,之后,若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希望查看该作业人员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不用到运输设备上查看,直接登录该服务器,即可查看所需数据。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作业人员登录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驾驶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并在完成一次运输后,更新当前运输次数,以使运输设备的控制器能够自动统计运输次数,之后,还可以将最后更新得到的运输次数上传到云端,即完成运输后,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关联,并上传至服务器,供管理人员和该作业人员能够登录服务器查询,更加方便。

当然,若在进行运输次数更新时,是直接对与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关联的运输次数进行更新,完成运输次数更新后,可以直接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及其与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上传至服务器,以使服务器根据该关联关系,更新当前存储的该作业人员的运输次数。

可见,本申请提出的将作业人员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更新上传到服务器,并及时更新服务器存储的运输次数的实现方法,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控制器实际采用的运输次数更新方式灵活选择。

可选的,本实施例还可以定时向服务器发送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并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作业人员驾驶结束后,再将最终得到的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发送至服务器,也可以在驾驶过程中,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或响应作业人员输入的控制指令,将当前得到的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发送至服务器,以更新服务器存储的该作业人员的历史运输次数。

另外,本申请对服务器对各作业人员操作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存储方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作业人员进行分类存储,也可以根据运输次数表示的不同内容,如各类运输对象下不同作业人员的运输次数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详述。

还有,在本申请实际应用中,执行步骤s23,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后,可以直接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直接上传给服务器,上传方式不作限定,如定期上传、响应操作指令(如作业人员点击上传按钮)上传等。具体地,可以按照本实施例描述的这种方式,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当前作业人员身份信息关联后上传服务器,也可以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运输设备的属性信息关联后上传服务器,或者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与运输对象的属性信息关联后上传服务器等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申请仅以图2所示实例描述的这种上传服务器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实例描述的实现方式,也不局限于本段列举的这几种实现方式。

作为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更为具体的运输监控方法的实现步骤,但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本申请提出的运输监控方法的核心构思,具体实现方法并不局限于本文给出的可选实施例描述的实现步骤,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本文不做一一详述。

参照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仍可以应用于控制器,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31,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值;

如上文对检测器及其检测到的受力变化信息的相关描述内容可知,随着检测器类型及其安装位置的不同,检测到的受力值可以表示该运输设备的不同运输部件的受力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其运动行程范围通常不是无限的,本申请可以根据该运输部件的机械结构及其实际工作情况,预先设定该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范围,以使得该运输部件参与工作时,在该运行行程范围内运动,避免超过该运动行程范围受损,影响运输部件的正常工作,降低运输效率。本申请对各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行行程范围的内容不做限定。

其中,该运动行程范围可以表征运输部件的运动路线及位置,能够由此得知运输部件装载的运输对象与运输设备本体的距离,以及运输部件作业期间距离地面的高度等。

且,由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处于整个运动行程范围内的不同阶段,运输部件的受力值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因此,在上述执行获取受力值的步骤中,本申请可以考虑运输部件的运行行程,具体可以获取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如果运动行程满足预设条件,即在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范围内,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反之,可以控制检测器停止对所述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检测,或者停止响应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

当然,在确定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不满足预设条件,即超出运动行程范围,可以维持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不变,直至获取的运行行程满足预定条件,更新该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比如,在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超出运动行程范围,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处于负载状态,可以继续维持运输部件的负载状态,直至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回到运动行程范围内,再更新运输部件的负载状态;若在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超出运动行程范围,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处于卸载状态,可以按照上文描述的方式,更新运输设备的运输次数,之后继续检测运输部件进入卸载状态,将不再更新运输次数。

其中,关于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表示的含义,可以基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工作原理确定,如运输部件能够相对于运输设备的本体上下运动,以运输设备为叉车,运输部件为货叉为例进行说明,通常情况下,货叉运动到叉车本体下方,装载上货物后,货叉会向上移动一定运动行程后不再移动,叉车可以进入运动状态,实现对货物的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货叉会再向下运动来卸载货物。本申请对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可选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可以利用光电传感器、行程开关、接近开关或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数据得到,本申请对该运动行程的具体检测方式不做限定。

结合上文描述,应该理解,本申请上述检测器除了上文列举的传感器外,还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运输设备上的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行程传感器及接近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等等,关于这几个检测器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基于其工作原理以及运输部件的运动轨迹确定,本申请不再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对于不同类型的运输设备,其运输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是上下运动,可以采用左右运动等其他方式,通常情况下,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卸载运输对象时,需要相对于运输设备本体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并不局限于上文叉车中的货叉工作方式。

综上,本实施例在执行步骤s31期间,可以结合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确定该运动行程在预设运动行程范围内的情况下,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如执行步骤s31。步骤s32,若该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了运输对象,记录本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

步骤s33,若该受力值减小并小于第一阈值,确定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卸载了运输对象,记录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

通常情况下,受力值增大,可以表示该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的过程,受力值维持在较大的数值范围内,可以表示该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在运输过程中,受力值减小,可以表示该运输部件卸载运输对象的过程。所以,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对实时或周期性获取到的受力值变化,来确定当前运输部件的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监测受力值的变化,来判断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具体的,可以预先确定运输设备空载状态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允许误差值,来得到受力值范围作为第一阈值,通常情况下,该第一阈值中的受力值大于空载状态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但并不限定该第一阈值的具体数值范围,可以基于不同运输场所、不同时期的运输设备等因素确定。

这样,当控制器监测到获取的受力值连续增大,并大于了第一阈值,就可以认为该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即运输设备开始负载。若监测到获取的受力值开始连续减小且小于了第一阈值,可以确定运输部件卸载了运输对象,即运输设备重新进入空载状态。

但对于不同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来说,其能够承受的最大受力值往往是不同的,本申请可以通过经验或试验等方式,预先确定允许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所承受的第二阈值,若运输部件的受力值超过该受力阈值,运输设备可能会超负载作业,甚至无法作业,所以,本申请在确定运输部件的受力值大于第一阈值,装载上了运输对象后,可以继续验证该受力值是否继续增大并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可以执行预设操作,如输出超负载报警信息,或控制运输设备停止作业等;如果否,即受力值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才会运行运输设备继续进行运输工作。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本申请对这两个阈值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

可选的,关于上述对受力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的验证过程,可以在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过程中实现,在下文实施例不再一一说明。

进一步地,由于运输部件在运输设备的不同位置,其所能够承受的载荷能力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如叉车的高度越高,载货能力就越小;货叉装载的货物距离叉车的车体越远,载荷能力就越小等等。所以说,运输设备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受力值与其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范围相关,本申请可以将运输设备的运动行程范围与第二阈值进行关联,这样,在运输设备的实际作业期间,可以同时监控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是否超过其运动行程范围,受力值是否达到其运动行程范围对应的第二阈值,若两者都满足,可以进行后续运输状态的监控;若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可以输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可选的,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对负载开始和负载结束计时,来获取运输设备运输一次运输对象的运输时间,以便据此统计运输设备或作业人员的总运输时间,进而由此判断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等。

步骤s34,计算该卸载时间与该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步骤s35,验证该第一时间差是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如果是,进入步骤s36;如果否,执行步骤s37;

步骤s36,维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继续获取受力变化信息;

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道路不平整、存在障碍物等因素,运输设备往往会出现颠簸、震动等情况,若振幅较大,可能会导致获取到的受力值出现较大波动,误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甚至可能会由此导致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上的运输设备掉落,从而使得本次计算得到的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即本次运输计算得到的运输时间小于正常运输一次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运输设备的控制器来说,虽然运输对象未在目标位置卸载,但仍然会获取到能够表示运输对象装载、卸载的受力变化信息,为了避免将上文描述的这种半途误认为卸载或意外卸载运输对象的检测结果,对运输次数的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监测第一时间差是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的结果,决定本次卸载运输对象后,是否更新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但并不局限于这种监测方式。

其中,关于上述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运输的运输对象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前的路程,及运输设备的运输速度计算得到,即时间=路程/运输速度,本实施例还可以对计算得到的时间设置允许误差后,得到第一时间阈值,用来实现对上述第一时间差的验证。需要说明,该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需要说明,对于运输设备中的检测器,可以在运输设备进入工作状态,如作业人员成功登录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并向其发送操作指令时,就可以开始进行受力值的检测,并在运输设备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该检测器可以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可以实时或周期性地进行受力值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受力值发送至控制器,当然,该控制器也可以主动从各检测器中获取受力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关于步骤s36中继续获取受力信息的过程,与上文步骤s31的过程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详述。

步骤s37,利用该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该运输设备再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并将该时间作为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返回步骤s34;

继上文描述,本实施例在确定运输设备是半途卸载了运输对象,或因受力值波动较导致误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的情况下,本次卸载运输对象后可以不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继续对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其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的)进行分析,如上文步骤s32和步骤s33描述受力值的分析方式,将下一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新的卸载时间,继续验证第一时间差是否达到第一时间阈值,以确定运输设备是否将该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保证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一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过程中,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更新一次,提高对运输次数的统计准确性及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关于提高运输次数统计准确性及可靠性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文给出的实现方式,由于运输设备卸载运输对象后,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到达运输对象所在位置,装载新的运输对象,所以,参照图4所示的另一种运输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监测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若该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可以认为本次卸载的运输对象,与相邻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是同一个运输对象,也就是说,本次确定的卸载运输对象并不是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后的卸载,可能是半途意外卸载或误认为运输对象被卸载了(原因可以参照上文分析的因颠簸等因素导致受力值波动较大等),为了避免对同一运输对象重复记录运输次数,本实施例可以在确定卸载该相邻的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

其中,第二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与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类似,也可以通过路程与车速求商得到。在实际应用中,若运输设备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空载返回初始位置装载新的运输对象,运输设备的返程车速可能会比较快,路程不变,所得到的第二时间阈值可能比第一时间阈值大,本申请对这两个时间阈值的数值及其获取方式不做限定。

由此可见,为了保证所得的运输次数都是将运输对象从初始位置运输到目标位置的检测结果产生的,本申请可以记录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卸载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进而利用同一次运输的装载时间和卸载时间,或者相邻两次运输的卸载时间和装载时间的时间差,或者将这两种实现方式结合起来,来验证运输设备是否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进而保证将某一运输对象从初始位置运输到目标位置,更新一次运输次数,具体更新运输次数的时机不做限定。

如按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方式,在第一次通过受力变化信息的分析,确定卸载运输对象时更新,若检测得知本次卸载并不是真实地将运输对象卸载到目标位置,在后续检测到对该运输对象的卸载时,可以不再更新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或者,本申请也可以在最终确定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后,更新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等等。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主要是针对运输对象可能会在到达目标位置的半途卸载一次或误认为卸载一次的场景进行说明,对于可能会出现对同一运输对象多次装载并卸载的情况,每次确定卸载该运输对象,和/或装载该运输对象,可以按照上文相应方式进行验证,本申请不再一一详述本申请。

作为本申请又一可选实施例,与上文提出的时间差验证方式不同,本实施例可以直接监测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位置,如通过对受力变化信息的分析,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了运输对象,可以记录该运输对象的装载位置,和/或在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卸载了运输对象,可以记录该运输对象的卸载位置,之后,验证该卸载位置为运输对象的目标位置,再更新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或者,通过记录的该运输对象的各装载位置和卸载位置进行分析,在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之前,在某次卸载或误认为卸载了该运输对象,更新了一次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后,后续再确定将运输对象运输至目标位置卸载,不再更新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以保证对同一运输对象从初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运输过程中,对该运输对象更新一次运输次数。

其中,关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卸载运输对象的位置信息,可以利用gps等位置检测设备获得,也可以通过与运输设备建立无线通信通道,如采用wifi、蓝牙、超宽频等方式建立无线通信通道,进而利用该无线通信通道,监测运输设备所在位置,实现对运输设备装载、卸载运输对象的位置信息的记录等,本申请对获取上文运输对象的装载位置、卸载位置的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还可以结合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及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或者,运输设备的运行速度变化信息及获取的受力变化信息等,来确定运输设备装载的运输对象是否意外掉落,被误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

具体的,本申请可以获取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及受力变化信息,如果该运动行程表明运输部件处于预设位置,但受力变化信息表明运输部件当前时刻获取的受力值与前一时刻获取的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大于受力阈值,可以认为该运输部件装载的运输对象脱落。其中,运输部件的预设位置可以是装载上运输对象之后,卸载运输对象之前,运输部件在其运动行程范围内运动过程的某位置,并不限定该预设位置的具体位置坐标。

仍以叉车使用货叉运输货物的场景为例,本申请可以获取货叉的运动行程及其受力变化信息,由此确定出货叉运动到预设位置(如区别于装载/卸载运输对象的较高位置),受力值突然变小,可以认为货叉上的货物脱落。这种情况下,按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运输监控方法,可能会将误认为叉车卸载了货物,完成了一次运输,为了避免这种误判,降低获取的运输次数的准确性,本申请可以按照上述检测方式,确定货物是意外从货叉上脱落,不是正常卸载的情况下,不更新该货物的运输次数,待货叉重新装载上货物,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后,再更新对该获取的运输次数;或者在确定货物是意外从货叉上脱落的情况下,更新叉车对该货物的运输次数,但之后,货叉重新装载脱落的货物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过程,不再更新叉车对该货物的运输次数,从而保证叉车对同一货物的运输,更新一次运输次数。

对于结合运输设备的运行速度的变化,来监测运输对象的实际运输情况的方法中,仍以上述叉车运输货物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获取的叉车的运行速度进行分析,确定叉车运行速度或加速度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但货叉的受力突然变小,也可以认为货叉上的货物意外脱落,此时,可以采用上文列举的几种方式,来保证叉车对货物的一次完整运输中,更新一次对该货物的运输次数,具体实现过程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关于对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是否发生运输异常,如上述运输对象从运输部件上脱落,运输对象在运输部件上剧烈颠簸,出现短暂悬空等,导致在运输途中,运输部件的受力值突然变小,或短时间内突然变小后恢复突变前的受力值等,仅对受力值大小变化进行分析,很容易对同一运输对象的一次运输,更新多次运输次数。所以,为了保证运输次数的准确性,本申请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方式,获取运输部件的其他方面的数据(如上述受力值变化的时间差、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运动速度等),结合受力变化信息,实现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更新,但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几种实现方式。

综上,本申请能够通过监测运输设备在运输对象过程中,其受力值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预定阶段(如本次装载与卸载运输对象的阶段,本次卸载与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阶段等)时间差的验证结果,来保证运输设备将初始位置的运输对象运输至目标位置卸载的整个过程,只更新一次运输次数,进而保证所得运输次数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且本申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本申请如上文描述的几种实现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本文给出的实现方式,实现运输监控,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申请。

可选的,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在统计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对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重量即负载值的自动统计,不需要作业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手动记录,提高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类统计,进一步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关于运输次数的统计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各实施例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主要对负载值的统计过程进行说明。

结合上文对受力值的获取方法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可以获取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运输设备在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基于第一受力值与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而对每次运输对应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累加,得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之后,可以将得到的总负载值、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上传到服务器,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对运输次数的上传方式,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其中,由于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其受力值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为了能够获取准确的运输部件受力值,本实施例可以在运输设备运行平稳后,获取此时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具体可以借助其他外部设备来确定何时获取第一受力值,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可以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等设备,来监测运输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判断该运输设备当前运行是否平稳,并在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可以通过发送指令的方式,来获取该阶段所检测到的受力值作为第一受力值。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外部输入信号(即指令),来确认获取第一受力值得时机,该外部输入信息可以由传感器发送,也可以由作业人员凭借经验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下输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本申请还可以利用算法,对获取的连续受力值进行分析,若分析结果表明受力值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变化量小于变化阈值,即受力值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比较小,可以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下运行,可以记录下此时所对应获取的受力值。具体的,对于获取的不同时刻的受力值,可以通过算法对其进行过滤,筛除异常值,再对剩余的受力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受力值基本维持不变的阶段的受力值为第一受力值等等,本申请对获取第一受力值的方法不做限定。

而对于第二受力值的获取,实际上就是获取运输设备空载情况下,其运输部件的受力值,可以如上文描述方式,在运输设备卸载运输对象后检测,也可以在装载运输对象之前获取;为了进一步提高负载值的准确性,本申请也可以每次装载运输对象前/卸载运输对象后,获取当前空载的运输设备的第二受力值等,本申请对获取第二受力值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

其中,结合上文实施例相关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可以结合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来控制对第一受力值和/或第二受力值的获取,如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在预设运动行程范围内,获取第一受力值等,具体实现过程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变化信息,受力值表示的含义可能不同,因此,该受力值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表示负载值,本申请可以预先针对不同的检测器,生成其检测到的受力值与其所在运输设备的负载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按照本实施例的方式得到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差值后,能够按照预先构建的受力值与负载值之前的对应关系,确定本次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可选的,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本申请也可以获取多种检测器各自所检测到的受力值的差值,基于得到的多个差值,得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比如检测器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拉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得到的第一受力值可以是第一压力值,第二受力值可以是第二压力值,此时,得到的差值可以是第一压力值与第二压力值之间的第一差值,之后,基于该第一差值,得到运输对象的第一负载值;同理,利用拉力传感器得到的第一拉力值和第二拉力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得到该运输对象的第二负载值,之后,本申请可以将第一负载值和第二负载值的平均值、中间值等,作为该运输对象的目标负载值。依据这种运输对象负载值的获取方式,本申请可以获取更多种检测器所检测到的受力值,按照上述处理方式,得到运输对象的目标负载值,本申请不再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本申请对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计算时机不做限定,且为了提供工作效率,该负载值得计算可以是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完成,这种情况下,第二受力值可以是在装载运输对象之前获取的,但并不局限于这种计算时机。

可选的,本申请还可以对得到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统计,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运输对象进行分类累加,也可以根据不同运输设备进行分类累加,以便计算运输设备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根据不同作业人员进行分类累加,以便计算各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等等,具体实现方式与上文描述的对运输次数的统计方式类似,本申请不在一一详述。

参照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控制器,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结构组成:

受力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其中,关于受力变化信息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可选的,受力信息获取模块11可以包括:

运行行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

第一受力值获取单元,用于在运动行程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获取检测器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值;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运动行程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检测器停止对所述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检测,或者停止响应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受力变化信息;和/或维持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不变,直至获取的运行行程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更新所述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

监测模块12,用于基于受力变化信息,监测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次数。

可选的,如图6所示,该监测模块12可以包括:

状态确定单元121,用于基于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

监测更新单元122,用于利用该状态信息,监测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本实施例中,关于状态确定单元和监测更新单元实现上述功能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可选的,状态确定单元121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了运输对象;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减小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运输部件卸载了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

需要说明,上述确定子单元中的受力值的变化,如增大或减小,通常是连续同向变化,由此来确定运输部件是处于装载运输对象的过程,还是卸载运输对象的过程,而对于对运输对象的过程,可以通过监测受力值是否维持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等等,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在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实现对所运输的运输对象重量进行自动监测,如图7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受力值获取模块13,用于获取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运输设备在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本实施例可以从获取的所有受力值中,筛选所需要的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也可以在从检测器中获取受力值过程中,直接将满足条件的受力值提取出来,用来进行后续负载值的计算,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对于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的具体获取方法,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负载获取模块14,用于基于第一受力值与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可选的,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身份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运输设备的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

关联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该身份信息与运输设备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以及关联关系发送至服务器。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采用上述方法,得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次数和总负载值后,可以将这些数据与作业人员身份信息关联,并上传到服务器,以供后续查询,若此时服务器已存储有同类型的数据,可以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更新,以使得服务器存储最新的数据,保证后续查询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可选的,本申请也可以利用数据传输模块,将检测到的受力变化信息、更新后的运输次数、负载值等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以供后续查询。

参照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运输设备上,如图8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检测器21、存储器22及控制器23,其中:

检测器21可以用于检测传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

存储器22可以用于存储实现上述运输监控方法的程序;

控制器23可以用于加载并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程序,实现上述运输监控方法的各个步骤,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其中,检测器21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但并不局限于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其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其获取的受力值能够体现运输部件的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还能够体现运输对象的重量。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或油路上;拉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上;金属形变开关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上,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可选的,若上述压力传感器为液压传感器,如图9所示的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动力机构,用于控制该运输部件按照预设轨迹运动,以使得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在运输到目标位置后卸载该运输对象。

相应地,上述检测器还可以包括安装在运输设备上的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行程传感器及接近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等。

如图9所示,该动力机构可以包括多个液压缸、液压泵、多路阀等,且根据对运输对象的运输需求,液压缸可以分为起升液压缸、倾斜液压缸等,以实现运输部件相应机械构件上下往复运动、倾斜等。

以运输设备为叉车,运输部件包括货叉为例进行说明,在装载货物(即运输对象)时,可以控制起升液压缸向第一方向运动,以使得货叉下降到货物下面,并控制倾斜液压缸工作,以使得货叉产生一定倾角,能够顺利叉起货物,之后,控制起升液压缸向第二方向运动,以使得叉起货物的货叉能够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开始运输货物,待到达目标位置后,与装载货物过程对起升液压缸和倾斜液压缸的控制方式类似,以使得货叉下降到指定位置后倾斜,完成对货物的卸载,但并不局限于本文描述的这种实现过程。

其中,在上文描述的液压控制过程中,可以将液压传感器设置在油路上,此时,液压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加油流量,来确定叉车的货叉受力值,进而确定此时是否负载等状态,本申请对叉车液压控制的实现过程不做限定,可以结合液压控制原理及运输需求确定,本文不再详述。

可选的,在上述系统中,还可以设置下降限速阀,用来检测运输部件下降速度,并在检测到的速度值大于速度阈值,通过提示设备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提醒作业人员减速作业,以避免告诉作业导致的失控。

此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运输过程中的精确监控,本申请还可以障碍物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用来检测运输部件是否达到预设位置,以避免运输部件上下运行过程中,超过预设位置造成损坏,还能够据此实现对运输对象的精确定位,以提高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效率等,还可以利用这类传感器采集到的参数,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行行程,进而监测运输部件的运行行程是否超出运动行程范围,并依据具体监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获取运输部件的受力值等操作,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且本申请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这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本申请在此不做详述。

其中,对于上述传感器所感应到的信号,若其与预设信号不一致,可以通过报警器进行提醒,该报警器可以是指示灯、显示器、蜂鸣器或者是语音模块等等,对于不同结构的报警器,其输出指示信息的方式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结合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运输监控方法的各步骤,本申请可以通过监测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与卸载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来排除中途卸载运输对象,对所得运输次数的干扰,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由此可见,如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运输监控系统还可以包括:

计时器24,用于记录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及卸载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

这种情况下,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若所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其中,所述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是将下一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的新的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的;

和/或;

上述计时器24还可以用于获取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

相应地,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若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

另外,本申请可以利用计时器记录每次运输的运输时间,并累加计算得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时间等,以便后续查询,且通过本申请提出的对时间差的验证方法,提高了获取的运输次数的准确性。

可选的,本申请还可以记录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以计算运输设备所运输的总负载值,因此,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所述运输设备在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基于所述第一受力值与所述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所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可以将所得到的更新后的运输次数、每次运输的负载值、总负载值等数据上传到服务器,所以,上述系统还可以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总运输时间和/或总负载值等数据,及其与作业人员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上传至服务器,以使服务器据此生成相应的报表,方便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查看。

其中,通信模块也可以直接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不用与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关联等,可以依据实际要求确定。对于该通信模块的具体结构,可以基于运输监控系统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通常优先选择无线通信模块,但并不局限于此。

综合上述各实施例对运输监控方案的描述,参照图11所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上述系统实施例描述的运输监控系统可以设置在作业人员操作的运输设备中,该运输设备可以实现与服务器及终端的通信,在实际应用中,作业人员可以使用其如手机等终端尝试登录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也可以直接在运输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认证登录,认证通过后,作业人员可以操作该运输设备进行作业,如操作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运动,装载运输对象到达目标位置后卸载等作业内容,在该过程中,可以按照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自动获取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运输次数、运输时间、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的总负载值等数据,不需要人工记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数据准确性。

之后,运输设备可以通过通信模块,将得到的如上述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基于得到的数据,生成相应的数据报表并存储,这样,当接收到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使用终端发起的查询请求,可以响应该查询请求,将查询到的相应数据,如某作业人员的运输次数、负载值和/或运输时间等数据反馈至该终端进行显示,非常方便,有利于对各作业人员及各运输设备的监管。

需要说明,关于本申请提供的运输监控方案的应用场景,并不局限于图11所示的场景,且运输设备也并不局限于如图11所示的叉车,本申请可以根据叉车功能的扩展,适当调整运输监控的场景实现,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实施例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操作或模块与另一个操作或模块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模块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和系统而言,由于该装置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对应,而系统则包括该装置,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