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22099发布日期:2023-03-03 21:11阅读:38来源:国知局
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2.致密油藏自然开采的手段难以获得经济产量。但随着水力压裂技术,尤其是体积压裂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致密油井的产量大幅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矿场实际证明大型复杂缝网压裂改造技术是提高致密油藏最终采收率的最有效手段。
3.目前,已有国内外学者对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1998年,mukherejee等学者研究了一个简单的渗流模型来分析水平井中垂直横向裂缝的大小与最优化裂缝条数。同年,soliman等学者研究了水平井井底压力动态特征,考虑了水平井存在一维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且假定流体围绕裂缝面作线性流动,通过求解,获得了在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并对比研究了直井与水平井同时存在一维有限导流垂直裂缝的生产效率,但此种对比仅对早期的线性流动才有效。1995年,home等学者建立了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物理数学模型,利用叠加原理,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分析了多条裂缝间的干扰效应,同时划分了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裂缝线性流(第一线性流),主要反映为人工裂缝中的流体向水平井井筒作线性流动与地层中的流体垂直于各条人工裂缝作线性流动;2:裂缝径向流(第一径向流),主要反映为地层中的流体围绕各条人工裂缝作拟径向流动,当裂缝较短或者裂缝间距较大时,拟径向流段较为明显,当裂缝较长或者裂缝间距较短时,拟径向流段将不能反映出来;3:地层线性流(第二线性流),主要反映为地层流体围绕水平井及裂缝整体作垂直井筒的线性流动,该阶段发生在流动后期;4:地层径向流(第二径向流),若生产时间足够长,远离水平井的地层流体将围绕水平井和裂缝整体作拟径向流动。2009年,樊东艳等学者基于源函数及newman乘积原理,建立并求解了考虑裂缝倾角的无限导流封闭油藏多段度裂水平井渗流模型,并绘制了试井样版曲线。2013年,陈伟等学者提出了考虑裂缝间干扰,但不考虑裂缝的流量分布的近似处理方法,获得了多段压裂水平井快速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2014年,苏玉亮等学者研究了多段压裂水平井复合流动模型,并分析了各参数对产量的影响。
4.因此,目前的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缺少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宏观定性评价,同时仍缺乏考虑致密油气藏非常规储层与渗流特征的压裂井渗流模型及有效求解方法。
5.现在亟须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7.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8.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的物理模型,其中,所述物理模型至少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
9.建立与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和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分别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10.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并将所述实测曲线与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拟合;
11.根据所述实测曲线与所述理论曲线之间的拟合结果动态调整所述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并在所述拟合结果符合条件时,基于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改造参数。
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的区内地层流体以一维方式、垂直流向裂缝;裂缝在整个地层高度上相同,裂缝之间等距,且垂直于水平井;裂缝内流动为一维流动形式;裂缝内流体是不可压缩无限导流;原始储层渗透率低,忽略原始储层向次裂缝区的流体流动。
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物理模型的流体流动方式为:
14.远井次裂缝受效区中流体线性流入近井缝网改造区,近井缝网改造区基质岩块中的流体窜流进入次裂缝网,通过次裂缝网线性流向主裂缝,并通过主裂缝流入井筒。
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建立与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和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分别对应的数学模型,包括:
16.建立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以及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向近井缝网改造区的流体线性流动数学模型,
17.其中,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流体控制方程为:
[0018][0019]
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020][0021]
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0022]
p|
(t=0)
=pi[0023]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流体控制方程为:
[0024][0025]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内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026][0027]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连接面条件为:
[0028][0029]
所述远井次裂缝区向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的流体线性流动流体的控制方程为:
[0030][0031]
所述流体线性流动的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032][0033]
所述流体线性流动初始条件为:
[0034]
p|
(t=0)
=pi[0035]
其中,r为井半径,m;p,p
γ1,2
和pf分别为地层压力、近井缝网改造区压力和裂缝压力,mpa;φ为有效孔隙度,量纲为1;μ为流体黏度,mpa
·
s;c
t
为综合压缩系数,mpa-1
;t为生产时间,h;pi为储层初始压力,mpa;qm、q
sc
和qf分别为基质流量、标准状态下裂缝流量和裂缝流量,m3/d;ω为缝网体积比,量纲为1;ω3为远井次裂缝受效区,ω
1,2
为近井缝网改造区,h和hf分别为油藏厚度和裂缝厚度,m;k和kf分别为区内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μm2;b为体积系数,量纲为1;wf为裂缝宽度,m;y为y方向距离,m;近井缝网区基质流动项未考虑缝网时ω取1。
[003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包括:
[0037]
利用无因次变量简化各所述数学模型,得到线性化后的数学模型;
[0038]
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线性化后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井底压力解;
[0039]
利用叠加原理,根据所述井底压力解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解;
[0040]
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将laplace空间的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变换到实空间的井底压力。
[004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并将所述实测曲线与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拟合,包括:
[0042]
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压力和压导数实测曲线,再根据所述实测曲线的特征分析流体实际流动过程;
[0043]
根据流体实际流动过程分别将压力和压导数曲线划分为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
[0044]
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选取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试井拟合。
[004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选取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试井拟合,包括:
[0046]
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执行以下步骤:
[0047]
根据当前阶段的压力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实测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和压力历史曲线;
[0048]
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与当前阶段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水平井试井的理论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和压力历史曲线;
[0049]
分别对比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实测双对数曲线与理论双对数曲线、实测半对数曲线与理论半对数曲线、以及实测压力历史曲线与理论压力历史曲线之间的拟合程度。
[00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0051]
基于生产动态历史数据,根据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进行协同分析,以检验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
[0052]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的步骤。
[0053]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的步骤。
[0054]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55]
应用本发明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的物理模型,其中,所述物理模型至少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建立与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和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分别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并将所述实测曲线与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拟合;根据所述实测曲线与所述理论曲线之间的拟合结果动态调整所述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并在所述拟合结果符合条件时,基于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改造参数,能够通过对井的不稳定压力响应特征的分析,有效反演储层和井筒的相关信息,从而通过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宏观定性评价,更好地对这些复杂裂缝井进行压裂评价和动态监测。
[0056]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57]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58]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0059]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0060]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示意图;
[0061]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0062]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理论压力及压导
特征曲线;
[0063]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裂缝长度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示意图;
[0064]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裂缝导流能力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示意图;
[0065]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缝网体积比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示意图;
[0066]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基质窜流能力系数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示意图;
[0067]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拟合后的双对数曲线;
[0068]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拟合后的半对数曲线;
[0069]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拟合后的压力产量历史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1]
实施例一
[0072]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
[0073]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4]
s1,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的物理模型,其中,所述物理模型至少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
[0075]
s2,建立与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和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分别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0076]
s3,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实测曲线,并将所述实测曲线与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拟合;
[0077]
s4,根据所述实测曲线与所述理论曲线之间的拟合结果动态调整所述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并在所述拟合结果符合条件时,基于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改造参数。
[0078]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所述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的区内地层流体以一维方式、垂直流向裂缝;裂缝在整个地层高度上相同,裂缝之间等距,且垂直于水平井;裂缝内流动为一维流动形式;裂缝内流体是不可压缩无限导流;原始储层渗透率低,忽略原始储层向次裂缝区的流体流动。
[0079]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所述物理模型的流体流动方式为:
[0080]
远井次裂缝受效区中流体线性流入近井缝网改造区,近井缝网改造区基质岩块中的流体窜流进入次裂缝网,通过次裂缝网线性流向主裂缝,并通过主裂缝流入井筒。
[008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82]
基于生产动态历史数据,根据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进行协同分析,以检验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
[0083]
实施例二
[0084]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对实施例一中步骤s2和步骤s3进行改进。
[0085]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6]
s1,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的物理模型,其中,所述物理模型至少包括近井缝网改造区和远井次裂缝受效区;
[0087]
s21,建立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以及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向近井缝网改造区的流体线性流动数学模型;
[0088]
s22,利用无因次变量简化各所述数学模型,得到线性化后的数学模型;
[0089]
s23,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线性化后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井底压力解;
[0090]
s24,利用叠加原理,根据所述井底压力解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解;
[0091]
s25,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将laplace空间的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变换到实空间的井底压力;
[0092]
s31,根据收集的试井测试资料得到压力和压导数实测曲线,再根据所述实测曲线的特征分析流体实际流动过程;
[0093]
s32,根据流体实际流动过程分别将压力和压导数曲线划分为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
[0094]
s33,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选取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试井拟合;
[0095]
s4,根据所述实测曲线与所述理论曲线之间的拟合结果动态调整所述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并在所述拟合结果符合条件时,基于当前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对所述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改造参数。
[0096]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1中,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流体控制方程为:
[0097][0098]
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099][0100]
所述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0101]
p|
(t=0)
=pi[0102]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流体控制方程为:
[0103]
[0104]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内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105][0106]
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连接面条件为:
[0107][0108]
所述远井次裂缝区向所述近井缝网改造区的流体线性流动流体的控制方程为:
[0109][0110]
所述流体线性流动的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111][0112]
所述流体线性流动初始条件为:
[0113]
p|
(t=0)
=pi[0114]
其中,r为井半径,m;p,p
γ1,2
和pf分别为地层压力、近井缝网改造区压力和裂缝压力,mpa;φ为有效孔隙度,量纲为1;μ为流体黏度,mpa
·
s;c
t
为综合压缩系数,mpa-1
;t为生产时间,h;pi为储层初始压力,mpa;qm、q
sc
和qf分别为基质流量、标准状态下裂缝流量和裂缝流量,m3/d;ω为缝网体积比,量纲为1;ω3为远井次裂缝受效区,ω
1,2
为近井缝网改造区,h和hf分别为油藏厚度和裂缝厚度,m;k和kf分别为区内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μm2;b为体积系数,量纲为1;wf为裂缝宽度,m;y为y方向距离,m;近井缝网区基质流动项未考虑缝网时ω取1。
[0115]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3中,所述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选取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试井拟合,包括:
[0116]
对于每一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流动阶段,执行以下步骤:
[0117]
根据当前阶段的压力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实测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和压力历史曲线;
[0118]
基于已知的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对与当前阶段对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压裂水平井试井的理论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和压力历史曲线;
[0119]
分别对比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实测双对数曲线与理论双对数曲线、实测半对数曲线与理论半对数曲线、以及实测压力历史曲线与理论压力历史曲线之间的拟合程度。
[0120]
实施例三
[0121]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二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的应用实例。
[0122]
本实施例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23]
第一步,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建立
[0124]
水平井经过压裂施工后,近井地带产生裂缝,裂缝相互沟通,形成复杂缝网,因此,物理模型不仅考虑主裂缝,而且考虑地层压裂后形成复杂缝网和高渗区,如图3和图4所示,物理模型包括:压裂主裂缝、近井复杂缝网改造区、远井次裂缝受效区、原始储层。受效区中流体线性流入改造区,改造区基质岩块中的流体窜流进入次裂缝网,通过次裂缝网线性流向主裂缝,并通过主裂缝流入井筒。如图3所示。
[0125]
第二步,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数学模型建立
[0126]
引入以下三个参数用以描述压裂改造区性质:
[0127]
缝网体积比:等效于人工裂缝密度。
[0128]
基质窜流能力系数:表征探测压力传播快慢。
[0129]
形状因子:表示裂缝网络在储层基质中分布状况。
[0130]
针对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模型,建立其数学模型。首先根据对称性,针对主裂缝及地层流动方式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0131]
(1)远井次裂缝受效区渗流数学模型
[0132]
控制方程为:
[0133]
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134]
初始条件为:p|
(t=0)
=piꢀꢀꢀꢀꢀꢀ
(3)
[0135]
(2)近井缝网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
[0136]
流体的控制方程为:
[0137]
近井缝网区基质流动项未考虑缝网时ω取1。
[0138]
内外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139]
连接面条件为:
[0140]
(3)次裂缝区向缝网区的流体线性流动
[0141]
流体的控制方程为:
[0142]
边界的控制条件为:
[0143]
初始条件为:p|
(t=0)
=piꢀꢀꢀꢀꢀ
(9)
[0144]
利用三线性流模型对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模型进行求解,为便于方程求解,先利用无因次变量简化模型:
[0145]
(1)无因次压力:
[0146][0147][0148]
(2)次裂缝网体积比和基质窜流系数:
[0149][0150]
(3)无因次时间:
[0151][0152]
(4)无因次流量:
[0153][0154]
(5)无因次距离:
[0155][0156]
(6)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
[0157][0158]
(7)扩散比:
[0159][0160]
模型简化后可得:
[0161]
(1)压裂受效区方程
[0162][0163]
(2)压裂改造区基质方程
[0164][0165]
(3)压裂改造区次裂缝网方程
[0166][0167]
(4)主裂缝方程
[0168][0169]
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线性化后的试井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联立模型可得到井底压力解为
[0170][0171]
其中:
[0172][0173]
进一步,基于式(22)利用叠加原理,可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井底压力解,
[0174][0175]
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可将laplace空间的井底压力变换到实空间的井底压力:
[0176][0177]
式中,p
wd
为无量纲井底压力;c
fd
为无量纲裂缝导流系数;s为laplace空间变量;s为表皮因子;cd为无量纲井筒储集系数。
[0178]
第三步,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曲线图版建立
[0179]
对数学模型求解并建立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理论压力及压导特征曲线,以将试井模型形态与实际测试井的试井曲线形态对比,其中,对数学模型求解所需的基础参数如表1所示。
[0180]
表1
[0181][0182]
对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特征曲线按照流动阶段进行划分
[0183]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三线性流试井典型特征曲线可以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
[0184]
第一阶段,曲线为井筒存储段,曲线特征为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曲线重合并且直线斜率为1,受到井筒存储系数c的影响;
[0185]
第二阶段,曲线为裂缝双线性流阶段,曲线特征为出现双线性的1/4斜率线段;
[0186]
第三阶段,曲线为裂缝线性流阶段,曲线特征为出现线性流1/2斜率段,此处1/4斜率段由于裂缝半长小、裂缝导流能力很大而受到井筒效应掩盖,该阶段受裂缝参数影响;
[0187]
第四阶段,曲线为改造区基质到天然裂缝的窜流过渡阶段,曲线向下凹存在凹点,过渡时间和凹点位置分别受到特征参数λ和ω影响;
[0188]
第五阶段,曲线为未到边界之前受效区中的线性流阶段(受效区第二线性流阶段)呈现1/2斜率线段,受储层渗透率影响;
[0189]
第六阶段,曲线为探测到边界之后的拟稳态流段(边界控制阶段)呈现斜率为1的直线段,受到油藏受效区半径xe、裂缝间距ye影响。
[0190]
为了确定动态调整所述试井储层及裂缝参数初值时的调整参数,对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试井曲线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根据影响因素确定调整参数。
[0191]
基于理论模型进行不同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不同裂缝参数对特征曲线影响,进行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0192]
(1)裂缝长度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
[0193]
裂缝长度分别取50m、100m、150m、200m。由图6可以看出,裂缝长度主要影响裂缝双线性流阶段和裂缝线性流阶段。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线性流阶段持续时间减小;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双线性流动阶段的持续时间增加。裂缝长度的增加导致网状缝区域增加,双线性流动范围增加;对于外边界半径恒定的模型来说,裂缝长度增加,次裂缝波及区减小,供
给能力减小。
[0194]
(2)裂缝导流能力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
[0195]
裂缝导流能力分别取50md
·
m、100md
·
m、500md
·
m、1000md
·
m、1500md
·
m。由图7可看出,导流能力主要影响裂缝双线性流阶段和裂缝线性流阶段。随着导流能力的增加,双线性流动阶段持续时间越短;随着导流能力的增加,线性流动阶段持续时间越短。
[0196]
裂缝导流能力反映了裂缝输送流体能力的强弱,裂缝导流能力越强,裂缝双线性、线性流阶段结束越早。
[0197]
(3)缝网体积比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
[0198]
缝网体积波依次取0.01、0.05、0.1、0.5、1。由图8可看出,缝网体积比影响试井模型形态早期和基质向裂缝网络流动阶段。随着ω的减小,下凹深度增加;ω减小,表明基质向裂缝网络流动越明显,反映了基质向缝网的供油能力。
[0199]
(4)基质窜流能力系数对试井模型形态的影响
[0200]
基质窜流能力系数分别取值2.2
×
10-6、2.2
×
10-7、2.2
×
10-8、2.2
×
10-9。由图9可看出,基质窜流能力系数主要影响基质向裂缝网络流动阶段出现的时间。随着窜流系数λ的减小,下凹出现的时间越晚。随着窜流系数减小,基质向裂缝网络流动阶段越晚出现,反映了基质向缝网的供油速度。
[0201]
第四步,致密油缝网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测试资料解释流程构建
[0202]
整个分析过程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数据收集、模型设置、流动段划分、拟合分析和参数评价与应用。
[0203]
首先,通过收集的地质数据、试井测试数据、压裂施工数据等确定反演参数的输入和输出。其次,根据试井测试资料得到压力和压导数曲线,再根据曲线上所表现出的特征线段分析实际流动过程,根据实际流动过程划分试井测试资料流动类型,选取适宜模型进行试井拟合,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将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压力与产量的耦合,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确定出压裂改造参数,并进行评价和应用。
[0204]
在生产动态历史约束下,对典型井的不稳定试井测试资料进行协同分析,确定了该井的储层及裂缝参数。通过应用所建立的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模型对不同井次、不同时段的试井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缝网体积占比系数、基质与裂缝窜流能力系数、基质与裂缝窜流距离、缝网区渗透率、单井控制半径、平均地层压力等参数及其变化特征。每个参数具体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
[0205]
表2
[0206]
[0207][0208]
以jm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为例,进行致密油藏缝网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测试资料解释。利用所建立的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对jm致密油藏现有的某口井次进行解释分析。某井2017年生产阶段压力恢复测试。此井采用分段压裂方式,共压裂23段,压裂液12130m3,总加砂887m3。此井于2017年10月份进行了压力恢复测试。截至到2017年9月,累积生产1262.6天,累计产油0.7284
×
104t。
[0209]
利用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模型进行拟合后,分别获得其拟合后的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及压力产量历史曲线,由图10至12可以看出,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结果表如表3。
[0210]
表3
[0211]
参数单位数值裂缝半长m10裂缝导流能力md
·
m22缝网体积占比系数%10基质与裂缝窜流能力系数/1
×
10-6
基质与裂缝窜流距离m5缝网改造区渗透率md1单井控制半径m15平均地层压力mpa19.36
[0212]
本实施例提供的致密油藏缝网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测试资料解释方法,基于渗流力学、现代解释理论、数值试井解释方法,考虑致密油藏复杂渗流特征、压裂裂缝形态,建立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和数学模型,从而建立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提出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合理井距优化方法,提出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裂缝簇间距优化方法,提出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合理闷井时间优化方法,能够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宏观定性评价,最终形成压裂水平井评价、优化、油藏工程设计的一套研究体系。
[021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套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不稳定压力响应模型及动态反演技术,能够通过对井的不稳定压力响应特征的分析,有效反演储层和井筒的相关信息,如井筒储集系数、表皮系数、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裂缝窜流能力、裂缝导流能力、有效裂缝半长等,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宏观定性评价,更好地对这些复杂裂缝井进行压裂评价和动态监测,从而为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油藏技术支持。
[0214]
实施例四
[0215]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
[0216]
本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方法的步骤。
[0217]
实施例五
[0218]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
[0219]
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0220]
虽然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