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票记录支持系统及程序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85964阅读:来源:国知局
日志收集代理160接收日志数据162,并存储至日志DB 150。
[0078](S303)接收部130 —边反复执行休眠,一边时常等待由日志收集代理160发送来的日志数据162。接收部130接收由日志收集代理160发送来的日志数据162。
[0079](S304)接收部130将接收到的日志数据162存储至日志DB150。
[0080][日志表]
[0081]图5(a)表示日志DB150中的日志表151的结构例。本日志表151中存储有上述收集到的日志数据162。本日志表151中有日志ID、日志取得来源地、日期时间、用户、应用(AP)、AP参数、事件ID、事件详细信息等项目。日志ID为日志表151中的(日志数据162的)唯一的标识符。日志取得来源地为服务器名或文件名等,能够指定获得日志数据162的场所(对象系统2、日志文件等)的信息。日期时间为该日志被输出的日期时间(例如年月日时分秒)。用户是作为该日志输出目的地的实施了操作的用户账户名(即所对应的工作人员)。应用(AP)为该日志输出目的地的应用的名称(包括OS、中间件和其他程序)。AP参数为该日志输出目的地的应用指定的参数。事件ID为能够指定该日志输出内容的标识符等信息。事件详细信息为该日志输出内容的详细信息。
[0082]图5(b)表示所述日志表151的数据的具体例。
[0083][分析条件]
[0084]图6 (a)表不存储有分析引擎120所使用的分析条件的分析条件表141的结构例。本分析条件表141对每项工作内容对应有多个分析条件,通过一条记录(相对应的分析条件)对一种日志不符合条件进行判断。分析条件(记录)的构成为具有分析ID、工作ID、工作、顺序、属性、上限数值、日志取得来源地、显现时间条件、文本检索、时间计算方法等项目。分析ID为分析条件表141内唯一的标识符。工作ID是将各日志作为一个工作进行分组时,用于指定工作的标识符,是每项工作唯一的标识符。“工作”为工作ID所显示的工作的名称。顺序是表示是在工作ID所显示的工作中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日志的识别条件的值(start, end)。属性指定是“必须”还是“任意”。上限数值表示能够与一个分析条件(工作)建立关联的日志(日志数据)的上限数值。超过该上限数值而显现的日志视为非同一工作。日志取得来源地表示日志被收集的场所(对象系统2、日志文件等)。显现时间条件指定关于与一个工作相关联的日志(日志数据)的显现时间的条件。例如最先(start)与最后(end)之间。文本检索指定在日志表151的各日志数据中应该包含的文字列(用于判断符合条件的文本)。文本检索包含符合日志表151中的用户、AP、AP参数、事件ID、事件详细信息各项目的文字列。时间计算方法指定为了从日志测算工作时间时测算日志单一的时间,是按照“从符合条件的日志到下一个日志”还是“从前一个日志到符合条件的日志”测算时间。
[0085]图6(b)表不分析条件表141的数据的具体例子。
[0086][分析引擎-分析处理]
[0087]下面使用图7、图8对利用分析引擎120进行分析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说明。
[0088](S701)图7中,分析引擎120从一开始就制作存储与分析条件不符合的日志信息(日志数据)的默认值的日志序列121。日志序列121在后述图8中示出。
[0089](S702)并且分析引擎120制作存储日志序列121的工作信息序列122,将在S701中制作成的默认日志序列121存储在该工作信息序列122中。工作信息序列122在后述图10中示出。
[0090](S703)之后,到从条件/结果DB140读完所有的分析条件为止,实施下述循环处理。在S704中,从分析/结果DB140的分析条件表141中读入一个分析条件。
[0091](S705)到从日志DB150读完所有的日志为止,实施下述循环处理。在S706中,从日志DB 150的日志表151中读入一个日志数据。
[0092](S707)分析引擎120确认在S706中读入的日志数据是否符合分析条件。当不符合时(否),在S708中,从工作信息序列122中读入工作ID为默认值的日志序列数据,在S709中,将符合条件的日志添加至日志序列121。之后接入到节点Al,重复上述的循环(S703以后)。
[0093](S710)当上述S707中为符合时(是),接着分析引擎120在S710中,检查该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中的“顺序”是否为start。当上述S710中为start时(是),在S711中,用对象工作ID重新制作日志序列121,在S712中,用与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的工作ID将日志序列121存储至工作信息序列122。此时,将工作信息序列122(图10)的start列的值设定为TRUE。在S713中将该日志添加至日志序列121中。之后接入到节点Al,重复上述的循环(S703以后)。当上述S710中为start以外的情况时(否),进入到图8(A2)。
[0094](S720)图8中,在S720中检查该日志的分析条件中“顺序”是否为End。当为上述End时(是),在S721中,从工作信息序列122中读入与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的工作ID为同一工作ID、且End列为FALSE的日志序列数据。此外当没有符合条件的日志序列时,用对象工作ID制作日志序列。
[0095]在S722中,将符合条件的日志添加至S721的日志序列中,并且,在S723中,将工作信息序列122的End列的值变更为TRUE。通过将该End列的值设定为TRUE,表示已经没有这以上与该日志序列相关联的日志数据了(为了不再进一步存储日志)。
[0096](S730)当上述S720中为非End的情况下(否),在S730中,从工作信息序列122中读入为同一工作ID、且End列的值为FALSE的日志序列数据。之后在S731中,检查该日志序列中是否存在具有同一分析ID的日志,并检查其数量是否未超过分析条件的上限数值。当未超过时(是),在S732中,将日志添加至该日志序列121中。当上述超过时(否),在S740中,从工作信息序列122中读入工作ID为默认值的日志序列数据,在S741中,将日志添加至该日志序列121中。之后回到图7的节点Al,重复上述的循环(S703以后)。
[0097][日志序列]
[0098]图9(a)表示上述日志序列121的结构例。日志序列121存储有日志表151的数据(日志信息)及分析条件表141的数据(分析条件信息)。日志序列121具有目录、工作ID、日志ID、分析ID、日志取得来源地、日期时间、用户、应用(AP)、AP参数、事件ID、事件详细信息、时间计算方法、顺序等项目。目录是表示该日志序列121中的位置的识别序号。工作ID为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后的分析条件表141的工作ID。日志ID为符合条件的日志的日志表151的日志ID。分析ID为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后的分析条件表141的分析ID。“日志取得来源地”?“事件详细信息”为符合条件的日志的日志表151 (如前所述)中对应的项目的信息。时间计算方法为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后的分析条件表141中“时间计算方法”的值。“顺序”为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后的分析条件表141中“顺序”的值。
[0099]图9(a)表示日志序列121的数据的具体例子。
[0100][工作信息序列]
[0101]图10(a)表示工作信息序列122的结构例。工作信息序列122具有目录、工作ID、Start、End、符合率、日志序列数据事等项目。目录是表示该工作信息序列122中的位置的识别序号。工作ID为与符合条件的日志所符合的分析条件相关联后的分析条件表141的工作ID。“Start”为表示与分析条件相关联的分析条件表141中“顺序”列的值为Start的日志是否被包含在日志序列121中的标志(TRUE/FALSE),其中,分析条件与工作ID相关联。“End”为表示与分析条件相关联的分析条件表141中“顺序”列的值为End的日志是否被包含在日志序列121中的标志(TRUE/FALSE),其中,分析条件与工作ID相关联。符合率表示日志序列121内的日志数据多大程度符合分析条件表141中属性为必须的所有分析条件的比例。日志序列数据表示日志序列121自身被存储的情况。
[0102][工作票画面的输出例]
[0103]之后,图16示出工作票画面110的画面输出例。此外,对于怎样进行工作时间的测算以及怎样进行画面输出将在后面详述。在此,为了了解后述处理是以怎样的输出为目标进行处理,而首先示出画面输出例。
[0104]在本画面中,如图所示,按照每项工作(例:工作ID = 1、2、3、无)按时间顺序(纵向)显示日志数据。同一工作(工作内容)且连续/相关的日志数据显示为用一个称作组ID的标识符可识别的组。按照每个分组测算时间(工作时间)并显示。此外,详细按钮按照每个组一起显示,当用户点击详细按钮后,就可以显示能够确认日志数据的详细内容的工作信息详细画面(后述图16)。
[0105]工作ID与日志之间的关系,遵从前述的工作信息序列122与日志序列121之间的关系。本画面所显示的工作ID为工作信息序列122中所记载的工作ID,本画面所显示的日志为存储在与工作ID相关联的日志序列数据(1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