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326535阅读:来源:国知局
X延伸的多个检测电极Rx如上所述夹着各种电介质而相对。
[0136] 另外,分割电极C的数量和大小、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而是可进行各种变更。另外, 共用电极CE也可以如后述例子那样,沿第二方向Y隔着间隔排列,沿第一方向X大致成直 线延伸。此外,共用电极CE也可以不被分割,而是表示领域DA中连续形成的单个平板电极。 在该情况下,共用电极CE也可以具有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与显示区域DA外周缘在平面内一 致的边缘。
[0137] 引线L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内液晶显示板PNL的外表E S的上方。连接线LC设 置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外表面E S的上方,连接引线L和检测电极R X。在该实施方式中, 连接线LC沿第一方向X延伸。导线L通过连接线LC与检测电极Rx -对一地电连接。
[0138] 各个引线L输出来自于检测电极R X的传感器输出值。在图示的例子中,引线L 设置在第二基板SUB 2的第一领域AU或者第二领域A 2以及第三区域A3。例如,沿第二 方向Y排列的连接线L C中,与第奇数个检测电极R X连接的连接线LC设置在第二领域A 2,另外,与第偶数个检测电极Rx连接的连接线LC设置在第一领域Al。如上所述的连接线 LC及引线L的布局是与宽度Wa及宽度Wb的均匀化及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窄框缘化对应的 布局。连接线LC及引线L例如与检测电极Rx-样,设置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外表面E S 的上方。
[0139] 另外,引线L位于在平面内从共用电极CE的边缘起间隔30 μπι以上的距离Dl的 位置。也可以说本实施方式中引线L位于在平面内从显示区域DA的外周缘起间隔距离Dl 的位置。
[0140] 如图11俯视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情况下,位于第一领域Al内的引线L从柔性线 路基板FPC2沿第二方向Y延伸,形成为I字状,位于从显示区域DA最右端的分割电极C的 一侧边缘起沿第一方向X间隔距离Dl的位置。位于第二领域A2及第三领域A3内的引线L 形成为从柔性线路基板FPC 2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延伸后,沿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 的L字状。另外,上述L字状的引线L位于从显示领域D A最左端的分割电极C的一侧边 缘起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距离Dl的位置,并且位于从多个分割电极C的下边起沿第二方向 Y间隔距离Dl的位置。
[0141] 液晶显示装置DSP还具备设置在非表示领域NDA的共用电极驱动电路(第一驱动 部)CD。分割电极C分别与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电连接。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对共用电 极CE在显示图像的显示驱动时供给共用驱动信号,在进行感应的感应驱动时供给传感器 驱动信号。
[0142] 柔性线路基板FPC2在非表示领域NDA中与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外表面ES 上方的〇LB(Outer Lead Bonding,外引线接合)垫片群连接。OLB垫片群的各垫片经由引 线L以及连接线LC与检测电极Rx电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不仅检测电极Rx,而且连接 线LC以及引线L也由作为导电材料的金属形成。通过用与透明导电材料相比电阻值非常 低的金属材料形成引线L,可以使引线L的宽度变小。由于能够使上述OLB垫片群密集在第 二基板SUB 2的第四领域A4的1个地方,所以能够实现柔性线路基板FPC2的小型化和低 成本化。
[0143] 检测电路RC例如内置在驱动IC芯片IC 2。该检测电路RC基于来自于检测电极 Rx的传感器输出值,检测导体向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接触或接近。并且,检测 电路RC还可以检测导体接触或接近处的位置信息。另外,检测电路RC也可以包含在控制 模块CM内。
[0144] 图12是放大图11中示出的传感器SE的一部分并概略示出的平面图。
[0145] 在非显示领域NDA设置周边遮光层LS。该周边遮光层LS跨过非显示区域NDA的 大致整个区域而延伸。共用电极CE中含有的分割电极C在显示区域DA中沿第一方向X排 列。在这里,表示领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的边界B相当于周边遮光层LS的显示区域DA 侧的端缘(内周缘)的位置。显示领域DA的端部是边界B附近的区域。
[0146] 引线L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也就是说,引线L设置在与周边遮光层L S相对的 位置。引线L分别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大致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大致等间隔 排列。在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例子中,上述的距离Dl是从共用电极CE的边缘起到离该 边缘最近的引线L为止的平面的距离。详细地说,上述距离Dl是从共用电极CE的边缘起 到离上述边缘最近的引线L的与上述边缘相对的边为止的平面的距离。因此,本实施方式 中,引线L和共通电极CE在显示驱动时及感应驱动时,隔开规定间隔。上述规定间隔在距 离Dl以上。连接线LC设置在非显示领域NDA。连接线LC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本实施方 式中,连接线LC形成为T字状。
[0147] 检测电极Rx由多根检测线LB形成。检测线LB设置在显示区域DA内。本实施方 式中,检测线LB从显示区域DA跨过非显示区域NDA设置。各个检测线LB在非显示区域 NDA中与连接线LC连接,在显示区域DA中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各个 检测线LB形成为波形(更具体为三角波形)。这些检测线LB沿第二方向Y大致等间隔排 列。
[0148] 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之间设置虚拟电极DR。虚拟电极DR与检测线LB平行,且大 致等间隔地设置。这种虚拟电极DR不与引线L等的布线连接,处于电浮置状态。
[0149] 图13是概括示出包含上述传感器SE的一部分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结构的剖面 图。另外,在这里仅图示说明所需要的主要部分。
[0150] 如图13所示,共用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位于第一基板SUBl的与第二基板SUB2 相对的内面侧。即,共用电极CE形成在第二绝缘膜12之上,被第三绝缘膜13覆盖。像素 电极PE形成在第三绝缘膜13之上,与共用电极CE相对。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分割电极 C的正上方设置8个像素部分的像素电极PE,位于各分割电极C的正上方的像素电极PE的 个数不限于这个例子。另外,省略了源极线等各种线路和第一取向膜的图示。
[0151] 黑色矩阵BM、滤色器CFR、CFG、CFB和涂覆层OC以及周边遮光层LS位于第二基板 SUB2的与第一基板SUB 1相对的内面侧。即在显示区域D A中在与各像素电极PE相对的 位置形成滤色器CFR、CFG、CFB。黑色矩阵BM位于这些滤色器CFR、CFG、CFB的边界。周边 遮光层LS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内,形成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内面。周边遮光层LS形成 为框状(矩形框状),具有与显示区域D A的外周缘在平面内一致的内周缘。周边遮光层 LS用与黑色矩阵BM同样的材料形成。涂覆层OC跨过显示区域DA及非显示区域NDA而延 伸。另外,省略第二取向膜的图示。
[0152] 检测电极Rx、引线L以及连接线LC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与第一基板SUB 1相对 的一侧相反的外面侧。检测电极Rx、引线L以及连接线LC由铝(A1)、钛(钛)、银(Ag)、钼 (Mo)、钨(W)、铜(Cu)、铬(Cr)等金属材料形成。另外,位于显示区域DA内的检测电极Rx 由上述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形成。但是,由于检测电极Rx由例如3~5 μπι左右宽的细线构 成的检测线L B形成,因此不会使各像素的透过率显著降低。另外,由于各检测线LB由沿 与像素排列的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Υ)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细线构成,因此抑制了与 像素布置的干涉条纹,抑制了显示品质的劣化。另外,检测电极Rx也可以用ITO等透明导 电材料构成的带状电极代替金属材料构成的多根检测线LB构成。
[0153] 接下来,对在上述FF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显示图像的显示驱动时的动作进 行说明。
[0154] 首先,对在液晶层LQ中不形成边缘电场的断开状态进行说明。断开状态相当于 在像素电极PE和共用电极CE之间没有形成电位差的状态。在这种断开状态下,液晶层LQ 中含有的液晶分子由于第一取向膜ALl和第二取向膜AL 2的取向规制力而在X-Y平面内 朝一个方向初始取向。来自背光单元BL的背光的一部分透过第一光学元件ODl的偏光板, 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入射到液晶显示板PNL的光是与偏光板的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 振光。这种直线偏振光的偏光状态在通过断开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PNL时几乎没有变化。 因此,透过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直线偏振光的大部分被第二光学元件0D2的偏光板所吸收 (黑色显示)。作为结果,来自背光单元的光不透过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变为黑色显示。 这样将在断开状态下液晶显示面板PNL成为黑色显示的模式称为常黑模式。
[0155] 接下来,对在液晶层LQ中形成边缘电场的导通状态进行说明。导通状态相当于在 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了电位差的状态。即,对共用电极CE供给来自于共用 电极驱动电路CD的共用驱动信号(共用电压)。另一方面,对像素电极PE供给对共用电位 形成电位差的图像信号。由此在导通状态下,在像素电极PE和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边缘 电场。
[0156] 在这样的导通状态下,液晶分子在X-Y平面内受到液晶层内形成的边缘电场的影 响在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位上取向。在导通状态下,与第一光学元件ODl的偏光板的 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该偏光状态在通过液晶层LQ时根据液 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而变化。因此,在导通状态下,通过液晶层LQ的至少一部分光透过第二 光学元件0D2的偏光板(白色显示)。
[0157] 接下来,对进行用于检测导体向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接触或接 近的感应的感应驱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即,对共用电极CE从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供给 传感器驱动信号。在这样的状态下,传感器SE通过接收来自于共用电极CE的传感器信号 进行感应。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感应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58] 接下来,对引线L与共用电极CE(离上述引线L最近的分割电极C)间产生的电容 变化量相对于上述距离Dl的变化进行说明。图14中示出了对改变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 度的情况下调查了上述电容变化量对于距离Dl的变化的结果。另外,使手指与显示区域DA 最外周附近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接触而在共用电极CE与引线L之间产生电容 的变化。
[0159] 如图14所示,可知上述电容变化量是距离Dl和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引起的。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为0. 5mm,所以如上所述,可知距离Dl以30 μ m 为界而上述电容变化量大幅降低。因此,希望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为0. 5mm时,距离Dl 为30 μπι以上。
[0160] 另外,可知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仅变为0. 25mm时,距离Dl以60 μ m为界而上 述电容变化量大幅降低。因此,希望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为0. 25mm时,距离Dl为60 μ m 以上。
[0161] 并且,可知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仅变为0. 15mm时,距离Dl以300 μ m为界而上 述电容变化量大幅降低。因此,希望第二绝缘基板20的厚度为0. 15mm时,距离Dl为300 μ m 以上。其中,在图14中,在距离Dl为300 μπι的线上画为?与□重叠。
[0162]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DSP,液晶显示装置 DSP具备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的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液晶显示 面板PNL具备显示区域DA、非显示区域NDA、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ΡΕ。传感器SE具有引 线L、检测电极Rx、连接线IX。引线L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内,位于从共用电极CE的边缘 起间隔30 μ m以上的距离Dl的位置。检测电极Rx设置在显示区域DA内,与共用电极CE 静电电容耦合。连接线LC连接引线L和检测电极Rx。检测输入位置信息时,驱动IC芯片 ICl (共用电极驱动电路CD)对共用电极CE (分割电极C)写入写入信号Vw,驱动IC芯片 IC2读取表示在检测电极Rx上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读取信号Vr。
[0163] 通过如上使距离Dl为30 μ m以上,可以降低在引线L与共用电极CE (与上述引线 L最近的分割电极C)之间产生的电容(寄生电容)的变化量。换句话说,可以抑制传送给 引线L的读取信号Vr的振幅与因上述寄生电容在引线L上产生的噪音信号的振幅的比(S/ N比)的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共用电极CE与引线L之间的电容的变化引起的输入位置信息 的误检测。另外,如上所述,距离Dl越大,越能够抑制输入位置信息的误检测,但是由于窄 框缘化困难,所以需要留意。
[0164] 另外,由于引线L、连接线LC以及检测电极Rx的检测线LB设置在第二绝缘基板 20的表面(外表面ES),所以它们可以用相同的材料通过相同的工序形成。并且由于引线 L、连接线LC以及检测线LB可以用与透明导电材料相比电阻值非常低的金属材料形成,所 以可以使线宽度变细,并且可以在维持细的线宽度的同时引绕长的距离。由于引线L的线 宽度细,所以可以抑制与非显示区域NDA接触或接近的导体间产生不希望的电容,可以降 低噪音。
[0165] 另外,可以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表面(外表面ES)的上方形成传感器SE的一部 分(检测电极Rx、引线L等)。因此,与使用第二绝缘基板20不同的基板形成传感器SE的 一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薄型化。
[0166] 由于上述情况,能够得到能够正确检测输入位置信息的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 DSP0
[0167]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0168] 接下来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变形例1进行说 明。图15是放大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型传感器SE的变形例1的一部分并概 括示出的平面图。
[0169] 如图15所示,传感器SE的全部引线L可以仅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第一区域Al 以及第二区域A2中的一个。在该变形例1中,全部引线L仅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第一区 域A1。在图15中示出的例子中,与共用电极CE的边缘最接近的引线L位于在平面内从共 用电极CE的边缘起间隔30 μ m以上的距离Dl的位置。
[0170] 在如上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变形例1中,也能 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171]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172] 接下来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变形例2进行说 明。图16是放大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型传感器SE的变形例2的一部分并概括示 出的平面图。
[0173] 如图16所示,变形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DSP除了引线L的形状不同这点以外,与 变形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DSP同样地形成。多根引线L具有引线Ll至L6。引线Ll至L6 在非显示区域NDA沿第一方向X按该顺序排列。引线Ll至L6中引线Ll位于离共用电极 CE最接近的位置。
[0174] 引线Ll在平面内位于共用电极CE的边缘与引线L2之间,沿共用电极CE的边缘延 伸。引线Ll具有与连接线LCl连接的前端部Lla。连接线LCl连接引线Ll的前端部Lla 和检测电极Rxl。
[0175] 引线L2在平面内位于引线Ll与引线L3之间,沿引线Ll延伸的方向延伸,具有前 端部L2a。前端部L2a位于越过引线Ll的前端的位置,在平面内扩展形成。连接线LC2连 接引线L2的前端部L2a和检测电极Rx2。
[0176] 引线L3在平面内位于引线L2与引线L4之间,沿引线LI延伸的方向延伸,具有前 端部L3a。前端部L3a位于越过引线L2的前端的位置,在平面内扩展形成。连接线LC3连 接引线L3的前端部L3a和检测电极Rx3。
[0177] 引线L4至L6也同样地形成。例如,引线L4具有前端部L4a。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