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星际和地磁参数的极光卵边界位置预测方法_2

文档序号:939751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50] 第一,本发明充分利用Polar卫星返回的海量UVI图像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 和模式识别技术自动获取极光卵边界,为统计分析提供了海量的边界点数据。大数据库本 身可以作为一个查询表,用于对给定的地磁环境来求极光卵的位置。第二,多变量回归分 析,首次定量地从根源上来分析极光卵随行星际和太阳风等离子体变化。第三,回归模型评 价指标及结果。尽管有少数指标,如确定性系数(R2),F统计量和t统计量可以用来对一个 回归模型进行评估,可实际上,对海量的数据量而言,每个系数都很可能是有统计意义的。 为了考察计算模型的实际质量(而非这些统计指标),本发明把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分开 对待,即用80%的数据点来拟合模型参数,剩余20%当做测试集,用训练好的模型来对其 进行预测。相同地磁环境下,用模型估计的边界炜度与实际边界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MD) 用来评价模型好坏。仅采用最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就获得了极向边界平均MAD值大 约为1. 7个地磁炜度,赤道向边界平均MD值约为1. 8个地磁炜度,这说明本发明提出的方 法是非常有效的。本发明对每个磁地方时处的极光卵赤道向&极向边界位置都进行了多元 回归建模,这样得到的回归模型可以用来对所有磁地方时处的赤道向/极向边界的地磁炜 度进行预测,因而可以用于空间天气预测整个极光卵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51]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0052] 图2是本发明极光卵边界自动提取示意图;其中(a)为极光原始图像,(b)为预处 理后的极光图像,(c)为用SFCM算法聚类得到的结果,(d)为根据聚类结果把极光分割为2 类(即极光卵区域和背景区域),(e)为对分割结果做进一步平滑处理,(f)为获得的极光 卵极向边界(内边界)和赤道向边界(外边界);
[0053] 图3是本发明的4个模型预测结果与极光卵实际边界的平均绝对误差图,其中(a) 为模型1和2的极向边界与赤道向边界预测误差,(b)为模型3和4的极向边界与赤道向 边界预测误差;
[0054] 图4是本发明的模型3预测边界与实际极光卵边界、SFCM算法自动分割出的边界 三种边界对比图,其中极光卵的真实边界在图中表现为白色阴影区域,SFCM自动分割得出 的边界点用白色圆点表示,模型3预测边界用菱形黑点表示;图(a)-(f)所示的极光图像分 别来自1997年12月25日的05:34:48,1997年1月2日的11:12:00,1997年12月20日 的 21:20:39,1997 年 1 月 23 日的 08:43:21,1997 年 1 月 13 日的 11:30:20,1998 年 1 月 29 曰的 13:44:18。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56] 参见图1,一种基于行星际和地磁参数的UVI图像极光卵边界位置建模和预测方 法,本发明包括4种基于行星际和地磁参数的UVI极光卵边界模型,通过对UVI极光图像预 处理模块、极光卵边界自动分割模块、行星际及地磁参数获取模块、数据集构建模块、回归 建模模块、预测评估模块完成以下具体步骤:
[0057] 步骤I :UVI极光图像预处理
[0058] 在对极光卵边界提取与建模之前,需要对高噪声的Polar卫星UVI极光图像进行 预处理操作,消除噪声点,移除无效背景像素,具体如下:
[0059] 步骤I. 1 :因为极光发生在高炜地区,移除大范围的背景(如低炜区域);
[0060] 步骤1. 2 :掩膜:根据UVI (紫外)极光图像外边界呈椭圆状的特点,用直径为228 像素的圆去截取原图,并从中间把宽度限制到200像素,最后图像大小为228*200 ;
[0061] 步骤1. 3 :负值点清零:清除因仪器噪声等导致的图像像素值为负值的点;
[0062] 步骤1. 4 :剔除噪声点:噪声特点是小范围内的大强度像素,所以把那些面积非常 小(经验值,如50个像素)、极光强度非常强(大于图像灰度均值+3倍方差)的区域的像 素值重置为整幅图像像素的灰度均值;
[0063] 步骤2 :极光卵边界自动分割
[0064] 步骤2. 1 :利用包含空间信息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SFCM),把极光图像聚成6类 (图 2(c));
[0065] 步骤2.2:根据聚类结果,把极光图像分割为前景(极光卵)和背景区域(图 2(d));基于SFCM聚类结果把极光图像分割为前景(极光卵)和背景区域的准则为:强度最 小的2个或3个聚类簇被视为背景,其他则为极光卵区。默认是将强度最小的2个聚类簇 视为背景区域,但如果此时极光卵区域形状很不规则(与椭圆相比),则将强度最小的3个 聚类簇视为背景区域;
[0066] 步骤2. 3:对聚类后出现的一些小块与周围区域类别不同的情况,用其周围邻域 的类别信息来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图2(e));
[0067] 步骤2. 4 :边界获取并将其映射到磁地方时(MLT)-地磁炜度(MLAT)坐标系下。图 2(f)外边界点表示赤道向边界,内边界点表示极向边界。
[0068] 步骤3 :行星际、地磁参数获取
[0069]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OMNI数据库,根据每幅极光图像发生的 世界时(UT)时间,可以求得每个极光边界点对应的行星际磁场aMF)、太阳风(SWD)和极 光电集流指数(AE)、极盖指数(PC)的值。同一幅图像中所有边界点的世界时(UT)时间相 同,这些参数值相等。
[0070] 步骤4 :数据集构建
[0071] 对获得的边界数据结合行星际地磁参数值做进一步筛选。具体地,仅关注北半球 区域的边界点、删除那些有一个或多个无效参数值的边界点、对每个参数忽略那些不经常 出现的情况。
[0072] 步骤5:回归建模
[0073] 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行星际和地磁参数,对赤道向和极向极光卵边界位置 进行建模。因变量取赤道向或极向极光卵边界的地磁炜度值,自变量取行星际和地磁参数。
[0074] 模型1 :旨在从源头来研究极光卵的变化。首先考虑行星际磁场(DIF)三分量。 頂F尤其是頂F Bz分量能控制极光卵的位置已被广泛认识,不同的頂F条件会使得极光卵 转向不同的方向。第二,除了 MF外,太阳风(SWD),特别是太阳风动压(Pdyn),能显著地影 响地球磁场,从而影响极光。尽管很多之前的研究都把太阳风动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 太阳风密度(Np)和速度(Vp)与磁层的交互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这个回归模型中,太阳风 动压、速度、密度都被考虑进来。即模型参量包括行星际6个单独量(DIF Bx,By,Bz ;Pdyn, Vp, Np) 〇
[0075] 模型1的回归方程为:
[0076] MLAT = aO+al · Bx+a2 · By+a3 · Bz+a4 · Pdyn+a5 · Vp+a6 · Np
[0077] 其中,a〇-a6表示此模型的回归系数,Bx,By,Bz为行星际磁场(DIF)的三分量, Pdyn,Vp,Np分别为太阳风动压、速度和密度三分量。
[0078] 模型2 :为了达到更好的预测效果,在模型2中,我们除了模型1中包含的6个参 量,还加入了三个与极光活动紧密相关的地磁指数。这三个参数分别为:1)极盖(PC)指数, 它能监控极盖区的地磁扰动并反映极光卵的大小;2)极光电集流指数(AE),它与大的地磁 活动比如磁暴或亚暴紧密相关,因而能反映夜侧极光卵的边界情况;3)Kan-Lee电场(Ekl), 这是一个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用来反映日侧重联中从太阳风到磁层的能力,特别是成 分重联。因此,在此模型中,模型参量包括行星际6个单独量(IMF Bx,By,Bz;Pdyn,Vp,Np) 以及地磁参数AE、PC和Ekl,
[0079] 模型2的回归方程为:
[0080] MLAT =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