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_3

文档序号:9523880阅读:来源:国知局
从所述第五端21至所述第六端22的方向上的分量的外力F,并且所述外力的分量大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一姿态。需要理解的是,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部分20施加的外力传递到所述连接部分30以克服所述连接部分3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阻尼。以下,将通过参照附图描述所述连接部分30的构造,说明导致所述电子设备姿态切换的外力与所述连接部分30的构造的对应关系。
[0065]图4是进一步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0可以包括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的每一个具有一条自身转动轴311-31n,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的各个自身转动轴311-3In相互平行。例如,在一个转动部件301上施加的外力在垂直于所述自身转动轴311、且与所述一个转动部件301的外表面相切的方向上的分量大小满足第二预定条件时,所述一个转动部件301能够围绕所述自身转动轴311转动。在此,所述第二预定条件与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的制造材料、制造工艺等条件相关。此外,当在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的每一个上都不存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外力时,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相互之间可能由于阻尼存在而保持相互的稳定,从而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的所述第一部分10、所述第二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0066]如上参照图3A到3C所示,在所述第二部分20上施加的用于导致姿态切换的外力是用于使得所述连接部分30中的至少一个转动部件满足上述第二预定条件而围绕其自身转动轴转动。由于在所述第二部分20上施加的外力向所述连接部分30中的至少一个转动部件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方向不同(即从所述第六端22至所述第五端21的方向可能不同于垂直于所述自身转动轴、且与所述一个转动部件的外表面相切的方向)以及其他损失,所述第一预定条件可以是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条件。
[0067]更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0可以仅由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构成。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在一个转动部件(例如,转动部件301)转动时,其他转动部件(转动部件302-30n)相应地转动。例如,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为相互啮合的齿轮部件,当一个齿轮部件转动时,将带动所有啮合的其他齿轮部件以相同的线速度(在为相同半径的情况下,以相同的角速度)联动。可替代地,当所有的转动部件联动时,可能由于各个转动部件之前的接合方式以及摩擦损耗的不同,导致各个转动部件的转动速度(线速度和/或角速度)并不相同。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在一个转动部件(例如,转动部件301)转动时,其他转动部件的至少一个不转动,即不是所有的转动部件联动,而是存在至少一个非联动的转动部件。
[0068]在所述连接部分30中所有的转动部件联动的情况下,由于其中一个转动部件的转动将导致其他所有转动部件以相同或者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动,从而在如图3A到3C的姿态切换过程中,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不能整体上保持相互平行滑动,而是会由于连接部分30中所有转动部件的转动存在起伏。与此不同的是,在所述连接部分30中存在至少一个非联动的转动部件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仅仅所述连接部分30中折叠区域的转动部件转动,而所述连接部分30中其他区域的转动部件非联动,从而实现在如图2A到2C的姿态切换过程中,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整体上保持相互平行滑动。
[0069]图5A到5C是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过程的示意图。具体地,图5A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姿态、图5C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二姿态,而图5B则图示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切换过程中的任一姿态。
[0070]类似于上述图3A到3C图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如图5A所示,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部分10的第一面100被所述连接部分30和所述第二部分20覆盖。如图5C所示,在所述第二姿态下,由所述第一部分10的所述第一面100和所述连接部分30的第一面300组成的面被所述第二部分20覆盖。
[0071]同样地,类似于上述图3A到3C图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切换过程中的任一姿态可以为无需依赖外力保持稳定的姿态或者需要依赖外力保持稳定的姿态。
[0072]需要注意的是,由图5A到5C图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与由上述图3A到3C图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不同在于,由于其所述连接部分30的构造不同与参照图4描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连接部分,所以从由图5A所示的第一姿态向由图5C所示的第二姿态的切换过程中,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不是近似紧密贴合地整体相对平行滑动,而是仅仅所述第二部分20的第六端22近似贴合所述第一部分10滑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部分10的第一面100和所述第二部分20的第一面200始终存在一定的第一夹角α,并且所述第二部分20与所述连接部分30始终存在一定的第二夹角β。
[0073]虽然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不是近似紧密贴合地整体相对平行滑动,但是如图5Α到5C所示,在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之间对应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同样小于第一阈值。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阈值将大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阈值,例如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阈值为lcm,其具体长度主要取决于所述连接部分30中的非转动部件60。同样地,在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姿态经由所述任一姿态向所述第二姿态切换的过程中,保持所述第二部分20的所述第六端22与所述第一面100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预定阈值。
[0074]此外,在如图5A到5C所示的姿态切换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施加外力。具体地,在如图5A所示的所述第一姿态下,当所述第二部分20受到具有从所述第六端22至所述第五端21的方向上的分量的外力,并且所述外力的分量大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二姿态。同样地,在如图5C所示所述第二姿态下,当所述第二部分20受到具有从所述第五端21至所述第六端22的方向上的分量的外力,并且所述外力的分量大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一姿态。如上参照图5A到5C以及图4所已经描述的,所述第一预定条件可以是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条件。
[0075]图6是进一步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0包括两个转动部件组40和50以及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组之间的至少一个非转动部件60。每个所述转动部件组40和50包括至少两个转动部件401、402、501和502。如前所述,所述至少两个转动部件401和402 (或者501和502)的每一个具有一条自身转动轴411和412 (或者511和512),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转动部件401和402 (或者501和502)的各个自身转动轴411和412 (或者511和512)相互平行。同样地,例如,在一个转动部件401上施加的外力在垂直于所述自身转动轴411、且与所述一个转动部件401的外表面相切的方向上的分量大小满足第二预定条件时,所述一个转动部件401能够围绕所述自身转动轴411转动。此外,当在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组的40和50的每一个转动部件上都不存在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外力时,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组的40和50中每一个转动部件的相互之间可能由于阻尼存在而保持相互的稳定,从而保证所述电子设备1的所述第一部分10、所述第二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0076]同样地,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在一个转动部件(例如,转动部件401或501)转动时,其他转动部件(转动部件402或502)相应地转动。此外,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在一个转动部件(例如,转动部件401)转动时,其他转动部件502不转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连接部分30全部由转动部件构成不同,由于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部分30中存在非转动部件60,不论其中转动部件全部为联动转动还是存在非联动转动的转动部件,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第二部分20都不会在整个姿态切换过程中保持整体的相互平行滑动。
[0077]图7A和图7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三姿态的示意图。具体地,图7A图示上述所述连接部分30仅由所述至少三个转动部件301-30n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图7B图示所述连接部分30包括两个转动部件组40和50以及所述两个转动部件组之间的至少一个非转动部件60的第二实施例的情况。如图7A和7B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具有第三姿态,所述第一部分10的第一面100、所述连接部分30的第一面300以及所述第二部分20的第一面200组成第一外表面。在所述第三姿态下,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平面或近似平面。具体地,在所述第一部分10、所述连接部分30以及所述第二部分20厚度严格相同,并且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充分相对转动到其间夹角为180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平面。在所述第一部分10、所述连接部分30以及所述第二部分20厚度存在差别,或者所述第一部分1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之间未充分相对转动,其间夹角小于180度(例如,在175-180度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外表面为近似平面。
[0078]如上文中所述,图3A至图3C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方式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过程的示意图,且图5A至图5C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方式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过程的示意图。可见,尽管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连接部分30的构造不同,但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切换的方式相同。此外,图8A至图8C示出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方式的第一姿态和第三姿态之间切换过程的示意图。在图8A-8C中,并未特别示出连接部分30的具体构造,换言之,在图8A-8C中,连接部分30既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的配置,也可以采用第二实施例的配置。具体地,具体地,图8A图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第三姿态、图8C图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姿态,而图8B则图示所述第三姿态和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过程中的任一姿态。通过图3A至图3C、5A至图5B与图8A至图8C的比较可清楚地看出,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第二方式不同包括: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下所述第二部分的运动方式不同。
[0079]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所述第一方式下和所述第二方式下所述第二部分20的不同的运动方式。
[0080]首先,可以从受力方式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0081]可以通过第一方式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在第二姿态与第一姿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姿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第二部分20受到所述第五端21至所述第六端22的方向上的分量的外力,并且所述外力大小满足第二预定条件,即:所述外力足以使得所述第二部分20经由所述连接部分3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10发生相对滑动,所述电子设备1从所述第二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一姿态。也就是说,此时,通过所述第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