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7406阅读:2140来源:国知局
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银行安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AB门互锁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银行是从事各项金融业务的重要单位,银行网点更是直接进行现金业务的场所,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套安全、有效而且方便的身份鉴别手段,去确认每一位通行者和进入者的身份,确保银行网点免受非法者的侵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全行业标准《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以及《JR/T 0003-2000银行金库》等相关文件的规定:银行营业厅以及金库因该设置双道门,即营业厅以及金库增设一道AB门,做到防止不相关人员尾随或以胁迫方式进入银行重要的场所。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安全性较高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AB门互锁联动装置,其包括安全门体、监控制系统、电源;安全门体包括A门、B门、中转通道;中转通道为矩形筒状;A门、B门分别与中转通道的两端枢接;监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A门闭门感应器、B门闭门感应器、电控锁、身份识别装置、语音提示装置;A门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A门的内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以及一个电控锁;B门的外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B门的内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以及一个电控锁;A门闭门感应器、B门闭门感应器、电控锁、身份识别装置、语音提示装置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相连;A门闭门感应器、B门闭门感应器、语音提示装置均固定设置在中转通道内;控制器与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A门以及B门均开设有透明且密封的观察窗。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中转通道内还设置有摄像头,摄像头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中转通道内还设置有警号,警号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监控制系统还包括功能按键,功能按键设置在安全门体外,功能按键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电源为市电与UPS并联的电源。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进一步设置为:身份识别装置为IC卡读卡器、指纹机、掌纹仪、人脸识别仪、虹膜识别仪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实现了AB门互锁联动,可以观察到中转通道内的情况,可对中转通道内的情况进行记录等,充分保证了安全性;2、可以保证市电停电时,本实用新型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仍可使用一段时间,更加可靠;3、采用了多种识别方式的组合,使身份识别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警号26、语音提示装置27、功能按键28未画出)。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前视图(警号26、语音提示装置27、功能按键28未画出)。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安全门体1;A门11;B门12;中转通道13;观察窗14;监控制系统2;控制器20;A门闭门感应器21;B门闭门感应器22;电控锁23;身份识别装置24;摄像头25;警号26;语音提示装置27;功能按键28;电源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为AB门互锁联动装置,其包括安全门体1、监控制系统2、电源3。

安全门体1包括A门11、B门12、中转通道13。

中转通道13为矩形筒状;A门11、B门12分别与中转通道13的两端枢接。

监控制系统2包括控制器20、A门闭门感应器21、B门闭门感应器22、电控锁23、身份识别装置24、语音提示装置27。

A门11的外侧(即远离中转通道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24,A门11的内侧(即靠近中转通道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24以及一个电控锁23。

B门12的外侧(即远离中转通道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24,B门12的内侧(即靠近中转通道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身份识别装置24以及一个电控锁23。

A门闭门感应器21、B门闭门感应器22、电控锁23、身份识别装置24、语音提示装置27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20相连。A门闭门感应器21为感应A门11状态(打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的传感器;B门闭门感应器22为感应B门12状态(打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的传感器。A门闭门感应器21、B门闭门感应器22、语音提示装置27均固定设置在中转通道13内。语音提示装置27可以是各种喇叭。

控制器20与电源3连接。电源3为整个监控制系统2提供电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需要从A门11进入并从B门12出去时,工作人员先在A门11外侧的通过身份识别装置24验证身份;如果工作人员身份验证通过,A门11外侧的身份识别装置24向控制器20发出信号;如果工作人员身份验证不通过,A门11外侧的身份识别装置24不发出信号。

控制器20接受到A门11外侧的身份识别装置24发出的信号,同时通过B门闭门感应器22检测B门12的状态;如果控制器20通过B门闭门感应器22检测B门12为关闭状态,则控制器20向安装在A门11上的电控锁23发出信号并控制安装在A门11的电控锁23打开,工作人员可以打开A门11并进入到中转通道13中,同时控制器20会向B门12的电控锁23发出锁闭信号(锁闭信号即使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打开电控锁23的信号)。如果控制器20通过B门闭门感应器22检测B门12为打开状态,则控制器20向语音提示装置27发出信号,通过语音提示装置27发出语音提示B门12未关闭,同时控制器20不会向安装在A门11上的电控锁23发出信号,安装在A门11上的电控锁23不会打开。

工作人员打开A门11并进入到中转通道13中并关闭A门11后,控制器20向安装在A门11上的电控锁23发出锁闭信号(锁闭信号即使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打开电控锁23的信号),同时取消向B门12的电控锁23发出锁闭信号。

工作人员先在B门12内侧的身份识别装置24验证身份;如果工作人员身份验证通过,B门12内侧的身份识别装置24向控制器20发出信号;如果工作人员身份验证不通过,B门12内的身份识别装置24不发出信号。

控制器20接受到B门12内的身份识别装置24发出的信号,同时通过A门闭门感应器21检测A门11的状态;如果控制器20通过A门闭门感应器21检测A门11为关闭状态,则控制器20向安装在B门12的电控锁23发出信号并控制安装在B门12上的电控锁23打开,工作人员可以打开B门12并从中转通道13中出去,同时控制器20会向A门11的电控锁23发出锁闭信号(锁闭信号即使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打开电控锁23的信号)。如果控制器20通过A门闭门感应器21检测A门11为打开状态,则控制器20向语音提示装置27发出信号,通过语音提示装置27发出语音提示A门11未关闭,同时控制器20不会向安装在B门12上的电控锁23发出信号,安装在B门12上的电控锁23不会打开。有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实现了AB门互锁联动(即A门11以及B门12不可同时打开),能够保证安全。

当工作人员需要从B门12进入并从A门11返回时,AB门互锁联动装置的工作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同,为了避免重复,以下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A门11以及B门12均开设有透明且密封(即密封A门11或者B门12)的观察窗14。隔着观察窗14可以观察到中转通道13内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安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中转通道13内还设置有摄像头25,摄像头25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20连接。通过摄像头25可以对中转通道13内的情况进行抓拍以及录像,从而可对中转通道13内的情况进行记录,进一步保证了安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中转通道13内还设置有警号26,警号26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20连接。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比如违规操作、暴力入侵等情况),可以通过控制器20向警号26发出信号,使警号26发出警报,进一步保证了安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监控制系统2还包括功能按键28,功能按键28设置在安全门体1外,功能按键28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20连接。在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需要其他人员能直接通过安全门体1的情况)通过功能按键28可以控制控制器20,从而控制AB门互锁联动装置,比较方便。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为进一步优化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电源3为市电(220V、50HZ)与UPS(不间断电源)并联的电源。可以保证市电停电时,本实用新型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仍可使用一段时间,更加可靠。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为进一步优化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身份识别装置24为IC卡读卡器、指纹机、掌纹仪、人脸识别仪、虹膜识别仪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所有识别方式的身份识别均验证身份通过,身份识别装置24才给出验证身份通过的信号,这样使身份识别更加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实现了AB门互锁联动,可以观察到中转通道13内的情况,可对中转通道13内的情况进行记录等,充分保证了安全性;可以保证市电停电时,本实用新型的AB门互锁联动装置仍可使用一段时间,更加可靠;采用了多种识别方式的组合,使身份识别更加可靠。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