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85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锁与解锁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疗模拟控制盒普遍使用10线控制,其中2线用来电源和地,其它为8根控制4电机的上升与下降,因此无多余线用来控制锁的功能,如果要实现一键全锁锁定与解锁,需单独增加相应的线路来实现。这无疑需增加或改造原来无锁应用条件,给现有的线路升级带来麻烦,另外还将增加改造的成本,如果在原来无锁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带锁的手柄或者控制装置,该套系统将增加一键带锁功能,如果在该系统的多个地方增加多个带锁手柄或者控制装置,该套系统将实现不同地方控制锁定与解锁功能。

如果其它非10线的控制盒要实现一键锁模拟控制盒装置,也可利用相同方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旨在解决解决一键控制锁与解锁结构复杂,操作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所述模拟控制盒装置包括模拟控制盒,与模拟控制盒连接的传动器,及与模拟控制盒连接的手柄,所述模拟控制盒包括电路结构,所述电路结构包括供电模块、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定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上电时序发生模块、锁/解锁模块、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及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定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上电时序发生模块、锁/解锁模块、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及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定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锁/解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感器驱动模块;

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将电压转换成各个模块所需要的各种电压;

所述定时模块用于提供定时脉冲,所述定时脉冲用于按键按下后发送固定时间的脉冲,以同步其它控制设备;

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是用于将所产生锁与解锁时序发送至其它控制设备,实现锁与解锁同步功能,由于全锁状态时,各传动器驱动模块上连接的传动器通道上会加电,故各传动器通道上电平状态为高,当时序发送接收模块收到由按键触发,并转换为定时脉冲发送过来的脉 冲信号时,由时序发送和接收模块发送出去,实现对其它控制设备的同步作用,当其它控制设备或者控制装置发送同步脉冲信号,也将通过时序发送和接收模块接收同步信号,传送到逻辑控制模块,实现锁与解锁功能;

所述锁/解锁模块用于将逻辑控制模块传送的锁与解锁控制信号转换为全通道高电平锁状态或全通道高电平断开解锁状态,并在发送给锁/解锁控制电路来进行锁和解锁操作;

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用于处理外部接收到的同步信号,以及按键信号转换为锁与解锁的逻辑控制信号,当上电时,逻辑控制模块收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产生的信号,经逻辑控制模块转换为锁定状态信号,当有按键按下时,逻辑控制模块收到按键按下的信号,经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后,转换为逻辑控制信号,控制锁/解锁模块的状态,当有外部控制设备发送过来的锁/解锁信号时,逻辑控制模块接收到相应信号,将其转换为锁与解锁状态信号;

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用于产生上电时默认的锁的时序控制,实现上电锁的功能,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由逻辑控制模块的触发状态决定,上电时序发生模块在供电模块提供电压时,产生相应的时序信号给逻辑控制模块,使逻辑控制模块在上电时输出锁定状态,实现锁定功能;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用于实现按键消抖以及状态更新,当按键按下时,需要将按键信号转换为脉冲控制信号发送到逻辑控制模块,由于逻辑控制信号采样时间短,如果有干扰信号,必将产生误动作,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利用积分电路充电与放电电路特性,外加独立控制器件,实现按键的操作;

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用于实现无锁定状态时,各传动器驱动模块上的传动器通道的独立运行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5、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4、三极管Q100、三极管Q101、二极管D46、稳压二极管Z2及稳压二极管Z100,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及所述电容C5并联在一起,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及所述电容C5并联在一起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1的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6的阴极及电阻R10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6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电阻R10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0的基极及所述稳压二极管Z100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Z100的阳极连接GND,所述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及电阻R104的一端,所述电阻R10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1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Z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Z2的阳极连接GND,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所述定时模块、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及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包括电容C6、电容C8、电容C9、电阻R11、电阻R12、反相器U1-C、反相器U1-D及触发器U2-B,所述电容C8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所述触发器U2-B的VCC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所述锁/解锁模块及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所述触发器U2-B的GND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及GND,所述电阻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入端5,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入端5,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出端6连接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入端9,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出端8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GND。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定时模块包括电容C7、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二极管D47、二极管D52、三极管Q9级三极管Q10,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及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一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2的阴极连接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所述电阻R23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7的阴极及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7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7的阳极及所述电阻R25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包括电阻R10、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二极管D48、三极管Q6及三极管Q7,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及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GND,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8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及所述逻辑控制模块,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GND。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包括开关S1、开关S2、电阻R7、电阻R8、电容C4、反相器U1-A及反相器U1-B,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开关S1的连接端1,所述开关S1的连接端2连接所述开关S2的连接端1,所述开 关S2的连接端2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A的输入端,所述反相器U1-A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52的阴极及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及所述逻辑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锁/解锁模块包括触发器U2-A,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触发器U2-A的PR端,所述触发器U2-A的CK端分别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所述触发器U2-A的CLR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出端,所述触发器U2-A的Q端连接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逻辑控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9、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50、发光二极管LED2、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5及控制接口J3,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GND,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46阳极、控制接口J3的J3-2端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一端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输入端2,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输出端1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0、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GND,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4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4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 J3-3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3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4端,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5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5端,所述二极管D36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7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7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6端,所述二极管D38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9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7端,所述二极管D40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1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8端,所述二极管D4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3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9端,所述二极管D4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0端及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1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2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3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4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5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6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7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8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9端及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0端连接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包括开关S7、开关S8、开关S9、开关S10、开关S11、开关S12、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83、电阻R84、电阻R85、电阻R86、电阻R87、电阻R88、电阻R89、电阻R90、电阻R91、电阻R92、电阻R93、电阻R94、电阻R95、电阻R96、电阻R97、电阻R98、电阻R100、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3及通讯接口J4,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2端分别连接所述开关S7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8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9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10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11的输入端1及所述开关S12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7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7的一端、所述电阻R38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一端、所述电阻R40的一端、所述电阻R41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 J4-8端,所述开关S8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2的一端、所述电阻R43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7的一端、所述电阻R48的一端、所述电阻R49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7端,所述开关S9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6的阳极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6端,所述开关S10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6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4的阳极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5端,所述开关S11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7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7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3的一端、所述电阻R84的一端、所述电阻R85的一端、所述电阻R86的一端、所述电阻R87的一端、所述电阻R88的一端、所述电阻R89的一端、所述电阻R90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4端,所述开关S12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8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8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1的一端、所述电阻R92的一端、所述电阻R93的一端、所述电阻R94的一端、所述电阻R95的一端、所述电阻R96的一端、所述电阻R97的一端、所述电阻R98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3端,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7的阴极、所述电阻R83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10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0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8的阴极、所述电阻R84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9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9的阴极、所述电阻R85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8端,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0的阴极、所述电阻R86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7端,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1的阴极、所述电阻R87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6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2的阴极、所述电阻R88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5端,所述电阻 R4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7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3的阴极、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4端,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4的阴极、所述电阻R90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3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0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00的一端,所述电阻10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2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2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10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1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1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1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端及GND。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传动器至少为四个,所述手柄至少为两个,所述手柄可为带锁手柄或不带锁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在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简单实用的一键锁定与解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供电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定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时序发送接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锁/解锁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逻辑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逻辑控制模块的控制接口电路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传动器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图1;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传动器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图2;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传动器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图3;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的模拟控制盒的传动器驱动模块的通讯接口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

图1-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所述模拟控制盒装置包括模拟控制盒,与模拟控制盒连接的传动器,及与模拟控制盒连接的手柄,所述模拟控制盒包括电路结构,所述电路结构包括供电模块、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定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上电时序发生模块、锁/解锁模块、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及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定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上电时序发生模块、锁/解锁模块、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及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定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锁/解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感器驱动模块;

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将电压转换成各个模块所需要的各种电压;

所述定时模块用于提供定时脉冲,所述定时脉冲用于按键按下后发送固定时间的脉冲,以同步其它控制设备;

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是用于将所产生锁与解锁时序发送至其它控制设备,实现锁与解锁同步功能,由于全锁状态时,各传动器驱动模块上连接的传动器通道上会加电,故各传动器通道上电平状态为高,当时序发送接收模块收到由按键触发,并转换为定时脉冲发送过来的脉冲信号时,由时序发送和接收模块发送出去,实现对其它控制设备的同步作用,当其它控制设备或者控制装置发送同步脉冲信号,也将通过时序发送和接收模块接收同步信号,传送到逻辑控制模块,实现锁与解锁功能;

所述锁/解锁模块用于将逻辑控制模块传送的锁与解锁控制信号转换为全通道高电平锁状态或全通道高电平断开解锁状态,并在发送给锁/解锁控制电路来进行锁和解锁操作;

所述逻辑控制模块用于处理外部接收到的同步信号,以及按键信号转换为锁与解锁的逻辑控制信号,当上电时,逻辑控制模块收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产生的信号,经逻辑控制模块转换为锁定状态信号,当有按键按下时,逻辑控制模块收到按键按下的信号,经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后,转换为逻辑控制信号,控制锁/解锁模块的状态,当有外部控制设备发送过来的锁/解锁信号时,逻辑控制模块接收到相应信号,将其转换为锁与解锁状态信号;

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用于产生上电时默认的锁的时序控制,实现上电锁的功能,上电时序发生模块由逻辑控制模块的触发状态决定,上电时序发生模块在供电模块提供电压时,产生相应的时序信号给逻辑控制模块,使逻辑控制模块在上电时输出锁定状态,实现锁定功能;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用于实现按键消抖以及状态更新,当按键按下时,需要将按键信号转换为脉冲控制信号发送到逻辑控制模块,由于逻辑控制信号采样时间短,如果有干扰信号,必将产生误动作,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利用积分电路充电与放电电路特性,外加独立控制器件,实现按键的操作;

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用于实现无锁定状态时,各传动器驱动模块上的传动器通道的独立运行的控制。

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5、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4、三极管Q100、三极管Q101、二极管D46、稳压二极管Z2及稳压二极管Z100,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及所述电容C5并联在一起,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及所述电容C5并联在一起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1的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100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6的阴极及电阻R10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6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电阻R10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0的基极及所述稳压二极管Z100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Z100的阳极连接GND,所述三极管Q100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及电阻R104的一端,所述电阻R10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1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Z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Z2的阳极连接GND,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所述定时模块、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及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

所述上电时序发生模块包括电容C6、电容C8、电容C9、电阻R11、电阻R12、反相器U1-C、反相器U1-D及触发器U2-B,所述电容C8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所述触发器U2-B的VCC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所述锁/解锁模块及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所述触发器U2-B的GND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及 GND,所述电阻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入端5,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入端5,所述反相器U1-C的输出端6连接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入端9,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出端8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GND。

所述定时模块包括电容C7、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二极管D47、二极管D52、三极管Q9级三极管Q10,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及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26的一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2的阴极连接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所述电阻R23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7的阴极及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7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7的阳极及所述电阻R25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

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包括电阻R10、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二极管D48、三极管Q6及三极管Q7,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及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GND,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8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及所述逻辑控制模块,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GND。

所述按键与防抖消除模块包括开关S1、开关S2、电阻R7、电阻R8、电容C4、反相器U1-A及反相器U1-B,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开关S1的连接端1,所述开关S1的连接端2连接所述开关S2的连接端1,所述开关S2的连接端2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及GND,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A的输入端,所述反相器U1-A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52的阴极及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锁/解锁模块及所述逻辑控制模块。

所述锁/解锁模块包括触发器U2-A,所述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触发器U2-A的PR端,所述触发器U2-A的CK端分别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连接所述逻辑控制模块,所述触发器U2-A的CLR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D的输出端,所述触发器U2-A的Q端连接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

所述逻辑控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9、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50、发光二极管LED2、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5及控制接口J3,所述触发器U2-A的D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GND,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及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46阳极、控制接口J3的J3-2端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一端及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输入端2,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输出端1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0、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GND,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4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4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3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3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4端,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5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5端,所述二极管D36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7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7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6端,所述二极管D38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9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7端,所述二极管D40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1的阴极,所述二极 管D41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8端,所述二极管D42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3的阴极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9端,所述二极管D4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0端及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1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反相器U1-B的输出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2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3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4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5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6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7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8端、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9端及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0端连接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

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包括开关S7、开关S8、开关S9、开关S10、开关S11、开关S12、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83、电阻R84、电阻R85、电阻R86、电阻R87、电阻R88、电阻R89、电阻R90、电阻R91、电阻R92、电阻R93、电阻R94、电阻R95、电阻R96、电阻R97、电阻R98、电阻R100、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3及通讯接口J4,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2端分别连接所述开关S7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8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9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10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11的输入端1及所述开关S12的输入端1,所述开关S7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3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3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7的一端、所述电阻R38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一端、所述电阻R40的一端、所述电阻R41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8端,所述开关S8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4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2的一端、所述电阻R43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7的一端、所述电阻R48的一端、所述电阻R49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7端,所述开关S9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5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2的阳极、所述二 极管D2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6的阳极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6端,所述开关S10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6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8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9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34的阳极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5端,所述开关S11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7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7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3的一端、所述电阻R84的一端、所述电阻R85的一端、所述电阻R86的一端、所述电阻R87的一端、所述电阻R88的一端、所述电阻R89的一端、所述电阻R90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4端,所述开关S12的输出端2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18的阳极及所述二极管D10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8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1的一端、所述电阻R92的一端、所述电阻R93的一端、所述电阻R94的一端、所述电阻R95的一端、所述电阻R96的一端、所述电阻R97的一端、所述电阻R98的一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的J4-3端,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7的阴极、所述电阻R83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10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0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8的阴极、所述电阻R84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9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9的阴极、所述电阻R85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8端,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0的阴极、所述电阻R86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7端,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3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1的阴极、所述电阻R87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6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2的阴极、所述电阻R88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5端,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7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3的阴极、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4端,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4的阴极、所述电阻R90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9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3端,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9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0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2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00的一端,所述电阻100的另一端分 别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2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2端及所述通讯接口J4-10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1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1端,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1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接口J3的J3-1端及GND。

所述传动器至少为四个,所述手柄至少为两个,所述手柄可为带锁手柄或不带锁手柄。

传统手柄按键实现的功能为传统4个传动器的上升和下降和2个按键的锁定与解锁,4个传动器的上升和下降分别为1Up、1Down、2Up、2Down、3Up、3Down、4Up、4Down。2个按键的锁定与解锁为当两个按键同时按下时,可以锁定4个传动器,或者当2个按键同时按下时,可以解锁4个传动器。所述传动器驱动模块主要是通过锁/解锁模块控制,实现未解锁时,8个按键按下时驱动相关传动器上升与下降,当需要锁定时,产生上电锁定时序或者锁定与同步时序,从而实现对4个传动器的锁定。

当同一传动器同时收到上升与下降信号时,即同时给1Up、1Down同时给电时,该传动器将被锁定,不动作,同样当给2Up、2Down、3Up、3Down、4Up、4Down同时给电时,该通道也不会动作,通过锁/解锁模块控制8个模拟通道全部加电的方式实现对传动器锁定的控制,使得逻辑控制模块在任一时刻只要有锁定按键被触发,所有8个通道将收到锁定电压而将该8个通道锁定,或者8个通道同时收到解锁电压而将8个通道解锁。当有任何一个手柄施加8通道锁定电压时其它手柄或者控制器都将被锁定,因此实现一个地方手柄锁定,其它地方手柄也同时被锁定。当整个系统上电时,供电模块将电压转换为其它模块所需电压。同时上电时序信号模块产生逻辑控制模块所需的逻辑时序,使上电时逻辑控制模块输出锁控制信号,锁/解锁模块输出各通道高电平电压,此时将各通道锁定,锁定状态LED显示灯亮。当按下解锁键时,锁/解锁控制电路收到状态翻转信号,锁/解锁控制电路状态翻转,发出解锁信号,状态改变,撤销高电平电压,通道由按键驱动信号控制。另外,按下解锁键时,信号一方面送给锁/解锁控制电路,实现锁/解锁控制电路状态翻转,另一方面送给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将按键解锁信号送给另外的手柄或控制器,实现信号的同步。当另一手柄或者控制器收到发送过来的同步解锁信号时,解锁该手柄或控制器,实现全部解锁功能。

减少一根独立同步锁与解锁线的使用。减少一根独立同步锁与解锁线的使用不仅能兼容原来无锁功能电路,而且能减少升级改造成本。所述时序发送接收模块需复用一根通道线,其作用在于需用该通道控制线实现信号的同步,该改进在于改进该通道功能,增加电阻上拉,增加上拉电阻的功能在于,在发送低脉冲同步时序时,使该通道能传送相关时序,达到在其它手柄或者控制器解锁和锁定功能。

传动器用于控制医疗护理器械中工作台的升降,当使用两个带锁手柄时,两个带锁 手柄时通过T型先进行连接,所述传动器通过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进行控制,实现对模拟控制盒的控制以及对传动器的控制。当整套系统开始供电时,模拟控制盒提供电源给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此时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同时上电,上电时序模块给逻辑控制模块提供上电时序,默认为锁状态,此时,T型线上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锁和锁/解锁模块同时输出高电平,所有通道为高电平电压,实现上电锁状态。当需要解锁时,例如按下带锁手柄1解锁信号,带锁手柄1收到自身解锁信号,撤销高电平,实现自身解锁,此时手柄2还处于未解锁状态,T型线上还处于高电平状态,利用其中一根为上拉状态通道,带锁手柄1按下解锁同步的信号通过时序发送接收模块将解锁信号通过上拉状态通道发送到带锁手柄2,带锁手柄2的时序发送和接收模块收到解锁信号,带锁手柄2解锁,此时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能实现对模拟控制盒的控制。当需要锁定时,例如按下带锁手柄1的锁定信号,带锁手柄1逻辑控制模块收到自身发来的锁定信号,锁/解锁模块发出高电平,此时T型线上所有通道收到高电平状态,此时时序发送接收模块收到定时模块发送过来的低脉冲定时信号,通过具有上拉状态通道发送到带锁手柄2,此时带锁手柄2收到带锁手柄1发送过来的同步锁定信号,带锁手柄2实现锁定。由于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功能结构相同,故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调换操作,效果也相同。

当增加一个不带锁手柄3,此时T型线需使用X型线,以便多一个端口给不带锁手柄3使用,由于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的具体实施方式已经描述过,当需要锁定与解锁状态时,可以在带锁手柄1和带锁手柄2上控制,当为解锁状态时,此时带锁手柄1、带锁手柄2、不带锁手柄3均可以操作。

一键锁与解锁的模拟控制盒装置在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简单实用的一键锁定与解锁。

图1-14中所提及的序号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L15、L16、L17、L18、L19、L20、L21、L22、L23、L24、L25均与其相同的序号连接,所述的整个电路中还存在有多个测试点,但是图中只显示一个TP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