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智能入住网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7728发布日期:2018-11-27 22:38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酒店管理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酒店智能入住网络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客人到酒店入住基本都要经过前台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办理包括登记、上传身份证,交押金、开收据、开房卡等等,多人同时办理会耗时很久;而且房卡的存在不能保证实际入住人与办理入住的人为同一人,另外退房时仍需等待。

现有技术中的酒店入住自助机的出现也只是缓解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人多排队的问题,若是制作房卡依然存在办理跟实际入住非同一人的问题。

上述缺陷,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酒店智能入住网络平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方面,酒店智能入住网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端、网络平台及酒店端,所述用户端连接所述网络平台,所述网络平台连接所述酒店端;

所述用户端包括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内部设有触摸显示屏、摄像头以及终端指纹识别器,所述智能终端与银联系统连接;

所述网络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服务器,所述网络平台服务器连接所述智能终端;

所述酒店端包括酒店服务器和客房门禁终端,所述酒店服务器与所述网络平台服务器、所述客房门禁终端连接,所述酒店服务器还连接所述银联系统和公安系统,所述客房门禁终端还与所述网络平台服务器连接,所述客房门禁终端包括电子锁和客房指纹识别器。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平台服务器后台安装有面部识别模块,所述面部识别模块与所述公安系统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房门禁终端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客房门禁终端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酒店服务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客房WIFI和酒店无线网络。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酒店服务器置于酒店前台。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智能终端、网络平台及酒店的客房门禁终端相互通信,实现用户自助选择并入住酒店,避免多人排队的情况;同时通过智能终端和酒店端的指纹识别模块保证了预定酒店和入住酒店的为同一人,确保了入住人员信息安全;整个系统组成简单,成本低,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酒店智能入住网络平台,包括用户端、网络平台及酒店端,用户端连接网络平台,网络平台连接酒店端,每个会员酒店通过酒店客户端独立管理自家酒店并发布相关客房信息,经网络平台审核后公开。

用户端包括智能终端(优选为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内部设有触摸显示屏、摄像头以及终端指纹识别器(本实施例中为手机指纹识别器),智能终端与银联系统连接,用户通过移动支付手段支付房费。终端指纹识别器用以上传用户的指纹信息,摄像头用以拍摄用户身份证及录制身份证明视频,保证入住人员与预定房间人员的一致性。

网络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服务器,网络平台服务器连接智能终端。网络平台服务器后台安装有面部识别模块,面部识别模块与公安系统连接,用以验证用户上传的持证视频中持证人与身份证照片是否相符,确保了入住人员的信息安全。

酒店端包括酒店服务器和客房门禁终端。酒店服务器(酒店管理者可向网络平台上传客房信息)与网络平台服务器、客房门禁终端连接,酒店服务器还连接银联系统和公安系统;客房门禁终端还与网络平台服务器连接,客房门禁终端包括电子锁和客房指纹识别器。

客房门禁终端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客房门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酒店服务器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客房WIFI和酒店无线网络,客房门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酒店服务器和网络平台服务器建立通信,可接收网络平台服务器发来的指纹信息作为开锁的“钥匙”,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入住。

另外客房门禁终端还与网络平台服务器直接连接,网络平台服务器直接将用户的指纹信息发送到客房门禁终端,不经过酒店端服务器,仅反馈一个成功信号给酒店端服务器,显示指纹信息发送成功,用户可随时入住。

优选的,酒店服务器置于酒店前台,前台可对锁进行管理,组建局域网、分配IP地址、通讯断开报警等等,接收网络平台发送的用户指纹信息,操作更加方便,入住和退房更加便利。

面部识别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均为现有技术中成熟的信号处理模块,此处不再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赘述;网络平台服务器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云处理平台服务器即可。

用户通过客房门禁终端进行身份认定并入住房间,退房时也只需在智能终端上操作,点击退房即可。全程无感、操作方便,无需经过前台繁琐的手续,不用耗时等待。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