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7137发布日期:2018-11-30 19:20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融机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



背景技术:

在开发一款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时,硬币从清分机出来后再进行包装作业,由于硬币清分速度高于硬币包装速度,需要追加硬币包装料斗处的硬币进行监控,当监控到硬币满时反馈信号使清分机停止作业,防止硬币溢出。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包装机料斗处追加金属接近传感器,通过PLC等电器元器件与硬币清分机进行通信,从而控制清分机在包装机料斗满时停机。

但其也存在以下问题点:

1、需要追加PLC、AC/DC电源、转换基板、金属接近传感器、转换线束等电器部品及其固定方式;

2、由于要实现多个清分料斗出币口共通监控,金属接近传感器的配置需考虑不同出币口的堆集差异;

3、硬币的撞击对树脂传感器易造成磨损;

4、考虑到金属接近传感器的安装,对硬币包装机的容量有大幅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包括清分机、包装机,所述的清分机包括具有硬币出口的清分料斗、所述的包装机具有硬币入口的包装料斗,所述的清分料斗的硬币出口与所述的包装料斗的硬币入口相连通,所述的一体机还包括用于检知所述的包装料斗内硬币容量的检知机构,所述的检知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的清分料斗上的接地金属片和检知金属片、回路基板,所述的接地金属片与所述的检知金属片绝缘,所述的检知金属片与所述的回路基板相连接并伸入至所述的包装料斗内。

优选地,当所述的检知金属片与所述的包装料斗内的硬币相接触,所述的回路基板导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清分机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的清分机清分动作的清分控制系统,所述的回路基板与所述的清分控制系统相连接,当所述的回路基板导通,所述的清分控制系统停止清分动作。

优选地,所述的清分料斗采用塑料材质。

优选地,所述的接地金属片连接在所述的清分料斗的上部,所述的检知金属片连接在所述的清分料斗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的检知金属片伸入至所述的包装料斗内的一端位于所述的包装料斗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的检知金属片通过感应片与所述的回路基板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包装料斗采用金属材质。

优选地,所述的清分料斗设置在所述的包装料斗的上方,所述的清分料斗的硬币出口正对所述的包装料斗的硬币入口。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不需要追加PLC、AC/DC电源、转换基板、金属接近传感器、转换线束等电器部品,仅追加金属检知板即可,接通回路留用原清分机料斗的检知回路即可;

2、金属检知板固定在带硬币出口的清分料斗上,更换清分料斗调整清分币种时可随同调整;

3、金属检知板无电子部品,耐磨损;

4、金属检知板安装高度更高,料斗容量也可大大提高;

5、更加灵活的实现了硬币满检知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清分料斗、包装料斗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清分料斗的示意图一;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清分料斗的示意图二。

其中:1、清分料斗;10、硬币出口;2、包装料斗;20、硬币入口;30、接地金属片;31、检知金属片;32、感应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硬币清分包装一体机,包括清分机、包装机,如图1所示:清分机包括具有硬币出口10的清分料斗1、包装机具有硬币入口20的包装料斗2以及用于控制清分机清分动作的清分控制系统,清分料斗1设置在包装料斗2的上方,清分料斗1的硬币出口20正对包装料斗2的硬币入口20,使得清分料斗1的硬币出口10与包装料斗2的硬币入口20相连通,完成清分的硬币顺势进行包装。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体机还包括用于检知包装料斗2内硬币容量的检知机构,检知机构包括连接在清分料斗1上的接地金属片30和检知金属片31、回路基板(图中未示出)。其中:

接地金属片30连接在清分料斗1的上部并与清分机的地相连,检知金属片31连接在清分料斗1的下部,清分料斗1采用塑料材质,使得位于清分料斗1上下的接地金属片30与检知金属片31实现绝缘;检知金属片31通过感应片32与回路基板相连接,检知金属片31伸入至包装料斗2内,并且其伸入至包装料斗2内的一端位于包装料斗2的中部,以便更好的与包装料斗2内的硬币进行接触。回路基板与清分控制系统相连接。

包装料斗2采用金属材质,便于硬币的导电。

这样,工作时可以利用金属硬币导电的原理,当清分料斗1落入包装料斗2内的硬币装满时,检知金属片31与包装料斗2内的硬币相接触,回路基板检知到接通信号并导通,清分控制系统停止清分动作,从而避免包装料斗2内的硬币溢出。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