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912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儿童安全保护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拐卖儿童现象久经打击而不绝,从个人分散作案到团体作案,从境内作案到跨国作案,从偷蒙拐骗到明目张胆地跟踪抢夺,手法层出不穷,性质恶劣,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公园广场等地方,看似热闹安全,却容易使一些家长放松对儿童的看护,儿童走失、儿童被拐现象在这些看似安全的地方时有发生。儿童一旦在这种公共场所走失或被拐,常规寻找方法是到公共场所的监控室看监控录像,或者播报寻人广播,但由于人流密集,都不容易收到回应。且由于公共场所出入口繁多,家长甚至难以知道儿童是否已被带离公共场所。若儿童真的已被带离公共场所,则寻找难度极大,随着时间流逝,儿童被找回的几率也会降低。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针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提高儿童外出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安全监测方法,用于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

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记录现场情况信息及异常情况信息;

所述特征信息组包括已经登记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至少一个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是否有儿童进入图像获取设备的图像获取镜头中;

若有,则实时获取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若没有,则不进行操作;

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实时陪同人;

若是,则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若否,则将该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

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形成实时信息组。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儿童旁边是否有只有一个实时陪同人;

若是,则实时获取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若否,则识别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若识别成功,则获取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若识别失败,则发送提示信息,要求除了该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外的其他人员远离,并重新识别。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集登记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得到特征信息组;

将特征信息组存储在数据库中。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只有一个,则将该陪护人设定为初始陪护人;

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有多个,则发送设置初始陪护人的请求,并根据该请求的反馈信息设置初始陪护人;

所述初始陪护人具有删除该儿童的陪护人信息的权限。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还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该儿童是否新增加陪护人信息;

若是,则发送通知信息给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并询问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是否同意增加;若同意,则在该儿童对应的特征信息组中新建新增陪护人的信息;若不同意,则提示操作失败并显示失败理由。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集儿童的陪护人的验证信息,并将该验证信息与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对应的特征信息组绑定。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若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将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至少一个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一一对比;

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其中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匹配,则没有异常;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任何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均不匹配,则发生第一异常情况。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若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若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将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与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对比,若两者差异在设定范围内,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中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若两者差异超出设定范围,则发生第二异常情况;

若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发生第三异常情况。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或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则采取安全处理;

所述安全处理包括启动物理拦截,拦截该实时信息组对应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是否触发求救按钮;

若是,则发出警报声,同时通知工作人员;

若否,则不进行操作。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异常情况,包括记录发生异常的日期、时间、地点、与该异常对应的实时信息组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发生第一异常情况,向被拦截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发送提示信息,并要求提供验证信息;

若接收到验证信息,则校验验证信息是否正确,若正确,则解除拦截,并通知该儿童的陪护人;若没有收到验证信息或验证信息错误,则采取紧急处理,同时记录发生该异常情况接收得到的验证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紧急处理包括:发送信息至陪护人、发出警报声、拨打报警电话、通知工作人员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发生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且没有触发求救按钮,则解除物理拦截。

所述的安全监测方法,其中,所述验证信息包括电话号码信息、密码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虹膜纹路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安全监测装置,用于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其中,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

对比判断模块:用于接收获取模块所获取得到的实时信息组,并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模块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记录模块:用于记录保存获取模块所获取的信息,同时记录对比判断模块所判断得到的异常情况信息;

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特征信息组信息,所述特征信息组包括已经登记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至少一个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

获取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有儿童进入图像获取设备的图像获取镜头中,若有,则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实时获取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若没有,则不进行操作;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实时陪同人;若是,则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若否,则发送空白信息给获取模块,获取模块将该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

第一关联模块:用于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形成实时信息组。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

距离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识别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识别成功后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获取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一提示模块:用于在距离检测模块检测识别失败时,发送提示信息,要求除了该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外的其他人员远离。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

采集登记模块:用于采集登记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同时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二关联模块:用于将采集登记模块采集登记得到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得到特征信息组并将特征信息组存储在数据库模块中。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采集登记模块还包括:

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用于设定儿童的初始陪护人,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只有一个,则将该陪护人设定为初始陪护人;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有多个,则发送设置初始陪护人的请求,并根据该请求的反馈信息设置初始陪护人;

所述初始陪护人具有删除该儿童的陪护人信息的权限。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采集登记模块还包括:

信息发送和反馈模块:用于向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发送信息并接收儿童的初始陪护人的反馈信息;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接收到该儿童新增加陪护人信息,则信息发送和反馈模块发送通知信息给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并询问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是否同意增加;若同意,则通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在该儿童对应的特征信息组中新建新增陪护人的信息;若不同意,则通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提示操作失败并显示失败理由。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特征信息组还包括儿童的陪护人预先设置的验证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对比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查找对比模块,用于查找或对比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二查找对比模块,用于查找或对比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和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所述第一查找对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模块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若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第二查找对比模块将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至少一个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一一对比;

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对比后发现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其中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匹配,则没有异常;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对比后发现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任何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均不匹配,则发生第一异常情况。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

数据修正模块,用于对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

若第一查找对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第二查找对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模块中查找是否含有该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一查找对比模块将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与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对比,若两者差异在设定范围内,则通知数据修正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模块中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若两者差异超出设定范围,则发生第二异常情况;

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发生第三异常情况。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拦截机构,用于在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或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时,拦截实时信息组对应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求救按钮、求救检测模块和警报模块;

所述求救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是否触发求救按钮;

所述警报模块用于在触发求救按钮时发出警报声,同时通知工作人员。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记录模块记录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或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时的日期、时间、地点、与该异常对应的实时信息组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提示模块、验证信息校验模块和通知模块;

第二提示模块:用于在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时,向被拦截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发送提示信息,请求提供验证信息:

验证信息校验模块:用于接收并校验验证信息是否正确,若正确,则通知拦截机构解除拦截,并通过所述通知模块通知该儿童的陪护人;若没有收到验证信息或验证信息错误,则通知模块采取紧急处理,同时通知记录模块记录发生该异常情况接收得到的验证信息。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通知模块采取紧急处理包括:发送信息至陪护人、发出警报声、拨打报警电话、通知工作人员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验证信息包括电话号码信息、密码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虹膜纹路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安全监测装置,其中,还包括一方便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通过的专用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安全监测方法和装置,将儿童与监护人的脸部特征进行捆绑识别,能够快速发现异常并采取处理,安全系数高,对儿童出行安全具有很大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实施例1中对数据库信息录入时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步骤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步骤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步骤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步骤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步骤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步骤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模块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模块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模块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模块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模块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模块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模块框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7的模块框图。

图20是本发明所遇到的异常情况的安全机制说明情况表格。

图21是本发明验证信息验证情况说明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监测方法,用于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参见图1,包括以下步骤:

S100: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

S200: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S300:记录现场情况信息及异常情况信息。

其中步骤S200中,特征信息组包括已经登记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至少一个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全监测方法,针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有别于传统的监控方法。具体为,传统的监控方法是对单个对象进行识别监控(只进行监控,并不能实时判断是否异常),而由于一些大商场等公共场所人流量大,人群密集,传统的这种单个体、无区分、无判断的识别方式存在难以识别(即数据错误率高)、数据量大的情况,因此当需要在这种错误率高、体量大的数据中找出某一个识别对象,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例如某儿童走失后(或被拐卖),利用传统的这种单个体、无区分识别方式难以追回该失踪儿童,即使该失踪儿童已经被拍摄记录并存储在数据存储单元中,也难以从数据存储单元中查找得到该儿童的数据影像。反观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方式,对儿童其实时陪同人同时识别,并且利用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识别数据进行捆绑查找,实时对比并记录,甚至对于经过系统判断为异常情况的数据进行重点记录处理。这种方式,一方面减小了数据的体量,同时本方法是对于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信息进行记录的,因此保证数据存储单元中的信息都是关键信息,在体量较小的关键信息中查找某一信息,其效率和成功率都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本方法在数据记录的同时,已经对该数据进行一个实时的判断,即被记录的数据又进一步被分为正常数据和异常数据两种,而实际查找时,优先对异常数据进行查找,进一步提高了查找的效率。例如某儿童走失后(或被拐卖),当该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该实时陪同人并不是该儿童的父母、亲戚或及其朋友)的图像被获取后,系统实时进行判断,发现该情况属于异常情况,进行异常情况记录;当该儿童的父母报警后,工作人员可以迅速的优先排查异常情况数据记录,快速的找到记录该失踪儿童的信息,再采取分析和行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失踪儿童的寻找追踪效率,有效提高出行儿童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实时对比获取的数据,判断其是否发生异常,本实施例的方法需要提前构建一个数据库,用于存储特征信息组数据。实际应用中,获取并存储特征信息组数据以构建数据库的方法多种多样,本实施例提出其中一种方法并加以说明。当然,利用其他已知的方法得到本安全监测方法所需要的数据库的也是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的,参见图4,包括以下步骤:

A100:采集登记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A200: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A300: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得到特征信息组。

A400:将特征信息组存储在数据库中。

可以看出,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相互关联形成特征信息组并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这种方式,跟步骤S100中获取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对应,有助于系统快速查找对比,确认获取得到的实时信息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即与数据库中所记载的特征信息组不匹配的情况)。

进一步的,采集儿童的陪护人的验证信息,并将该验证信息与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对应的特征信息组绑定。该验证信息是用于对儿童的实时陪同人进行验证,具体为,实时向儿童的实时陪同人要求提供验证信息,并将得到的验证信息与记录在数据库中的验证信息进行配对,以验证儿童的实时陪同人是否存在异常。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实施例1的进一步细化方案,实施例1中步骤S100记载: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具体的,参见图2,包括以下步骤:

S110:判断是否有儿童进入图像获取设备的图像获取镜头中。

S120:若有,则实时获取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S130:若没有,则不进行操作。

S140: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实时陪同人。

S150:若是,则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S160:若否,则将该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

S170: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形成实时信息组。

当儿童走散时,儿童自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对于本发明而言,是一种异常情况,因此需要被着重记录。为此,本实施例设置一个空白信息,让儿童单独的影像被记录时,自动的将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该空白信息默认与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组的任何信息都不匹配,因此带有空白信息的实时信息组必然作为异常情况被记录。当工作人员需要寻找走失的儿童时,直接优先查询异常信息即可快速找到走失儿童的信息。

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的进一步细化方案,考虑到在步骤S150中,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时,儿童周围有多个成年人,无法判断哪一个人是该儿童的实时陪同人,因此在识别时需要进行提醒,参见图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51:检测儿童旁边是否有只有一个实时陪同人。

S152:若是,则实时获取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S153:若否,则识别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

S154:若识别成功,则获取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S155:若识别失败,则发送提示信息,要求除了该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外的其他人员远离,并重新识别。

实施例4: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在获取并存储特征信息组数据以构建数据库时,为了提高本方法的安全性,在登记或删除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时,必须要有一个指定的人进行确认(例如这个指定的人一般为该儿童的监护人)。具体的,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A510:设定初始陪护人,判断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是否只有一个。

A520: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只有一个,则将该陪护人设定为初始陪护人。

A530: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有多个,则发送设置初始陪护人的请求,并根据该请求的反馈信息设置初始陪护人。

实际应用中,初始陪护人具有删除该儿童的陪护人信息的权限。具体的,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A210:新增加陪护人信息。

A220:发送通知信息给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并询问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是否同意增加。

A230:若同意,则在该儿童对应的特征信息组中新建新增陪护人的信息。

A240:若不同意,则提示操作失败并显示失败理由。

显然,在实际应用中,新增加儿童的陪护人信息需要初始陪护人同意确认(即需要该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同意),保证新增加的儿童的陪护人是安全的。

实施例5: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进一步详细和优化的方案,参见图7,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S220:若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将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至少一个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一一对比;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其中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匹配,则没有异常;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任何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均不匹配,则发生第一异常情况。

S230:若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若查找得到,则发生第二异常情况,若查找不到,侧发生第三异常情况。

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5的细化和优化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儿童的面部五官不断的成长改变,因此为了保证监测方法的准确有效,需要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面部信息进行智能的修正,参见图8,具体为:

S21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S220:若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将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至少一个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一一对比;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其中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匹配,则没有异常;若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任何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均不匹配,则发生第一异常情况。

S230:若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含有该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若查找不到,侧发生第三异常情况。

S240:若查找得到,则将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与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对比。

S250:若两者差异在设定范围内,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中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若两者差异超出设定范围,则发生第二异常情况。

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将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与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对比,得到两者的差异值,如果该差异值小于该阈值,说明两者是同一个儿童,则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中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如果差异值大于该阈值,则说明两者并非同一个儿童,因此出现异常情况。

实际应用中,单纯的对于异常情况的记录,只能为追踪失踪儿童提供便利。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安全性,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必须要实时采取一些安全机制配合。以下结合实施例7-9,图20和图21,对这些安全机制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7: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判断发生异常情况(包括第一异常情况、第二异常情况和第三异常情况)后必须要进行记录该异常情况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安全性,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方法的S200步骤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0:如果没有发生异常情况,则记录现场情况。

S320: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则记录异常情况(即记录异常情况的相关信息)。具体的,记录异常情况,包括记录发生异常的日期、时间、地点、与该异常对应的实时信息组信息。

S330: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同时启动物理拦截,用于拦截该实时信息组对应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

步骤S330的设置,对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进行拦截,延长了其停留的时间(延长了记录时间),便于更准确清洗的记录异常情况。同时使工作人员具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实施例8: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7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0,具体的,在步骤S330后面还包括以下步骤:

S340:检测是否触发求救按钮。

S341:若是,则发出警报声,同时通知工作人员。

S342:若否,则不进行操作。

对于儿童被挟持的特殊情况,在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被拦截后,可以检测是否触发求救按钮(必要情况下,被挟持的儿童可能会触发求救按钮),并实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情况的好坏或者恶劣程度,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安全性,同时符合实际应用需要。

实施例9: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7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新增加验证通知功能,同时对发生第一异常情况、第二异常情况和第三异常情况进行区分细化处理。具体的,参见图11,在S330步骤后新增加以下步骤:

S351:若发生第一异常情况,向被拦截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发送提示信息,并要求提供验证信息。

S352:若接收到验证信息,则校验验证信息是否正确。

S353:若正确,则解除拦截,并通知该儿童的陪护人。

S354:验证信息错误,记录发生该异常情况接收得到的验证信息。

S356:没有收到验证信息。

S355:若发生S354步骤或S356步骤,则采取紧急处理。

S357:若发生第二异常情况或者第三异常情况,则检测是否触发安全按钮。

S358:若是,则发出警报声,同时通知工作人员。

S359:若否,则解除物理拦截。此时已经有充裕的时间对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进行详细的记录,而由于第二和第三异常情况所记录的儿童并没有记录在数据库中,因此虽然判定该情况为异常情况,但是并不能实时判断该异常情况的危险程度,所以只需采取准确记录即可,不需要采取实时紧急处理。

实际应用中,紧急处理包括:发送信息至陪护人、发出警报声、拨打报警电话、通知工作人员中的一种或多种。

验证通知功能的增加,使本发明的安全监测方法更加严谨和人性化,其安全性也更高,同时陪护人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儿童的情况,更加保证儿童安全。

实际应用中,验证信息包括电话号码信息、密码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虹膜纹路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10: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安全监测装置,用于对外出儿童进行监测,参见图12,包括:

获取模块100:用于实时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得到实时信息组。

对比判断模块200:用于接收获取模块100所获取得到的实时信息组,并将实时信息组与数据库模块400内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记录模块300:用于记录保存获取模块100所获取的信息,同时记录对比判断模块200所判断得到的异常情况信息;记录模块记录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或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时的日期、时间、地点、与该异常对应的实时信息组信息。

数据库模块400:用于存储特征信息组信息,所述特征信息组包括已经登记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至少一个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本实施的安全监测装置,通过同时识别儿童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并利用捆绑式对比验证的方式,将该信息与存储在数据库模块400中的特征信息组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并进行记录。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能够实时的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人身安全隐患,相比于传统的监控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儿童出行的安全性;本安全监测装置对于失踪儿童的追寻具有极大的帮助,借助本安全监测装置可以快速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所动失踪儿童行踪,然后采取追寻行动。另外,本安全监测装置所提供的将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捆绑获取/对比的验证手段,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时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巧妙使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儿童的出行安全性。

实施例11: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0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3,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

获取判断模块110:用于判断是否有儿童进入图像获取设备的图像获取镜头中,若有,则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100实时获取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若没有,则不进行操作;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实时陪同人;若是,则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100实时获取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若否,则发送空白信息给获取模块100,获取模块100将该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

第一关联模块120:用于将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形成实时信息组。

获取判断模块110的设置可以保证获取的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针对儿童独自一人的情况,本实施例默认的将单独儿童的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标注为空白信息。实际应用中,空白信息与数据库模块400中的任何信息都不匹配,因此在匹配的时候,必然会得到该情况(单独儿童的情况)为异常情况。这种设置方式,同时也满足儿童的安全要求,因为单独儿童可能为走失儿童,同时儿童在没有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第一关联模块120的设置是为了使实时获取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关联,实现将两个信息的捆绑获取/对比,提高对比的效率,同时能较为准确的实时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实施例12: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1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4,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

距离检测模块130:用于检测识别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识别成功后发送信息给获取模块100获取与该儿童距离最短的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一提示模块140:用于在距离检测模块检测识别失败时,发送提示信息,要求除了该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外的其他人员远离。

实际应用中,儿童可能会跟多个成年人一起,此时获取模块100难以判断哪一个是该儿童的实时陪同人,同时也难以准确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因此本实施例中新增加距离检测模块130和第一提示模块140,利用距离检测模块130检测距离儿童最近的实时陪同人,获取模块100直接获取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当距离检测模块130检测失败时,则可以通过第一提示模块140提示其他成年人与给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保持距离,以方便获取模块100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实施例13: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0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5,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

采集登记模块410:用于采集登记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同时采集登记至少一个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二关联模块420:用于将采集登记模块410采集登记得到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关联,得到特征信息组并将特征信息组存储在数据库模块400中。

实际应用中,采集登记模块410还会采集儿童的陪护人预先设置的验证信息,并将该验证信息与该儿童及其陪护人的部特征信息关联,形成特征信息组。进一步的,验证信息包括电话号码信息、密码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虹膜纹路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14: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3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6,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

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430:用于设定儿童的初始陪护人,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只有一个,则将该陪护人设定为初始陪护人;若该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有多个,则发送设置初始陪护人的请求,并根据该请求的反馈信息设置初始陪护人。具体的,初始陪护人具有删除该儿童的陪护人信息的权限。

信息发送和反馈模块440:用于向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发送信息并接收儿童的初始陪护人的反馈信息;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430接收到该儿童新增加陪护人信息,则信息发送和反馈模块440发送通知信息给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并询问该儿童的初始陪护人是否同意增加;若同意,则通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430在该儿童对应的特征信息组中新建新增陪护人的信息;若不同意,则通知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430提示操作失败并显示失败理由。

实际应用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实施例安全监测装置的安全性,在采集登记数据的时候,必须也要采用一定的安全手段。初始陪护人设定模块430的设置,可以在开始建立特征信息组的时候,设定一个初始陪护人,该初始陪护人可以为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该初始陪护人的设定,在后续需要增加该儿童的陪护人的时候,必须要通知该初始陪护人并通过其同意,进一步提高了采集登记数据的安全性。

实施例15: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0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7,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包括:

第一查找对比模块210,用于查找或对比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和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

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用于查找或对比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和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面部特征信息。

具体为,第一查找对比模块21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模块400中查找是否含有该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若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将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至少一个儿童的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一一对比;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对比后发现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其中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匹配,则没有异常;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对比后发现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与查找得到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任何一个指定的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均不匹配,则发生第一异常情况。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查找对比模块210和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先跟进儿童面部特征信息进行查询对比,再判断儿童实时陪同人和查找得到的儿童陪护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是否匹配,这种查找对比方式,不但效率高,而且简单准确,能够快速的实时验证儿童是否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即是否发生异常情况)。

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

数据修正模块230,用于对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

具体为,若第一查找对比模块21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在数据库模块400中查找是否含有该面部特征信息的特征信息组;

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得到特征信息组,则通知第一查找对比模块210将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与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对比,若两者差异在设定范围内,则通知数据修正模块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模块中该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若两者差异超出设定范围,则发生第二异常情况;

若第二查找对比模块220根据实时信息组中的儿童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查找不到特征信息组,则发生第三异常情况。

实际应用中,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较快的阶段,因此儿童的面部特征是会发生微小的变化的,这种快速且微小的变化不断累积时,会严重影响安全监测装置判断的准确性。因此针对该情况,必须要提出一种使安全监测装置适应儿童面部信息变化的技术手段,以确保装置的准确性。数据修正模块230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在获取模块100每次获取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时,对比判断模块200对儿童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查找对比判断,对比判断模块200同时会判断获取模块100获取得到的实时儿童面部特征信息与存储在数据库模块400中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根据差异的范围判断该儿童是否同一个人,如果是,则数据修正模块230根据获取模块100获取得到的实时儿童面部特征信息对数据库模块400中的特征信息组中的儿童面部特征信息进行修正(即数据库模块400中的信息会自动更新),保证装置判断的准确性。

实施例16: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8,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一套安全设备500,该安全设备可以与获取模块100配合设置,放置在一些必要通道或者出入口处(例如放置在地铁的出入口、商场的出入口等地方)。

具体的,安全设备500包括拦截机构510,用于在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或第二异常情况或第三异常情况时,拦截实时信息组对应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拦截机构510可以为拦截杆等具有拦截功能的结构。当装置检测判断发生异常情况时,拦截机构510工作拦截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此时装置可以通知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询问等动作。这种设置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儿童出行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实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际应用中,安全设备500还包括求救按钮520、求救检测模块540和警报模块530,求救检测模块540用于检测是否触发求救按钮520,警报模块530用于在触发求救按钮520时发出警报声,同时通知工作人员。这种设置方式,对于一些被拐卖的儿童或者被挟持的儿童,在经过安全设备500时,儿童可以有机会触发求救按钮520,以获得被救援的机会。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获取模块100获取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同时便于将人流分隔,提高装置的安全性,安全设备500还包括一方便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通过的专用通道。实际应用中,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被引导经过专用通道,获取模块100对专用通道的人进行捕捉获取,同时拦截机构510也设置在专用通道中,根据对比判断模块200的判断情况对经过专用通道的人进行拦截。求救按钮520也设置在专用通道中,方便儿童触摸按压。

实施例17: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8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参见图19,本实施例的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提示模块550、验证信息校验模块560和通知模块570。

具体的,第二提示模块550用于在发生第一异常情况时,向被拦截的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发送提示信息,请求提供验证信息;验证信息校验模块560用于接收并校验验证信息是否正确,若正确,则通知拦截机构510解除拦截,并通过所述通知模块570通知该儿童的陪护人;若没有收到验证信息或验证信息错误,则通知模块570采取紧急处理,同时通知记录模块300记录发生该异常情况接收得到的验证信息。

实际应用中,通知模块570采取紧急处理包括:发送信息至陪护人、发出警报声、拨打报警电话、通知工作人员中的一种或多种。

为了提高安全监测装置的准确性,以及人性化设置,本实施例新增加第二提示模块550、验证信息校验模块560和通知模块570,当儿童及其实时陪同人被拦截时,只需要输入初始陪护人预设的验证信息即可解除拦截,简单方便,安全性高。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