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露营用监测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9853阅读:2331来源:国知局
野外露营用监测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报警系统,具体是一种野外露营用监测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在春秋季通过假期去远离城市的深山树林中以野炊露营的方式减少生活压力,在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在晚上野炊活动完成后,将帐篷支起进行休息时,由于在野外可能会有一些野生动物靠近帐篷,而人们睡眠中无法及时知晓进而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另外由于人们在睡眠中一些不法分子的靠近也无法及时知晓,可能造成露营人员的财务失窃或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野外露营用监测报警系统,在夜间休息时能监测帐篷周围是否有人或动物进入,若有人或动物进入监测范围,则会点亮预警灯,同时发出报警音提示帐篷的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种野外露营用监测报警系统,包括底座、圆柱架体、报警器、预警灯、天线、电源开关、继电器K、蓄电池和监测电路,圆柱架体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报警器和电源开关设置在圆柱架体外表面,所述预警灯和天线设置在圆柱架体顶部,继电器K、蓄电池和监测电路设置在圆柱架体内腔中,蓄电池通过电源开关及继电器K的常开开关分别与报警器和预警灯连接,

所述监测电路包括电感L,电阻R1~R9,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二极管VD1~VD3,电位器RP1~RP2,三极管V1~V3,微调电容C1,电容C2、C4,电解电容C3、C5、C6,+12V电源,天线的一端与微调电容C1的一端、电感L的一端和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电解电容C3的正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阻 R6的一端、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正电源端、二极管VD3的负极和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一端连接后接+12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1的一端连接,电位器RP1的电位调节端与微调电容C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5的一端和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4的一端、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 R6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同相输入端和电位器RP2的一端连接,电位器RP2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 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输出端与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1的负极与二极管VD2的负极、电阻R9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二极管 VD2的正极与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6的正极和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VD3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与电位器RP1的另一端、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负电源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6的负极和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三极管V1~V3均为NPN型三极管。

进一步,所述微调电容C1为云母微调电容或瓷介微调电容或薄膜微调电容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底座、圆柱架体、报警器、预警灯、天线、电源开关、继电器K、蓄电池和监测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开始工作时,在电感L 和微调电容C1的作用下使三极管V1产生自激振荡,由于振荡产生的高频电磁波通过三极管V1的基极传输给天线进而辐射到周围空间,在天线四周产生一个立体的微波场。当有人或动物进入到该微波场内时,根据多普勒效应人或动物运动时反射的电磁波会不断变化,该反射的电磁波会被天线接收,天线将接收的反射电磁波传递给三极管V1,使三极管V1自激振荡的幅度和频率发生变化,该变化的电磁信号经过电阻R2和电容C3组成的积分电路转换后成为随物体移动而波动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三极管V2的放大后,在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上产生 2.5~6.7V的变化电压(电压的变化与人或动物的移动速度及距天线的距离成正比)。该变化的电压经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和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 比较处理后,在两个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均输出高电平,该高电平经电阻R9后使三极管V3的基极电压超过导通电压,从而使三极管V3导通,使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得电,使其常开开关吸合;最终使报警电路工作,报警器发出报警音同时预警灯发出光亮;完成声光预警,能使帐篷内的人员及时知晓,且可对靠近的人或动物起到警示或干扰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中:1、底座,2、圆柱架体,3、电源开关,4、报警器,5、预警灯,6、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圆柱架体2、报警器4、预警灯5、天线6、电源开关3、继电器K、蓄电池和监测电路,圆柱架体2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报警器4和电源开关3设置在圆柱架体2外表面,所述预警灯5 和天线6设置在圆柱架体2顶部,继电器K、蓄电池和监测电路设置在圆柱架体 2内腔中,蓄电池通过电源开关3及继电器K的常开开关分别与报警器4和预警灯5连接,

所述监测电路包括电感L,电阻R1~R9,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二极管VD1~VD3,电位器RP1~RP2,三极管V1~V3,微调电容C1,电容C2、C4,电解电容C3、C5、C6,+12V电源,天线6的一端与微调电容C1的一端、电感L的一端和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电解电容C3的正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阻R6的一端、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正电源端、二极管VD3的负极和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一端连接后接+12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1的一端连接,电位器RP1的电位调节端与微调电容C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5的一端和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4的一端、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同相输入端和电位器RP2的一端连接,电位器RP2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 R7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输出端与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1的负极与二极管VD2的负极、电阻R9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二极管 VD2的正极与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6的正极和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VD3的正极和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与电位器RP1的另一端、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的负电源端、电阻R8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6的负极和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三极管V1~V3均为NPN型三极管。

进一步,所述微调电容C1为云母微调电容或瓷介微调电容或薄膜微调电容中的一种。

先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帐篷周围,闭合电源开关3使本实用新型开始工作,此时监测电路在电感L和微调电容C1的作用下使三极管V1产生自激振荡,由于振荡产生的高频电磁波通过三极管V1的基极传输给天线6进而辐射到周围空间,在天线6四周产生一个立体的微波场。当有人或动物进入到该微波场内时,根据多普勒效应人或动物运动时反射的电磁波会不断变化,该反射的电磁波会被天线接收,天线6将接收的反射电磁波传递给三极管V1,使三极管V1自激振荡的幅度和频率发生变化,该变化的电磁信号经过电阻R2和电容C3组成的积分电路转换后成为随物体移动而波动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三极管V2的放大后,在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上产生2.5~6.7V的变化电压(电压的变化与人或动物的移动速度及距天线的距离成正比)。该变化的电压经第一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和第二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比较处理后,在两个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均输出高电平,该高电平经电阻R9后使三极管V3的基极电压超过导通电压,从而使三极管 V3导通,使继电器K的电磁线圈得电,使其常开开关吸合;最终使报警电路工作,报警器4发出报警音同时预警灯5发出光亮;完成声光预警,能使帐篷内的人员及时知晓,且可对靠近的人或动物起到警示或干扰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