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1684发布日期:2019-04-20 05:5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经进入大众生活,汽车内饰大量使用塑料、橡胶、织物、油漆涂料、保温材料和粘合剂等材料。(1)其中某些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成分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醛逐渐释放到车内环境,甲醛超标可诱发支气管哮喘,使呼吸道严重水肿,高浓度的吸入可以使人患有鼻咽肿瘤,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汽车室内甲醛浓度的检测。(2)到了夏季,汽车室内停车场少,加之自驾游,使得汽车经常在室外暴晒,造成汽车室温过高,加速汽车室内用品和车辆线路的老化,长期的高温暴晒使汽车线路老化造成短路产生火花,夏季的高温天气加上发动机高温使油泥因高温产生自燃,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实现对车内烟雾检测及自动报警功能。(3)在密闭环境中汽车处于停车状态下,室内成员打开空调进行休息时常因为汽油没有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的co,人体长时间吸入超过100ppm的co会丧失意识甚至发生意外,这就需要有效的方法实现汽车室内co检测与报警功能。(4)汽车室内也不具有检测pm2.5浓度的功能去监测空气质量,用以供用户采取必要措施保持车内空气清新,这就需要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汽车室内pm2.5浓度的监测功能。

此外,智能交通的发展促使车载智能终端智能化、信息化、远控监控等功能成为了现实,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车载防盗监控系统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城市快节奏生活和出行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的防盗报警装置的工作方法仅仅能够识别出是否有人恶意打开车门,通过声音提醒车主有人恶意打开车门,但是如果车主距离车子太远,将会听不到报警信号,汽车有可能被偷走,而且工作原理复杂,不易实现,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强大、工作原理简单,易于实现的汽车智能防盗报警装置的工作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该系统通过实时对驾驶员的状态以及车内空气进行监测,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或车内空气异常时,通过报警单元提示驾驶员采取相应行动,以避免发生意外,同时还可保证乘客的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

图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单元图像信息,并根据所述图像信息识别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

第一环境检测单元,包括若干布置在汽车内部用于采集车内环境信息;

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安装在汽车上用于采集车辆的动态信息;

中央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图像处理单元识别出的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判断驾驶员状态是否异常,根据第一环境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信息判断车内空气是否异常,根据车辆状态检测单元车辆状态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辆的动态信息判断汽车是否存在被盗的风险;当中央处理器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车内空气异常或存在被盗风险时,则通过报警单元提示驾驶员;

远程服务终端,用于获取中央处理器输出的判断结果进行保存建档,同时可与具有权限的移动终端共享信息。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若干布置在汽车外部第二环境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环境检测单元用于采集车外环境信息。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通过第三触发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空气净化器。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光感传感器以及补光单元,所述补光单元包括与照明灯连接的照明灯智能驱动电路,所述照明灯智能驱动电路通过第二触发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gps。

进一步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包括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所述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依次通过摄像机驱动电路和第一触发器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摄像机连接的人脸识别处理器和与所述第二摄像机连接的动作捕捉处理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境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布置在汽车内部的第一甲醛传感器、第一co传感器、第一烟雾传感器、第一pm2.5浓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境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布置在汽车外部的第二甲醛传感器、第二co传感器、第二烟雾传感器、第二pm2.5浓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指示灯和语音报警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图像采集单元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图像信息识别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根据所述图像处理单元识别出的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判断驾驶员状态是否异常,根据第一环境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信息判断车内空气是否异常,根据车辆状态检测单元车辆状态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辆的动态信息判断汽车是否存在被盗的风险;当中央处理器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车内空气异常或存在被盗风险时,通过报警单元提示驾驶员采取相应行动,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以效避免发生意外,同时当汽车室内环境中pm2.5浓度,甲醛浓度,当浓度超标时驾驶员可以通过打开空调或其他方式进行空气循环将有害气体排出车外,以保障乘客的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基于车联网的汽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用于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的图像采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单元图像信息,并根据所述图像信息识别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的图像处理单元;布置在汽车内部用于采集车内环境信息的第一环境检测单元;用于采集车辆的动态信息的车辆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图像处理单元识别出的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判断驾驶员状态是否异常,同时根据第一环境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信息判断车内空气是否异常,根据车辆状态检测单元车辆状态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辆的动态信息判断汽车是否存在被盗的风险;当中央处理器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车内空气异常或存在被盗风险时,则通过报警单元提示驾驶员的中央处理器以及用于获取中央处理器输出的判断结果进行保存建档,同时可与具有权限的移动终端共享信息的远程服务终端,以便于时时关注驾驶员的状态,当发现异常时可提醒驾驶员或提供救援。

本发明通过图像采集单元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图像信息识别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根据所述图像处理单元识别出的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和动作特征判断驾驶员状态是否异常;同时根据第一环境检测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信息判断车内空气是否异常;当中央处理器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或车内空气异常时,通过报警单元提示驾驶员采取相应行动,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以效避免发生意外,同时当汽车室内环境中pm2.5浓度,甲醛浓度,当浓度超标时驾驶员可以通过打开空调或其他方式进行空气循环将有害气体排出车外,以保障乘客的身体健康。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若干布置在汽车外部第二环境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环境检测单元用于采集车外环境信息。当中央处理器判断车内空气异常或温度异常时,则启动第二环境检测单元,通过第二环境检测单元检测车外的空气质量和温度,当车外的空气质量较好或者车内外温差较大时,可直接提示驾驶员开窗或开启车上自带的空气交换系统实现车内外空气交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通过第三触发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空气净化器。当检测判断车外空气质量较差时,则可启动空气净化器对车内空气进行净化。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光感传感器以及补光单元,所述补光单元包括与照明灯连接的照明灯智能驱动电路,所述照明灯智能驱动电路通过第二触发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当中央处理器判断图像采集单元采集驾驶员的图像过程中存在光线不足时,则可通过补光单元进行补光,以获取清晰的图像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gps,可便于具有权限的移动终端获取驾驶员的位置信息,具有权限的移动终端可以是驾驶员本人,也可以是家属或朋友的手机、电脑等,当发生意外时,可便于朋友或家属获取驾驶员的位置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包括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所述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依次通过摄像机驱动电路和第一触发器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摄像机连接的人脸识别处理器和与所述第二摄像机连接的动作捕捉处理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环境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布置在汽车内部的第一甲醛传感器、第一co传感器、第一烟雾传感器、第一pm2.5浓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环境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布置在汽车外部的第二甲醛传感器、第二co传感器、第二烟雾传感器、第二pm2.5浓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用于感应车辆附近是否有人,霍尔传感器用于感应人与车辆之间的距离,振动传感器用于感应车辆是否存在被撞击,倾斜传感器用于感应车门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报警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的指示灯和语音报警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