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096581发布日期:2021-10-27 17: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路段的上下游关系与坡度数据,对路段进行编码划分,并进行设备安装;s2:依托安装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根据s1中路段的编码,得到路段不同区域的车道级交通流指标;s3:依托s2中获取的车道级交通流指标,构建车辆跟驰模型,为小客车与货车分别赋予不同的参数;同时根据交通流量密度速度,确立仿真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搭建交通仿真环境;s4:输出s3中车道级仿真结果,依托交通流稳定性与车辆排放的相关三项指标,选择最优可变限速情报并发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以下子步骤:s1.1:获取道路交通信息数据,道路信息数据包括车道数、高程与路段桩号的对应关系;s1.2:将高程数据转化为坡度数据,并对路段进行编码划分,具体为:首先将路段分为三大部分:区域fu、区域u、区域f;区域u为长上坡路段,区域fu为长上坡路段的下游路段,区域f为长上坡路段的上游路段;其次,根据到区域u的距离,对区域f进行细分:上坡路段起点至上坡路段上游500米计为区域f1;上坡路段上游500米至1000米计为区域f2;上坡路段上游1000米至1500米计为区域f3;上坡路段上游1500米至2000米计为区域f4;s1.3:在长上坡路段内以及长上坡路段上游2000米内布设交通流数据采集设备:一台设备针对一车道,探测断面间距设为500米;具体摆放位置为五个区域的分界处,一组设备负责一个区域;每隔一段时间采集监控区间内的交通信息;s1.4:布设可变限速指令发布设备,位于区域f1与f2的交界处横断面;其中区域f1为限速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1中,通过高德地图或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获取道路交通信息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3中,选择摄像头作为交通流数据采集设备;交通信息包括交通流密度、流量、速度、占有率。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4中,可变限速信号板作为可变限速指令发布设备,布设于交通龙门架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s2.1:处理道路信息数据,得到长上坡路段u的长度与平均坡度;s2.2:根据区域f的交通流数据,获取车道级交通流指标,计算水平路段的自由流速度、关键密度、拥堵密度、交通波速度、拥堵间距,构建水平路段常态下的交通流基本图;s2.3:根据区域u的交通流数据,获取车道级交通流指标,计算上坡路段的自由流速度、关键密度、拥堵密度、交通波速度、拥堵间距,构建上坡路段常态下的交通流基本图;s2.4:根据区域f4的交通信息数据,以预设时长为颗粒度,获取路段实时重型车辆占比
与实时交通密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上坡路段中,轻型车辆与重型车辆的交通流基本图不相同。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以下子步骤:s3.1:仿真区域为区域f的起点至区域fu的终点;s3.2:仿真中的车辆从f的起点开始生成,初始间距符合s2.2中获取的区域f的交通流密度信息;车辆的初始速度为s2.2中获取的f区域的该车型的自由流速度;车辆生成的车型分布符合s2.4中的比例;s3.3:确定仿真车辆的初始与边界条件后,建立车道级车辆跟驰模型,动态更新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排放;每条不同车道上的车辆单独编码,单个车道上,第一辆进入仿真区域f4的id为,从下游到上游,车辆的id依次增加;s3.4:车道级的车辆跟驰模型如下:其中,表示时刻,为车道上id为的车辆在时刻的位置,为仿真的步长,为拥堵间距,为自由流状态下id为的车辆预期前进的路程;s3.5:自由流状态下车辆预期前进的路程通过求解如下微分方程组得到:其中,为车辆在时刻的速度,为车辆的爬坡速度,为弛豫时间的倒数,为维纳过程,为扩散系数;s3.6:车辆的爬坡速度为:其中,无限速时,为车辆的自由流速度;有限速时,为限速值;为无量纲常数,为重力加速度常数,g为坡度;s3.7:计算车辆排放。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7具体为: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moves排放模型,在仿真过程中,计算当前车辆的秒级二氧化碳排放信息。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s4.1:设置控制周期,每隔一段时间运行一次交通仿真;s4.2:每条车道根据s2中处理得到的实时交通流信息,按照s3中的方法生成车辆,对无限速与不同限速场景进行车道级仿真推演;s4.3:每次仿真结束后,得到三项指标:车道级车队间平均速度的标准差、车道级单车
速度的标准差的平均值、车道级二氧化碳排放的总和;s4.4:限速值单位为km/h,值必须为5的倍数;若s4.4中的三项指标相比无限速均提升5%以上,则应用可变限速值,否则维持无限速状态;若有多个限速值满足提升要求,则应用速度最高的限速值;可变限速值不得低于70km/h。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变限速的长上坡交通流稳定性提升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路段根据坡度与上下游关系进行编码划分,将摄像头获取的交通流密度、速度、车型信息等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构建双机制的车辆跟驰随机模型,搭建交通仿真平台进行交通仿真,通过网格搜索法获取可变限速的输出值,从而通过引导长上坡上游车辆适当提前减速,避免因上坡路段引擎动力不足造成的速度突变。该方法主要用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的长上坡路段。根据仿真结果,该方法显著提升了交通流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该方法显著降低了长上坡路段的车辆排放。放。放。


技术研发人员:徐图 季玮 刘皓冰 吴戡 李道勋 黄倩 朱永东 赵志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之江实验室
技术研发日:2021.09.18
技术公布日:2021/10/2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