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11665发布日期:2023-01-20 13:39阅读:45来源:国知局
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公交车站建造和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城市支路交叉口进口道一般没有空间渠化右转专用车道,且一般采用直行和左转同时放行的单相位控制方式。交叉口附近的公交车站一般靠近交叉口的出口道或进口道一侧布置,在同一车站完成乘客上下客。下车乘客中有部分乘客需要再次穿越交叉口才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3.由于常规公交到达时刻不确定、且其优先等级一般不高,交叉口信号优先难以实现。针对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位置的公交车站,当公交车到达交叉口为红灯时,则其需要在交叉口等待绿灯,等待时间不能完成上客或下客功能,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时间;且对于需要在交叉口出口道侧下车乘客来说,过交叉口后下车会增加到达最终目的地的距离和时间。
4.针对设置在进口道侧的公交车站,公交车进站完成上下客,存在错过交叉口当前绿灯的可能,造成二次停车和等待,对于目的地在交叉口出口道的乘客而言,在进口道下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到达目的地的距离和时间。
5.因此,如何最大限度让公交乘客靠近目的地下车,优化和提升支路交叉口附近的公交车站设置,减少其下车之后的步行距离和时间浪费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控制方法,实现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指引和实时决策,实现公交停站的高效和精细化,最大限度让公交乘客靠近目的地下车,优化和提升支路交叉口附近的公交车站设置,减少其下车之后的步行距离和时间浪费成。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公交控制方法,包括两个车站;一个所述车站为主站s,布置在交叉口的出口道位置,用于提供上客和下客服务的公交车进行停靠;另一个所述车站为副站s’,布置在所述交叉口的进口道位置,用于仅提供下客服务的公交车进行停靠,且仅在判断所述交叉口的当前信号等待时间可以被利用是时才能够停靠;每一所述公交车均通过对于所述交叉口的交通信号的识别和计算,判断车辆是否进入所述副站s’停靠,具体流程如下:
8.步骤1、每一所述公交车到达需要进行决策判断的起点o,通过信息通讯技术获取所述交叉口当前信号状态;
9.若所述交叉口为绿灯相位,执行步骤a2,若所述交叉口为红灯或黄灯相位,则执行步骤b2;
10.步骤a2、判断所述绿灯相位的剩余时间t'g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行驶至交叉口停
车线所需要时间t1的关系;
11.若t1<t'g,表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能够直接通过所述交叉口,无需进入所述副站s’停靠,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能够直接通过所述交叉口直接穿过所述交叉口至所述主站s停靠,全部流程完成;
12.若t1≥t'g,则需进一步判断相应的所述公交车停靠所述副站s’的可行性,急需执行步骤a3;
13.步骤a3、判断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行驶至所述交叉口停车线所需要时间t1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进出所述副站s’的损失时间t2之和与所述绿灯相位的剩余时间t'g与所述交叉口下一个信号周期时间tc之和间的关系;
14.若t1+t2<t'g+tc,则表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进入副站停靠可以充分利用绿灯相位结束之后的等待时间,且不造成当前交叉口的绿灯相位浪费,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进入所述副站s’停靠;
15.步骤a4、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进入所述副站s’停靠,再通过所述交叉口停靠所述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16.步骤b2、判断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行驶至所述交叉口停车线所需要时间t1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行驶至所述起点o时所述交叉口在红灯或黄灯相位至下个绿灯相位之间的持续时间t'r之间的关系,及t'r和下个周期绿灯持续时间tg之和之间的关系;
17.若t'r≤t1<t'r+tg,则表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行驶至相应的所述交叉口的停止线时,所述交叉口的信号灯状态为绿灯,相应的所述公交车可直接通过交叉口停靠所述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18.若t'r>t1,且t'r>t1+t2,则表明相应的所述公交车可充分借助当前红灯相位的等待时间进入所述副站s’停靠;
19.步骤b3、相应的所述公交车停靠所述副站s’之后,再通过所述交叉口停靠所述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20.优选的,每一所述公交车的下客车门两侧均设有两个门铃;
21.一个所述门铃表示“通过交叉口之前下车”,另一个所述铃表示“通过交叉口之后下车”。
22.优选的,所述起点o与所述交叉口的进口道停车线之间的距离d1在150米以上,最大不超过200米。
23.优选的,所述副站s’与所述交叉口的进口道停车线之间的距离d2在50米以上,最大不超过100米。
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5.本发明的应用充分利用交叉口处的红灯等待时间,减少时间浪费,能够减少车辆在主站停靠时候的上下客损失时间,提高了车辆的时间利用效率。
26.本发明的应用减少了部分乘客下车之后的过街走路距离,提升公交的服务水平。
2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28.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两个公交站的布置示意图。
29.图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流程图。
30.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公交车到达需要进行决策判断的起点o时,交叉口为绿灯相位的信号周期示意图。
31.图4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公交车到达需要进行决策判断的起点o时,交叉口为红灯或黄灯相位的信号周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例1
33.如图1至图4所示,布置在交叉口前后的公交车站的公交控制方法,包括两个车站;一个车站为主站s,布置在交叉口的出口道位置,用于提供上客和下客服务的公交车进行停靠;另一个车站为副站s’,布置在交叉口的进口道位置,用于仅提供下客服务的公交车进行停靠,且仅在判断交叉口的当前信号等待时间可以被利用是时才能够停靠;每一公交车均通过对于交叉口的交通信号的识别和计算,判断车辆是否进入副站s’停靠,具体流程如下:
34.步骤1、每一公交车到达需要进行决策判断的起点o,通过信息通讯技术获取交叉口当前信号状态;
35.若交叉口为绿灯相位,执行步骤a2,若交叉口为红灯或黄灯相位,则执行步骤b2;
36.步骤a2、判断绿灯相位的剩余时间t'g与相应的公交车行驶至交叉口停车线所需要时间t1的关系;
37.若t1<t'g,表明相应的公交车能够直接通过交叉口,无需进入副站s’停靠,相应的公交车能够直接通过交叉口直接穿过交叉口至主站s停靠,全部流程完成;
38.若t1≥t'g,则需进一步判断相应的公交车停靠副站s’的可行性,急需执行步骤a3;
39.步骤a3、判断相应的公交车行驶至交叉口停车线所需要时间t1与相应的公交车进出副站s’的损失时间t2之和与绿灯相位的剩余时间t'g与交叉口下一个信号周期时间tc之和间的关系;
40.若t1+t2<t'g+tc,则表明相应的公交车进入副站停靠可以充分利用绿灯相位结束之后的等待时间,且不造成当前交叉口的绿灯相位浪费,相应的公交车进入副站s’停靠;
41.步骤a4、相应的公交车进入副站s’停靠,再通过交叉口停靠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42.步骤b2、判断相应的公交车行驶至交叉口停车线所需要时间t1与相应的公交车行驶至起点o时交叉口在红灯或黄灯相位至下个绿灯相位之间的持续时间t'r之间的关系,及t'r和下个周期绿灯持续时间tg之和之间的关系;
43.若t'r≤t1<t'r+tg,则表明相应的公交车行驶至相应的交叉口的停止线时,交叉口的信号灯状态为绿灯,相应的公交车可直接通过交叉口停靠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44.若t'r>t1,且t'r>t1+t2,则表明相应的公交车可充分借助当前红灯相位的等待时间进入副站s’停靠;
45.步骤b3、相应的公交车停靠副站s’之后,再通过交叉口停靠主站s,全部流程完成。
46.本发明通过对于车辆行驶与交叉口信号相位之间的关系判断,识别车辆到达停车线时可利用的红灯等待时间,进入交叉口之前的副站停靠,提前完成车辆乘客的下客。
47.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公交车的下客车门两侧均设有两个门铃;
48.一个门铃表示“通过交叉口之前下车”,另一个铃表示“通过交叉口之后下车”。
49.在实际应用中,乘客能够通过两个门铃向司机发出在不同站点下车的请求。
50.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下车乘客的最终目的地分布在交叉口的各个方向,本发明能够为乘客提供交叉口前后下车服务,能够减少一部分乘客下车之后的重复过街时间,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
51.在某些实施例中,起点o与交叉口的进口道停车线之间的距离d1在150米以上,最大不超过200米。
52.在某些实施例中,副站s’与交叉口的进口道停车线之间的距离d2在50米以上,最大不超过100米。
53.实施例2
54.某支路交叉口采用两相位信号控制,信号周期75秒,某公交前进方向的绿灯相位30秒,红灯时间32秒,黄灯时间3秒,分别在交叉口前后各50m处设置停靠主站和副站,车辆平均运行车速为20km/h,判断是否进入副站的起始点位置距离交叉口150m,车辆停靠副站的损失时间为20s。
55.某公交行驶至判断起点时,前方交叉口为绿灯相位,绿灯剩余时间为10s。
56.计算得到该公交按照正常车速行驶至交叉口停车线需要时间为150/(20/3.6)=27s,大于前方交叉口绿灯剩余时间;进一步判断车辆进入副站停靠与正常行驶时间之和(27+20=47s)与交前方交叉口绿灯相位结束之后下一信号周期之和(10+75=85s)之间的关系,47<85,因此车辆进入副站停靠,完成部分乘客下客服务,节省了该部分乘客交叉口等待红灯和重复过街时间。
57.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