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548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取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对光信 息记录介质恰当地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
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够利用波长4 0 0 nm左右的蓝紫色半导体激光进行信息记 录及/或再生(以下记"记录及/或再生"为"记录/再生")的高密度光盘系 统的研究和开发正在迅速进展。例如对于用NAO. 6 5、光源波长4 0 5 n m之规格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即所谓H D D V D(以下称为H D ) 中直径1 2 c m的光盘每1层能够记录1 5 ~ 2 0 G B的信息。又如对于用 NA 0. 8 5、光源波长4 0 5 n m之规格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盘、即所 谓Blu- ray Disc(以下称为B D)中直径1 2 c m的光盘每1 层能够记录l 5-25 GB的信息。在本说明书中,称这种光盘为"高密度 光盘"。
如果考虑到现在有记录着各种各样信息的DVD、 CD(小型盘)出售 之现状,则希望尽可能用 一台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光盘恰当地进 行信息记录/再生。并且,如果考虑到光拾取装置被搭载于笔记本型电脑等中, 那么不仅仅需要具有对多种光盘的互换性,重要的是还必须进一步推进小型化。
光拾取装置中如果能够用单一物镜实现不同光盘的互换使用,从实现小 型化来说则可谓优选。但如果考虑到高密度光盘的规格,技术上实现物镜通 用化则难度较高,有时导致成本上升。
高密度光盘中的B D ,其上采用0 . 1mm程度较薄的保护层("保护 层,,是指在光束入射的光盘信息记录面上设有的透明层,也称透明基板),这是为了抑制由于物镜被高数值孔径化而在光盘翘起和倾斜时所产生的彗
形像差,但正因如此保护层厚度与CD和DVD的大不相同,所以要求4吏用
使用任何一种光盘时,从光盘装入驱动装置,到能够记录/再生之状态的等待 时间越短,驱动装置产品的性能魅力越大。因此,希望光拾取装置也具有高 速的互换应答性能。
另外,有一种所谓2层记录DVD已为周知,它是从同一光束入射面侧 交替保护层、信息记录层的2层叠层结构,由此将记忆容量提高到2倍左右。 尤其是在下 一代光盘系统中,因为使用比DVD还要高数值孔径的物镜,所 以如果想对上述2层记录型光盘进行记录/再生的话,在信息记录层间聚焦跳 跃时,由于从光束入射面到各个信息记录层的厚度不同,将会有较大的球面 像差发生。因此下一代光盘系统中,在信息记录层间聚焦跳跃时,必须在进 行物镜聚焦的同时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光盘保护层厚度误差引起产生的球面像差妨 碍恰当的记录及/或再生。该球面像差与物镜数值孔径的4次方成比例地发 生。数值孔径比较小的以往的CD、 DVD时,因为保护层厚度误差引起的球 面像差发生量十分小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球面像差修正。而物镜数值孔径变大 时,例如以数值孔径为O. 8 5时,保护层厚度误差的允许值则严格到凄史iii m程度,如果考虑到光拾取装置的残留球面像差和光盘介质的量产性,则可 谓优选光拾取装置具备球面像差修正功能。在必需以实时处理修正光盘保护 层厚度误差引起的球面像差时,要求球面像差修正手段较高的应答性。
另外,在用折射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物镜构成物镜时,因为球面^f象差 相应于温度变化而劣化,所以也必须进行修正。在对不同种类的光盘分别能 够互换地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拾取装置中,要求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并实现 小型低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一种具备光束扩展器的聚光光学系统被提案,该 光束扩展器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其中至少一个能够沿光轴移动。但是光 拾取装置大多数被配置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内,在这种光拾取装置中用怎样的 驱动手段来驱动构成光束扩展器之要素的透镜则成为问题。专利文献l中公 开了一种利用压电元件在光轴方向驱动准直透镜的结构。专利文献1:特开2005-302118号/>才艮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现在已经知道,即使在光拾取装置中组装在光轴方向能够驱动的准直透 镜,也有得不到所望性能的情况。也就是说,不管透镜厂家以多高性能提供 高精度的透镜,也不管传动装置厂家以多高性能提供高精度的驱动单元,在 光拾取装置厂家将它们组装到光拾取装置中去时,总有产生信号误检出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制 造方法以及光拾取装置,其中备有能够高精度高速修正像差的像差修正手 段,能够恰当地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光拾取装置备有具备2 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支撑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支架;在光轴方向导向 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2根导向轴;在光轴方向驱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传动 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支撑所述导向轴及所述传动装置之基准台的驱动单 元;光拾取装置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所述光学面有中心标志,
所述基准台具有与所述导向轴平行的基准面,
包括下述工序
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上把所述光学元件配置成在使所述光学元件支架 沿所述导向轴移动时,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上被付与的中心标志与所述基 准台的所述基准面成所定的关系;
到所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进行固定。
光拾取装置至少备有驱动单元和被装在驱动单元中的光学元件。驱动单 元备有支撑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支架、在光轴方向导向光学元件支架的2根 导向轴、在光轴方向驱动光学元件支架的传动装置、直接或间接支撑导向轴及传动装置的基准台。"直接或间接支撑"是指基准台支撑导向轴及/或传 动装置时,可以不中介其他部件也可以中介其他部件之意思。
通过使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碰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进行固定, 在光拾取装置内定位驱动单元。
本发明者通过锐意研究发现,由于被光学元件支架支撑的光学元件的光 轴与光拾取装置的光轴不一致,所以不能发挥所望的光学特性。根据上述见 解,作为对策,构成了本发明。更具体的是,通过在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光
准台的基准面成所定关系地在光学元件支架上配置光学元件,使配置了光学 元件的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碰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进行固定,这 样,能够在使光学元件的光轴与光拾取装置的光轴一致的状态下,在光拾取 装置中简单地定位驱动单元,能够安定进行光学元件的驱动。
这里的所谓"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上标有的中心标志与驱动单元的基准台 的基准面成所定关系"是指优选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与中心标志在 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是预先定出的所定距离。该所定距离是为了使光学元 件的光轴与从光拾取装置光源射出的主光线的光轴一致而定出的距离。优选 使光学元件支架沿导向轴移动时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 准面与中心标志在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都是不变的所定距离。
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是平面,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也是平面。使 基准台的基准面碰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进行固定。这样能够使光拾取装置 的基准面与中心标志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也为预先定出的所定距离。
中心标志是设在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中心(光学元件的光轴)上的、能够 用目视识别的标志。中心标志可以不设在光学面的正中中心上,但是中心标 志与光学元件的光轴的距离必须保持一定。优选中心标志的大小程度不影响 光学性能,并且可以用染料和颜料形成,也可以在成型时形成凹凸部。
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优选为耦合透镜(包括准直透镜),但也可以是物4竟。 光学元件为耦合透镜时,设中心标志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小所以优选。光学元 件可以是2个光学面都是折射面的标准透镜,也可以是至少l个光学面上具 有衍射构造等光程差付与构造的透镜,但是从中心标志的良好识别性之观点 出发,优选标准透镜。光学元件支架只要能够支撑光学元件,对材质和形状没有特殊限制,^f旦 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塑料原料的圓筒形状,在内侧支撑光学元件。
技术方案2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是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 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包括与所述导向轴平行并且相交的第
1个面和第2个面,所述中心标志距离所述第1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3巨 离和距离所述第2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位 置无关,保持不变。
这样能够边抑制光学元件光轴的摇晃边进行光学元件的驱动。
优选基准台的基准面的第1个面和第2个面垂直。另外,光拾取装置的 基准面也具有相交的第1个面和第2个面,优选使基准台的第1个面和光拾 取装置的第1个面碰到,且基准台的第2个面和光拾取装置的第2个面碰到。 优选光拾取装置的第1个面、第2个面相交的角度,与基准台的第l个面、 第2个面的相交的角度相等。
技术方案3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是技术方案1或2中记载的 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备有为电机变换元件的所述传动装置、被 固定在所述电机变换元件一端的驱动部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连结且被支 撑为能够在所述驱动部件上移动的可动部件,通过使所述电机变换元件在伸 缩方向改变速度反复伸缩,使所述可动部件移动。
本发明中使用的传动装置优选采用压电传动装置等电机变换元件,但也 可以是音频线圈马达等马达。
技术方案4记载的光拾取装置,备有具备2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支 撑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支架;在光轴方向导向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2才艮 导向轴;在光轴方向驱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传动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支 撑所述导向轴及所述传动装置之基准台的驱动单元;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 于,
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所述光学面上被付与中心标志, 所述基准台具有与所述导向轴平行的基准面,
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上所述光学元件被配置成在使所述光学元件支架 沿所述导向轴移动时,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上被付与的中心标志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成所定的关系,
到所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固定着。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光学面上标上中心标志,在光
学元件支架上光学元件被配置成在使光学元件支架沿导向轴移动时,光学 元件的光学面上标有的中心标志与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成所定关系, 另外,使配置了光学元件的驱动单元的基准台的基准面碰到光拾取装置的基 准面固定,这样,能够在使光学元件的光轴与光拾取装置的光轴一致的状态 下,在光拾取装置中简单地定位驱动单元,能够安定地进行光学元件的驱动。 技术方案5记载的光拾取装置,是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
第2个面,所述中心标志距离所述第1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和距离 所述第2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位置无关保
持不变。
技术方案6记载的光拾取装置,是技术方案4或5中记载的发明,其特 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备有为电机变换元件的所述传动装置、被固定在所述 电机变换元件一端的驱动部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连结且被支撑为能够在 所述驱动部件上移动的可动部件,通过使所述电机变换元件在伸缩方向改变 速度反复伸缩,使所述可动部件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取装置,其中 备有能够高精度高速修正像差的像差修正手段,能够恰当地进行信息记录及
/或再生。


图1:第1实施方式光拾取装置的结构概略俯视图。
图2:图1的结构在箭头II方向看到的图。
图3:驱动准直光学系统C 0 L的驱动单元CU立体图。
图4:叠积多个压电陶瓷PE、在其间并列连接电极C之结构的叠层型压电传动装置P Z立体示意图。
图5 (a)、图5 (b):施加到压电传动装置P Z上的电压脉沖波形示意图。
符号说明
ACT 物镜传动机构 B 底座
B S 光束整形元件
C〇L 准直光学系统
C P L 耦合透镜
C U 驱动单元
D1 衍射元件
D 2 衍射元件
DBS二向色性分光器
D C 驱动回3各
D S 驱动轴
G S 导向轴
LHD 光学元件支架
LHD1 光学元件支架
LHD2 光学元件支架
H L 开孔
HWP X/ 2波片
L 透镜
L 1 透镜
L 2 透镜
L 3 透镜
L D 1 半导体激光
L D 2 半导体激光L D 3 半导体激光 LPM 激光功率监视器 M反光镜 M L 监视透镜 B J 物镜 OD 1 光盘 〇D 2 光盘 〇D 3 光盘 PBS 偏振分光器 PD 光斗全出器 PE 压电陶资 P S 位置传感 P Z 压电传动装置 QWP X/ 4波片 S L 传感透镜 W 1 、 W 2 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l是能够对保护层厚度不同的光 信息记录介质B D或H D 、 D V D及C D恰当地进行信息记录/再生的本实施 方式光拾取装置的结构概略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从箭头II方向看到的 侧面图。本实施方式中,聚光光学系统包括物镜OB J及准直光学系统CO L。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同一插件中收容了或在同一吸热器上固定了为第 2光源的第2半导体激光LD 2和为第3光源的第3半导体激光LD 3的所 谓2激光1插件,但也可以个别配置半导体激光。本实施方式中,准直透镜 相当于本发明的光学元件。
对第l光盘OD 1 (例如B D或HD )进行信息记录^/或再生时,在图 1的光拾取装置中,从光源波长3 5 0 - 4 5 0 nm的半导体激光LD l(第i光源)射出的光束在光束整形元件B s光束形状^:整形,并且穿过第i书亍
射元件D1被分离成记录再生用的主光束和跟踪出错信号检出用的副光束, 然后在二向色性分光器D B S被反射,在偏振分光器P B S被反射,穿过准 直光学系统COL被变换成平行光束,然后入射到反光镜M上。有关发散度 变更手段的准直光学系统C O L的动作在后面叙述。
图2中,入射到反光镜M的光束的一部分透过反光镜后穿过监视透镜M L,入射到激光功率监视器L PM,被用于激光功率的监视。而入射到反光 镜M的光束的其余部分在反光镜M被反射,穿过X/ 4波片QWP后入射到 物镜OB J (本实施方式中由2个元件构成,但l个也可以)上,然后聚光 于光盘OD 1的信息记录面R 1 (保护层厚度O. lmm或O. 6 mm )。
在信息记录面R1经信息槽调制了光强度的反射光束再次穿过物镜O B J、 X/4波片QWP,在反光镜M被反射,然后穿过准直光学系统CO L,并穿过偏振分光器PB S,被传感透镜S L聚光于光检出器PD的受光 面。利用光检出器PD的输出信号,能够得到光盘OD l上信息记录着的信 息的读取信号。
检出在光检出器PD上的斑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的光量变化,进行 聚焦检出和跟踪检出。根据该检出,物镜传动机构ACT的聚焦传动装置及 跟踪传动装置连同光学元件支架LHD—起移动物镜O B J ,以使第1半导 体激光LDl射出的光束在光盘OD1的信息记录面Rl上恰当成像。
对第2光盘OD2 (例如D VD )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时,在图1 的光拾取装置中,从光源波长6 0 0 - 7 0 0 nm的半导体激光LD 2射出 的光束从2激光1插件向外部射出后,穿过第2衍射元件D 2被分离成记录 再生用的主光束和跟踪出错信号检出用的副光束,在耦合透镜C P L被调整 发散角,穿过X/2波片HWP、 二向色性分光器DBS,在偏振分光器P BS被反射,穿过准直光学系统COL被变换成平行光束,然后入射到反光 镜M上。
图2中,入射到反光镜M的光束的一部分透过反光镜后穿过监视透镜M L,入射到激光功率监视器L PM,被用于激光功率的监视。而入射到反光 镜M的光束的其余部分在反光镜M被反射,穿过X/ 4波片QWP后入射到 物镜OB J上,然后聚光于光盘OD 2的信息记录面R 2 (保护层厚度O. 6m m )。
在信息记录面R 2经信息槽调制了光强度的反射光束再次穿过物镜O B J、 X/4波片QWP,在反光镜M被反射,然后穿过准直光学系统CO L,并穿过偏振分光器PBS,被传感透镜S L聚光于光检出器PD的受光 面。利用光检出器PD的输出信号,能够得到光盘OD 2上信息记录着的信 息的读取信号。
检出在光检出器PD上的斑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的光量变化,进行 聚焦检出和跟踪检出。根据该检出,物镜传动机构A C T的聚焦传动装置及 跟踪传动装置连同光学元件支架LHD—起移动物镜O B J ,以使第2半导 体激光LD 2射出的光束在光盘0D 2的信息记录面R 2上恰当成像。
对第3光盘O D 3 (例如C D )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时,在图1的光 拾取装置中,从光源波长7 5 0 - 8 5 0 nm的半导体激光LD 3射出的光 束从2激光1插件向外部射出后,穿过第2衍射元件D 2被分离成记录再生 用的主光束和跟踪出错信号检出用的副光束,在耦合透镜C P L被调整发散 角,穿过X/ 2波片HWP、 二向色性分光器DB S,在偏振分光器P B S 被反射,穿过准直光学系统C L被变换成平行光束,然后入射到反光镜M 上。
图2中,入射到反光镜M的光束的一部分透过反光镜后穿过监视透镜M L,入射到激光功率监视器L PM,被用于激光功率的监视。而入射到反光 镜M的光束的其余部分在反光镜M被反射,穿过X/ 4波片QWP后入射到 物镜O B J上,然后聚光于光盘OD 3的信息记录面R 3 (保护层厚度1 . 2 mm )。
在信息记录面R 3经信息槽调制了光强度的反射光束再次穿过物镜O B J、 X/4波片QWP,在反光镜M被反射,然后穿过准直光学系统CO L,并穿过偏振分光器PBS,被传感透镜S L聚光于光检出器PD的受光 面。利用光检出器PD的输出信号,能够得到光盘OD 3上信息记录着的信 息的读取信号。
检出在光;f企出器P D上的斑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的光量变化,进行 聚焦检出和跟踪检出。根据该检出,物镜传动机构ACT的聚焦传动装置及 跟踪传动装置连同光学元件支架LHD—起移动物镜OB J,以使 3半导体激光LD 3射出的光束在光盘OD 3的信息记录面R 3上恰当成像。
图3是驱动准直光学系统COL的驱动单元CU立体图。图3中,底座 (基准台)B备有从两端向上方伸出的壁W1、 W2。导向轴GS延伸,连 结壁W1、 W2 (剖开作图示)的上端附近。壁W1、 W2上分别形成了开 孔HL,光束在其中穿过。
透镜L 1、 L 2由光学元件支架LHD 1支撑外周,盖住壁W1的开孔 H L被粘住。优选在装配透镜L 1、 L 2时采用自动准直仪,尽量抑制相对 光拾取装置光轴(基准轴)的位移和倾斜。
而作为光学元件的为准直透镜的透镜L 3由光学元件支架L HD 2支 撑外周。又兼可动部件的光学元件支架LHD 2备有与导向轴G S系合的系 合部H D a和受驱动力的连结部H D b 。透镜L 3的一个光学面的中心上形 成了中心标志CM。
连结部HD b上设有与又兼导向轴的驱动轴D S相接的槽,上面装有板 弹簧S G。为驱动部件的驱动轴D S被配置在连结部HD b和板弹簧S G之 间,被板弹簧S G的推力适度推压。驱动轴D S的壁W 1侧设有缝隙,另一 端贯通壁W2连结在为电机变换元件的压电传动装置P Z上。压电传动装置 P Z有固定部B h ,在W2的外面通过粘结等固定在底座B上。
底座B上配置着外部驱动回路,通过配线H施加电压(没有图示),用 来从磁(或光)检出连结部HD b移动量的没有图示的编码器(位置检出手 段,例如可以在导向轴GS上配置磁信息,在系合部HD a上设读取头等) 接收信号,控制驱动压电传动装置P Z 。压电传动装置P Z 、驱动轴D S 、 连结部HD b 、板弹簧S G构成驱动手段。驱动回路也可以配置在底座B上, 通过配线连结。
压电传动装置P Z是叠层用P Z T (锆石/钬酸铅)等形成的压电陶瓷而 成。压电陶资具有晶体点阵内的正电荷的重心和负电荷的重心不一致而自身 极化,在其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压会伸展之特性。但是压电陶瓷在该方向的变 形量微小,利用该变形量来驱动被驱动部件是困难的,所以如图4所示叠积 多个压电陶资P E并在其间并列连接电极C之结构的叠层型压电传动装置 PZ,作为实用型被提供。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该叠层型压电传动装置P Z 作为驱动源。接下去,对该光学系统单元CU的透镜L 3的驱动方法作说明。叠层型 压电传动装置P Z在电压施加时的变位量小,但产生力大,应答性敏锐。因 此, 一旦施加如图5 ( a )所示上升急剧下降緩慢的略锯齿形波形脉冲电压, 则压电传动装置PZ在脉冲上升时急剧伸长、下降时比上升时緩慢收缩。压 电传动装置P Z伸长时,驱动轴D S被其沖击力向图3里侧(壁W1侧)推 进,而支撑透镜L 3的光学元件支架LHD 2的连结部HD b和板弹簧S G 由于惯性而不与驱动轴D S—起移动,与驱动轴D S之间产生滑动停留在原 来位置上(也有稍^f鼓移动的情况)。相反脉冲下降时,与上升时相比驱动轴 DS緩慢返回,所以连结部HDb和板弹簧SG相对驱动轴D S不滑动,而 是与驱动轴D S —起向图3跟前侧(壁W 2侧)移动。也就是说,通过施加 频率被设定在数百到数万赫兹的脉沖,能够使光学元件支架LHD 2以所望 的速度连续移动。由上述可知,如果施加如图5(b)所示上升緩慢下降急 剧的脉冲,则能够使光学元件支架LHD 2向相反方向移动。尤其只要导向 轴GS笔直,光学元件支架LHD 2在光轴方向精度良好地移动,相比驱动 引起产生光轴偏移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像差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能够对高密度DVD、 DVD、 CD3种不同 种类的光盘进行信息记录A/或再生。由于光盘保护层厚度不同,信息记录面 上有聚光的球面像差发生。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所使用的光盘相应,使准 直光学系统COL的透镜L 3在光轴方向移动,改变穿过光束的发散角,在 修正了上述球面像差的状态下,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并且本实施方式的 驱动手段成本较低结构小型,所以有利于光拾取装置的低成本化小型化。
另外有种光盘上设有2层信息记录面。这种光盘的信息记录面由于保护 层厚度不同所以聚光在信息记录面上的光束中发生球面像差。此时根据本发 明,通过与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的信息记录面相应,使准直光学系统CO L的透镜L 3在光轴方向移动,改变穿过光束的发散角,在修正了上述球面 像差的状态下,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手段因为具有高 应答性,所以例如在搭载于电脑的光拾取装置中,对2层结构的DVD等进 行随机存取时也足够能够应付。并且,光盘每转1周因保护层厚度不均匀引 起的球面像差,也能够通过用高应答速度驱动透镜L 3来适当修正。
物镜OB J由相对温度变化的折射率变化较大的塑料原料形成时,大气温度变化导致在光盘信息记录面上聚光的光束中产生球面像差。上述情况
时,通过根据没有图示的温度传感发出的信号,使准直光学系统COL的透 镜L3在光轴上移动,改变穿过光束的发散角,能够在修正了上述球面像差 的状态下,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
上述像差修正也可以如下进行C P U等CN4企出手段(没有图示)根 据接受光盘信息记录面反射光的光检出器PD发出的信号,算出CN,从C N的劣化程度检出像差,向驱动回路(没有图示)传送指示,向减小像差的 方向控制驱动压电传动装置P Z 。
接下去对驱动单元CU的装配方法(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作说明。 底座(基准台)B备有与导向轴平行的基准面。具体地说,用剖面线所示的 第1个面P 1和为底座反面的第2个面P 2是底座的基准面。第1个面P 1 和第2个面P2为垂直。先在前工序中,在准直光学系统C0L的透镜L 3 上标中心标志CM,然后将其嵌入光学元件支架LHD 2并粘结。优选光学 元件支架LHD 2的内径仅略^f效大于透镜L 3的外径。这样在光学元件支架 LHD 2上容易装配透镜L 3 ,而光学元件的光轴与光源的光轴却容易出现 偏移,但因为如后面将要叙述的那样是以中心标志为基准将透镜L 3装配到 驱动单元CU中,所以即使光学元件支架LHD 2与透镜L 3容易发生偏移 也不成问题。
在此,以透镜L 3上标有的中心标志CM位于离开第1个基准面P l预 定距離A x F 、离开第2个基准面P 2预定距離△ y F地透镜被装入光拾取 装置时,中心标志与第l个光轴方向位置(图3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为一致。 而实际上透镜L 3上标有的中心标志C M距离第1个基准面P 1预定距離△ x 、距离第2个基准面P 2距離△ y 。中心标志C M相对基准面的位置可以 釆用CCD等光学性检出。
为了使A x=AxF、 Ay=AyF,在光学元件支架内调整透镜的位 置并粘结。光靠在光学元件支架内调整透镜位置达不到Ax=AxF、 Ay =△ y F时,也可以调整光学元件支架的位置,以-使满足A x = △ x F、 △ y = △ y F 。
△ x F或A y#A y F时,可以判断为准直光学系统C O L的透镜
L 3在光轴方向驱动将产生摇晃(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移)。在此,使导向轴G S及驱动轴D S相对第1个基准面P 1或第2个基准面P 2位移、且位移量正好相当于(Ax-AxF)或(Ay-AyF)。再次测定,△ x#A xF或A y#A y F时,进行同样再调整。反复同样调整,当Ax-AxF、Ay = A y F时,可以另加固定导向轴及驱动轴之工序。于是无论透镜L 3光轴方向位置如何,光轴的摇晃消除,能够得到所望的光学特性。
使装有上述被调整好之光学元件的驱动单元的第1基准面P 1和第2基准面P 2 ,碰到光拾取装置的相互垂直的第1基准面和第2基准面,进行固定,这样能够容易地制造光源的光轴和透镜的光轴一致的光拾取装置。
以上参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被解释为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宜变更和改良。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光拾取装置备有具备2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支撑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支架;在光轴方向导向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2根导向轴;在光轴方向驱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传动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支撑所述导向轴及所述传动装置之基准台的驱动单元;光拾取装置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所述光学面有中心标志,所述基准台具有与所述导向轴平行的基准面,包括下述工序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上把所述光学元件配置成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上被付与的中心标志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成所定的关系;使配置了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碰到所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进行固定。
2. 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包括与所述导向轴平行并且相交的第1个面和第2个面,所述中心标志距离所述第1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和距离所述第2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位置无关保持不变。
3. 如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备有为电机变换元件的所述传动装置、被固定在所述电机变换元件一端的驱动部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连结且被支撑为能够在所述驱动部件上移动的可动部件,通过使所述电机变换元件在伸缩方向改变速度反复伸缩,使所述可动部件移动。
4. 一种光拾取装置,备有具备2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支撑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支架;在光轴方向导向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2根导向轴;在光轴方向驱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传动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支撑所述导向轴及所述传动装置之基准台的驱动单元;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的至少1个所述光学面上被付与中心标志,所述基准台具有与所述导向轴平行的基准面,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上所述光学元件;陂配置成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面上被付与的中心标志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成所定的关系,到所述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固定。
5. 如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台的所述基准面包括与所述导向轴平行并且相交的第l个面和第2个面,所述中心标志距离所述第1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和距离所述第2个面的导向轴垂直方向的距离,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的位置无关保持不变。
6. 如权利要求4或5中记载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备有为电机变换元件的所述传动装置、被固定在所述电机变换元件一端的驱动部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支架连结且^f皮支撑为能够在所述驱动部件上移动的可动部件,通过使所述电机变换元件在伸缩方向改变速度反复伸缩,使所述可动部件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拾取装置,其中备有能够高精度高速修正像差的像差修正手段,能够恰当地进行信息记录及/或再生。驱动单元(CU)的基准台具有基准面(P1、P2),该基准面(P1、P2)与将光学元件支架(LHD2)向光轴方向导向的导向轴(GS、DS)平行,在所述光学元件支架(LHD2)上配置所述所述光学元件(L3),以使在光学元件(L3)的光学面上附有的中心标记(CM)相对所述基准台(B)的所述基准面(P1、P2)成为规定的关系,并且,将配置所述光学元件(L3)的所述驱动单元(CU)的所述基准台(B)的所述基准面(P1、P2)与光拾取装置的基准面抵接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光源的光轴与光学元件(L3)的光轴一致。
文档编号G11B7/22GK101647067SQ200880008678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9日
发明者野村英司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