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876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 的构造,这两个独立光学系统根据光盘类型选择性地使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光拾取装置用于读取光盘上的信息和在光盘上写入信息。光盘有多种类 型,例如压缩盘(CD)、数字通用盘(DVD)和蓝光光盘(BD)。因此,为了方便等原因,在现有 的光拾取装置中,有些光拾取装置能兼容多种类型的光盘。在兼容多种类型光盘的光拾取装置中,有些光拾取装置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 这两个独立光学系统根据光盘类型选择性地使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这里,每一 个所述光学系统都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引导到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和将从信息存储表 面反射出的光线引导到光接收元件。作为这些光拾取装置的具体实例,有一种光拾取装置, 其中的一个光学系统例如用于读取BD上的信息,其中的另一个光学系统例如用于读取DVD 或⑶上的信息。顺便提及,在光拾取装置中,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聚集到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 上的物镜被安装在物镜致动器上。这种物镜致动器至少能沿聚焦方向和轨道方向移动所 安装的物镜。这里,术语“聚焦方向”表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垂直的方向;术语“轨道 方向”表示与光盘的径向平行的方向。沿聚焦方向移动物镜的目的是控制物镜的聚焦位置 (即进行聚焦控制),使得聚焦位置总是位于信息存储表面上。沿轨道方向移动物镜的目的 是控制通过物镜聚集光线得到的光点(即进行轨道控制),使得光点总是跟随光盘的轨道。例如,正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在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中,有 这样一些光拾取装置,其中的光学系统各自包括独立的物镜致动器(也就是包括两个致动 器)。但是,正如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为了减少装置的部件的尺寸和数量等,优选将包括 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安装在一个透镜支架(holder)上并用一个物镜致动器来移动两个物
^Mi ο[专利文献 11JP-A-H10-74328[专利文献 2] JP-A-2006-20241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当将两个物镜安装在一个透镜支架上时,必须将两个物镜安装得使它 们之间的间隔最小化。这是因为,例如,在使用导线悬挂透镜支架的物镜致动器中,如果安 装在透镜支架上的两个物镜之间的间隔很大,就会导致物镜致动器的驱动灵敏度和DC倾 斜的恶化,这种恶化应该加以削弱。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在光学系统中包括向上反射镜,用于反射光 线,使得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垂直。因此如上所述,当两个 物镜之间的间隔减少时,必须将包括在光学系统中的向上反射镜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传统上,对这一点加以考虑的研发实例很少,并且还没有出现以低成本实现这一点的光拾
取装置。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 置,通过这种光拾取装置,能够以低成本将包含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之间的间隔最小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第一光学系统,包 含第一光源;第一镜子(mirror)部件,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以将所述光线 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第一物镜,将从所述第一镜子 部件反射出的所述光线聚集在所述信息存储表面上;以及第一光接收元件,接收因所述信 息存储表面的反射所导致的返回光线;第二光学系统,包含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波长 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波长不同;第二镜子部件,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 线,以将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所述信息存储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第二物镜,将从 所述第二镜子部件反射出的所述光线聚集在所述信息存储表面上;以及第二光接收元件, 接收因所述信息存储表面的反射所导致的返回光线;以及物镜致动器,包含用于固定所述 第一物镜和所述第二物镜的透镜支架,所述物镜致动器至少能沿聚焦方向和轨道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物镜和所述第二物镜。在该光拾取装置中,将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 系统布置得使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镜子部件的方向与来自所述第二光 源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镜子部件的方向基本垂直。
通过上述构造的光拾取装置,能够简化第一镜子部件和第二镜子部件的形状,并 将这两个镜子部件的反射表面布置为彼此靠近。因此,能减少操作镜子部件所必须的成本, 从而以低成本将包含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之间的间隔最小化。在上述构造的光拾取装置中,当从反射表面观察时,第一镜子部件和第二镜子部 件可以是基本上呈矩形的板形部件,并且,在第一镜子部件和第二镜子部件的至少之一中, 可通过相对于反射表面倾斜地切割板形部件的侧表面来形成切割表面。镜子部件的这类形 状可通过切割而获得,因此易于降低成本。优选地,在上述构造的光拾取装置中,在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的至少之 一中,设置板形分光器,所述分光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一部分光线引导到所述光盘,并将来 自所述光盘的一部分所述返回光线引导到所述光接收元件。这类板形分光器可用半反镜或 板形偏振分光器形成,因此易于降低光拾取装置的成本。在上述构造的光拾取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分光器与所述光接收元件之间的光路中 设置用来引入散光的散光引入部;例如,可将柱面透镜用作散光引入部。当通过散光方法获 得聚焦误差信号时,必须调整散光的方向;通过这种构造,就能在引入散光的同时控制散光 的方向。优选地,在上述构造的光拾取装置中,将包含所述分光器的所述光学系统用于DVD 和⑶这两者,或单用于DVD或⑶,以及将另一个所述光学系统用于BD。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中,能够以低成本 将包含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之间的间隔最小化。


图1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构造;
图2是侧视图,示出沿着图1中所示虚线箭头A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 置中的向上反射镜与物镜之间的关系;图3A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从反射表面观察时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中 的两个向上反射镜的构造;图3B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中的第一向上反射镜;图3C是示意性立体图,示出从反射表面后部观察时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 置中的第一向上反射镜的构造;图3D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中的第二向上反射镜;图4是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5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 的构造;图6是示意性立体图,示出包括在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该光拾取装置中的物 镜致动器的构造;图7A是示意性立体图,示出包括在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该光拾取装置中的 第一向上反射镜;图7B是示意图,示出需要切割哪一部分,从而将第一向上反射镜形成为图7A所示 的形状;以及图7C是另一示意图,示出需要切割哪一部分,从而将第一向上反射镜形成为图7A 所示的形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实施例。在此之前,为了易于理 解本发明,先介绍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一种光拾取装置(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从 而弄清楚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的问题。(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图5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本发明申请人以前研发的一种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 的构造。这种光拾取装置100包括两个独立光学系统101和102。光学系统101称为第一 光学系统;光学系统102称为第二光学系统。当从DVD或⑶读取信息时以及将信息写入DVD或⑶时,使用第一光学系统101。 第一光学系统101包括第一光源111、半反镜(half mirror) 112、第一准直透镜113、第一向 上反射镜114、第一物镜115和第一光接收元件116。第一光源111是双波长半导体激光器,在用于DVD的激光(波带(wavelength band)为650nm)与用于⑶的激光(波带为780nm)之间切换,并发射所述激光。半反镜112 形成为板形,将入射光的一部分反射并传输剩余部分。换言之,第一光源111发出的一部分 激光被反射并馈入第一准直透镜113。第一准直透镜113将入射激光转换为平行光。通过第一准直透镜113进行平行光转换得到的激光被馈入第一向上反射镜114。 第一向上反射镜114将入射激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未示出)基本 垂直的方向(其是与图5中的视图平面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反 射表面114a相对于从第一光源111发出并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激光的传播方向倾斜45度。从第一向上反射镜114反射出的激光通过第一物镜115聚集在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上。通过从信息存储表面反射得到的返回光线通过第一物镜115、第一向上反射镜114 和第一准直透镜113进入半反镜112。进入半反镜112的一部分光线被传输。通过半反镜 112传输的返回光线聚集在第一光接收元件116上。第一光接收元件116对所接收的光信 号进行光电转换,以输出电信号。输出信号被处理为再现信号、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轨道误差
Ir万寸寸。当从BD读取信息时以及将信息写入BD时,使用第二光学系统102。第二光学系统 102包括第二光源121、衍射元件122、偏振分光器123、第二准直透镜124、四分之一波长盘 125、第二向上反射镜126、第二物镜127、第二柱面透镜128和第二光接收元件129。第二光源121是发出用于BD的激光(波带为405nm)的半导体激光器。从第二光 源121发出的激光被衍射元件122分成主光和副光。这是为了获得进行轨道控制所必须的 轨道误差信号的缘故。偏振分光器123形成为立方体形状(将两个棱镜粘合在一起而获得),并设计为反 射从第二光源121发出的线性偏振光以及通过将上述线性偏振光转动90度来传输所获得 的线性偏振光。因此,从衍射元件122馈入偏振分光器123的激光被从偏振分光器123反 射出去。第二准直透镜124可通过未示出的致动器件沿光轴方向(由图5所示箭头示出的 方向)移动。这是因为这种位置操作改变从第二准直透镜124发出的激光的会聚和发散, 以改变进入第二物镜127的激光的会聚和发散。采用这种构造从而能够校正球面像差。从第二准直透镜124发出的激光被馈入四分之一波长盘125。四分之一波长盘125 将入射的线性偏振激光转换为圆偏振光。通过进行圆偏振光转换得到的激光被馈入第二向 上反射镜126。第二向上反射镜126将入射激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 (未示出)基本垂直的方向(其是与图5中视图平面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说,第二向上反 射镜126的反射表面126a相对于从第二光源121发出并进入第二向上反射镜126的激光 的传播方向倾斜45度。从第二向上反射镜126反射出的激光通过第二物镜127聚集在光盘的信息存储表 面上。从信息存储表面反射出的返回光线通过第二物镜127传输并从第二向上反射镜126 反射出去。然后,返回光线通过四分之一波长盘125被转换为线性偏振光。此线性偏振光 的偏振方向是通过将从第二光源121发出的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转动90度而获得。因 此,先后通过四分之一波长盘125和第二准直透镜124的返回光线通过偏振分光器123。通过偏振分光器123的返回光线具有通过第二柱面透镜128引入的散光并被聚集 在第二光接收元件129上。第二光接收元件129对所接收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以输出 电信号。输出信号被处理为再现信号、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轨道误差信号等等。在构成光学系统101和102的组件中,除了第一物镜115和第二物镜127之外的 组件都安装在光拾取装置100的拾取基座(未示出)上。另一方面,第一物镜115和第二 物镜127安装在物镜致动器(图5中未示出)上,并且能沿聚焦方向、轨道方向和倾斜方向 移动,其中物镜致动器被布置在拾取基座的上部。这里,倾斜方向表示与聚焦方向和轨道方 向垂直的轴的旋转方向。
图6是示意性立体图,示出包括在光拾取装置100中的物镜致动器的构造。如图 6所示,物镜致动器200包括用于固定第一物镜115和第二物镜127的透镜支架202。透镜 支架202夹在导线203之间并由导线203悬挂起来,透镜支架202的左侧和右侧各有3条 导线。在动作基座201中,形成通孔(未示出);激光通过所述通孔,因此来自光源的光线 进入第一物镜115和第二物镜127。透镜支架202设置有聚焦线圈、轨道线圈和倾斜线圈。因为这些线圈是公知技术, 所以不再描述;通过导线203向这些线圈提供电流。设置两个永磁体204a和204b,将透镜 支架202夹在中间,永磁体204a和204b立在动作基座201上。利用永磁体204a、204b产 生的磁场与通过线圈的电流的电磁作用来摆动透镜支架202。这样就使得第一物镜115和 第二物镜127能够沿聚焦方向、轨道方向和倾斜方向移动。
上面描述了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的示意性构造。顺便提及,如图5所示,在 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中,来自第一光源11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方向 相对于光盘的切向(即图5的左右方向)倾斜45度。这是为了对产生散光的方向进行调 整(返回光线通过板形半反镜112时会产生散光),从而获得散光型聚焦误差信号。换言之,在光拾取装置100中,来自第一光源11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114 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121的激光进入第二向上反射镜126的方向相对于彼此移位约45 度。如上所述,为了不降低物镜致动器200的驱动灵敏度和DC倾斜,必须将由透镜支 架202固定的第一物镜115和第二物镜127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因此,必须将第一向上 反射镜114的反射表面114a与第二向上反射镜126的反射表面126a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 近。然后,在光拾取装置100中,好好设计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形状,从而减少两个向上 反射镜(两个镜子部件)114与126之间的干涉,结果是将反射表面114a与反射表面126a 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具体而言,第二向上反射镜126不采用特殊形状,它是板形部件, 当从与反射表面126a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基本上是矩形。图7A、图7B和图7C是示意图,示出包括在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中的第一向 上反射镜114的形状。图7A是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示意性立体图;图7B和图7C是示意 图,示出需要切割哪一部分从而形成图7A所示的形状。如图7A所示,将第一向上反射镜114形成为通过切割矩形的平行六面体部分获得 的形状;这种切割形成两个切割表面114b和114c。进行这种切割既是为了去除第一向上 反射镜114不必要的角部从而使反射表面114a靠近第二向上反射镜126的反射表面126a, 也是为了减少第一向上反射镜114的厚度,当将反射表面114a靠近反射表面126a时,第一 向上反射镜114的厚度是一个障碍。为了获得这种形状,必须沿着图7B所示的平面切割线(CUtting-PlaneIine)Cl进 行切割,然后再沿着图7C所示的平面切割线C2进行切割。必须在控制部件的方向的同时 手动进行这种切割,切割成本高,结果增加了光拾取装置100的成本。本发明被设计为用以 消除这个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构造。 如图ι所示,与现有的光拾取装置100 (参见图5)中一样,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也包括两个独立光学系统,即第一光学系统2和第二光学系统3。将第一光学系统2用于DVD和⑶这两者,或单用于DVD或⑶;将第二光学系统3用于BD。第一光学系统2包括第一光源21、半反镜22、第一准直透镜23、第一向上反射镜 24、第一物镜25、第一柱面透镜26和第一光接收元件27。在这些组件中,除了第一物镜25 之外的组件都安装在拾取基座11上(参见图2),第一物镜25安装在物镜致动器12的透镜 支架12a上(参见图2)。因为物镜致动器12的构造与包括在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 中的物镜致动器200中的物镜致动器相同,所以不再重复对物镜致动器12的详细描述。图2是侧视图,示出沿着图1中所示虚线箭头A观察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 置1中的向上反射镜与物镜之间的关系。在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与光盘50的关系,在该 视图中示出了光盘50。图2中的附图标记50a表示光盘50的信息存储表面。与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相比,第一光学系统2还包括第一柱面透镜26,其他 组件的光学动作彼此基本上相同。因此,不再重复对这些组件的光学动作的描述。后面将 详细描述第一柱面透镜26。第二光学系统3包括第二光源31、衍射元件32、偏振分光器33、第二准直透镜34、 四分之一波长盘35、第二向上反射镜36、第二物镜37、第二柱面透镜38和第二光接收元件 39。在这些组件中,除了第二物镜37之外的组件都安装在拾取基座11上(参见图2),第二 物镜37和第一物镜25 —起安装在物镜致动器12的透镜支架12a上(参见图2)。因为第 二光学系统3的构造与包括在以前研发的光拾取装置100中的第二光学系统相同,所以不 再重复对第二光学系统3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中,将第一光学系统2和第二光学系统3 布置为使得来自第一光源2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31的 激光进入第二向上反射镜36的方向基本垂直。光拾取装置1的这一点与以前研发的光拾 取装置100不同,这样使得能够以低成本将安装在透镜支架12a上的两个物镜25、37 (参见 图2)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下面将对此进行描述。为了将两个物镜25、37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必须将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反射 表面24a与第二向上反射镜36的反射表面36a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因此,两个向上反 射镜24、36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很重要。图3A、图3B、图3C和图3D是示出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中的两个向上 反射镜24、36的构造的示意图。图3A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从反射表面24a、36a观察时两 个向上反射镜24、36的构造。图3B是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C是示意 性立体图,示出从反射表面24a后部观察时,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构造。图3D是第二向上 反射镜36的示意性侧视图。在第一向上反射镜24和第二向上反射镜36中,将金属膜(例如用铝形成)涂覆 在固体元件(例如玻璃)的外表面,从而形成反射表面24a、36a。当从反射表面24a、36a观 察这些向上反射镜24、36时,它们基本上是矩形(如图3A所示),并且第一向上反射镜24 和第二向上反射镜36是板形元件,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基本上是矩形。将它们形成为这种形 状,是因为这样才容易操作向上反射镜24、36。向上反射镜24、36的反射表面24a、36a的尺 寸通过物镜25、37的有效直径来确定。如图3B、图3C所示,在第一向上反射镜24中,通过相对于反射表面24a倾斜地(例如以45度角)切割板形部件(矩形平行六面体)的侧表面(与反射表面24a垂直的表 面),形成切割表面24b。另一方面,如图3D所示,在第二向上反射镜36中,不形成这种切 割表面,该第二向上反射镜36简单地形成为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尽管与第二向上反射镜36不同,在第一向上反射镜24中需要形成切割表面24b, 但这几乎不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具体而言,当形成向上反射镜24、36时,会生产大量的向上 反射镜,因此进行制备板形基材和将这种基材切割成形状基本上为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多个 部件的工艺。当进行切割时,将标准刀具与用于进行倾斜切割的独立刀具相结合,因此不需 要进行单独形成切割表面24b的附加工艺就能获得其中形成有切割表面24b的部件。这几 乎不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当将向上反射镜24、36布置在光拾取装置1的拾取基座11上时,将反射表面24a、 36a布置为相对于来自光源21、31的激光的传播方向倾斜45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 来自第一光源2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31的激光进入第 二向上反射镜36的方向基本垂直。因此,如图2所示,将第一向上反射镜24布置为使它的 与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切割表面24b相对的侧表面24c被放置在下侧,因此可以将切割表 面24b与第二向上反射镜36的侧表面36b布置为彼此基本平行且彼此相对。换言之,这样 就能防止因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厚度所导致的与第二向上反射镜36的干涉,并且这样能 使反射表面24a与反射表面36a彼此尽可能靠近。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中,将第一光学系统2和第二光学系统3布 置为使得来自第一光源2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31的激 光进入第二向上反射镜36的方向基本垂直。因此,通过简单地制备一个其矩形平行六面体 的侧表面被切割的向上反射镜,就能将两个向上反射镜的反射表面布置为彼此靠近。因此 可以以低成本将安装在透镜支架上的两个物镜布置得彼此尽可能靠近。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光学系统2和第二光学系统3布置为使得来自第 一光源21的激光进入第一向上反射镜24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31的激光进入第二向上 反射镜36的方向基本垂直。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一光学系统2的半反镜22产生的散光的 方向与需要获得散光类型聚焦误差信号的方向并不一致。因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柱面透 镜26被布置为用于在半反镜22与第一光接收元件27之间的光路中引入散光的器件,产生 散光的方向因此而得以调整。与传统构造相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了第一柱面透镜26。但是,与通过传统 方法操作向上反射镜所需成本相比,进一步设置第一柱面透镜的成本能降至更低。可使用将棱镜粘合在一起而获得的分光器来替代板形半反镜22。为了替代半反 镜22,板形偏振分光器可结合四分之一波长盘一起使用。在第二光学系统3中,为了降低成 本,可使用板形偏振分光器替代偏振分光器33。当利用光线的效率足够高时,可使用通过将 棱镜粘合在一起而获得的非偏振分光器或板形半反镜来替代偏振分光器33。在这种情况 下,可取消四分之一波长盘35。(其他)上述实施例只是实例,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而是还可以有很多不脱离本发 明范围的改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第一向上反射镜24上形成切割表面24b,因此能使两个物镜25、37彼此靠近。但是,本发明不应局限于这种构造。还可以在第二向上反射镜36上形成同样的切割表面(通过相对于反射表面36a倾斜地切割呈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板 形部件的侧表面而形成该切割表面),来替代在第一向上反射镜24上形成切割表面24b。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两个物镜25、37对准的方向不是与轨道方向(与径向相同)一 致,而是与垂直于轨道方向的方向(切向)一致。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半反镜22与第一光接收元件27之间的光路中布置第一柱 面透镜26作为引入散光的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可布置板形玻璃 部件来替代第一柱面透镜26。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整板形玻璃部件的方位,以在期望的方 向上产生散光。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第一光学系统2用于DVD和⑶这两者,或单用于DVD或⑶; 并将第二光学系统3用于BD。但是,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每个光学系统所应用的光 盘类型。本发明适合用于这样的光拾取装置中其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并希望将包含 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布置得彼此靠近。
权利要求
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第一光学系统,包含第一光源;第一镜子部件,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以将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第一物镜,将从所述第一镜子部件反射出的所述光线聚集在所述信息存储表面上;以及第一光接收元件,接收因所述信息存储表面的反射所导致的返回光线;第二光学系统,包含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波长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波长不同;第二镜子部件,反射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以将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所述信息存储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第二物镜,将从所述第二镜子部件反射出的所述光线聚集在所述信息存储表面上;以及第二光接收元件,接收因所述信息存储表面的反射所导致的返回光线;以及物镜致动器,包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物镜和所述第二物镜的透镜支架,所述物镜致动器至少能沿聚焦方向和轨道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物镜和所述第二物镜,其中,将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系统布置为使得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镜子部件的方向与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镜子部件的方向基本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在从反射表面观察时,所述第一镜子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子部件的每一个都是基 本呈矩形的板形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镜子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子部件的至少之一中,通过 相对于所述反射表面倾斜地切割所述板形部件的侧表面来形成切割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系统的至少之一中,设置板形分光器,所述 分光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一部分光线引导到所述光盘,并将来自所述光盘的一部分所述返 回光线引导到所述光接收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在所述分光器与所述光接收元件之间的光路中设置用来引入散光的散光引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装置, 其中,所述散光引入部是柱面透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系统的至少之一中,设置板形分光器,所述 分光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一部分光线引导到所述光盘,并将来自所述光盘的一部分所述返 回光线引导到所述光接收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在所述分光器与所述光接收元件之间的光路中设置用来引入散光的散光引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装置, 其中,所述散光弓I入部是柱面透镜。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将包含所述分光器的所述光学系统用于DVD和⑶这两者,或单用于DVD或⑶,并 将另一个所述光学系统用于BD。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将包含所述分光器的所述光学系统用于DVD和⑶这两者,或单用于DVD或⑶,并 将另一个所述光学系统用于BD。
全文摘要
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的每一个都包含镜子部件,其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线,以将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为与光盘的信息存储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被布置为使得来自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第一镜子部件的方向与来自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第二镜子部件的方向基本垂直。根据本发明,在具有两个独立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中,能够以低成本将包含在光学系统中的物镜之间的间隔最小化。
文档编号G11B7/135GK101826344SQ201010130260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6日
发明者中井贤也, 松原大介, 田边稚宝 申请人:船井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