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690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适配装置包括覆盖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记录介质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使得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专利说明】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3年7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147372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援弓I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记录介质的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4]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中,已经利用卡片状记录介质,例如具备如闪存之类的半导体元件的介质卡,来记录并再现多种类型的数据。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2012-203423中,当在电子设备中使用卡片状记录介质时,散热片的移动与由开关盖所引起的记录介质出入口的开关操作同步。换言之,当开关盖打开时,散热片在远离记录介质容纳部的方向上移动,而当开关盖关闭时,散热片在靠近记录介质容纳部的方向上移动,由此与记录介质容纳部中的记录介质按压接触。因此,记录介质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片散发到外部。当插入或拔出记录介质时,记录介质不大可能与散热片摩擦,因此,可以防止记录介质损毁等。
[0005]顺带一提的是,当提供具有不同于卡片状记录介质的物理规格的记录介质,并将该具有不同于卡片状记录介质的物理规格的记录介质插入电子设备的记录介质容纳部时,有必要配备一种适配装置。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根据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记录介质的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适配装置,包括覆盖已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使得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0008]在按照本发明的适配装置中,提供连接器转换部,通过该连接器转换部,记录介质能连接至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适配装置配置为使得盖板与被插入以连接连接器转换部的记录介质按压接触。例如,盖板包括覆盖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盖板,以及覆盖记录介质的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的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在一个方向上受盖板施力部的施力,从而夹紧插入两个盖板之间的记录介质。在盖板的记录介质插入侧的端部提供插入导引部,插入导引部的盖板表面在与记录介质侧相对的方向上突出。在记录介质侧的盖板的表面上提供板状保护组件。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位置相对于记录介质的插入位置变换为盖板施力部的安装位置。盖板施力部朝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施力,通过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施力以扩大两者间的空隙。在盖板施力部中提供限位部,限位部将盖板在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量内。连接器转换部可以在垂直于记录介质的前后表面的方向上移动。在适配装置的侧端提供被施力以突出的接合部。当从电子设备中拔出适配装置时,与接合部的推力相对的拆卸力被设定为大于拔出已插入的记录介质时的拆卸力。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适配单元和将适配单元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的散热片。适配单元具有覆盖已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使得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001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适配装置,具有覆盖已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促使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因此,举例来说,插入适配装置中的记录介质所产生的热量能被有效地传递到盖板,由此,可以提供一种适用于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记录介质的适配装置和电子设备。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效果仅仅是举例,而并非限定,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举例说明适配装置从前侧看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2]图2为举例说明适配装置从后侧看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3]图3为适配装置的正视图;
[0014]图4为适配装置的后视图;
[0015]图5为适配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6A和6B为显示盖板施力部的视图;
[0017]图7为显示框架和导电板的视图;
[0018]图8为显示副框架和适配器保持部的视图;
[0019]图9为举例说明卡片状记录介质外观的立体图;
[0020]图10为示意性地显示适配装置中的盖板和片簧的位置关系等的视图;
[0021]图1lA至IlD为示意性地显示记录介质在适配装置中的装配状态的视图;
[0022]图12A至12C为描述提供有限位部时的操作的视图;
[0023]图13A和13B为举例说明盖板的另一种配置的视图;
[0024]图14为描述导电板的操作的视图;
[0025]图15A至15C为描述适配器保持部的操作的视图;
[0026]图16为举例说明专用摄像机外观的立体图;
[0027]图17为举例说明开关盖关闭时记录-再现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8]图18为举例说明开关盖打开时记录-再现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9]图19为记录-再现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20为举例说明介质支持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0031]图21为介质支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2]图22为显示了使上下散热片与适配装置按压接触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0033]图23为显示了使上下散热片与适配装置按压接触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0034]图24为举例说明使用适配装置的另一种记录-再现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0035]图25为显示了适配装置、记录-再现设备的记录介质插入部和连接器的视图;和
[0036]图26A至26D为显示了插入和拔出适配装置的示意性操作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说明将按以下顺序进行。
[0038]1.适配装置的构成
[0039]2.记录介质相对于适配装置的插入和拔出操作
[0040]3.适配装置的另一种操作
[0041]4.使用适配装置的电子设备
[0042]5.使用适配装置的另一种电子设备
[0043]1.适配装置的构成
[0044]1-1.适配装置的外观示例
[0045]适配装置具有覆盖已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使得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0046]图1和2为举例说明适配装置外观的立体图。如果将卡片状记录介质插入侧认为是适配装置10的前端,则图1为从前侧看的立体图,图2为从后侧看的立体图。图3举例说明了适配装置10的正视图,图4举例说明了适配装置10的后视图。
[0047]适配装置10配置为位于由第一盖板11、第二盖板13、框架16、连接器转换部18和副框架19组装而成的外壳中。卡片状记录介质能够从卡插槽192插入由盖板11、盖板13等所包围的空间(下文中称为“卡容纳部”)。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描述用作卡片状记录介质的介质卡的一个实例。
[0048]在适配装置10的连接器转换部18的内表面侧(卡容纳部侧)上提供与介质卡的端子部相连的内部连接器181。在连接器转换部18的外表面侧(与卡容纳部侧相对的表面侧)上提供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部连接器182。
[0049]在外壳内部提供导引部165R、165L、185R和185L,它们实现介质卡的定位从而使从卡插槽192插入的介质卡的端子部插入内部连接器181。
[0050]第一盖板11和第二盖板13中的至少一个被盖板施力部在朝向另一盖板的方向上施力,从而使卡容纳部中的盖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将要容纳的介质卡的厚度。当介质卡插入这个卡容纳部时,介质卡被盖板11和盖板13夹紧。由于盖板被盖板施力部朝向另一盖板的方向施力,因此盖板11和(或)盖板13处于与介质卡按压接触的状态。
[0051]在副框架19中提供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在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中,在可移动体201中形成接合凸起部202 (接合部),该接合凸起部被施力以从适配装置10的侧端突出,从而在将适配装置插入电子设备时能维持插入状态。
[0052]1-2.适配装置的内部构成示例
[0053]图5举例说明了适配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A和6B显示了盖板施力部,图7显示了框架和导电板,图8详细显示了副框架和适配器保持部。
[0054]在盖板11中,在面向卡的表面111上的卡插槽侧端部受到挤压,并且形成插入导引部112,该插入导引部112在朝适配装置10外部的方向上突起。因此,插入导引部112允许平顺地插入介质卡,但不接触盖板11的端面。盖板11的侧面端侧弯曲,以形成框架导引部113R和113L,从而包围框架16的盖板支撑部163。板状保护组件12附接至盖板11的面向卡的表面111。举例来说,盖板11采用导热性良好的材料,从而使介质卡中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散发。
[0055]板状保护组件12保护介质卡,从而在插入或拔出介质卡时不会损坏卡表面。举例来说,由诸如聚乙烯这样的材料形成的板可以用作板状保护组件12。具有较高导热性的材料用于板状保护组件12,以降低因安装板状保护组件12而引起的介质卡和盖板11之间的导热性恶化。此外,板状保护组件12不仅可配置为保护介质卡,还可提高介质卡和面向卡的表面111之间的附着力。
[0056]板状保护组件12的大小设定为能保护要插拔的介质卡。在板状保护组件12的卡插槽侧端部中形成插入导引保护部122,该插入导引保护部弯曲以对应于插入导引部112。
[0057]在盖板13中,在面向卡的表面131上的卡插槽侧端部受到挤压,并且形成插入导引部132,该插入导引部在朝适配装置10外部的方向上突起。因此,利用插入导引部132,可以平顺地插入介质卡,但不接触盖板13的端面。盖板13的侧面弯曲成阶梯状,以形成支撑部134R和134L。支撑部134R和134L的形状沿向外的方向从侧板部133R和133L垂直于面向卡的表面131延伸,并从适配装置10平行于面向卡的表面131延伸。举例来说,具有较高导热性的材料用于盖板13,从而介质卡中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散发。
[0058]在支撑部134R的侧面上的侧板部133R中沿卡插入方向形成支撑缝136,以支撑盖板施力部,从而防止从盖板13脱离。用作盖板施力部的片簧15R的接合片152分别插入支撑缝136,由此片簧15R固定到盖板13。支撑缝136也沿卡插入方向形成在支撑部134L侧上的侧板部133L中,以支撑盖板施力部,防止其脱离盖板13。用作盖板施力部的片簧15L的接合片152分别插入侧板部133L的支撑缝136,由此将片簧15L固定到盖板13。板状保护组件14附接至盖板13面向卡的表面131。
[0059]板状保护组件14配置为与板状保护组件12类似。也就是说,板状保护组件14保护介质卡,从而在插拔介质卡时不会损坏卡表面。具有较高导热性的材料用于板状保护组件14,以降低因安装板状保护组件14而引起的介质卡和盖板13之间的导热性恶化。此外,板状保护组件14不仅可配置为保护介质卡,还可提高介质卡和盖板13面向卡的表面131之间的附着力。
[0060]板状保护组件14的大小设定为能保护要插拔的介质卡。在板状保护组件14的卡插槽侧端部中形成插入导引保护部142,该插入导引保护部弯曲以对应于插入导引部132。
[0061]盖板施力部向朝着介质卡的方向对盖板施力,由此使盖板按压接触介质卡。在图5和6A、6B中,盖板施力部例如配置成片簧,并且示例性地配置为使盖板11和13因片簧的弹力而与介质卡按压接触。
[0062]如图6A和6B所示,片簧15R具有安放部151、接合片152、接合爪153,臂状部154以及限位部155。图6A举例说明了片簧的平面图,图6B举例说明了片簧的侧视图。
[0063]安放部151是放置在盖板13的支撑部134R中的部分,例如,片簧15R的中央部分成为安放部151的一个区域。
[0064]接合片152的形状是从安放部151的侧端朝盖板13的方向突起。接合片152的宽度形成为与盖板13的支撑缝136的长度相一致,且通过将接合片152插入支撑缝136来固定片簧15R相对于盖板13的位置。通过切割并抬高部分安放部侧面,在接合片152的中央部分形成接合爪153。在安放部侧上的接合爪153的端部与安放部151的端部之间的空隙基本上等于盖板13的侧板部133R的平板厚度。因此,可以将片簧15R附接至盖板13,从而通过将接合片152插入支撑缝136并在接合爪153和安放部151之间夹紧盖板13的侧板部133R,防止片簧15R从盖板13脱离。
[0065]虽然图6A和6B举例说明的例子中接合爪153是通过切割并抬高安放部侧上的部分来形成的,但用于防止盖板施力部与盖板脱离的机制也可以有不同的配置。例如,可以通过使接合片152的端部朝安放部151的方向弯曲来形成接合爪。通过使接合片152的侧端突起,形成钩部,以使钩部与支撑缝136接合,由此防止片簧15R与盖板13脱离。
[0066]通过弯曲,形成片簧15R的臂状部154,从而使片簧15R在端部侧面上的位置P向与安放部151垂直的方向(箭头FA方向)上的位置移动。例如,当位置P在与箭头FA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时,片簧15R产生弹簧力,从而将位置P返回移动前的位置。
[0067]通过使片簧15R的端部向与臂状部154相反的方向弯曲,形成限位部155。当端部侧上的片簧15R的位置P沿与箭头FA方向相对的方向位移时,限位部155通过抵靠盖板13的支撑部134R来限位位移。
[0068]片簧15L也配置为与片簧15R类似,由此将片簧15L附接至盖板13而不会脱离。片簧15L也可以用类似于片簧15R的方式来限位位移。
[0069]如图7所示,框架16具有基部161、盖板支撑部163R、163L以及导引部165R、165L。
[0070]基部161形成为平板状,在平板状的平面上形成多个柱孔164,从而连接器转换部18的支撑柱184可以插于其中。
[0071]在基部161的一横向侧端中,提供盖板支撑部163R,并在基部161的另一横向侧端中,提供盖板支撑部163L。盖板支撑部163R和163L呈臂状,从基部161的横向侧端沿介质卡的拔出方向延伸。导引部165R形成于盖板支撑部163R的内表面侧,导引部165L形成于盖板支撑部163L的内表面侧。在导引部165R和165L中,导引部165R和导引部165L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为与介质卡的宽度相一致,且在相对表面上沿卡插拔方向形成对应于介质卡的卡滑动表面。
[0072]盖板支撑部163R插入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R,且盖板支撑部163L插入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L,由此,盖板11附接至框架16。
[0073]用于沿卡插入方向安装下述导电板17R和17L的导电板附接部1631分别形成在盖板支撑部163R和导引部165R,以及盖板支撑部163L和导引部165L上。在导电板附接部1631中,沿着导电板17R和17L从介质卡插入侧的端面的插入方向,形成安装导电板17R和17L的触点172的开口 1632和安装触点174的开口 1633。
[0074]在每个导电板17R和17L中,触点172形成于一个L形表面(例如,沿与面向卡的表面111和113垂直的方向上的表面)171上,而触点174形成于另一表面(例如,沿与面向卡的表面111和113平行的方向上的表面)173上。举例来说,通过沿介质卡的卡插拔方向切出表面171的一个中央部分来实现弯曲,并在卡容纳部侧上突出弯曲部分,来形成触点172。举例来说,通过沿介质卡的卡插拔方向切出表面173的一个中央部分来实现弯曲,并将弯曲部分突出到盖板11侧上,来形成触点174。
[0075]导电板17R插入形成于盖板支撑部163R和导引部165R的导电板附接部1631中。在该情况下,触点172插入开口 1632中,触点174插入开口 1633中。如果导电板17R插入导电板附接部1631中,那么导电板17R的触点172处于比导引部165R的卡滑动表面进一步朝卡容纳部侧突出的状态,且触点174处于比导引部165R进一步朝盖板11侧突出的状态。
[0076]导电板17L插入形成于盖板支撑部163L和导引部165L的导电板附接部1631中。在该情况下,触点172插入开口 1632中,触点174插入开口 1633中。如果导电板17L插入导电板附接部1631中,那么导电板17L的触点172处于比导引部165L的卡滑动表面进一步卡容纳部侧突出的状态,且触点174处于比导引部165L进一步朝盖板11侧突出的状态。
[0077]接合凹部166分别形成于盖板支撑部163R和盖板支撑部163L的外侧表面上。来自盖板支撑部163R的接合凹部166的顶端侧面配置为具有空隙用于插入要在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R和框架16的盖板支撑部163R之间形成的副框架19的副框架接合部196R。类似地,来自盖板支撑部163L的接合凹部166的顶端侧面配置为具有空隙用于插入要在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L和框架16的盖板支撑部163L之间形成的副框架19的副框架接合部196L。
[0078]副框架接合部196R的钩部196f插入框架导引部113R和盖板支撑部163R之间的空隙中,该钩部与盖板支撑部163R的接合凹部166接合。插入框架导引部113L和盖板支撑部163L之间的空隙中的副框架接合部196L的另一钩部196f与盖板支撑部163L的接合凹部166接合。
[0079]如图5所示,连接器转换部18具有基部180、内部连接器181、外部连接器182、支撑柱184以及导引部185R和185L。
[0080]在基部180中,其面向框架16的基部161的平面表面是框架附接表面。在卡容纳部侧上在基部180的表面上提供连接到介质卡的端子部的内部连接器181,在其相反的侧表面上提供将适配装置连接到电子设备的外部连接器182。
[0081]在基部180的框架附接表面上形成穿过框架16的柱孔164插入的支撑柱184。支撑柱184插入并穿过框架16的柱孔164,因此,基部180附接至框架16,从而可以沿与介质卡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介质卡的卡表面垂直的方向)移动。
[0082]在基部180的一横向端侧上提供导引部185R,在基部180的另一横向端侧上提供导引部185L。导引部185R和185L限位介质卡的位置,以使插入的介质卡的端子部处于内部连接器181的位置。
[0083]如图8所示,副框架19具有基部191、容纳部193R、193L、以及副框架接合部196R、196L。
[0084]在基部191中提供卡插槽192。在基部191的一个侧端中形成用于容纳适配器保持部20R的容纳部193R,在基部191的另一个侧端形成用于容纳适配器保持部20L的容纳部 193L。
[0085]在每个容纳部193R和193L中形成弹簧保持部194和可移动体保持部195。
[0086]弹簧保持部194保持施力弹簧,例如螺旋弹簧21R和21L,该施力弹簧分别对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施力,以限位插入电子设备的适配装置10沿拔出方向的移动,从而该适配装置不会从电子设备拔出。
[0087]可移动体保持部195保持可移动体201,可移动体是适配器保持部20R或20L的主体部分,可以在介质卡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具体来说,适配器保持部20R安装在容纳部193R中,可移动体保持部195安装在可移动体201中提供的保持孔203中,由此保持可移动体201可在介质卡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而不会从副框架19中掉出来。类似地,适配器保持部20L安装在容纳部193L中,可移动体保持部195安装在可移动体201中提供的保持孔203中,由此保持可移动体201可在介质卡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而不会从副框架19中掉出来。
[0088]在基部191的一横向端侧上提供副框架接合部196R,在基部191的另一横向端侧上提供副框架接合部196L。副框架接合部196R和196L的形状为从基部191的侧端沿卡插入方向延伸。在每个副框架接合部196R和196L的顶端形成钩部196f。副框架接合部196R插入框架16的盖板支撑部163R和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R之间的空隙,然后,钩部196f与盖板支撑部163R中提供的接合凹部166接合。类似地,副框架接合部196L插入框架16的盖板支撑部163L和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L之间的空隙,然后,钩部196f与盖板支撑部163L中提供的接合凹部166接合。通过这种方式,副框架19附接至框架16,从而不会从框架脱离。
[0089]在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中,在可移动体201中提供接合凸起部202和保持孔203。接合凸起部202在介质卡的宽度方向上从可移动体201突起。如果适配装置10插入电子设备的连接器中,那么接合凸起部202与电子设备中提供的接合部接合,由此限位适配装置10在拔出方向的移动。
[0090]在面对副框架19的可移动体保持部195的位置提供保持孔203,且其在介质卡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比可移动体保持部195的长度长。可移动体保持部195安装到保持孔203中,从而使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被保持为可在介质卡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副框架19移动。
[0091]螺旋弹簧21R由副框架19的弹簧保持部194保持,从而使适配器保持部20R的接合凸起部202被施力,比副框架19的侧表面更加向外侧突起。类似地,螺旋弹簧21L由副框架19的弹簧保持部194保持,从而使适配器保持部20L的接合凸起部202被施力,比副框架19的另一侧表面更加向外侧突起。
[0092]2.记录介质相对于适配装置的插入和拔出操作
[0093]图9为举例说明卡片状记录介质外观的立体图,举例来说,介质卡安装在适配装置10上。
[0094]介质卡40配置为包括具有适当厚度的矩形外壳401、容纳于该外壳401中的半导体存储器(未显示)及其控制装置等。通过组装互相重叠的盖板401a和盖板401b形成外壳401,且半导体存储器、控制装置等都容纳在由盖板401a和401b所包围的空间中。在外壳401沿插拔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电连接到另一电子设备(未显示)的端子部402。端子部402连接外壳401中的控制装置等,以在控制装置或半导体存储器和外部设备之间发送信息信号、控制信号等。外壳401中容纳的控制装置配置为包括中央处理单元等,以在半导体存储器中写入信息信号,或从半导体存储器中读出记录的信息信号。
[0095]外壳401的盖板401a和盖板401b是用具有高可靠性(阻热、抗震、耐插拔等)的材料形成的。尤其是,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热,所以半导体存储器和控制装置是用较易于传热的材料形成的,以能够在操作初期将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
[0096]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适配装置中的盖板和片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图1lA至IlD示意性地显示了适配装置中的记录介质的装配状态,例如,适配装置中的介质卡的装配状态。图1lA至IlD表示图10中沿线X1-XI的位置。
[0097]盖板11和盖板13受片簧15R和15L施力,从而使盖板11和盖板13之间的空隙小于介质卡40的卡厚度。在此,如果介质卡40从副框架19的卡插槽192中插入,则插入的介质卡40使盖板11和(或)盖板13在与片簧15R和15L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0098]图1lA显示了卡插入前的状态。图1lB至IlD举例说明了介质卡的尺寸公差在公差范围内为最大时的情况。例如,图1lB举例说明了介质卡40的一个表面(例如上表面)的尺寸公差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值的情况。即使介质卡40的上表面的尺寸公差在这里较高,但盖板13仍顶着片簧的弹簧力移动,因此,盖板11和13处于与介质卡40按压接触的状态。图1lC举例说明了介质卡40的其他表面(例如下表面)的尺寸公差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值的情况。即使介质卡40的下表面的尺寸公差在这里较高,但盖板11仍顶着片簧的弹簧力移动,因此,盖板11和13处于与介质卡40按压接触的状态。图1lD举例说明了介质卡40的两个表面的尺寸公差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值的情况。即使介质卡40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的尺寸公差在这里较高,但盖板11和13仍顶着片簧的弹簧力移动,因此盖板11和13处于与介质卡40按压接触的状态。
[0099]如上所述,盖板11和盖板13受片簧15R和15L施力,从而在两者之间具有窄隙,因此,即使介质卡40的厚度可变,也可以使盖板11和13与介质卡40按压接触。因此,介质卡40和适配装置10之间的导热性得以提高,从而使介质卡40中产生的热量能辐射到很宽的区域。
[0100]如上所述,盖板支撑部163R插入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R,且盖板支撑部163L插入盖板11的框架导引部113L,由此,盖板11连到框架16。因此,如图1lC和IlD所示,例如,如果介质卡40的下表面的尺寸公差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值,那么当把介质卡40的位置设定为基准时,盖板11的位置向更低侧移动。盖板11附接至框架16,由此,框架16的位置与盖板11的位置一起向更低侧移动。但是,如上所述,连接器转换部18附接至框架16,以能够在与介质卡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介质卡的卡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介质卡40的下表面的尺寸公差较高且盖板11和框架16的位置相对于介质卡40移向更低侧,但内部连接器181的位置会相对于框架16向更高侧移动,到与插入的介质卡40的端子部402对应的位置。因此,无论介质卡40的两个表面的尺寸公差如何,盖板11和13都能与介质卡40按压接触。
[0101]如图12A至12C所示,在片簧中提供限位部,以限位盖板的移动。例如,如图12A所示,通过弯曲片簧15R的端部来提供限位部155。在此,如图12B所示,如果盖板11和(或)盖板13在使盖板间的空隙扩大的方向上移动,则片簧15R的限位部155沿朝向盖板13的支撑部134R的方向移动。如图12C所示,如果限位部155抵靠盖板13的支撑部134R,则盖板的移动被限位。因此,可以防止在与施力方向相反方向以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角度对片簧15R的臂状部154施力。因此,可以防止因盖板的过量移动而在片簧的塑性形变中出现对盖板的施力下降及类似情况。
[0102]顺带一提的是,如图13A所示,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举例说明的配置中,片簧15R或15L位于框架导引部113R或113L与盖板13的支撑部134R或134L之间,通过将弯曲盖板11的侧端部弯曲成角状U形来提供框架导引部。但是,盖板11和13的形状、片簧15R和15L的位置等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3B所示,通过使盖板11的侧端部成形为阶梯状来提供支撑部116R和116L,由此提供支撑部116R或116L与支撑部134R或134L之间的片簧15R或15L。在框架16或连接器转换部18与盖板11之间,或在框架16或连接器转换部18与盖板13之间,提供盖板施力部,盖板施力部配置为对盖板11和盖板13施力,从而使两者间的空隙小于介质卡的厚度。
[0103]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举例说明的配置中,片簧15R和15L用作盖板施力部,以使盖板11和盖板13与介质卡按压接触,但螺旋弹簧、扭转弹簧等也可用作盖板施力部。也可以使用弹性体等,而不限于弹簧。此外,如图13A和13B中的配置所示,相对于介质卡的插入位置,盖板11和盖板13可以变换为位于盖板施力部的安装位置。因此,如果盖板施力部固定到盖板11或盖板13之一,则产生施力以扩大盖板11和盖板13之间的空隙,并且可以在夹紧介质卡的方向上对盖板11和盖板13施力。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附接盖板施力部。关于适配装置,盖板11和盖板13可配置为不相对于介质卡的插入位置变换为盖板施力部的安装位置。在该情况中,如果盖板施力部同时固定到盖板11和盖板13两者,且生成施力使盖板11和盖板13之间的空隙变窄,那么可以在夹紧介质卡的方向对盖板11和盖板13施力。
[0104]此外,可以在盖板中提供限位部,而不限于在盖板施力部中提供限位部的方案。例如,通过使盖板的侧端朝向另一盖板的方向弯曲,并在盖板的移动很明显时将弯曲部分的端部抵靠另一盖板,可以限位盖板的移动。
[0105]3.适配装置的另一种操作
[0106]插入适配装置10的介质卡的盖板是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来形成的,例如金属板。
[0107]图7所示的导电板17R的触点172比导引部165R的介质卡滑动表面更加向卡容纳部侧突出。因此,如图14所示,如果介质卡40插入适配装置10中,导电板17R的触点172处于与介质卡40接触的状态,由此,导电板17R与介质卡40的盖板处于彼此电性连接的状态。导电板171?的触点174比导引部1651?或1651^更加向盖板11侧突出。因此,如果在将导电板17R附接至框架16之后附接盖板11,如图14所示,则触点174处于与盖板11接触的状态,且导电板17R与盖板11处于彼此电性连接的状态。导电板17L也按照类似方式配置。
[0108]如上所述,如果介质卡被插入适配装置10,则介质卡40的盖板通过导电板17R和17L电连接至适配装置10的盖板11。因此,举例来说,如果适配装置10的盖板11接地,则可以减小来自介质卡40的不必要的辐射或者对介质卡40的静电影响。
[0109]在适配装置10中提供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图15A至15C是描述适配器保持部20R的操作的视图。如图15A所示,适配器保持部20R的接合凸出部202被螺旋弹簧21R施力,从而朝外突出于副框架19的侧表面。在用于适配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插槽中提供接合部31。因此,当插入适配装置10时,如图15B所示,可移动体201与电子设备的接合部31相一致地朝内(箭头FV方向)移动,该接合部抵靠接合凸出部202以及沿插入方向(箭头FU方向)移动的适配装置10。之后,如果适配装置10插入电子设备的预定位置,如图15C所示,则接合凸出部202通过接合部31的某个位置,并返回到向外突出于副框架19的侧表面的位置,由此,接合凸出部202处于与接合部接合的状态。
[0110]如果对图15C所示状态中的适配器10施加拆卸力(与箭头FU相反方向的力),则由于接合凸出部202与接合部31的移动,所以可移动体201顶着螺旋弹簧21R的弹簧力朝内移动。因此,可以解除接合凸出部202与接合部31相接合的接合状态。适配器保持部20L也按与适配器保持部20R类似的方式执行操作。
[0111]因此,由于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可以防止适配装置从电子设备中拔出。当从电子设备中取出适配装置10时,通过增加拆卸力,可以解除接合状态,由此,可以将适配装置10从电子设备中取出。此外,从电子设备中取出适配装置10时的拆卸力设定为大于从适配装置10中取出介质卡40时的拆卸力。用这种方式,在适配装置10插入电子设备的状态下,只有介质卡40可以从适配装置10中取出,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对介质卡进行更换等。
[0112]4.使用适配装置的电子设备
[0113]图16举例说明了电子设备的外观,例如,使用适配装置的专用摄像机。
[0114]在摄像机50中,镜头单元502等可拆卸地附接至相机主体单元501的前表面,使用适配装置的记录-再现设备60可拆卸地附接至相机主体单元501的后表面。
[0115]相机主体单元501配置为包括产生成像图形信号的成像部、处理与产生的成像图形信号相关的各种相机信号的信号处理部、控制成像操作和信号记录-再现操作等的控制单元。镜头单元502在成像单元的成像平面上对目标的期望光学图像成像。记录-再现设备60利用记录介质记录并再现信息信号,也就是被成像的图形的图像信号等。
[0116]图17至23显示了记录-再现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例子。记录-再现设备60通过使用适配装置来记录并再现信息信号,适配装置能使用具有与另一介质卡或与记录-再现设备60中使用的介质卡的物理规格不同的介质卡。在电子设备中也可以提供仅记录信息信号的记录设备或仅再现信息信号的再现设备,并不仅限于记录-再现设备。
[0117]记录-再现设备60配置为包括外壳62、容纳于外壳62中的介质夹持器63、记录-再现设备主体等(未显示)。外壳62配置为包括上盖65、下盖66、左侧面板67、右侧面板68、后部面板69以及开关盖610。外壳62并不仅限于该配置。
[0118]上盖65具有:上表面部65a,其覆盖介质夹持器63的上部;前表面部65b,其连接性地形成于上表面部65a的前部,以从上表面部65a向下悬挂;凸出部65c,其连接性地形成于前表面部65b的下部,以从上表面部65a向下悬挂;以及后表面部65d,其连接性地形成于上表面部65a的后部。上表面部65a配置成类似大致呈正方形平顶的部分,能够覆盖介质夹持器63的整个上表面。凸出部65c在前表面部65b的下端向前突出。
[0119]在上盖65的前表面部65b的大致中央部分提供插入介质卡或适配装置的插槽612。下面,将在插入适配装置的前提下进行说明。
[0120]在前表面部65b的插槽612附近提供杆状开孔613,介质夹持器63的弹出杆675的顶端从中突出。在从前表面部65b到上表面部65a的部分分别提供一对臂状开孔614,介质夹持器63的左右盖臂631和632的顶端从中突出。这对臂状开孔614布置在插槽612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外侧。
[0121]在上盖65的前表面部65b的下部提供空气通道615。在上盖65的凸出部65c的顶端提供按压部618,从而与开关盖610的顶端部分接合。
[0122]下盖66覆盖上盖65的下表面,由此具有与上盖65的平面形状相一致的形状和尺寸。下盖66具有形成上盖65的大体正方形形状的下表面部66a,以及包围下表面部66a四边的侧表面部66b。介质夹持器63附接至下盖66的下表面部66a,从而能够将介质容纳部647的空间变宽和变窄。然后,在介质夹持器63容纳于下表面部66a中的情况中,上盖65从上面盖住下盖66,由此利用多个固定螺钉等可拆卸地彼此固定。
[0123]左侧面板67将上下重合的上盖65和下盖66的左侧表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分封闭,并成为板状组件。左侧面板67可拆卸地与上盖65和下盖66固定。右侧面板68将上下重合的上盖65和下盖66形成的右侧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分封闭,并成为板状组件。右侧面板68可拆卸地与上盖65和下盖66固定。连接器单元621连在右侧面板68的内表面上,从而电连接到外部设备。
[0124]在后表面侧,在上盖65的后表面部65d和下盖66的侧表面部66b的相交位置提供开口部622,该开口部要与后部面板69接合。在固定到开口部622中时,后部面板69可拆卸地与上盖65和下盖66固定。如图19所示,在后部面板69中提供具有多个开槽的通风开口 623。在后部面板69的大致中央部分提供该通风开口 623。代表冷却风扇的具体示例的排风扇624附接至该通风开口 623的内侧。
[0125]开关盖610具有:上表面部610a,其覆盖上盖65的凸出部65c的上部;前表面部610b,其连接性地形成于上表面部610a的前端;以及侧表面部610c和610d,其连接性地形成于上表面部610a和前表面部610b的左右侧。上表面部610a的大小能够覆盖从上盖65的凸出部65c到上表面部65a的前部的部分。在上表面部610a沿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就是横向的两个侧部,提供螺钉插入孔634和634,用于固定左右盖臂631和632的顶端部分。
[0126]开关盖610的前表面部610b从上表面部610a的前端下垂,在其下部提供凸出部635,用于接合凸出部65c的按压部618。
[0127]开关盖610的左右侧表面部610c和610d具有与上盖65的左右侧表面相对应的形状。也就是说,左右侧表面部610c和610d配置为分别具有在前侧的侧表面壁638a和连接性地形成于侧表面壁638a的上部并延伸向后侧的上缘638b。在上缘638b的下表面连接性地从侧表面壁638的下表面经后表面形成的部分,其形状对应于从上盖65的凸出部65c的侧部经前表面部65b的侧部到上表面部65a的前部的部分的形状。
[0128]在左右侧表面部610c和610d的每个侧表面壁638a上提供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进外壳62的进风口 641。进风口 641在内侧上的边缘部形成为与凸出部65c的外部边缘重入口 ο
[0129]如图20和21所示,介质夹持器63具有导轨625、滑槽626、上底板627、上散热片628、下底板629、下散热片630、右盖臂631、左盖臂632、弹出铰链单元633等。
[0130]导轨625具有一对轨状组件644a和644b,这对轨状组件安装为沿横向(适配装置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彼此面对,导轨625还具有一个连接器645,其在后表面侧上布置在轨状组件644a和644b中。例如,连接器645安装在连接器的布线衬底646的表面上,这对轨状组件644a和644b的每个端部与布线衬底646固定。
[0131]轨状组件644a和644b具有角状U形横截面,且在轨状组件644a和644b的内侧形成介质容纳部647。介质容纳部647中的连接器645的相对侧是插槽648,适配装置通过该插槽插入和拔出,且插入通过插槽648的适配装置由轨状组件644a和644b的凹部引导,由此将介质容纳部647插入和拔出。通过将适配装置推进介质容纳部647的最深部,适配装置的外部连接器182可以电和机械地连接到记录-再现设备60的连接器645。
[0132]滑槽626布置在轨状组件644a和644b的外侧上。在执行弹出操作将适配装置10释放预定距离时,滑槽626滑入插槽648侧。滑槽626具有一对骨片626a,它们安装为以预定间隔彼此面对,滑槽626还具有连接片626b,其连接在两个骨片626a之间。在连接片626b中提供向介质容纳部647侧突出的按压片649,且按压片649对要推出的适配装置10施力以推至预定位置。在所述成对的骨片626a中提供移动范围设定部651,以使滑槽626移动一预定量。
[0133]在导轨625的轨状组件对644a和644b的前后分别提供用于限位滑槽626的移动距离的限位片652a和652b。滑槽626的移动范围设定部651插在限位片652a和652b之间。因此,滑槽626配置为能相对于导轨625移动,移动距离为移动范围设定部651和限位片652a和652b之间设定的空隙量。
[0134]上底板627布置在介质容纳部647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表面),并且是用覆盖介质容纳部647的整个上表面的平板状组件形成的。上散热片628安装在上底板627的上表面上。上散热片628受到与螺旋弹簧653 —起安装的多个固定螺钉654的紧固力施力,并获得相对于上底板627的弹性支撑。在上底板627中提供穿透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开孔655,且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安装到开孔655中,并在两者间留有预定空隙。
[0135]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比上底板627的表面进一步向外部突出。因此,当上散热片628被压在适配装置10的一个表面上时,上底板627的表面不会接触适配装置10的表面,只有热量接收部656的外表面配置为与适配装置10的表面接触。在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的相对侧提供沿适配装置10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多个辐射叶片657。此外在上散热片628的前侧部提供一对凸轮销658,其沿与适配装置1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136]在上底板627的前侧部提供沿与适配装置1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枢轴660。这对枢轴660分别竖立在一对抬升片627a中,抬升片是通过抬升上底板627的侧面部分而形成的。左右盖臂631和632分别被独立支撑,从而可以在这对抬升片627a所提供的枢轴660中旋转。左右盖臂631和632使得开关盖610的开关操作和介质夹持器63的开关操作同步。作为上底板627的两个侧部,左右盖臂631和632被布置在两侧对称的位置中。
[0137]右盖臂631和左盖臂632分别具有彼此基本相似的形状,并具有呈扇形的扇形部661a、形成于扇形部661a的扇形主体部分的轴接收部661b、以及连接性地形成于扇形部661a的顶端侧的一侧上的连接支撑部661c。通过弯曲顶端部分以提供两个互相平行的表面,形成轴接收部661b。轴接收部661b受枢轴660的支撑,从而使左右盖臂631和632分别附接至可旋转的上底板627。右盖臂631与左盖臂632的不同在于,轴接收部661b的顶端部分的突出侧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凸出,而包括下文所述的形状等其余配置则与另一盖臂相似。
[0138]通过将顶端部分弯曲90度,形成左右盖臂631和632的连接支撑部661c。连接支撑部661c抵靠开关盖610的内表面,且抵靠部用固定螺钉拧紧,从而将开关盖610固定到左右盖臂631和632。每个盖臂631和632中的扇形部661a代表了凸轮盘的一个具体不例。在盖臂631和632的每一扇形部661a中提供第一凸轮槽662和第二凸轮槽663。第一凸轮槽662和第二凸轮槽663具有枢轴660作为中心,同时具有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并沿圆周方向延伸。
[0139]左右盖臂631和632的第一凸轮槽662允许上散热片628转动,且上散热片628中所提供的一对凸轮销658分别与第一凸轮槽662接合,从而可以滑动。左右盖臂631和632的第二凸轮槽663允许下散热片630转动,且下散热片630中所提供的一对凸轮销671分别与第二凸轮槽663接合,从而可以滑动。
[0140]下底板629布置在介质容纳部647的另一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表面)上,并且是用覆盖介质容纳部647的整个下表面的平板状组件形成的。下散热片630安装在下底板629的下表面上。下散热片630受到与螺旋弹簧665 —起安装的多个固定螺钉666的紧固力施力,并获得相对于下底板629的弹性支撑。在下底板629中提供穿透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开孔667,且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安装到开孔667中,在两者间留有预定空隙。
[0141]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向外突出于下底板629的表面。因此,当下散热片630被压在适配装置10的另一表面上时,下底板629的表面不会与适配装置10的表面接触,只有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的外表面配置为与适配装置10的表面接触。在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的相对侧,提供沿适配装置10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多个辐射叶片669。此外,在下散热片630的前侧部提供一对凸轮销671,其沿与适配装置10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这对凸轮销671分别与左右盖臂631和632中提供的第二凸轮槽663接合,从而可以滑动。
[0142]如图22和23所示,第一凸轮槽662呈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长孔,且从枢轴660的中心到长孔的中心的长度(曲率半径)Ri沿圆周方向连续地改变。也就是说,第一凸轮槽662中的连接支撑部661c侧上的端部的曲率半径RiI设定为略大于其相对侧的端部的曲率半径Ri2 (Ril>Ri2)。因此,如果左右盖臂631和632转动,则从第一凸轮槽662和第二凸轮槽663之间的中间位置到第一凸轮槽662的长度发生变化,由此,上散热片628基于转动量而与适配装置10靠近或分离。根据第一凸轮槽662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差值=Ril-Ri2),上散热片628出现姿态变化,由此,插槽648侧可以比其相对侧作出更大的移动。
[0143]第二凸轮槽663形成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长孔,且从枢轴660的中心到长孔的中心的长度(曲率半径)Ro按上述相同的方式沿圆周方向连续地改变。也就是说,第二凸轮槽663中的连接支撑部661c侧上的端部的曲率半径Rol设定为略小于其相对侧的端部的曲率半径Ro2 (Rol<Ro2)。因此,如果左右盖臂631和632转动,则从第一凸轮槽662和第二凸轮槽663之间的中间位置到第二凸轮槽663的长度发生变化,由此,下散热片630基于转动量而与适配装置10靠近或分离。根据第二凸轮槽663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差值=Ro2-Rol),下散热片630出现姿态变化,由此,插槽648侧可以比其相对侧作出更大的移动。
[0144]上底板627和下底板629通过转轴672彼此连接到插槽648的相对侧的端部,从而可以转动。也就是说,在上底板627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提供向下散热片630侧突起的抬升片627a。在下底板629的与插槽648相对的侧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提供轴接收片629a,该轴接收片在上散热片628上弯曲。抬升片627a的顶端部分和轴接收片629a的顶端部分在上底板627和下底板629的两侧部互相重合,且转轴672穿过每个重合部分。上底板627和下底板629互相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这对转轴672转动。
[0145]容纳于介质容纳部647中的弹出铰链单元633释放适配装置10。如图21所示,弹出铰链单元633配置为包括弹出杆675、单元夹持器676、连接铰链677、转动铰链678、回转弹簧(未显示)等。弹出杆675受单元夹持器676的支撑,从而可以沿轴向滑动,连接铰链677的顶端沿轴向连接到弹出杆675的后端,从而可以转动。转动铰链678受到直立在导轨625上的支撑轴681的支撑,从而可以转动。支撑轴681沿长度方向穿过转动铰链678的中间部分,且连接铰链677的后端沿长度方向连接到其侧面,从而可以转动。
[0146]在具有如此配置的记录-再现设备60中,通过与开关盖610的开关操作同步,上散热片628和下散热片630的姿态发生改变。
[0147]当关闭开关盖610时,左右盖臂631和632的第一凸轮槽662导引上散热片628上提供的凸轮销658,使上散热片628沿靠近介质容纳部647的方向转动(向下)。然后,利用固定螺钉654上安装的螺旋弹簧653的弹簧力,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与容纳于介质容纳部647中的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按压接触。左右盖臂631和632的第二凸轮槽663导引下散热片630上提供的凸轮销671,使下散热片630沿靠近介质容纳部647的方向转动(向上)。然后,利用固定螺钉666上安装的螺旋弹簧665的弹簧力,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与容纳于介质容纳部647中的适配装置10的下表面按压接触。
[0148]同时,当打开开关盖610时,第一凸轮槽662顶着螺旋弹簧653的弹簧力导引凸轮销658,使上散热片628沿远离介质容纳部647的方向(向上)转动。因此,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与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分离,由此,在热量接收部656和适配装置10之间形成空隙。第二凸轮槽663顶着螺旋弹簧665的弹簧力导引凸轮销671,使下散热片630沿远离介质容纳部647的方向转动(向下)。因此,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与适配装置10的下表面分离,由此,在热量接收部668和适配装置10之间形成空隙。
[0149]因此,当打开开关盖610时,盖臂631和632转动,从而在介质容纳部647中,插槽侧的打开幅度较大,其相对侧上的转轴672侧的打开幅度较小。因此,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被推动并向上扩大,而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被推动并向下扩大。然后,适配装置10从插槽插入介质容纳部647中,由此,适配装置10能够插入介质容纳部647而不滑动接触上方和下方的热量接收部656和668。由于介质容纳部647的插槽612侧比转轴672侧打开幅度更大,因此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不可能被上散热片628的热量接收部656摩擦到,或者下表面不可能被下散热片630的热量接收部668摩擦到。因此,可以防止因适配装置10的表面与热量接收部656和668滑动接触而损坏适配装置10。
[0150]当关闭开关盖610时,左右盖臂631和632转动,从而使与上散热片628 —体化的凸轮销658被第一凸轮槽662导引并向下推,且热量接收部656被推向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上散热片628被螺旋弹簧653压向介质容纳部647侧,由此,利用螺旋弹簧653的弹簧力,热量接收部656的外表面与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按压接触。与下散热片630 一体化的凸轮销671被第二凸轮槽663导引并向上推,且热量接收部668被推向适配装置10的下表面。在该情况下,下散热片630被螺旋弹簧665压向介质容纳部647侧,由此,利用螺旋弹簧665的弹簧力,热量接收部668的外表面与适配装置10的下表面按压接触。如上所述,适配装置10的盖板与介质卡按压接触。因此,介质卡中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由适配装置10的上表面再通过上散热片628有效而可靠地被散发到外部,且热量也可以经由适配装置10的下表面再通过下散热片630有效而可靠地被散发到外部。
[0151]当取出容纳于介质容纳部647中的适配装置10时,弹出铰链单元633的弹出杆675被压下。如果弹出杆675被压下,其压力经连接铰链677传递到转动铰链678,且滑槽626中所提供的按压片649将适配装置10向前压,由此将适配装置10向外推到预定位置。因此,适配装置10的一部分从插槽中突出,从而使适配装置10处于可以被抓住的状态。然后适配装置10的突出部分被抓住并拔出,由此,可以将适配装置10从记录-再现设备60中取出。
[0152]记录-再现设备60驱动排风扇624以允许外部空气进入外壳62的内部,由此,可以强制冷却适配装置10或上散热片628和下散热片630。记录-再现设备可配置为仅具有上散热片或配置为仅具有下散热片,并不限于上述配置。虽然上、下散热片中的辐射叶片呈直线形,但辐射叶片也可以呈曲线形或锯齿形。
[0153]5.使用适配装置的另一种电子设备
[0154]图24为举例说明使用适配装置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例如,可拆卸地附接至专用摄像机的相机主体单元后表面侧的记录-再现设备。
[0155]记录-再现设备70包括附接基座71、外壳72、以及当附接基座71附接至外壳72时覆盖相机主体侧上的开口部的盖板部73。
[0156]在与相机主体侧上的附接表面相面对的附接表面71a上,附接基座71具有与相机主体接合的接合部711。接合部711具有与相机主体单元中所提供的接合凹部相接合的钩部711f,举例来说,钩部在附接基座71的上下两侧端部以预定间隔从附接表面71a向前突出。在外壳72上提供具有插孔712的附接基座71,通过所述插孔插入连接器插入导引部722。
[0157]外壳72具有连接器721和框架形连接器插入导引部722,以连接器721的位置为基准的话,连接器插入导引部在连接器插入方向比连接器721更突出。利用螺钉等将盖板部73固定到外壳72。此外,附接基座71允许利用外壳72和盖板部73将连接器插入导引部722插入附接基座71的插孔712,由此将其容纳并可沿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移动。此外,在外壳72中容纳移动方向转换部,其将施加于操作杠杆75的沿操作方向的移动转换为外壳72的连接器相对于附接基座71沿插拔方向的移动。外壳72具有连接电缆、连接底板、用于连接介质卡或适配装置等的连接器等,提供这些组件是为了能插入连接器721和外壳72的端子口并从中拔出。
[0158]在外壳72内部,提供滑槽(未显不),其将施加于操作杠杆75的沿操作方向的移动转换为外壳72的连接器相对于附接基座71沿插拔方向的移动。在滑槽上形成与相机主体单元接合的接合部741。接合部741具有钩部741f,其与相机主体单元中所提供的接合凹部相接合,在滑槽的上下两侧端部以预定间隔向前突出。
[0159]当平行于附接基座71的附接表面71a操作操作杠杆75,例如,从直立状态变为平放状态时,滑槽使得外壳72相对于附接基座71沿连接器插入方向移动。滑槽还使得接合部741比附接表面71a进一步突出,由此沿远离接合部711的钩部71 If的方向移动接合部741的钩部741f。因此,记录-再现设备的连接器721可以连接到相机主体单元的连接器。接合部711的钩部711f和接合部741的钩部741f沿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并分别与相机主体单元中所提供的接合凹部接合,由此,记录-再现设备固定到相机主体单元。
[0160]当操作操作杠杆75例如从平放状态变为直立状态时,滑槽沿连接器拔出方向相对于附接基座71移动外壳72。滑槽还沿靠近接合部711的钩部711f的方向移动接合部741的钩部741f。此外,滑槽容纳接合部741,从而不使接合部741从附接表面71a突出。因此,记录-再现设备的连接器721和相机主体单元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能得以解除。由于接合部711的钩部711f和接合部741的钩部741f彼此靠近移动,相对于相机主体单元中所提供的接合凹部的接合状态被解除,由此,可以将记录-再现设备从相机主体单元脱离。
[0161]在外壳72的上表面提供记录介质插入部76。记录介质插入部76具有插槽(未显示)以及覆盖插槽的插槽开关盖761。插槽开关盖761具有操作杠杆762,由此,举例来说,利用操作杠杆762可以使插槽开关盖761维持关闭状态。当使用介质卡或通过适配装置10使用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介质卡时,使插槽开关盖761处于打开状态,由此将介质卡或适配装置插入插槽。也可以使插槽开关盖761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利用介质卡或插入适配装置的介质卡记录或再现信号。
[0162]图25显示了适配装置和记录-再现设备的记录介质插入部和连接器。记录介质插入部76在记录介质插入底座763中具有插槽764。举例来说,从插槽764插入的适配装置10的两侧分别具有接合部765,其与适配装置10的接合凸起部202接合,从而不允许插入的适配装置10被轻易地拔出。图25显示了将插槽764的侧壁用作接合部765的情况,从而使接合凸起部202与侧壁的端部接合。
[0163]卡接收部77在连接器底座771中具有一对导引部772和连接器773。这对导引部772对适配装置10的位置限位,从而使插入的适配装置10的外部连接器182正确地与卡接收部77的连接器773接触。
[0164]图26A至26D显示了插入和拔出适配装置的示意性操作。适配装置10的适配器保持部20R和20L受到螺旋弹簧21R和21L的施力,使得接合凸起部202比副框架19的侧表面更向外凸出。因此,当适配装置10从记录介质插入部插入时,如图26A所示,如果适配装置10向箭头MA方向移动,则接合凸起部202的倾斜表面在接合部765上滑动。因此,可移动体201顶着螺旋弹簧21R和21L的弹簧力沿箭头MB方向移动,即施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0165]如果适配装置10插入预定位置,与记录-再现设备70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则接合凸起部202经过接合部765的位置,返回到比副框架19的侧表面进一步向外突出的位置,如图26B所示,由此处于与接合部765接合的状态。
[0166]本文中,从记录-再现设备70中取出适配装置10的拆卸力被称为适配器拆卸力。也就是说,使得接合凸起部202的倾斜表面在接合部765上滑动并使可移动体201顶着螺旋弹簧21R和21L的弹簧力沿施力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力,被称为适配器拆卸力。当从适配装置10中取出介质卡40时的拆卸力被称为卡拆卸力。
[0167]在适配装置10中,接合凸起部202或接合部765的形状以及螺旋弹簧21R和21L的弹簧力被设置为使得适配器拆卸力大于卡拆卸力。如图26C所示,如果以这种方式设置拆卸力,即使在拔出方向上(箭头MC方向)对介质卡40施力,适配装置10维持安装在记录-再现设备70上的状态,因此,可以只取出介质卡40。
[0168]当从记录-再现设备70中取出适配装置10时,在拔出方向(箭头MC方向)对适配装置10施加大于适配器拆卸力的力,如图26D所示。如果施加了这样的力,则接合凸起部202的倾斜表面在接合部765上滑动,可移动体201顶着螺旋弹簧21R和21L的弹簧力沿箭头MB方向移动,即施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因此,接合凸起部202和接合部765之间的接合状态被解除,由此,可以从记录-再现设备70中取出适配装置10。
[0169]在上文所述的记录-再现装置60中,举例说明了利用开关盖610的关闭操作使上散热片628和下散热片630与适配装置10按压接触的配置。然而,在记录-再现装置70中,通过使用操作杠杆75的操作,散热片可以与适配装置按压接触。也就是说,如果操作操作杠杆75从直立状态变为平放状态,则外壳72沿着朝安装基座71的方向移动,由此,利用外壳72的移动,可以使散热片与适配装置10按压接触。
[0170]此外,在上文所述的记录-再现设备中,举例说明了散热片与介质卡或适配装置按压接触,从而将介质卡或适配装置中产生的热量从散热片散发到外部的情况,但散热机制不限于上述配置。例如,由于介质卡与适配装置的盖板按压接触,因此散热片可以布置为固定在靠近雪的位置。在该情况中,与散热片与介质卡或适配装置按压接触的状态相比,导热性变差。因此,即使导热性变差,散热片也要配置为固定并布置在靠近插入记录-再现设备的介质卡或插入适配装置的介质卡的温度能够被抑制为等于或低于期望温度(例如安全工作温度)的地方。
[0171]本发明并不是解释为仅限于上文所述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条件下,肯定能够做出【具体实施方式】的修改或替换。也就是说,为了确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需要提到“权利要求书”。此外,上文所述的效果仅仅是举例,因此,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文所述的效果。
[0172]根据本发明的适配装置可具有下述配置。
[0173](I) 一种适配装置,包括覆盖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沿记录介质方向对盖板施力并使得盖板与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0174](2)根据(I)的适配装置,其中,盖板包括覆盖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盖板和覆盖记录介质的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的第二盖板,并且盖板施力部沿夹紧插在盖板间的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施力。
[0175](3)根据⑴或⑵的适配装置,包括在盖板的记录介质插入侧端部所提供的插入导引部,插入导引部的盖板表面在与记录介质的侧面相反的方向上突起。
[0176](4)根据(I)至(3)的任一适配装置,其中,连接器转换部可在与记录介质的前后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0177](5)根据(I)至(4)的任一适配装置,包括在盖板的在记录介质侧上的表面上提供的板状保护组件。
[0178](6)根据(2)至(5)的任一适配装置,其中,相对于记录介质的插入位置,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位置可以变换为盖板施力部的安装位置,且盖板施力部通过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施力以扩大两者间的空隙而沿记录介质的方向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施力。
[0179](7)根据(I)至(6)的任一适配装置,包括将盖板在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预定量内的限位部。
[0180](8)根据(7)的适配装置,其中,限位部形成于盖板施力部中。
[0181](9)根据⑴至⑶的任一适配装置,包括被施力以从适配装置的侧端突起的接合部。
[018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根据设计要求或其他因素,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保护范围内,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适配装置,包括: 盖板,其覆盖插入的记录介质; 盖板施力部,其朝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对所述盖板施力并使得所述盖板与所述记录介质按压接触;以及 连接器转换部,其将所述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覆盖所述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所述第二盖板覆盖所述记录介质的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盖板施力部沿夹紧插在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间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对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进一步包括: 插入导引部,设置在所述盖板的记录介质插入侧端部,插入导引部的盖板表面沿与记录介质侧相反的方向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连接器转换部能够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垂直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进一步包括: 板状保护组件,在记录介质侧设置在所述盖板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覆盖所述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第二盖板覆盖所述记录介质的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 其中,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插入位置,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位置变换为所述盖板施力部的安装位置,以及 其中,通过对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施力以扩大两者间的空隙,所述盖板施力部朝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对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进一步包括: 限位部,其将所述盖板在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预定量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盖板施力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进一步包括: 接合部,其被施力以从所述适配装置的侧端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在对抗所述接合部所施加的力而从所述电子设备中拔出所述适配装置时的拆卸力,大于拔出所插入的记录介质时的拆卸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盖板由具有较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板状保护组件由具有较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连接器转换部具有与介质卡的端子部相连的内部连接器和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部连接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片簧、螺旋弹簧、扭转弹簧、弹性体用作所述盖板施力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装置, 其中,所述盖板接地。
16.—种电子设备,包括: 适配单元;以及 将所述适配单元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的散热片, 其中,所述适配单元具有覆盖所插入的记录介质的盖板、朝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对所述盖板施力并使所述盖板与所述记录介质按压接触的盖板施力部、以及将所述记录介质的端子部连接到具有不同物理规格的设备侧上的连接器的连接器转换部。
【文档编号】G11B33/14GK104299634SQ201410325611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6日
【发明者】堤功, 高木信司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