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123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路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省时、省力,且降低制造成本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
一般习用的串列埠连接器,如

图1所示,是含有一屏蔽壳体(5),借该组屏蔽壳体(5)包夹一端子埠本体(6),再于该屏蔽壳体(5)的后段外缘包覆一层绝缘胶层,而构成一串列埠连接器。目前所运用的屏蔽壳体(5),因其后端是呈一渐尖造型,为使端子埠本体(6)由该屏蔽壳体(5)的后侧置入该屏蔽壳体(5)中,目前皆将一底座(51)的后侧上方开设一置入口(513),使该端子埠本体(6)可由该置入口(513)置入底座(51)之中,再借一盖板(52)紧扣于该置入口(513)外。由此可见,上述屏蔽壳体(5)必须由两金属元件[即底座(51)与盖板(52)等两个金属元件]组成,为稳固地紧扣该底座(51)及盖板(52),在该底座(51)及盖板(52)上必须设置多个彼此对应的扣钩(521)及扣槽(511),以及在该底座(51)的后侧突设一夹座(512)。组装时,必须逐一对正并卡扣各扣钩(521)及扣槽(511),以机具夹压该夹座(512),将该盖板(52)紧扣于该底座(51)上。然而由于各扣钩(521)及扣槽(511)极为细小,常使组装者对应卡扣不易,又必须以机具逐一压合该夹座(512),使这种多件式屏蔽壳体(5)的习用连接器,在制造时,因底座(51)及盖板(52)必须分别制作,使制造成本增加,且组装也极为烦琐、费时。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积极研究创新,终于研制成功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采用由金属板一体冲压制成的屏蔽壳体,并在端子埠本体内并列穿置多个端子,使端子埠本体自屏蔽壳体前端的置入口穿入屏蔽壳体中,并抵触于该屏蔽壳体的渐尖匣部,使组装省时、省力,且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端子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由金属板一体冲压制成,包括一中空匣体,该中空匣体的后段向后渐尖地形成一渐尖匣部,且于该中空匣体的末端连设一导线夹座,该屏蔽壳体的前端具有一置入口;所述端子埠本体于其内并列穿置多个端子,端子埠本体自屏蔽壳体前端的置入口穿入屏蔽壳体中,并抵触于该屏蔽壳体的渐尖匣部,以吻合地嵌套于该屏蔽壳体的中空匣体及该渐尖匣部中,在该屏蔽壳体后段外包覆一层绝缘胶材,而构成汇流串列埠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可使组装省时、省力,且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渐尖匣部的两侧自由翼板分别轴向地向前突伸一插片,以对应插置于该端子埠本体的后端对应插槽中,以阻挡各自由翼板向外撑张。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渐尖匣部是自至少一侧自由翼板的末端突伸一阻片,以阻挡端子埠本体在该中空匣体内向后继续滑移;另于该中空匣体的一侧侧壁上,向后、向内地斜向突设一定位突片,以对应弹性卡扣于该端子埠本体的一扣穴中,以稳定定位该端子埠本体套接于该中空匣体中。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屏蔽壳体是由单一金属板片冲压、弯摺制成,在构成该中空匣体的金属板两相接板缘,令一侧金属板缘凹设至少一嵌穴,而另一侧金属板缘对应突设一扣接片,吻合嵌扣于各对应的嵌穴中,以阻挡该中空匣体向外扩大、撑开。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端子埠本体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的后端连设一端子导线连接部跨置座,并自该跨置座的前端向前穿设多个端子置入槽,令各置入槽轴向贯穿该本体,以于各置入槽中并列穿置各端子,并使各端子的前段裸露于该本体上;以及一后盖体,其底部形成一套穴部,以稳固套接、卡扣该跨置座,令后盖体的后段向后渐尖,并于该后盖体的后端两侧分别向前凹设一插槽,令该后盖体吻合滑置于该中空匣体后侧的渐尖匣部中时,各插槽于其内分别对应插置该渐尖匣部两侧自由翼板所突设的插片,以阻挡各该自由翼板向外扩张。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后盖体套穴部的底部突设有多个阻胶突块,令该后盖体扣接该跨置座时,各阻胶突块分别对应阻挡于该本体的各端子置入槽的置入口后侧,以在包覆绝缘胶材,阻挡胶材循各置入槽的置入口窜入,覆盖于端子前端上。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端子跨置座的两侧侧壁,至少分别向下突设一扣钩部以对应卡扣于该后盖体的两侧侧壁的对应扣槽,使该端子跨置座稳固扣接于该后盖体的套穴部中。
前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该屏蔽壳体可于该中空匣体、渐尖匣部或该导线夹座上,冲压形成多个辅强肋。以增进该屏蔽壳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采用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包括屏蔽本体、端子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由金属板冲压制成,包括中空匣体,该中空匣体的后段向后渐尖形成匣部,该中空匣体的末端连设导线夹座,该屏蔽壳体的前端具有置入口;所述端子埠本体于其内并列穿置多个端子,端子埠本体是自屏蔽壳体前端的置入口穿入屏蔽壳体中,并抵触于该屏蔽壳体的匣部,以嵌套于该屏蔽壳体的中空匣体及该匣部中,在该屏蔽壳体后段外包覆绝缘胶材而构成汇流串列埠连接器。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习用多件式屏蔽壳体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是显示将端子埠本体置入屏蔽壳体前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将端子埠本体置入屏蔽壳体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5-5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6-6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盖体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后盖体的侧视图。
请参阅图2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屏蔽壳体(1)及一端子埠本体(2),其中端子埠本体(2)吻合地嵌套于该屏蔽壳体(1)之中,上述屏蔽壳体(1)的后段外缘包覆一层绝缘材(4)后,完成该汇流串列埠连接器。上述屏蔽壳体(1),是由金属板一体冲压制成,含有一中空匣体(11),其前端形成一置入口(110),该中空匣体(11)的后段向后渐尖地形成一渐尖匣部(12),令该渐尖匣部(12)的两侧自由翼板(121)分别轴向地向前突伸一插片(122),且于该中空匣体(11)的末端连设一导线夹座(13),以紧夹、固定端子的导线(3)。
如图2至图5所示,该屏蔽壳体(1)的渐尖匣部(12)的后端,是自各自由翼板(121)的末端突伸一阻片(123),以阻挡端子埠本体(2)在该中空匣体(11)内向后继续滑移;另如图6所示,该中空匣体(11)的一侧壁上,向后、向内斜向突设一定位突片(111)[亦可修饰地形成一突部],以对应地弹性卡扣该端子埠本体(2)的一扣穴(24)中,以稳定地定位端子埠本体(2)套接于该中空匣体(11)中。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屏蔽壳体(1)是由单一金属板片冲压、弯摺制成,在构成该中空匣体(11)的金属板两相接板缘,令一侧金属板缘凹设至少一嵌穴(112),另一侧金属板缘是对应地突设一扣接片(113),吻合地嵌扣于各对应的嵌穴(112)中,以阻挡该中空匣体向外扩大、撑开,而构成一稳固的中空匣体(11)。
上述端子埠本体(2)包括一本体(21),该本体(21)的后端,连设一端子导线连接部跨置座(211),并自该跨置座(211)的前端向前穿设多个端子置入槽(212),令各置入槽(212)轴向地贯穿该本体(21),供并列地在各置入槽(212)中穿置各端子(23),并使各端子(23)的前段裸露该本体(21)上,以供电气联结所对应的插座;以及一后盖体(22),于其底部是形成一套穴部(221),以稳固地套接、卡扣该本体(21)后段的跨置座(211)内,该后盖体(22)的底部突设有多个阻胶突块(222),令该后盖体(22)扣接该跨置座(211)时,各阻胶突块(222)分别对应地阻挡于该本体(21)的各端子置入槽(212)的置入口后侧,以便在包覆绝缘胶材的制作程序时,阻挡胶材循各置入槽(212)的置入口窜入,覆盖于端子前端上,以提高产品合格率。另,该后盖体(22)的后段是向后渐尖,并于该后盖体(22)的后端两侧是分别向前凹设一插槽(223)。
将组合完成后的端子埠本体(2)从中空匣体(11)前端的置入口(110)穿入中空匣体(11)内[端子埠本体(2)从中空匣体(11)前端的置入口(110)穿入中空匣体(11)内的特点是本实用新型独有的技术特征,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使端子埠本体(2)与中空匣体(11)之间的组装作业更为简易、方便],并使端子埠本体(2)的后盖体(22)吻合地滑置于该中空匣体(11)后侧的渐尖匣部(12)中,使各插槽(223)分别对应使渐尖匣部(12)两侧自由翼板(121)的各插片(122)插置于其内,以阻挡各自由翼板(121)在后序包覆绝缘胶材的制造程序中向外扩张。
上述端子跨置座(211)的两侧侧壁,至少分别向下突设一扣钩部(211a)以对应卡扣于该后盖体套穴部(221)的两侧侧壁的对应扣槽(224),使该端子跨置座(211)可稳固地扣接于该后盖体(22)的套穴部(221)中。
本实用新型在制造时,可如图2、3、4所示,在该端子埠本体(2)的各置入槽(212)中穿置一端子(23),并令各端子(23)末段连接一导线,而后将该本体(21)的跨置座(211)吻合地扣接该后盖体(22)的套穴部(221)中,以借该后盖体(22)与该本体(21)夹置、汇整该导线(3),这样,便可将后盖体(22)与本体(21)一并地自该中空匣体(11)的置入口(110)置入该中空匣体(11)及渐尖匣部(12)中。此时,该后盖体(22)的两侧插槽(223),分别对应地插置该渐尖匣部(12)两侧自由翼板(121)的各插片(122),以阻挡各自由翼板(121)向外撑张。另,上述中空匣体(11)的定位突片(111),亦对应地弹性卡扣于该端子埠本体(2)的扣穴(24)中,使该端子埠本体(2),稳定地嵌套于该屏蔽壳体(1)中,不致向外滑出。如此便可借该屏蔽壳体(1)的导线夹座(13),夹紧、固定导线(3)后,在该屏蔽壳体(1)的后段外缘包覆一层绝缘材(4),以完成汇流串列埠连接器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屏蔽壳体(1),可在其中空匣体(11)、渐尖匣部(12)或导线夹座(13)上,冲压形成多个辅强肋(14),以增进该屏蔽壳体(1)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所述1、该屏蔽壳体(1)是由单一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摺制成型(习用构造是必须由两件或多件组成),以该单件式的屏蔽壳体(1)直接稳固地于其内套接该端子埠本体(2),故在制造时,不需如习用结构那样必须先将多件式屏蔽外壳进行烦杂的组装工作,使本实用新型组装更为快速、简易,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2、端子埠本体(2)从中空匣体(11)前端的置入口(110)(习知构造都是从上方塞入)穿入中空匣体(11)内的特点,是本实用新型独有的技术特征,这样的构造设计,可使端子埠本体(2)与中空匣体(11)之间的组装作业更为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形状,可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精神下予以修饰应用,例如本实用新型还可采取一般习用一体式的端子埠本体,直接嵌套于该单件式的屏蔽壳体(1)中。
权利要求1.一种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端子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由金属板一体冲压制成,包括一中空匣体,该中空匣体的后段向后渐尖地形成一渐尖匣部,且于该中空匣体的末端连设一导线夹座,该屏蔽壳体的前端具有一置入口;所述端子埠本体于其内并列穿置多个端子,端子埠本体自屏蔽壳体前端的置入口穿入屏蔽壳体中,并抵触于该屏蔽壳体的渐尖匣部,以吻合地嵌套于该屏蔽壳体的中空匣体及该渐尖匣部中,在该屏蔽壳体后段外包覆一层绝缘胶材,而构成汇流串列埠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尖匣部的两侧自由翼板分别轴向地向前突伸一插片,以对应插置于该端子埠本体的后端对应插槽中,以阻挡各自由翼板向外撑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尖匣部是自至少一侧自由翼板的末端突伸一阻片,以阻挡端子埠本体在该中空匣体内向后继续滑移;另于该中空匣体的一侧侧壁上,向后、向内地斜向突设一定位突片,以对应弹性卡扣于该端子埠本体的一扣穴中,以稳定定位该端子埠本体套接于该中空匣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是由单一金属板片冲压、弯摺制成,在构成该中空匣体的金属板两相接板缘,令一侧金属板缘凹设至少一嵌穴,而另一侧金属板缘对应突设一扣接片,吻合嵌扣于各对应的嵌穴中,以阻挡该中空匣体向外扩大、撑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埠本体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的后端连设一端子导线连接部跨置座,并自该跨置座的前端向前穿设多个端子置入槽,令各置入槽轴向贯穿该本体,以于各置入槽中并列穿置各端子,并使各端子的前段裸露于该本体上;以及一后盖体,其底部形成一套穴部,以稳固套接、卡扣该跨置座,令后盖体的后段向后渐尖,并于该后盖体的后端两侧分别向前凹设一插槽,令该后盖体吻合滑置于该中空匣体后侧的渐尖匣部中时,各插槽于其内分别对应插置该渐尖匣部两侧自由翼板所突设的插片,以阻挡各该自由翼板向外扩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体套穴部的底部突设有多个阻胶突块,令该后盖体扣接该跨置座时,各阻胶突块分别对应阻挡于该本体的各端子置入槽的置入口后侧,以在包覆绝缘胶材,阻挡胶材循各置入槽的置入口窜入,覆盖于端子前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跨置座的两侧侧壁,至少分别向下突设一扣钩部以对应卡扣于该后盖体的两侧侧壁的对应扣槽,使该端子跨置座稳固扣接于该后盖体的套穴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可于该中空匣体、渐尖匣部或该导线夹座上,冲压形成多个辅强肋。
专利摘要一种单件式屏蔽壳体的汇流串列埠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端子埠本体,屏蔽壳体由金属板一体冲压成,包括一中空匣体,其后段形成一渐尖匣部,中空匣体末端连设一导线夹座,屏蔽壳体前端具有一置入口;端子埠本体内并列穿置多个端子,端子埠本体自屏蔽壳体前端置入口穿入屏蔽壳体中,并抵触于屏蔽壳体的渐尖匣部,以嵌套于屏蔽壳体的中空匣体及渐尖匣部中,屏蔽壳体后段外包覆一层绝缘胶材。其具有组装省时、省力,成本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420746SQ0020015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6日
发明者杨李淑兰 申请人:杨李淑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