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184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内置电路板的压接接插件,该接插件其中包含电路板并且通过压接可与电线相连。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的电气接插件中,存在利用压接将保持在接插件壳体中的压接端子与电线相连的技术(例如参考JP-U-06-086261和JP-A-2002-285994)。
另外,已经研发出了内置电路板电气接插件(例如参考JP-A-2001-297817和JP-A-2002-067789)。
但是还没有研发出电路板内置的电气接插件,其中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压接端子通过压接在接插件壳体中与电线相连。
其原因如下。当所述端子通过压接在接插件壳体中与电线相连时,恐怕接插件壳体会由于施加到该端子上的负荷作用而弯曲,由于该负荷作用,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部分可能破裂。
近些年来,在诸如汽车的车辆中通过网络将不同种类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在一起。
例如,经由共用馈线将用于管理空调器控制操作的主ECU与用于管理空调器的风道百页角度的控制操作的ECU电气连接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到,利用其中带有端子和焊接有该端子的电路板的接插件,通过压接将压接端子与ECU之间的馈线上的部分连接起来。
由于两个ECU之间的线距是不同的,因此优选地,在接插件装配操作的最后一步通过压接连接所述压接端子和电线。
但是,当从被覆线的外侧施加拉力时,恐怕压接端子的连接作用力会减小。另外,由于事先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压接端子要通过压接与电线相连,因此在通过压接连接所述端子和电线、或者牵拉负荷施加到所述端子上时,焊接部分可能破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即使当牵拉负荷从外部传递到被覆线时,通过压接压接端子施加的连接力也不会减小,并且压接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焊接部分不会受该牵拉负荷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可基本在接插件壳体中通过压接来进行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包括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包括主体和引线,该主体具有压接刃,该压接刃可通过压接在被覆线的中间部分处与该被覆线相连,该引线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主壳体,该主壳体包括底板和端子保持部分,该底板具有插入引线的通孔,该端子保持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板上,用于保持压接端子的主体;电路板,其中穿过主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插入的所述引线被焊接到该电路板上;第一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压接端子的第一保持空间;以及第二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电路板的第二保持空间,其中,所述被覆线具有一对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在压接端子的主体的两侧处利用第一覆盖壳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即使通过压接与第一保持空间中的压接端子相连的被覆线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牵拉负荷,该牵拉负荷对压接连接部分也没有影响,因此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被覆线上的成对的弯曲部分包括曲柄形弯曲部分,该曲柄形弯曲部分由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的相对部分形成。
根据本发明,在曲柄形弯曲部分处可以可靠地防止牵拉负荷传递到压接连接部分。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的所述相对部分包括第一覆盖壳体的端壁,压接接插件还包括用于将该端壁连接到主壳体上与其对应的部分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牵拉负荷从外部施加到被覆线上,也能可靠防止第一覆盖壳体的端壁从主壳体浮动,并且能更可靠地防止该牵拉负荷传递到连接部分上。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被覆线是多根平行延伸的被覆线,并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突起,设置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在相邻被覆线之间延伸;以及凹部,设置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中的另一个上,与相应的突起接合。
根据本发明,当所述突起穿过被覆线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凹部接合时,能更可靠地防止牵拉负荷传递到压接连接部分上。
而且,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包括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包括主体和引线,该主体具有压接刃,该压接刃可通过压接在被覆线的中间部分处与该被覆线相连,该引线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主壳体,该主壳体包括底板和端子保持部分,该底板具有插入引线的通孔,该端子保持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板上,用于保持压接端子的主体;电路板,其中插入穿过主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的所述引线被焊接到该电路板上;第一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压接端子的第一保持空间;第二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电路板的第二保持空间其中,第二覆盖壳体具有接收部分,用于经由底板和电路板接收压接端子的负荷,其中,所述接收部分形成在与主壳体的端子保持部分相对的位置上。
根据本发明,压接端子的主体被保持在主壳体的端子保持部分上,并且穿过主壳体的底板插入压接端子上的引线被焊接到事先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路板上。第二覆盖壳体然后与主壳体结合,从而将电路板保持在第二保持空间中以形成分总成。在这种分总成结构中,可通过压接可将例如馈线的被覆线上的理想部分与压接端子连接,由此端子连接操作的自由度很高。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尤其可适用于在诸如汽车的车辆内的不同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LAN(局域网)中的电线。
而且,由于第二覆盖壳体的接收部分可经由主壳体的底板和电路板接收压接负荷,因此,该底板和电路板不会意外弯曲,由此可获得可靠的压接连接操作。这样使得基本上可以实施利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所谓的壳体内压接连接操作。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第二覆盖壳体包括肋和盒状部件,其中,盒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肋形成,并且所述接收部分设置在盒状部件中。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盒状部件上的接收部分可靠接收压接负荷,因此可获得可靠的压接连接操作。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主壳体的底板包括肋,能够将电路板保持在第二覆盖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的所述肋之间。
根据本发明,压接负荷不会使电路板意外弯曲。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引线包括可变形部分,能够被压接负荷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压接过程中负荷可能作用在引线上,引线的弹性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吸收这一负荷,因此不必要的负荷将不会传递到焊接部分上。
而且,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所述可变形部分包括以曲柄形弯曲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简单结构的所述引线能可靠地吸收压接负荷。


图1是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图2是该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IV-IV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5是该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横截面图;图7是第二覆盖壳体的透视图;图8是压接端子的透视图;图9是该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示意横截面图,示出了压接端子被保持在主壳体的端子保持部分上的状态;图10是该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横截面图,示出了被保持在主壳体的端子保持部分上的压接端子的引线被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状态;图11(a)和11(b)是示出压接端子与主壳体的结合步骤的透视图;
图12是透视图,示出了一修改后的压接端子的示例。
附图标记1指代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2指代被覆线,3和3A指代压接端子,4指代主体,5指代端子保持部分,6指代主壳体,7指代第一覆盖壳体,8指代第二覆盖壳体,9指代第一保持空间,10指代电路板,10a指代第一表面,10b指代第二表面,11指代第二保持空间,12指代引线,12a指代远端,13指代底板,14指代通孔,19指代第一弯曲部分(以曲柄形弯曲的部分),20指代第二弯曲部分,21指代第一电线保持部分,22指代第二电线保持部分,23指代第三电线保持部分,24指代凹部,25指代突起,26指代凹部,26a指代底壁,27指代端壁,41和42指代肋,43指代盒状部件,44指代接收部分,46指代肋,67指代第一突起,68指代第二突起(连接装置),69指代接合孔9(接合部分,连接装置),71指代第一压接槽形成部件,72指代第二压接槽形成部件,73指代压接槽,74指代压接刃,75指代连接部分,76和77指代锁定突起,78和79指代板状部分,80指代锁定突起,81指代可弯曲部件,R指代保持空间,B指代弯曲部分(可变形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该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IV-IV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参见图1、2和3,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1(下文中也仅被简称作“接插件1”)设置有多个压接端子3(在附图3中只示出了一个压接端子),通过压接与多根用作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馈线的被覆线2的中间部分连接;主壳体6,具有适于保持压接端子3的主体4的端子保持部分5;以及第一和第二覆盖壳体7和8,它们在主壳体6的相对侧(例如上侧和下侧)与主壳体6相结合。
参见图1,主壳体6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部分6a,以及沿着与该第一方向X成直角相交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部分6b。在主壳体6的第二部分6b的端部处设置有多个横向排列的端口90。如图4所示,凹端子92被分别接纳和保持在位于各端口90内部的接收凹部91中,所述凹端子连接到与电线的端部压接合的相应凸端子(未示出)上。形成在凹端子92一端处的引线93插入电路板10上的通孔94,并被焊接到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上的导电部分上。由此实现引线与电路板10的电连接。
参见图3,用于保持压接端子3和被覆线2的所需部分的第一保持空间9被限定在彼此结合的主壳体6的第一部分6a与第一覆盖壳体7之间。用于电路板10的第二保持空间11被限定在彼此结合的主壳体6与第二覆盖壳体8之间。
引线12从压接端子3的主体4开始延伸。引线12通过在主壳体6的底板13中形成的通孔14插入到第二保持空间11中,并且进一步穿过电路板10中的通孔15插入。引线在其远端被焊接到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上。
参见图3和4,附图标记16和17指代诸如电容器的器件,这些器件安装在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上。
参见图3,在主壳体6和第一覆盖壳体7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被覆线2穿过第一保持空间9以便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该第一保持空间9中,各被覆线2的中间部分通过压接与压接端子3的主体4上的压接刃74相连。被覆线2具有第一部分19和第二部分20,这两个部分分别利用第一覆盖壳体7上与这两个部分相对的突起部分在两侧处弯曲,压接端子3的主体4相对于第一方向X被保持在上述两侧之间。这些弯曲部分19、20防止了从外部施加到被覆线2上的牵拉负荷传给被覆线2。
具体地,主壳体6包括高度相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电线保持部分21、22和23,这些电线保持部分沿着第一方向X排布。电线保持部分21、22、23例如形成为槽状,并且根据电线数目设置为多个。第二和第三电线保持部分22和23设置在相对于第一电线保持部分21的第一方向X的相对侧上,同时端子保持部分5被保持在电线保持部分22、23之间。主壳体6具有设置在第二和第三电线保持部分22和23之间的凹部24,同时第一覆盖壳体设置有与该凹部24相对的突起25。各被覆线2上在第二和第三电线保持部分22和23之间延伸的部分被突起25压入该凹部24中,由此形成第二弯曲部分20。
主壳体6设置有相对于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电线保持部分21外侧的凹部26,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设置成与凹部26相对。被覆线2上从第一电线保持部分21向外侧延伸的部分被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压入主壳体6的凹部26内,并且弯曲成曲柄形状。由此形成了作为曲柄形弯曲部分的第一弯曲部分19。
参见图5,该图是分解透视图,在主壳体6的第一部分6a上设置有成对的壁61、62,它们垂直于第二方向Y延伸。在所述壁部分61、62上分别形成有接合部分65、66,这些接合部分例如由锁定凹部限定,在第一覆盖壳体7的侧部上与该锁定凹部相对的钩形件63、64以钩挂状态接合在所述锁定凹部中。
在第一覆盖壳体7的下表面7a上形成的突起25将被覆线2上的一部分压入凹部24内部中,同时这些钩形件63和64以钩挂状态与相对的接合部分65和66接合。例如一对第一突起67和一对第二突起68设置在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上,所述一对第二突起68例如突伸量比第一突起67大并且用作一对互连装置。
当第一覆盖壳体7与主壳体6结合时,两个第一突起67插入相邻被覆线2之间,并且与主壳体6的凹部的底壁26a接合,而且如图6所示,所述两个第二突起68被装配到接合部分69中,所述接合部分69作为一对相对的连接装置,由在主壳体6上的凹部26的底壁26a中形成的接合孔限定而成,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横截面图。
由于利用这些接合部件将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牢固地连接到主壳体6上,从而即使有外来牵拉负荷作用在被覆线2上,也不会使连接部件相互脱离接合。即这样防止了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发生所谓的翻转。
再次参见图3,一对接合部分30和31设置在主壳体6的底板13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上,并且从所述端部开始突伸,适于分别以钩挂状态与一对第二覆盖壳体8上的一对钩形件28、29接合。主壳体6的底板13具有一对接触部分32和33,该对接触部分与接合部分30和31相邻,从而所述接触部分分别接合电路板10的第二表面10b的一对端部。
如图7所示,第二覆盖壳体8包括矩形的底壁34,以及围绕底壁34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35、36、37和38。附图标记39、40指代设置在第一侧壁35和第二侧壁36外侧上的外壁,如图3所示,钩形件28和29分别形成在外壁39和40的端部处。
参见图7,平行于第一侧壁35的肋41、平行于第三侧壁37的肋42竖立在底板34上。这些肋41和42、第一侧壁35和第四侧壁38形成强度高的盒状部件43。该盒状部件43设置有用于接收经由电路板10的压接负荷的接收部分44,随后加以描述。接收部分44由第一侧壁35、肋41和42的端面形成,并且接触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如图3所示。压接端子3的引线12的下端12a穿过电路板上的区域12插入,该区域被盒状部件43包围。
参见图3,第一侧壁35和第二侧壁36上沿着第一方向X彼此分离的端部将电路板10的相应端部保持在相同的侧壁和主壳体6上的相对接触部分32、33之间。
用于保持安装在电路板10的第二表面10b上的电路元件组(包括电路元件17在内)的凹部45形成在主壳体6的底板13中,接触电路板10的第二表面10b的肋46竖立在凹部45的一部分中。该肋46设置在大体与第二覆盖壳体8的所述肋41相对的位置上,电路板10可被保持在所述两个肋46和41之间。
参见图8,利用单个片材金属整体模制出压接端子3。压接端子3的主体4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板状压接槽形成部件71和72。每个压接槽形成部件71和72具有例如U形的压接刃74,压接刃74用于限定压接槽73。
第一和第二压接槽形成部件71和72的底部73a和73b由连接部分75连接在一起。锁定突起76、77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压接槽形成部件71和72的底部73a、73b的两侧边缘上以从该处侧向突伸,其中所述锁定突起76、77用作适于与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接合的锁定部分。如图9所示,锁定突起76、77被压配合到相应的垂直凹槽83、84中并且与之接合,所述垂直凹槽83、84形成在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中。
再次参见图8,一对板状部分78和79以弯曲状态形成,从第一压接槽形成部件71的两侧边缘延伸。板状部分78和79用于在其间形成用于被覆线2的保持空间R。
板状部分78和79的下边缘78a和79a形成为以接合状态被端子保持部分5的底部5a所接纳。锁定突起80,例如为钩状,在板状部分78和79的下边缘78a和79a上以向下突伸的状态形成,所述锁定突起适于与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接合。如图9所示,各锁定突起80被引入并以钩挂状态接合在形成在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中的接合孔85中。
参见图8,可弯曲部件81形成在板状部分78和79的各个上边缘78b、79b上,从而所述可弯曲部件向上突伸。这些可弯曲部件81可通过向内朝向彼此弯曲而将被覆线2约束在保持空间R中。具体地,保持空间R由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上的相应部分5b、两个板状部分78和79、以及可弯曲部件81限定出。
引线12从连接部分75的一侧边缘向下延伸,并且在其中间部分处包括曲柄状弯曲部分B,用作可变形部分。具体地,引线12包括从连接部分75伸出的第一部分121,基本垂直弯曲,然后向下延伸;第二部分122,通过在弯曲部分12b处大体以直角弯曲第一部分121,然后基本横向延伸而形成;以及第三部分123,通过在弯曲部分12c处基本与其成直角弯曲第二部分122,然后向下延伸而形成。弯曲部分B包括第二部分122、两个弯曲部分12b和12c以及它们的相邻部分。
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121穿过主壳体6中的通孔14插入,第三部分123穿过电路板10中的通孔15。弯曲部分B位于主壳体6的底板13与电路板10之间。弯曲部分B可以在通过压接来连接压接端子和电线的过程中变形,从而防止压接负荷被传递到位于引线12下端12a处的焊接部分S。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装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1,首先,如图11(a)和11(b)所示,将各压接端子3与主壳体6结合。如图9所示,利用锁定突起76、77和80将压接端子3的主体4固定到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中,将压接端子3的引线12插入主壳体的底板13中的通孔14,引线12延伸到第二保持空间11中。
然后,将安装有电路元件组的电路板10事先保持在第二保持空间中,使引线12插入穿过电路板10中的通孔15,如图10所示。之后焊接引线12的下端12a。
然后,使第二覆盖壳体8与主壳体6结合,将电路板10保持在第二保持空间11中,从而形成分总成。在压接接插件处于这一分总成状态的同时,通过压接使压接端子3与例如馈线的被覆线2上的理想部分连接。在通过压接使所述压接接插件分总成与被覆线2连接之后,第一覆盖壳体7与主壳体6结合,从而完成了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1的装配。
如图3所示,当第一覆盖壳体7与主壳体6结合时,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迫使被覆线2的相应部分进入主壳体6的凹部26中,从而使被覆线2以曲柄形状弯曲以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9。同时,第一覆盖壳体7的突起25迫使被覆线2的相应部分进入主壳体6的凹部24,从而使被覆线2弯曲以形成第二弯曲部分20。
因此,第一和第二弯曲部分19和20设置在压接端子3的两侧上,即,在其间设置有压接端子3的被覆线上的部分处。因此,即使当被覆线2接收来自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外侧的牵拉负荷时,该牵拉负荷也不会传递到压接端子的压接连接部分,从而提高了接插件的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特别地,由于第一弯曲部分19形成为曲柄形,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牵拉负荷传递到压接连接部分。
而且,由于通过将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上的第二突起67装配到主壳体6的凹部26中的接合孔69中而使覆盖壳体7和主壳体6连接到一起,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第一覆盖壳体7的端壁27从主壳体6浮动,防止牵拉负荷传递到压接连接部分。特别地,由于第二突起68穿过被覆线2与相应的接合孔69接合,能更可靠地防止端壁27从第一覆盖壳体7的浮动。
在除了第一覆盖壳体7以外的所有部件被装配到一起的分总成状态下,可通过压接可将所谓的被覆线2的理想部分与压接端子连接,即,选择被覆线上要与压接端子相连的所述部分的自由度很高。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可适用于在诸如汽车的车辆内的不同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LAN(局域网)中的电线。
特别地,第二覆盖壳体8的接收部分44可接收经由主壳体6的底板13和电路板10的压接负荷,因此,该底板13和电路板10不会意外弯曲,由此可获得可靠的压接。这样使得基本上可以实施利用所述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的所谓的壳体内压接连接操作。
用于在压接过程中接收负荷的接收部分44设置在强度好的第二覆盖壳体8的盒状部件43处,如图7所示,因此该接收部分能可靠地接收压接负荷,从而可获得可靠的压接连接。
如图3所示,可将电路板10保持在主壳体6的底板13上的肋46与第二覆盖壳体8的肋41之间,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电路板10由于压接负荷意外弯曲。
而且,即使在接插件通过压接与被覆线连接时,负荷可能作用到引线12上,引线12的曲柄状弯曲部分B如图10所示塑性(plastically)变形。因此该弯曲部分B可以吸收这一负荷,因此不必要的负荷将不会传递到焊接部分S上。在通过压接连接所述接插件和被覆线时产生的负荷可以由设置在引线12上的简单结构可靠地吸收。
在图8所示实施例的压接端子3中,虽然板状部分78和79只从第一压接槽形成部件71延伸出,但延伸出板状部分的部件不局限于部件71,用于形成保持空间R的板状部分78和79也可以以弯曲状态从第二压接槽型号部分72延伸出,如图1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可靠地保持被覆线2。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在用于形成第一弯曲部分19的结构中,也可将第二突起68设置在主壳体6上,同时接合孔69可形成在第一覆盖壳体7上。此外,可以不设置第二弯曲部分20。而且,可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作出各种修改。
工业适用性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即使牵拉负荷从外部传递到被覆线,接插件和被覆线的压接连接部分也不会松脱,牵拉负荷也不会对压接端子和电路板的焊接部分产生影响。在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中,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压接端子与被覆线之间的压接连接可基本上在壳体中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包括压接端子,包括主体,具有压接刃,该压接刃可通过压接在被覆线的中间部分处与该被覆线相连;和引线,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主壳体,包括底板,具有插入引线的通孔;以及端子保持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板上,用于保持压接端子的主体;电路板,其中通过主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插入的所述引线被焊接到该电路板上;第一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压接端子的第一保持空间;以及第二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电路板的第二保持空间,其中,所述被覆线具有一对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在压接端子的主体的两侧处利用第一覆盖壳体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被覆线上的该对弯曲部分包括曲柄形弯曲部分,该曲柄形弯曲部分利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的相对部分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的所述相对部分包括第一覆盖壳体的端壁,还包括用于将该端壁连接到主壳体上与其对应的部分的连接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被覆线是多根平行延伸的被覆线,并且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突起,设置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在相邻被覆线之间延伸;以及凹部,设置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中的另一个上,与相应的突起接合。
5.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包括压接端子,包括主体,具有压接刃,该压接刃可通过压接在被覆线的中间部分处与该被覆线相连;引线,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主壳体,包括底板,具有插入引线的通孔;以及端子保持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板上,用于保持压接端子的主体;电路板,其中穿过主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插入的所述引线被焊接到该电路板上;第一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压接端子的第一保持空间;第二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电路板的第二保持空间;以及突起和端壁,设置在第一覆盖壳体上,适于在压接端子的主体的两侧部分处弯曲所述被覆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主壳体在压接端子的主体的一侧上具有电线保持部分,在该电线保持部分的更外侧具有凹部,并且其中,所述被覆线由位于压接端子的主体的一侧上的所述电线保持部分、所述主壳体的凹部、以及所述第一覆盖壳体的突起弯曲成曲柄状。
7.一种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包括压接端子,包括主体,具有压接刃,该压接刃可通过压接在被覆线的中间部分处与该被覆线相连;引线,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主壳体,包括底板,具有插入引线的通孔;以及端子保持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板上,用于保持压接端子的主体;电路板,其中穿过主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插入的所述引线被焊接到该电路板上;第一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一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压接端子的第一保持空间;以及第二覆盖壳体,安装到主壳体上,其中在主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之间限定有用于电路板的第二保持空间,其中,第二覆盖壳体具有用于经由底板和电路板接收压接端子负荷的部分,其中,所述部分形成在与主壳体的端子保持部分相对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第二覆盖壳体包括肋和盒状部件,其中,盒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肋形成,并且其中,所述接收部分设置在盒状部件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主壳体的底板包括肋,能够将电路板保持在第二覆盖壳体和第二覆盖壳体的所述肋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引线包括可变形部分,该部分能够由压接负荷弹性变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板内置压接接插件,其中,所述可变形部分包括以曲柄形弯曲的部分。
全文摘要
压接端子(3)被保持在主壳体(6)的端子保持部分(5)中。压接端子(3)的引线(12)穿过主壳体(6)的底板(13)和电路板(10)后,被焊接到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0a)上,电路板(10)被保持在主壳体(6)与第二覆盖壳体(8)之间的第二保持空间(11)中。在保持分总成状态的同时通过压接使压接端子(3)与被覆线(2)连接,第一覆盖壳体(7)与主壳体(6)结合。第二覆盖壳体(8)的接收部分(44)经由主壳体(6)的底板(13)和电路板(10)接收压接负荷。在底板(13)和电路板(10)不会无意弯曲的情况下,实现接插件与被覆线的可靠压接连接,从而可实现壳体内压接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66GK1685566SQ200380100169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2日
发明者后藤彰, 高木义一, 官原和志, 千代田惠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