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728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装置等的移动体通信中所使用的天线。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移动体通信终端正向小型轻量化发展,伴随于此对于发送接收电波的天线的小型轻量化的要求也日益高涨。并且,天线的形式,多数情况下都是始终能够以收纳状态装载于终端的壳体内的内置式的形式。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内置式的天线的立体图。天线单元(振子)1构成为将细长的金属板按照能够与规定频率的电波进行谐振的方式弯曲。此外,当从上看时则呈现锯齿状。基部2由树脂构成,其将天线单元1固定。此外,基部2以除了天线单元1的一端部侧之外将天线单元1的外周覆盖的长方体形状形成。在形成基部2时,大多使用通常所知的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法。
此外,在天线单元1的一端部侧构成了从基部2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3,现有的天线5形成所谓的单极式的天线单元结构。
这样的现有的天线5,相对于配置在使用设备的设备壳体(未图示)内的布线基板(未图示)的电路图形使用焊料将连接端子3连接。并且,以始终收纳状态被装载于使用设备的设备壳体内,并通过连接端子3进行与配置在使用设备内的电路部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并且,通过使用者对于使用设备进行规定操作而经由天线5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来进行通话或通信。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的发明有关的先行技术文献信息,已知的是特开2003-32022号公报。
以近年来的移动电话为首的移动体通信向小型·轻量化的发展非常迅猛。伴随于此,使用设备的设备壳体内的内置式天线的配置空间也渐渐受到限制,而且,其配置部分的容积形状也变得不仅仅是长方体形状,以不规则形状设定的越来越多。
然而,当天线外形被设定成不规则形状时,在现有的天线5中,就必须将天线单元1的弯曲成锯齿形状的各个的弯曲位置设定成与天线外形一致。而且,在作为用于将该天线单元1埋设在基部2内的方法使用嵌入成型的方法的情况下,需要推压针的位置设定复杂的嵌入成型模具。其结果,存在天线5变得昂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天线,是由金属板制的天线单元和固定该天线单元的基部构成的天线,天线单元由多个部件构成,在多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的端部具备馈电部,在设置在多个部件的端部的结合部上进行电气结合,多个部件中的每一者都被铆接固定在基部上。
此外,优选地本发明的天线,在贯通基部的保护孔中设置结合部。
进而,优选地本发明的天线,多个部件,在结合部上利用压入进行结合而构成压入结合部。
此外,优选地本发明的天线,多个部件的被铆接固定到基部上的各自的面夹着基部相对地配置,而且,各自的面都配置成与压入结合部构成直角。


图1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天线的主要部分剖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图1的天线的主要部分剖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图1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图1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图1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图1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作为图1的天线的主要部分的第1和第2天线单元的各个部件彼此压入结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8-8部分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内置式的天线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10、80-天线,11-第1天线单元,21、61、91-第1部件,22、62、92-第1部件的线状部,62B、62C-第1部件的线状部分,22A、23A、62A、63A、91A-第1部件的贯通孔,23、63、93-第1部件的连结部(固定部),24、64-第1部件的压入板状部(结合部),25-第1部件的面状倾斜部,31、71、101-第2部件,32、72、102-第2部件的连结部(固定部),32A、72A、101A-第2部件的贯通孔,33、73-第2部件的垂直部,34、74-第2部件的爪状部(结合部),34A、34C-端部爪,34B-中央爪,35、75、105-第2部件的弹簧部(板状部),
41-第2天线单元,51、81-基部,51A、81A-铆接突起,51B-倾斜面,51C-壁状部,52、85-保护孔,55-孔部,82-天线单元,94-第1部件的压接用板状部,95-第1部件的面状部,103-第2部件的弹性舌片部,104-第2部件的框状垂直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图1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天线的主要部分剖面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同上的天线的主要部分剖面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同上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同上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同上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前斜下方看到的同上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作为同上的天线的主要部分的第1和第2天线单元的各个部件彼此压入结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天线10是能够以收纳状态装载于作为使用设备的移动电话的设备壳体(未图示)内的内置式的天线。此外,天线10,是使图1-图4所述的天线10的前方侧朝向设备壳体的上端部侧进行装载的。
此外,天线10的投影到平面上的形状,其前方侧呈现适合于移动电话的上端部形状的大致圆弧状。并且,为了在设备壳体内不会碰到,在其前方侧面部的规定部位上指定了凹陷部分。此外,天线10的厚度被指定为随着朝向前方端部侧延伸而变薄。进而,在天线10的后方侧,为了不会碰到设备壳体或被收纳保持于其中的布线基板,也在规定位置上指定了凹凸形状。因此,天线10的形状被指定为长方体以外的不规则形状。
此外,在与天线10的指定形状一致地形成的绝缘树脂制的基部51上,如图3、图4所示,分别铆接固定有第1天线单元11和第2天线单元41。
如图7所示,第1天线单元11构成为,作为2个部件分割地形成的第1部件21与第2部件31被压入结合。另外,该压入结合部,如图3、图4所示,在配置在基部51的左前方位置上的上下贯通的保护孔52内配置。另外,图1和图2,为了容易观看该压入结合部,表示的是去除了构成保护孔52的基部51的前方侧壁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并且,如图1所示,第1部件21被配置在基部51的上表面侧。第1部件21的形状具有以规定宽度的线状形成的线状部22、与线状部22在同一平面上延长而形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连结部23、以及相对于连结部23直角地弯下的平坦的压入板状部24。并且,压入板状部24被配置成能够收纳于基部51的保护孔52内。进而,在线状部22的前方侧突出形成有面状倾斜部25。此外,面状倾斜部25的前端侧从线状部22以规定角度朝向基部51侧弯下成倾斜状态。第1部件21通过对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等而被一体形成。
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1部件21的线状部22的两端部附近位置上分别设置有铆接固定用的贯通孔22A,此外,在连结部23的各个角部位置附近也分别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23A。
第1部件21按照使压入板状部24插入到保护孔52内的方式从基部51的上表面侧组合。这时,在图5所示的基部51的上表面突出地配置有分别与贯通孔22A、23A对应的圆柱状的铆接突起51A。于是,通过将铆接突起51A插入到贯通孔22A、23A内并铆接其顶端,第1部件21被固定到基部51上。
另外,在基部51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上形成有前方朝向下降低的倾斜面51B。线状部22与面状倾斜部25所成的角度与基部51的上表面与倾斜面51B所成的角度一致。在铆接固定了第1部件21的状态下,形成面状倾斜部25载置到倾斜面51B上的配置。另外,由于通过设置面状倾斜部25能够形成天线工作时长度不同的多个导电路径,所以实现了天线特性的宽频带化。此外,也可以设计成通过调整其配置位置或大小、角度来进行天线特性的微调整的结构。
这样,第1部件,除了压入板状部24外,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的上表面。为了不使被固定到第1部件21的基部51的上表面的部分的端部向基部51的外部突出,在基部51上设置有将其端部包围的壁状部51C。设置它的目的在于,在将天线10装载到设备上时,防止因手指等碰到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的第1部件21的外周端部而使其铆接固定状态松懈或使其端部自身出现变形。另外,壁状部51C也可以分割成至少手指不会触及第1部件21的外周端部的程度地形成。
另一方面,第2部件31被压入结合到第1部件21上而构成第1天线单元11。如图2所示,第2部件31由被重叠配置在基部51的下表面的连结部32、配置在其前方侧的端部位置上的垂直部33、以及配置在连结部32的后方侧的具有簧片的弹簧部35构成。垂直部33相对于连结部32形成朝向上方弯曲成直角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前端部配置有爪状部34。此外,垂直部33和爪状部34做成为能够收纳于配置在基部51的左前方位置上的图5、图6所示的保护孔52内的形状。弹簧部35是其上腕部从连结部向后方侧伸出并在其中间部向下方侧弯曲形成的具有簧片的板弹簧。并且,当从侧面看弹簧部35的向下方侧弯曲形成的部分时,呈现大致V形。第2部件31通过对具有弹性的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等而被一体形成。另外,在上述连结部32上配置有多个铆接固定用的贯通孔32A。
此外,第2部件31按照上述垂直部33和爪状部34被收纳于基部51的保护孔52内的方式从基部51的下方侧被组合。在基部5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配置有与贯通孔32A对应的圆柱状的铆接突起51A。并且,通过将铆接突起51A插入到贯通孔32A内并铆接其顶端,第2部件31被固定到基部51的下表面侧。
在该第2部件31铆接固定的状态下,弹簧部35的自由端侧的下端位置比基部51的下表面恰好向下方突出规定量。于是,该突出部分作为馈电部发挥作用。
然后,第2部件31的爪状部34与第1部件21的压入板状部24被压入结合而与垂直部33一起以收纳于基部51的保护孔52内的状态进行配置。为了易于理解压入结合关系,图7只表示了压入结合前的第1、第2天线单元11、41的各个部件。在该图中,向相对的箭头方向进行压入结合。在第1天线单元11中,压入板状部24与爪状部34被压入结合。
此外,如图5所示,该爪状部34由隔开规定间隔并排配置的3个爪34A、34B、34C构成。两端部的爪34A、34C由于其弹性力被推压到压入板状部24的一方的面上。同时,中央的爪34B则由于其弹性力被推压到压入板状部24的另一方的面上,从而第1部件21和第2部件31被压入结合。
这样,通过采用以爪34A、34B、34C将压入板状部24的表背面交替地夹住来进行压入结合的结构,压入结合部就可以采用简单的结构。与此同时,也能够将压入板状部24与爪状部34的接触面形成得宽,从而能够实现电气和机械结合稳定性优良的压入结合部。
此外,在采用爪状部34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与垂直部33的同一平面上形成两端部的爪34A、34C,并与压入板状部24的板厚对应地仅对中央的爪34B的根部施行弯曲加工。由于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爪34A、34C彼此的位置偏移,所以是优选的。此外,中央的爪34B与两端部的爪34A、34C的相对面间的距离设定为与在爪34B的根部的压入板状部24的板厚大致同等的距离。而且,通过将爪34B的顶端侧设定得比此更窄,能够容易地确保所期望的压入保持力。
另外,基部51的第2部件31的配置部分也与第1部件21的配置部位的部分同样地由壁状部51C包围。
如上所述,第1天线单元11,是单独地形成第1部件21和第2部件31,并在使在其各自的一端部侧分别设置的压入结合部彼此压入结合的状态下构成为1个天线单元11。
于是,在该压入结合的状态下,使压入结合部贯通在基部51的上下贯通地设置的保护孔52,从而能够形成使第1部件21和第2部件31分别将基部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夹住的结构。因此,不会使压入结合部向外方露出而能够在使其收纳于保护孔52内的状态下进行配置,而且,作为其配置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基部51的侧部。因此,虽然是不规则形状,但却能够将易于获得规定面积的基部51的上下表面部分作为天线单元的主要部的配置部位进行有效运用。此外,能够充分地确保为使之与所期望的频带匹配所需要的天线单元的配置空间。
此外,通过直角地构成连结部33和压入板状部24,并且直角地构成连结部32和垂直部33,在使它们各自压入结合时,能够对结合部施加压入的外力而实现圆滑的压入结合。
此外,第1、第2部件21、31,如上所述,由于压入结合部的另一端部侧分别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所以不易给压入结合部施加不需要的负荷,从而能够长期地稳定地维持其压入结合状态。另外,即使在其铆接固定工序中,由于能够以基部51为基础从上下方向夹住地进行铆接固定,所以生产性也是良好的。
下面,对第2天线单元4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2天线单元41,其结构与第1天线单元11几乎完全同样,其构成为第1部件61和第2部件71被压入结合。并且,第1部件61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的上表面侧,如图4所示,第2部件71则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的下表面侧。第1部件61与第2部件71的压入结合部被设置在设置于基部51上的上下贯通的保护孔52内。因此,重复之处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另外,该第2天线单元41与第1天线单元11隔开规定间隔而被固定到基部51上。
如图1、图5所示,第1部件61由线状部62、与其连接的窄幅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连结部63、以及压入板状部64构成。线状部62呈大致L形,其由规定宽度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部分62B、以及规定宽度的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线状部分62C构成。线状部62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第1天线单元11的线状部22更短。线状部62以线状部分62C与连结部63连接。线状部62C由与线状部分62B同一平面上的部分、以及其与以规定的角度弯曲的连结部63处于同一平面上的部分构成。在连结部63的与线状部62连接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前方位置上设置有相对于连结部63直角地向下方弯曲形成的平坦的压入板状部64。压入板状部64与第1天线单元11的压入板状部24对应。此外,该第1部件61通过对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各个部位一体地形成这一点也与第1天线单元11的情况是相同的。
并且,第1部件61被配置在基部51上。这时,线状部62被配置在相对于第1天线单元11的面状倾斜部25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从其中间位置开始的前端部分载置到倾斜面51B上。
另一方面,第2天线单元41的第2部件71,如图2、图4所示,相对于第1天线单元11的第2部件31隔开规定间隔地并列配置在中央侧。第2部件71的形状,如图6所示,由连结部72、垂直部73、爪状部74、弹簧部75构成。连结部72被配置为重叠到基部51的下表面。在该连结部72的前方端部位置上具备相对于连结部72朝向上方直角地弯曲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垂直部73。并且,在其顶端配置有爪状部74。此外,在连结部72的后方端部具备上腕部向后方侧延伸的具有簧片的板状的弹簧部75。弹簧部75,当从侧面看时,在其中间部向下方侧弯曲成大致V形。此外,弹簧部75作为馈电部发挥作用。在第2部件71中,爪状部74也与第1天线单元11的爪状部34对应,爪状部74的结构也与第1天线单元11的情况相同。进而,该第2部件71,通过对具有弹性的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各个部位一体地形成这一点也是相同的。
如图5所示,第1部件61通过将铆接突起51A插入到在线状部62和连结部63的各自上设置的贯通孔62A、63A而被载置到基部51的上表面。如图1所示,铆接突起51A的顶端被铆接而第1部件61被固定到基部51上。如图6所示,第2部件71通过将铆接突起51A插入到设置在连结部72上的各个贯通孔72A而重叠到基部51的下表面。于是,如图2所示,该突起51A的顶端被铆接而被固定到基部51上。
第1部件61的压入板状部64与第2部件71的爪状部74在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的状态下,如图7的箭头所示,从上下方向进行压入接合。然后,如图3、图4所示,该压入结合部被收纳于设置在基部51上的保护孔52内也与第1天线单元11的情况是同样的。此外,在第2天线单元41中,为了不使外周端部向外方突出,其配置部位也与第1天线单元11的情况同样地用基部51的壁状部51C包围。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天线10构成为,分别将使2个部件压入结合而构成的第1天线单元11和第2天线单元41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此外,第1、第2天线单元11、41,都不使用嵌入成型,而按照能够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的方式分别使2个部件结合。因此,即使以不规则形状指定天线外形或基部51,也几乎不会发生模具费用的升高,从而能够廉价地构成不规则形状的天线10。
另外,对各个天线单元11或41的各个部件的分割位置,只要一并地考虑成品率或组装性、以及基部51的形状等,在作为天线单元用的各个部件是简单的形状就可以的位置上进行分割而形成它们各自即可。此外,优选地附加到与其分割位置对应的部位上的压入结合部各自能够简单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例示了通过将设置在基部上表面的铆接突起插入到设置在各个部件上的贯通孔并将其顶端铆接,来进行第1、第2部件的铆接固定的例子,但铆接固定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利用夹具压碎配置在基部上的将各个部件包围的板状部的端部的一部分来进行铆接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保护孔52位于基部51的左前方位置上的例子,但保护孔52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考虑到天线10的外形或基部51的形状、以及电路图形的连接部的位置等设计保护孔52的位置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爪状部的爪的数量有3个的情况,但爪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只要是2个或2个以上而且能够进行稳定的压入结合的爪即可。
下面,对天线10向设备的装载状态进行说明。
天线10,用螺钉等定位保持到图1、图2所示的配置在基部51后部的孔部55而被装载到配置在设备壳体内的布线基板(未图示)上。另外,该定位保持装置并不限于上述的装置。
于是,进行配置在该布线基板上的规定的电路图形与天线10的电连接。具体地说,使被铆接固定到基部51的下表面的各个第2部件31、71的弹簧部35、75的自由端侧的下端利用弹性力推压接触到对应的各自的电路图形上来进行电连接。即,当在将天线10的下表面推压接触到布线基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进行定位保持后,弹簧部35、75,其自由端侧的下端位置就向上方移动到与基部51的下表面位置大致同一面。由此,弹簧部35、75将成为挠曲规定量的状态。由其弹性力使弹簧部35、75的下端部被推压接触到规定的电路图形上而成为连接的状态。
这样,不必焊接连接作为馈电部的弹簧部35、75就能够使配置在设备内部的电路图形与天线10进行电连接。从这种电连接状态可以看出,第1、第2天线单元11、41中的每一者作为与现有的同样的单极式的天线发挥作用。
另外,为了能够利用弹性力进行推压接触连接,需要用具有弹性的良好导电性材料构成各个第2部件31、71。但是,如上所述,做成为各个第2部件31、71用满足向各个第1部件21、61压入结合时的爪状部34、74所要求的弹性条件的良好导电性材料形成。因此,将弹簧部35、75附加到各个第2部件31、71上就不会有障碍。由此,就能够对天线10装载时的操作工时的减少化等做出贡献。
此外,来自在装载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弹簧部35、75的弹性力,是从下方将各个第2部件31、71向上推压到基部51上的力。因此,对与基部51的铆接固定部分或向各个第1部件21、61压入结合的部分的影响也少,所以是优选的。
在向使用设备的装载状态下,通过使用者对于使用设备进行规定的操作,经由天线10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而能够进行通话或通信,与现有的情况是相同的。另外,天线10,在使用第1天线单元11和第2天线单元41是有效天线长度不同的天线单元构成时,可以作为以与各自对应的频率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的对应多频率的天线。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将大致相同结构的2个天线单元11、41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的天线,但天线单元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采用选择多个天线单元中的若干个的结构。而且,也可以将3个或3个以上的部件组合来构成1个天线单元。
此外,各个部件彼此的结合方法,虽然也可以用压入以外的方法进行结合,但为了不会给被结合的部分施加多余的负荷,以简单而且易于得到需要的固定力的铆接固定使各个部件处于固定到基部上的固定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实施例2)图8是从前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图8的天线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8的天线的8-8部分剖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天线80,由形成为规定形状的绝缘树脂制的基部81、以及固定到该基部81上的一个天线单元82构成。天线单元82,由配置在基部81上表面侧的第1部件91和配置在基部81的下表面侧的第2部件101被压入结合而构成,这一点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并且,配置在基部81上表面侧的第1部件91,通过对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或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第1部件91,由被形成为蛇行的线状形状的线状部92、以及与其在同一面上延长地形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连结部93、平坦的压接用板状部94、面状部95构成。压接用板状部94被形成为在连结部93的前方左侧的端部位置相对于连结部93向下弯曲成直角。此外,面状部95在线状部92的前方侧向下弯曲成直角。
另一方面,配置在基部81的下表面侧的第2部件101通过对具有弹性的包括铜在内的良好导电性金属板施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如图9所示,其形状由窄幅的连结部102、框状垂直部104、以及弹簧部105构成。框状垂直部104被形成为在连结部102的前方侧的端部位置上相对于连结部102向上弯曲成直角。此外,框状垂直部104具备具有弹性的弹性舌片部103。此外,弹簧部105,是上腕部从连结部102向后方侧延伸并在其中间部被向下方侧弯曲加工的具有簧片的板弹簧。当从侧面看弹簧部105时,则呈现大致V形。带有弹性舌片部103的框状垂直部104相当于第2部件侧的压接结合部。
并且,框状垂直部104,其外形是大致矩形,其中形成了切口部,在该切口部中形成有弹性舌片部103。即,弹性舌片部103的上端与框状垂直部104的切口部的上边部连接,其下端则按照从框状垂直部104向后方侧延伸而不断离开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此外,该弹性舌片部103,在形成框状垂直部104时,在框状垂直部104的中央位置上只对除了矩形的上边之外的3边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弹性舌片部103的基础形状。然后,通过对冲压后的部分的内部如上所述地进行弯曲加工以使之倾斜而形成弹性舌片部103。
第1部件91与第2部件101与实施例1的同样从上下进行压接结合。在基部81的左前方位置上设置有贯通上下的保护孔85。在保护孔85内,压接用板状部94和带有弹性舌片部103的框状垂直部104通过从上下被推压接触而进行压接结合。压接用板状部94和带有弹性舌片部103的框状垂直部104分别配置在基部81的上下表面。并且,在基部81的上表面设置有铆接突起81A。此外,在基部81的下表面也设置有铆接突起81A(在图8、图9中未图示出)。第1、第2部件91、101通过将铆接突起81A插入到多个分别设置的贯通孔91A、101A内而被定位来进行配置。然后,通过对该铆接突起81A的顶端进行铆接,第1、第2部件91、101分别被固定到基部81上。另外,本实施例的保护孔85,一方侧的侧面部分形成开口,当从上面看时,则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在保护孔85内,压接用板状部94与框状垂直部104将弹性舌片部103夹在中间地相对配置。并且,弹性舌片部103,通过压接用板状部94的前面被推压到框状垂直部104侧,从而成为以弹性舌片部103的根部附近为支点向前方侧挠曲规定量的状态。因此,成为因弹性舌片部103的弹性力使弹性舌片部103相对于压接用板状部94的前面被推压接触而进行结合的状态。此外,压接用板状部94的后面和框状垂直部104的前面也因弹性力而成为被分别推压接触到与构成保护孔85的前后相对的基部81内壁上的状态。
另外,如果是这样的保护孔85的形状,则能够从保护孔85的侧方的开口部分确认压接状态。此外,如果是弹性舌片部103位于框状垂直部104的内部的结构,则框状垂直部104的侧边部还起着保护压接结合部分的作用。
另外,在进行了该压接结合的状态下,压接结合部能够成为用第1、第2部件91、101将基部81的一部分夹住的结构,而且能够将该压接结合部配置在保护孔85内与实施例1的情况是相同的。
此外,直角地构成连结部93和压接用板状部94,并且直角地构成连结部102和框状垂直部104,在使它们各自压入结合时,就会使压入的外力施加给结合部而能够实现圆滑的压入结合。
此外,通过以连结部93、102从相对方向夹住基部81的一部分并分别进行铆接固定,而能够长期地稳定地维持压接结合状态也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保护孔85位于基部81的左前方位置上的例子,但保护孔85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考虑到天线80的外形或基部81的形状、以及电路图形的连接部的位置等设计保护孔85的位置即可。
由于天线80向设备的装载状态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所以说明省略。
此外,天线单元82,由于也是不使用嵌入成型而使单独地形成的第1部件91和第2部件101进行压入结合而构成的,所以即使在外形是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廉价地构成天线80。
此外,做成为在其结合部位使弹性舌片部103用其弹性力对于压接用板状部94进行推压接触而结合的结构。因此,仅仅从上下分别将压接用板状部94和带有弹性舌片部103的框状垂直部104插入到保护孔85内就能够实现压入结合状态,其操作性是良好的。另外,由于这样地将弹性舌片部103配置在第2部件101上,所以作为馈电部的部位的弹簧部105能够容易地在第2部件101上构成与实施例1的情况是相同的。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使第1部件91的压接用板状部94与第2部件101的弹性舌片部103进行压接结合的结构,但作为该压接结合部的形状并不限于这种形状。只要是在用多个部件构成至少一个天线单元时,能够使该结合部彼此在压接状态进行结合的形状即可。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天线,具有即使在天线外形被指定为非长方体形状的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廉价地构成适于所期望的天线外形的天线的效果。并且,对于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体通信终端设备等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线,具备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金属板制的天线单元、以及固定上述天线单元的基部;其中,上述第1部件包括设置在端部的结合部、以及具有贯通孔的固定部;上述第2部件包括设置在一方的端部的与上述第1部件的结合部进行结合的结合部、具有贯通孔的固定部、以及设置在另一方的端部的板状部;上述基部包括与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上述贯通孔分别对应的铆接固定用的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在上述基部设置有贯通上述基部的保护孔,在上述保护孔中设置了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上述结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通过压入将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结合部结合而构成压入结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中,上述压入结合部由压入板状部、以及将上述压入板状部的两面夹住的爪状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其中,通过压入将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结合部结合而构成压入结合部,上述压入结合部,由压接用板状部、以及作为设置在框状垂直部上的从上述框状垂直部的表面突出的具有簧片的板弹簧的弹性舌片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各自的固定部夹着上述基部相对地配置,而且,上述各自的固定部以与对应的上述结合部构成直角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通过在上述第2部件上延长地设置的具有簧片的板状的弹簧的一部分上设置馈电部,并利用上述板状的弹簧的弹性使上述馈电部被推压接触到设备的电路图形,从而能够从上述电路图形进行馈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端部的周围的、设置在上述基部上的壁状部。
全文摘要
由于采用了将第1部件(21)和第2部件(31)压入结合来构成第1天线单元(11),并将第1部件(61)和第2部件(71)压入结合来构成第2天线单元(41),并且,将上述各个部件(21、31、61、71)中的每一者铆接固定到基部(51)上来形成天线(10)的结构,所以通过适当地设定构成第1、第2天线单元(11、41)的各个部件(21和31、61和71)的分割位置或形状,即使在天线外形是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廉价地构成天线(10)。
文档编号H01Q1/24GK1797843SQ20051013187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定森秀人, 中川吉信, 竹迫节男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