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757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器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中发光组件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演进,显示装置已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不断演进至现今的平面显示器。其中,液晶显示装置(LCD)因具备轻薄、省电、低辐射等优点,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今常见的显示装置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笔记本型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录像机、移动电话等通信、信息或消费性电子产品中。
液晶显示装置主要是以液晶面板(LCD panel)进行显示,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必须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够正确地显示影像。此供应光源的功能即由背光(backlight)模块来执行。
在所述背光模块中,往往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但由于发光二极管在发光时会产生热量,因此,发光二极管通常需要具备散热机构。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背光模块至少包括背板80、设置于背板80上的导光板90、以及设置于导光板90一侧并贴合于背板80一侧的电路板70,电路板70上设有多个发光二极管60,其中,发光二极管60于发光时会产生热量,故现有的电路板70由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基板构成,使发光二极管60所发散的热量经由电路板70传导至背光模块的背板80,再通过背板80将热量发散至空气中,借以形成散热机构将热量发散。
但在所述结构中,由于使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基板所构成的电路板70,其价格昂贵,且具有一定厚度,故在背光模块尺寸朝向“薄形化”及降低制造成本的两大要求下,现有结构已渐渐无法符合最新的设计规范及市场需求。此外,该种结构因发光二极管的热量需经由电路板传导,故其热量的发散仍属于间接传导的形式,且电路板与背板两者皆为刚性物体,两者间的接触面仍免不了具有空隙,无法达到密合状态,故其在散热效率上仍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发光组件的散热结构,通过使发光组件与发光模块的金属背板直接接触,可大幅度地提高散热效率,并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减小液晶显示器的尺寸。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显示器中的散热结构包括背板;设置于背板上的电路板,该电路板至少设有一个开孔;以及设于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包括具有下表面的金属座体、设于该金属座体上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发热单元、以及绝缘封装件,其将金属座体及发热单元包覆于电路板上,此外,金属座体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与背板形成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散热结构中,利用开孔使发光组件与背板直接触抵,以直接散热的方式来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此外,也可利用导热组件使发光组件与背板更紧密接触,借此使发光组件与背板之间的热阻减小,更使热传导效率提高。导热组件可为固态导热垫或液态导热膏。不论导热垫或导热膏均可紧密地结合于背板以及发光组件之间,使两者间不存在空隙,且不易造成发光组件毁损。
在本发明中,发光组件与发光模块的金属背板直接接触,背板可具有至少一个对应地伸入开孔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与金属座体的下表面接触,亦可使金属座体包括对应地自开孔中伸出并与背板接触的凸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列举一些优选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的显示器背光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组合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剖切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背板10突出部 101电路板 20铜箔层 201耐热塑料层 202开孔203发光组件30金属座体301下表面 3011凸块3012发热单元302绝缘封装件 303导热组件40导光板 50多个发光二极管 60电路板 70背板80导光板 90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它们示出了本发明显示器的散热结构。本发明显示器的散热结构包括背板10、电路板20以及至少一个发光组件30,其中,电路板20被设置于背板10上,发光组件30被设置于电路板20上并朝向显示器的导光板50。发光组件30还包括金属座体301、发热单元302及绝缘封装件303,其中,金属座体301具有下表面3011,发热单元302被设置于金属座体301上,并与电路板20电性连接,该绝缘封装件303则将金属座体301及发热单元302一并包覆于电路板20上。
电路板20包括至少一层铜箔层201及至少一层耐热塑料层202。发热单元302与所述至少一层铜箔层201电性连接,而所述至少一层耐热塑料层202则与背板10接触,且电路板20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孔203。此外,背板10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101,所述突出部对应地伸入开孔203中,并触抵于金属座体301的下表面,通过金属座体301与背板10的突出部101直接触抵可提高热传导效率。以此方式,发光组件30的发热单元302所产生的热量经由金属座体301可直接传导至背板10,再借助于通常具有大的面积的金属背板10直接发散至外部,从而可达到有效移出热量的目的。优选所述耐热塑料层202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层,金属座体301为铜块,发热单元302为发光极管(LED)芯片,电路板20为软性(flexible)电路板,且该软性电路板适合于根据需要的电路布局而在背板10上挠性延伸。
虽然,所述实施方式描述的是本发明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发光组件30的情况,但本发明亦可包括多个发光组件30,且电路板20上亦可连续设有多个开孔203,所述多个发光组件30对应于多个开孔203,它们被设置于电路板20上并与背板10形成多个面接触。
此外,请参阅图6。如图6所示,本发明在突出部101与金属座体301的下表面之间还可夹设至少一个导热组件40,其位于开孔203中,导热组件40可为固态软质导热垫或为液态导热膏,通过使突出部101与金属座体301的下表面紧密接触,可减小发热单元302与背板10之间的热阻,进而更加提高热传导效率。
显然,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利用开孔203使发光组件30与背板10直接触抵,并利用导热组件40使发光组件30与背板10紧密接触。但是,本发明不限制于仅由背板10形成突出部101,换言之,亦可由金属座体301形成凸块3012来达到此目的,请参阅图7。如图7所示,金属座体301包括凸块3012,其对应地自开孔203中伸出并与背板10接触,且凸块3012与背板10间也可夹设导热组件40,通过使凸块3012与背板10之间紧密接触,可提高热传导效率。
本发明的散热结构除可提高热传导效率并提高散热效率外,借助于采用软性电路板,使其可根据需要的电路布局而在背板上挠性延伸,可适当解决组装上遇到的组件阻碍等相关问题,并可使产品达到尺寸薄形化的要求,无形中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虽然上面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披露,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作出一些变换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器散热结构,包括背板;被设置于该背板上的电路板,该电路板设有至少一个开孔;被设于该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组件,其包括金属座体,其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与所述金属板形成面接触;发热单元,其被设于所述金属座体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及将所述金属座体及所述发热单元包覆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绝缘封装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包括多个发光组件,所述电路板上连续设有多个开孔,所述多个发光组件对应于所述多个开孔并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而与所述背板形成多个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至少一层铜箔层及至少一层耐热塑料层,所述发热单元与所述至少一层铜箔层电性连接,而所述至少一层耐热塑料层则与所述背板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层耐热塑料层为聚酰亚胺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背板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其对应地伸入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中并与所述金属座体的下表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热组件,其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中,且被夹设于所述金属座体的下表面与所述背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热组件,其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中,且被夹设于所述金属座体的下表面与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金属座体包括凸块,其对应地自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中伸出并与所述背板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热组件,其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中,且被夹设于所述凸块与所述背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各所述金属座体为铜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各所述发热组件为发光二极管芯片。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电路板为软性电路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器散热结构,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适于根据需要的电路布局而在所述背板上挠性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显示器中的散热结构,其包括背板;被设置于背板上的电路板,该电路板设有至少一个开孔;以及设于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包括金属座体,金属座体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开孔与金属板形成面接触,借此将发光组件所发出的热量直接经由金属板发散至空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1L33/00GK1790117SQ20051013610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1日
发明者吴孟斋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