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891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信号线收卷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双向自动收卷信号线功能,以调整信号线使用长度的双向卷线器。
背景技术
各类的音源、影像信号线,或是各类的计算器外围产品的信号传输线,譬如USB规格传输线等,在其两端设置插头后,总长度就会固定不变。一般使用者在选择信号线时,大多会先衡量自己所需要的操作长度,再挑选一总长度大于最大操作长度的信号线。然而,长度过长的信号线使用时容易缠绕纠结,造成使用者的不便,而收藏时凌乱的信号线也容易纠缠打结而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大多数人会利用束带将信号线加以收束捆绑,在使用时将需要的长度释放出来。
由于使用束带捆绑收束信号线的过程太过繁杂,因此便有单向自动收卷信号线的机构被提出,这一类的收卷机构包含有利用卷簧驱转的转盘,以卷簧产生的弹性扭矩,推动转盘自动旋转收卷信号线。由于在信号线被拉伸过程中,转盘便不断旋转使卷簧产生逆向的弹性扭矩,因此自动收卷信号线的机构还包含有一止挡煞车装置,以固定该转盘使之不受卷簧驱动收卷信号线,定位信号线的拉伸长度以供使用者利用。此种单向的技术若应用于小型的计算器外围装置时,则可见于中国台湾专利TW444174,或美国US6088021等案中;然而此种单向拉伸的方式(即卷线器一端的长度可变,而卷线器的另一端则与电路板的距离固定不变),于收线时常常具有较大的收卷力,因此十分容易造成信号线从电路板的接点上脱落,或是信号线内的线材断裂的缺失。
为克服上述缺失,例如中国台湾专利TW529819号专利案或中国专利CN2510920号专利案,于二壳体之间枢设一转盘,利用一卷簧相对于壳体形成一弹性扭矩,恒定地对转盘施以一收卷力,借以驱动转盘转动而自动收卷信号线,同时于该二壳体之一开设一限位槽,在转盘的端面开设对应的沟槽、斜向导槽及弧状缺槽等。借由滚珠在导槽及导槽之间变换位置,同时于限位槽内做对应的位置变化,可使滚珠对转盘发生止挡或卡掣的效果,以调整信号线的拉伸长度。另外,中国台湾专利TWM260039一案之中,虽然将上述的滚珠改为一活动的摆臂,且省略了限位槽的使用,但仍必须配合转盘上所设置的斜向导槽及弧状缺槽的设计,才能达到定位的效果。
然而,上述三专利案之中的导槽、沟槽及弧状缺槽,其制作、加工过程复杂,其设计过程也必须经过复杂的计算,例如沟槽及导槽的长度、弧形凹槽的深度及相对位置、弧形凹槽与沟槽、导槽的夹角等,都必须经过复杂计算,始能发挥作用,增加设计时的困难度。而其半成品在组装时需以壳体将滚珠或摆臂夹置于转盘端面的沟槽中,组装过程较为复杂、缓慢。实际使用上,在拉伸信号线过程中若停止拉伸动作,转盘仍会做小幅度的逆转并收卷部分信号线,定位滚珠才能到达定位,产生止挡煞车效果使转盘停止转动,此一逆向收卷的信号线长度不易掌握,因此也难以精确地调整信号线的拉伸长度。再者,长期使用之后,无论是滚珠或是摆臂与各导槽之间,也容易产生损耗,造成不易定位的缺失。现有技术的信号线收卷装置的构造复杂,且止挡煞车精确度不足,无法有效地调整信号线被拉伸于收卷机构外部的长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卷线器,借以简化止挡煞车机构,并提供精确的止挡煞车效果,以精确地调整信号线的拉伸长度。
因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双向卷线器,包含有由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互相结合形成的壳体,以形成容置空间,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之间设有枢轴,此一枢轴穿过一转盘,使所述转盘枢设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之间,转盘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突伸部,而转盘与枢轴的间则设置一卷簧,此一卷簧以弹性扭矩恒定地对转盘产生一收卷力,驱动转盘进行转动。一止挡单元包含有拨动部及止挡部,该止挡单元枢设于第一壳体,借由一弹性组件推动,使止挡部插入各突伸部之间。止挡部的前端具有一止挡块,此止挡块相对的二侧分别为一卡合侧及滑动侧,当突伸部抵靠于滑动侧时,各突伸部可相对于止挡块滑动,并推动止挡块后退。当突伸部抵靠于卡合侧时,则突伸部无法在持续前移,阻止转盘继续旋转。
将一信号线缠绕于转盘的周面,并将信号线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外部,拉动信号线的两端时,可带动转盘并使卷簧扭转变形产生逆向的弹性扭矩,而使卷簧对转盘及信号线施以收卷力,此时各突伸部依序碰触并滑过止挡块的滑动侧,并迫使止挡块后退,以使转盘可持续转动。停止向外拉伸信号线时,转盘受到卷簧产生的收卷力驱动而逆转,此时所述多个突伸部其中之一会抵靠于止挡块的卡合侧,对转盘产生卡掣作用,使转盘无法逆向转动。以外力推动拨动部,使止挡单元移动而带动止挡块后退,则可使卷簧产生的收卷力驱动转盘逆向转动,收卷被拉伸的信号线,而自动收卷于于转盘的周面。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止挡煞车结构的构造简单、容易操作,可轻易地发挥止挡煞车效果或是释放止挡煞车。在停止向外拉伸信号线时,止挡单元的止挡块可立即插入各突伸部之间进行卡掣,使转盘可逆转的幅度缩小,不会收卷过多的信号线,因此使用者可更精确地调整信号线被拉伸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外的拉伸长度。回收信号线仅需推动止挡组件,使止挡组件不卡掣突伸部,即可使转盘持续地逆向转动将信号线收卷回来。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目的及优点。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请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件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6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组件的剖视图,揭示较佳实施例的运作方式;以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100—双向卷线器110—信号线111—插头120—转盘121—端面122—轴孔123—突伸部124—穿设槽125—夹持槽孔126—夹持片130—第一壳体131—枢轴131a—切槽131b—螺纹段132—环槽133—第一容置槽134—第二容置槽135—第一开孔140—第二壳体141—穿孔142—第二开孔143—螺钉150—卷簧160—止挡单元161—拨动部162—止挡部163—止挡块163a—滑动侧163b—卡合侧
170—弹性组件200—计算机外设装置210—电路板220—外壳A—夹持空间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实作,兹配合附图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向卷线器100,包含有信号线110、转盘120、第一壳体130、第二壳体140、卷簧150及止挡单元160。
所述信号线1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插头111,其中信号线110包括但不局限于各类的耳机音源线、USB传输线、电源线等。于本实施例中信号线110为USB信号的传输线,各插头111均为USB插头,用以分别连结于计算器主机及计算器外围装置,借以传送相关的数据或信号。此外二插头111可分别为不同规格的接头,譬如两端分别为USB A及USB B规格的接头。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亦可将其中一端直接焊接固定于计算器外围装置的电路板上,而另一端则为一任意规格的接头;但卷线器两端的信号线,仍为可变长度的型态,因此属于双向收卷方式,而与US6088021等专利中的单向收卷器不同。
参阅图2并结合参照图1所示,转盘120为中空柱体,其中转盘120的一端面121的中心具有一轴孔122,转盘120的另一端面则形成开放状态,以容置一卷簧150。轴孔122的周围形成多个突伸部123,各突伸部123为凸设于转盘120的端面121上的凸柱,以等间距排列于此一端面121的边缘,构成环状排列形态。转盘120的周面开设有二穿设槽124及夹持槽孔125,各穿设槽124的宽度恰可供信号线110穿过。转盘120内部,设有一夹持片126,与转盘120内壁之间形成一夹持空间A。
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互相结合形成一壳体,该壳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130面对第二壳体140的一面设有枢轴131,可穿过轴孔122以将转盘120枢设于第一壳体130及第二壳体140之间。此一枢轴131具有一切槽131a,而将枢轴131切割为二部分,切槽131a位于枢轴131末端的部份形成螺纹段131b,而第二壳体140上则开设有一穿孔141,对应于枢轴131的末端。此外,第一壳体130面对第二壳体140的一面,还设有环槽132、第一容置槽133及第二容置槽134,其中环槽132呈现圆形,其圆心与枢轴131的轴向重叠,以将转盘120的各突伸部123突伸至环槽132中。第一容置槽133与第二容置槽134为互相邻接,且第一容置槽133的一侧与环槽132相通,另一侧呈现开放状态,由该第一壳体130的边缘与外界相通,第二容置槽134的一侧与环槽132相通,另一侧则形成封闭状态。此外,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还分别具有第一开孔135及第二开孔142,当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互相结合时,第一开孔135与第二开孔142恰可互相对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30及第二壳体140相对的一侧边。当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结合之后,枢轴131的末端可由第二壳体140的内侧抵靠于穿孔141的边缘,此时可利用一螺钉143由第二壳体140的外侧穿过该穿孔141,锁入枢轴131的螺纹段131b,以结合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
该卷簧150置于转盘120内部,其一端由夹持槽孔125穿出转盘120外部,并弯折勾扣于二穿置槽124其中的一个,形成被夹持于夹持槽孔125的状态,所述卷簧150的另一端卡置于该枢轴131的切槽131a中,借以使卷簧150顶抵于枢轴131及转盘120,以形成弹性扭矩,恒定地对转盘120形成一收卷力,使转盘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30及第二壳体140旋转。
该止挡单元160枢设于第一壳体130的一侧,而可相对于第一壳体130及第二壳体140移动,且止挡单元160的两端分别为拨动部161及止挡部162,其中拨动部161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33,并凸伸于第一壳体130外部,止挡部162由第一容置槽133延伸至第二容置槽134,且止挡部162的前端形成有突出的止挡块163,朝向该环槽132凸伸,对应于各突伸部123。止挡块163的二侧分别为滑动侧163a及卡合侧163b,当各突伸部123抵靠于滑动侧163a时,可推动止挡单元160移动,使止挡块163退回第二容置槽134内,则此时转盘120可自由旋转,以将信号线110持续由转盘120的周面向外拉伸。当停止拉伸信号线110时,卷簧150的收卷力可对转盘120施加收卷力,使转盘120逆向旋转,则各突伸部123会由另一方向抵靠于止挡块163的卡合侧163b,使止挡组件160的止挡块163卡掣于突伸部123之间,止挡卷簧150的收卷力,让转盘120无法逆向转动收卷信号线110。为使止挡块163恒定地朝向环槽132内部突伸,本实用新型还包含一弹性组件170,设置于第二容置槽134中,借以推抵止挡部162移动,借以使止挡部162朝向环槽132前后移动,以插入各突伸部123之间,以供各突伸部123碰触滑动侧163a或卡合侧163b。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组成,以下再进一步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组件的结合关系,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组件结合之后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侧视图。
将卷簧150置入转盘120内,使卷簧150的一端由该夹持槽孔125穿出该转盘120外部,并弯折勾扣于该二穿置槽124其中之一,使卷簧150的一端顶抵于转盘120。接着将信号线110的中段置入转盘120内部,使信号线110穿过该卷簧150及该转盘120内壁之间,且被夹持于夹持片126及转盘120内壁之间的夹持空间A。信号线110的两端则分别穿过各穿置孔124到达转盘120外部,以卷绕于转盘120周面的上半部及下半部。
将枢轴131穿过转盘120的轴孔122,使卷簧150的另一端卡置于切槽131a中,同时结合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使该第一壳体130的环槽132朝向该转盘120的突伸部123,以使各突伸部123突伸至环槽132内部。
于此同时,将弹性组件170置于第二容置槽124中,并将止挡单元160枢设于第一壳体130,形成可动状态。而止挡组件160一端的拨动部161为凸伸于第一壳体130及第二壳体140外部,接着以弹性组件170推抵止挡组件160另一端的止挡部162,使止挡块163朝向环槽132移动,而卡掣于相邻的二突伸部123之间。
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为本新型的剖面示意图,揭示本实用新型运作的方式。
该双向卷线器100在组装完成后,信号线110为卷绕于转盘120的周面,当需要较长的信号线110时,可由信号线110外露的两端将信号线110向外拉伸,此时信号线110可带动卷盘120旋转,以图6为例,转盘120会进行顺时针旋转,此时各突伸部123可依序滑过该止挡块163的滑动侧163a滑动,并同时推抵滑动块163退入第二容置槽134内部,卷盘120可持续进行顺时针旋转不受阻挡,以使信号线110持续被拉伸,而卷簧150则可持续受到扭转,形成一逆向的弹性扭矩,而对转盘120及信号线恒定地施以逆向收卷力。
当停止拉动信号线110时,止挡块163的滑动侧163a不再受到各突伸部123的推抵,使得止挡块163再度进入环槽132中,卷簧150所产生的收卷力,可使转盘120产生逆向的逆时钟旋转,此时各突伸部123其中之一会抵靠于该止挡块163的卡合侧163b,使止挡组件160卡掣于突伸部120,借以阻挡转盘120旋转收卷信号线110,固定信号线110被拉伸的长度。
需要收卷信号线110时,以外力推动拨动部161移动,使止挡组件160枢转以带动止挡块163退回第二容置槽124,则突伸部123就不会再受到卡掣,使卷簧150可自由地施以收卷力推动卷盘120逆转,自动地将信号线110收卷于转盘120的周面,完成收卷信号线110的作业。
于第一实施例中,信号线110两端的插头111均为USB插头,实际应用上,二插头111可分别为不同规格的接头,亦可将信号线110的一端直接焊接固定于计算机外设装置的电路板上,另一端设置一插头111。
请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为一双向卷线器100连接一计算机外设装置200,其中双线卷线器100包含有信号线、转盘、壳体、卷簧及止挡组件,其组件的组成与详细结构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其主要差异在于,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信号线110的一端连结于插头111,另一端则电气连接于一电路板210,此一电路板设置于计算机外设装置200的外壳220内部。其中该计算机外设装置200可为指针输入装置、键盘、网络摄像机或是音效输出及输入装置等,于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外设装置200为一指针输入装置。
将插头111插接于一计算机主机对应的输入接口,可借由信号线连接计算机主机及计算机外设装置200,而且可依据使用者的习惯及需求,调整并固定信号线110的拉伸长度,当不使用计算机外设装置200时,则可将信号线110收卷于双向卷线器100内,避免凌乱的信号线110纠缠打结影响计算机外设装置200的收藏。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卷线器,包括一壳体、一转盘、一卷簧及一信号线;所述转盘、所述卷簧及所述信号线枢设于所述壳体之中,且所述转盘容置所述卷簧并使所述卷簧恒定地对所述转盘及所述信号线施以一收卷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具有一可动且凸伸于所述壳体外部的止挡单元,且所述转盘的一端则设有多个突伸部;所述止挡单元的一端对应地卡掣于所述突伸部之间,止挡所述卷簧对所述转盘的所述收卷力,且定位所述信号线于一预定长度。
2.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单元枢接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具有一拨动部及一止挡部;所述拨动部凸伸于所述壳体外部,且所述止挡部卡掣于所述多个突伸部的间。
3.根据权利请求2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恒定地迫使所述止挡部卡掣于所述多个突伸部之间的弹性组件。
4.根据权利请求2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一第一容置槽及一第二容置槽;其中所述拨动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止挡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
5.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一环槽,所述突伸部突伸至于所述环槽内。
6.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插头。
7.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的一端具有一插头,而另一端电气连接于一电路板。
8.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为一中空柱体以容置所述卷簧;所述信号线穿置于所述转盘内部,并卷绕于所述转盘外部。
9.根据权利请求8项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内部设有一夹持片,所述信号线的中段被夹持于所述夹持片与所述转盘的内壁之间。
10.根据权利请求8所述的双向卷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具有一夹持槽孔,所述卷簧的一端置于所述夹持槽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一枢轴,并穿置于所述转盘内部;所述枢轴具有一切槽,且所述卷簧的一端卡置于所述切槽之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卷线器,其将信号线缠绕于转盘的周面,利用卷簧驱动转盘,以使转盘自动收卷信号线,其中转盘的一端面具有多个呈现凸柱形态的突伸部,利用一止挡单元插入各突伸部之间,以形成卡掣效果,借以调整信号线的拉伸长度;当信号线向外被拉出时,各该突伸部可依序滑过该止挡单元,使得该信号线得以被拉至一预定长度;当停止拉动信号线时,该止挡单元将卡掣于该突伸部之间,使卷簧无法带动转盘收卷该信号线,并使得该信号线得以被定位于该预定长度。
文档编号H01R13/00GK2831565SQ200520018519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2日
发明者杨再富 申请人: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