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4942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组合电池形成的电池组,所述组合电池包括多个由片层薄膜包覆的层叠电池元件。特别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由组合的电池形成的电池组,其能够降低电池组中的电池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
背景技术
传统电池组具有一个电池。这种电池组容量小,且其使用经常局限于振动或冲击相对小的应用场合。最近一些年,由多个电池元件构成的轻质、小型、大容量的组合电池例如锂电池已经被研制出来,用于便携式无线装置、汽车等中。
在诸如锂电池等大容量组合电池(以下简称作电池)中,多个薄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被层叠以获得预定的输出。
现已知在这种组合电池中,在电池充电/放电时,会由于产生在电池元件内的焦耳热和化学反应热而导致温度差异,从而引起过放电/过充电电势差异。
此外,在如前所述使用多个电池元件的组合电池的情况下,当电池元件处于不同温度状态时,各电池元件具有不同的过放电/过充电电势。
结果,在对电池充电时,由于存在具有低过充电电势的电池元件,因此充电能力受到限制,这使得电池不能具有高的过充电电势以获得充足的电力。此外,在放电时,由于存在具有高过放电电势的电池元件,因此放电能力受到限制,这使得不能被输出的电池电力以低过放电电势残留在电池中。
因此,不但电池中储存的绝对电力量减小,而且不能有效地输出储存在电池中的所有电力。
为此,在传统组合电池中,正负电极终端沿至少三个方向从密封的外周边缘部分引出,以使发热的终端以分散的方式布置,以防止每个电池元件中的温度出现不均匀性(例如参看日本专利公开文献No.2004-47239)。
然而,上述文献中公开的温度不均匀性防止措施旨在通过分散布置发热终端而实现各单个电池元件中的温度均匀分布。该文献中的公开内容没有建议任何技术来降低由大量电池元件构成的组合电池中的各电池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研制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组合电池形成的电池组,其能够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多个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它们每个分别包括由片层薄膜密封的发电元件;壳体,其容纳着这些电池元件,所述电池元件沿厚度方向层叠,所述壳体具有至少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罩盖件,其固定在壳体的开口处,并且沿层叠方向推压层叠的电池元件;底部件,其在与壳体开口相反的一侧设在壳体与层叠的电池元件中的末端电池元件之间;第一架板,其设在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二架板,其设在罩盖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三架板,其设在底部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其中,所述罩盖件和底部件由导热率低于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方面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或示例中,第一架板可以由导热率高于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第一架板的厚度或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可以是变化的,以使得第一架板的热阻低于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热阻。
优选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分别包括接触部分,用于引导相应电池元件的安置位置,并且在压力下接触与电池元件相对置的壳体内壁表面。
还优选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分别被形成为具有沿电池元件层叠的厚度方向弯曲的形状。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在由分别放置在架板上的电池元件叠层构成的电池中,各电池元件的热量被传导到架板,架板与壳体内壁表面推压接触,从而将热量从各电池元件传导至壳体,热阻路径被形成为从壳体外壁向大气释放每个电池元件的热量,并且通过根据层叠电池元件的叠加位置而改变由架板和壳体形成的热阻路径,以使各电池元件每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量相等,从而可以提供这样的电池组,其中电池组内的电池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减小。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质和其它特点可以清楚地显现出来。


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分解透视图;图2A和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在其上放置电池元件的架板的外观;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置了多个电池元件的架板的外观;图4A和4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架板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剖视图,显示了热传导的实现方式;图6A至6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中的架板的结构;图7示出了一种传统平坦形状的锂元件电池的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首先要指出,这里的术语“上”、“下”、“左”、“右”等是参照图中显示或本发明的一般使用状态而使用的。
下面参照图1-5和7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用于便携式无线装置、汽车等中的由电池形成的电池组(battery pack)的分解透视图,其中沿电池组的壳体2的一侧剖开,壳体2的盖子3被抬升拆开。
根据本发明的由电池形成的电池组包括组合电池1,其包括沿z轴方向层叠多个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10;壳体2,其用于容纳组合电池(以下可以简称作电池)1;电池终端4a和电池终端4b,它们分别用于连接组合电池1的每个电池元件10的正电极终端12a和负电极终端12b,并将它们引出到壳体2的外侧;罩盖件5,其装配在壳体2的内侧,并推压电池1的最上方电池元件10;以及底部件6,其设在壳体2的底部。
此外,组合电池1包括层叠在电池元件10之间的第一架板1a(以下称作架板1a)、放置在最上方电池元件10上的第二架板1b(以下称作架板1b)、其上放置着最下方电池元件10的第三架板1c(以下称作架板1c)。
下面描述各部分的结构。每个电池元件例如锂电池元件(这里电池元件指的是设有一对正负极终端并且构成电池最小输出单元的电池元件)的构造如下所述。
如图7所示,每个电池元件10被构造成其外周边缘部分B利用由上片层薄膜14a和下片层薄膜14b组成的片材状气密性密封装置进行熔化接合,从而在所产生的结构内密封沿竖直方向(z轴方向)层叠的多个发电元件11,每个发电元件分别包括发电元件终端11a、发电元件终端11b以及未示出的电解质。与发电元件11相连的正电极终端12a和负电极终端12b从密封的外周边缘部分B的相反两端相对于x轴方向引出。
上片层薄膜14a和下片层薄膜14b分别由复合膜材料形成,所述复合膜材料具有按次序叠加的位于最内层的热封树脂膜、金属箔例如铝箔、具有硬度的有机树脂膜。
可以使用的热封树脂膜的例子包括聚乙烯(PE)膜、聚丙烯(PP)膜、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膜、离聚物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膜。此外,可以使用的具有硬度的有机树脂膜的例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和尼龙膜。
电池元件10的电极终端部分A被对准其它外周边缘部分进行热封,其中叠加在上片层薄膜14a和下片层薄膜14b之间的由聚乙烯等制成的密封剂16用于维持密封性能,从而实现密封以使得没有电解质泄漏出来。
前述密封剂16优选由多层结构的绝缘树脂膜形成,从而在其面对着电极终端的表面和面对着上片层薄膜14a和下片层薄膜14b的表面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作为示例,在绝缘树脂膜具有两层结构的情况下,优选(i)绝缘树脂膜由酸改性聚乙烯层和聚乙烯层构成,其中酸改性聚乙烯层被布置在与电极终端12相接触的一侧,或(ii)绝缘树脂膜由酸改性聚丙烯层和聚丙烯层构成,其中酸改性聚丙烯层被布置在与电极终端12相接触的一侧。
作为示例,在绝缘树脂膜具有三层结构的情况下,优选(i)将聚乙烯层布置为中间层,酸改性聚乙烯层布置在聚乙烯层的每侧,或(ii)将聚丙烯层布置为中间层,酸改性聚丙烯层布置在聚丙烯层的每侧。
被使用的酸改性聚乙烯优选为例如酸改性的低密度直链聚乙烯或酸改性的直链聚乙烯。
此外,所使用的聚乙烯优选为例如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
此外,所使用的聚丙烯优选为例如基于均聚物的聚丙烯。
此外,所使用的酸改性聚丙烯优选为例如基于随机共聚物的聚丙烯。
在将电池元件10组装到电池1中时,电池元件10的数量以及电池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即串联或并联被基于所需的电容量和电压而预先设定。
此外,在每个平坦形状的薄电池元件10中,包含电解质的发电元件11被片层薄膜14a和14b气密性密封,所述片层薄膜分别包括集成的基于聚合物的密封剂,密封剂中内置有加强材料例如金属层或合成树脂层。
此外,壳体2通常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金属例如铝制成。
接下来,参照图2A至4B来描述分别放置有相应电池元件10的架板1a、1b和1c。这里,放在组合电池1的最上方电池元件10上的架板1b和其上放置着电池1的最下方电池元件10的第三架板1c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是电池元件10放在架板上,还是架板放在电池元件10上,因此,在热阻路径的放热作用方面,二者可以看作是彼此相同的。因此,下面的描述将只集中在架板1b和架板1c之一上。
图2A和2B是架板1a的视图,图3显示了在各电池元件10叠加在一起时的每个电池元件10、三个架板1a和一个第三架板1c。此外,图4A和4B是沿着图3中的x-z平面所作的第一架板1a的定位部分A和接触部分B的局部剖视图。
在架板1a的两端部设有彼此相对的多个接触部分B。此外,如图4A所示,每个接触部分B包括与壳体2的相应对置内壁表面接触的接触部B1以及弯折部B2。尽管在图2和3中接触部分B被显示为具有L形,但更具体地讲,在图中由圆圈包围的接触部分B具有由接触部B1和弯折部B2形成的形状,如图4A中以箭头指示的视图部分。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使用了如此构造的架板1a以及架板1c的电池组的导热原理。
架板1a和架板1c分别形成了用于向壳体2传输热量的热阻路径。热阻路径中的热阻包括由每个架板1a和1c的导热路径的材料和形态决定的热阻,以及如后文所述每个架板1a和1c的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
导热的原理是,放有层叠在不同位置的相应电池元件10的架板1a和1c所形成的热阻路径的热阻是变化的,以使从各电池元件10释放的热量相等,从而抑制各电池元件10中的温度差异,以实现均匀的温度。
接下来详细描述架板1a和1c的结构。每个架板1a和1c是由具有高导热性的材料例如金属制成的,并且在它们各自的平坦形状部分的端部具有定位部分A,用于确定电池元件10所要放置的位置,以及接触部分B,用于推压接触壳体2的内壁并且由此将热量从电池元件10传输出来。
首先参看图2A来描述每个架板1a和1c的平坦形状部分的构造是如何确定的。
为了能够将电池元件10的平坦形状部分Wxb×Wyb放置在其上,每个架板1a和1c的平坦形状部分Wxt×Wyt被设置为Wxt>Wxb且Wyt≥Wyb。
也就是说,在x轴方向上的架板尺寸Wxt被设置成大于电池元件10的相应尺寸,以留下余量来连接正负电极终端12a和12b,在y轴方向上的架板尺寸Wyt被设置成与电池元件10在y轴方向上的相应尺寸Wyb相符合,从而容易确定电池元件10的安置位置。
此外,如果除接触部分B之外架板1a的平坦形状部分本身的热阻为δta,位于架板1a两端的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为δca,则用于从架板1a向壳体2传输热量的热阻路径的热阻δra可以由下式表示δra=δta+δca (1)同样,架板1c的热阻路径的热阻δrc可以由下式表示δrc=δtc+δcc (2)此外,假定两个架板的导热率相等,则热阻δta和热阻δtc可以由下式表示δta(=δtc)∝λ×1/t (3)这里,位于层叠结构的中间部分的架板1a从电池元件10的两个表面传输热量,位于层叠结构的末端的架板10c所传输的热量等于架板1a从电池元件10的表面传输的热量的一半。因此,为了使单位时间内由这两个架板传输的热量相等(相同),需要使架板1a传输的热量为架板10c传输的热量的两倍。
因此,为了满足δra×2≅δrc]]>(4)架板1a的厚度被制作得大于架板1c,从而使得热阻δta或接触热阻δca较小。
尽管热阻δta和接触热阻δca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变,但通常架板1a和架板1c被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厚度(δta=δtc),而如后文所述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δca和接触热阻δcc是变化的,由此设置预定热阻。
接下来描述定位部分A。定位部分A是这样形成的。也就是说,例如见图2A,平坦形状部分的每个端部在两个相对的位置被弯折,并且如前所述,两端之间的内部尺寸Wxt被设置成以预定的尺寸间隙与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10在x轴方向的内部尺寸Wxb相符,从而容易确定电池元件10的安置位置,如图2B所示。
然后,如图3所示,多个这样的电池元件10被层叠,以形成组合电池1。
接下来详细描述接触部分B的结构。现在请再参看图4A,每个接触部分B包括与壳体2的相应对置内壁接触的接触部B1和用于在它们之间产生推压接触的弯折部B2。
接触部分B由薄弹簧材料例如SUS制成。接触部分B以预定的接触压力推压接触壳体2的内壁表面,并且被构造成,即使是在因振动等因素导致架板1a和架板1b的位置有所不同的情况下,由电池元件10至壳体2的接触热阻也不会变化。
关于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的设置问题,架板1a的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δca与接触部B1产生的接触表面面积“s”和推压接触力“p”成正比。因此,尽管容易通过改变接触部B1的接触表面面积“s”(或通过改变接触部B1的数量而改变接触表面面积“s”)而实现设置接触热阻,但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表面面积和推压接触力中的任何一个而实现设置。
此外,为了使得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小且稳定,预先通过向接触部分B或整个架板1a和架板1b施加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油脂而使接触热阻较小。
此外,通过将接触部B1与小的接触表面面积进行线接触,可以获得稳定的接触热阻。
此外,为了改变架板1a和架板1c的相对接触热阻,如图4B所示,可以向相应的接触部B1粘结具有不同导热性的密封化合物或密封剂,从而相对调节架板1a和架板1c的热阻。
如前所述,关于架板1a和架板1c的接触热阻的设置,通过下述措施中的任何一项而使接触热阻减小增大位于中间电池元件10的表面处的架板1a的接触部B1的接触表面面积“s”;增大接触部B1的接触压力;以及增加接触部B1的数量。或者,通过下述措施中的任何一项而使接触热阻增大减小位于周边电池元件10的表面处的架板1c的接触部B1的接触表面面积“s”;减小接触部B1的接触压力;以及减少接触部B1的数量。由此,改变各接触热阻值,从而使得由各电池元件10释放的热量值均匀,从而抑制温度差异。
此外,如前所述使用架板1a和架板1c可以便于设置热阻路径,还便于在电池元件10组装时进行定位操作。
下面参照图1描述罩盖件5和底部件6,二者以对置的关系设置,以从上下方叠加电池1。
罩盖件5和底部件6被形成为装配在壳体2的内部尺寸中,具有低导热率的绝热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被用作它们的材料,从而层叠的电池元件10的热量只通过架板1a和架板1c而从壳体2的侧壁表面释放出来。
此外,罩盖件5推压电池元件10的叠层的表面。为了防止壳体2中的每个电池元件10的位置偏移,在罩盖件5施加预定压力的部位,例如,在图5所示设于壳体2中的变形部分2a的位置处,罩盖件5被弯折,由此实现固定。
然后,每个正负电极终端12a和12b以及电池终端4a和4b由高导热性金属例如铝或铜形成为预定的形状,并且被固定到壳体2上,同时相对于壳体2绝缘。
此外,在组合电池1中,电池元件10的正负电极终端12a和12b之间的结合部分,以及电池终端4a和4b与正负电极终端12a和12b之间的结合部分,通过例如焊接或类似方式而熔合在一起。
接下来参照图5描述用于抑制如前所述构造在壳体2中的各电池元件10之间的温度差异的导热作用。
图5是沿着x-y平面对电池组壳体2的中间部分所作剖视图,并且是一个模型图,显示了来自层叠电池元件10的中间部分和端部的热量是如何从壳体2的侧壁释放的。用于架板1a、架板1b和架板1c的虚线箭头表示热量传导的方向,箭头虚线中线段的长度表示热量的多少。
形成五层层叠结构的各层叠电池元件10,即电池元件10(z1)至10(z5),被从底部开始沿着层叠次序示出。如虚线箭头所示,各电池元件10的焦耳热和化学热被从各电池元件10的底部和后表面传送到各架板1a、1b和1c,并且通过位于架板1a、1b和1c端部的接触部分B传送到壳体2的内壁,然后从壳体2的外壁表面释放到大气中。
关于沿各电池元件10的z轴方向的热传导,在朝向上下侧的方向上,通过底部件6和罩盖件5而分别相对于朝向最下方电池元件10(z1)的方向和朝向最上方电池元件10(z5)的方向实现绝热,从而热量通过架板1b和1c传送到壳体2上。
在热传导时,在相对于电池元件10的中心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形成了相对于电池元件10的中心轴对称的相同热阻路径,由位于壳体2的中间部分的架板1a传导的热量与由架板1b和1c传导的热量被设置成彼此不同。
也就是说,架板1a同时从电池元件10的上下表面传导热量,而架板1b和1c只从电池元件10的前后表面之一传导热量。因此,预定热阻路径上的热阻值被预先设置,以使得架板1a的导热量大于每个架板1b和1c的导热量。
根据这个实施例中的结构,架板1a、1b和1c以后文所述的方式从每个电池元件10的中部向壳体2的内壁表面传热。
作为示例,假定在电池元件10(z5)的中部架板1b的中部Pcz5的温度为θc5,与壳体2的内壁表面相接触的架板1b的接触部分的温度为θw,则每单位时间通过架板1b传导的热量Qcz5可以由下式表示Qcz5∝(θc5-θw)/δrb(=δtb+δcb) (5)这里,δrb表示由架板1b向壳体2传热的热阻路径的热阻,δtb表示架板1b上除接触部分B之外的部分的热阻,δcb表示位于架板1b每端的接触部分B的热阻。
此外,假定在电池元件10(z4)的中部架板1a的中部Pcz4的温度为θc4,与壳体2的内壁表面相接触的架板1a的接触部分的温度为θw,则每单位时间通过架板1a传导的热量Qcz4可以由下式表示Qcz4∝(θc4-θw)/δra(=δta+δca)(6)这里,δra表示由架板1a向壳体2传热的热阻路径的热阻,δta表示架板1a上除接触部分B之外的部分的热阻,δca表示位于架板1a每端的接触部分B的热阻。
这里,由于架板1a和架板1b传导的热量表示为
Qcz4>Qcz5 (7)因此,为了使架板1b的中部Pcz5的温度和架板1a的中部Pcz4的温度相等,即为了达到θc5=θc4,应满足下面的关系Qcz5/Qcz∝δra/δrc(8)也就是说,除了相应的接触部分B以外,架板1b和1a的结构被制作成彼此相同,以使得δtb=δta,而相应接触部分B的接触热阻δcb和接触热阻δca被预先设置,以使得各架板在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值(热量)相等,从而各电池元件的温度保持一致。
如前所述,架板1a的热阻设置为较小,架板1b的热阻设置为较大,从而各架板的用于将电池元件10的热量从壳体2的表面释放出来的导热路径的导热率(=1/热阻)的比率相等,从而降低电池元件10(z5)的中部Pcz5与电池元件10(z4)的中部Pcz4之间的温度差。
接下来再请参看图1,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固定方法。如图1所示,为了将电池组固定就位,在壳体2的侧向表面的部位C和底部的部位D设有安装孔2h,并且电池组通过螺钉而被直接固定。
也就是说,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被构造成使得壳体2内的各电池元件10之间的温度差异最小化,因此壳体2的各部分间的温度不均匀性减小了,从而可以利用螺钉来固定电池组的壳体2。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池组由于将壳体2用作放热部分,因此而具有良好的放热性能,并且因电池组的线膨胀而导致的尺寸变化极小,因此可以避免壳体2的螺钉固定部分的应力集中。结果,电池组可以通过螺钉而固定就位。
此外,由于壳体2被用作放热部分,因此与通过空气传热相比,利用螺钉的紧固作用而紧密固定到某个零件例如金属件上,可以实现传热和放热性能的改进。
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由组合电池形成的电池组,其可以直接固定在便携式无线装置或汽车的放热结构上。
下面参照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组中,那些与根据图1至5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组中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描述。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架板1a、1b和1c被形成为,除了接触部分B以外,用于放置电池元件10的架板部分具有相同的平坦形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每个架板上的用于放置电池元件10的部分是弯曲的,从而具有弯曲结构。
图6A是电池组除罩盖件5之外的从上方看时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中的线VIB-VIB的剖视图,图6C是沿图6A中的线VIC-VIC的剖视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架板1a设有八个接触部分B,它们在y轴方向上推压接触壳体2的对置内壁表面。线接触可以获得比面接触更稳定的接触热阻。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接触部分B的数量,可以获得所需的接触热阻,从而接触部分B可以实现线接触。此外,由于接触部分B是通过弯折形成的,因此每个接触部分B还可以用作弹簧,从而可以降低接触部分B与壳体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差异。
如前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架板1a可以降低接触热阻的差异,从而可以防止因接触热阻差异而引起各架板1a的温度出现不均匀性。结果,可以防止因电池元件10的温度之间存在不均匀性而导致性能下降。
应当指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许多修改和改进。
作为示例,任何具有定位部分和接触部分的架板可以被用作放置电池元件的架板。此外,只要能够通过改变电池元件与架板之间的接触部分、架板和架板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部分所构成的热阻路径而使层叠电池元件的温度一致,任何结构都可以采用。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基于每个电池元件的形态对架板的形态和材料以及每个架板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部分的结构做出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池组,包括多个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它们每个分别包括由片层薄膜密封的发电元件;壳体,其容纳着这些电池元件,所述电池元件沿厚度方向层叠,所述壳体具有至少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罩盖件,其固定在壳体开口处,并且沿层叠方向推压层叠的电池元件;底部件,其在与壳体开口相反的一侧设在壳体与层叠的电池元件中的末端电池元件之间;第一架板,其设在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二架板,其设在罩盖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三架板,其设在底部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其中,所述罩盖件和底部件由导热率低于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架板由导热率高于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第一架板的厚度或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是变化的,以使得第一架板的热阻低于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热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螺钉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螺钉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分别包括接触部分,用于引导相应电池元件的安置位置,并且在压力下接触与电池元件相对置的壳体内壁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的与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分分别由与壳体内壁表面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多个薄片簧形成,所述接触部分向着壳体的开口弯折以实现推压接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的与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分分别由与壳体内壁表面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多个薄片簧形成,所述接触部分被带到推压接触壳体内壁表面的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的与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分分别由与壳体内壁表面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多个薄片簧形成,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于与电池元件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沿不同的方向弯折。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的与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分分别包括匹配嵌合部分,其中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在层叠后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彼此匹配嵌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分别被形成为具有沿电池元件层叠的厚度方向弯曲的形状。
全文摘要
一种电池组包括多个平坦形状的电池元件,它们每个分别包括由片层薄膜密封的发电元件;壳体,其容纳着这些沿厚度方向层叠的电池元件,并且具有至少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罩盖件,其固定在壳体的开口处,并且沿层叠方向推压层叠的电池元件;底部件,其在与壳体开口相反的一侧设在壳体与层叠的电池元件中的末端电池元件之间;第一架板,其设在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二架板,其设在罩盖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第三架板,其设在底部件与电池元件之间并且与壳体接触;其中,罩盖件和底部件由导热率低于第一架板、第二架板和第三架板中的任何一个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
文档编号H01M10/40GK1874029SQ20061008776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日
发明者真田恭, 馆林义直, 涉谷信男, 小杉伸一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