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559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动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微动开关结构,尤指一种改变配置形态,使组装后的空间较为集中,以具有整体高度降低、组成构件减少及缩小所需空间的微动开关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公知的微动开关结构6,如图11所示,它是利用一按压点61来控制电路的单向导通或单向隔离,因此,若欲将该微动开关6应用于一具有双向作动的机具(例如线性制动器)时,如图12所示,则必须利用二微动开关6以上、下堆叠的方式并分别配合一上凸轮7与一下凸轮8的凸出部71、81,才能达到控制该机具作双向的作动。
操作时,它是通过一轴9与一齿轮组91间的连动关系,以带动该上凸轮7与该下凸轮8,例如当该上凸轮7的凸出部71顺时针碰触上方的微动开关6的按压点61时,即表示该轴9顺时针方向的动作停止,继而产生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该下凸轮8的凸出部81碰触下方的微动开关6的按压点61时,则表示该轴9逆时针方向的动作停止,如此,即可达到以二微动开关6来控制机具作动的功用。
但是,操作上却有下列的缺失1·高度较高因二微动开关是以上、下堆叠的方式设置,使得整体的高度较高。
2·保养不易由于必须使用二微动开关,相对地,与各该微动开关相配合的构件也较多,使得保养上较为不易。
3·所占空间大由于各该微动开关是采用上、下堆叠设置,因此,在组装上需具有较大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微动开关结构,它是将原本必须利用二微动开关才能控制的动作,利用改变微动开关的配置方式,进而改由一微动开关来控制,以达到降低高度的功用。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将原本公知上、下堆叠的微动开关,改为利用一控制元件来控制分别位于该控制元件两侧的作动单元,以控制电路的导通或隔离,故本实用新型具有缩减所占空间的功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可通过一微动开关即可具有往复控制的作用,使得组成构件大幅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易于保养的功用。
为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包括一本体,它具有一容置空间,并是由一相对合的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所形成;一控制元件,是设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控制元件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的一侧,异于该本体一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二作动单元,是分别设于前述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外侧,并定义为一第一作动单元与一第二作动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控制元件是为一拨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是对应该第一接触部,而该第二作动单元则对应该第二接触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控制元件是为一具稳定段且可以曲线状切换的拨杆,该拨杆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控制元件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的一侧,异于该本体的一端伸设有一该本体成枢设状的稳定段,并于该稳定段邻近该本体内部顶端向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且该第一接触部对应该一第一作动单元,而该第二接触部则对应一第二作动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控制元件是分别为一第一压杆与一第二压杆,各该压杆均具有一接触部,且该第一压杆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作动单元,而该第二压杆的一侧设有该第二作动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第二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使该第二作动单元与该第一作动单元具有相同的组成构件及相同的连系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第一片体具有一穿孔与一凸出该第一壳体的延伸段,该支撑片是穿经前述第一片体的穿孔,并与该弹性元件相连接,让该弹性元件一端与支撑片相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该摆动片,而该摆动片的两侧分别对应该靠抵片与该第二片体,又该第二片体对应该该凸点具有一凸部,且该第二片体远离凸部端则凸出于该第一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中,所述的弹性元件是为一两端具钩部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微动开关结构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是利用改变控制元件及作动单元的配置形态,使组装后的空间较为集中,以具有整体高度降低、组成构件减少及缩小所需空间的微动开关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之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之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是公知的微动开关结构分解图图12是公知的微动开关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0,图中所示的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本实施例的微动开关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它是包括一本体1,它具有一容置空间11,且由一相对合之一第一壳体12与一第二壳体13所形成;一控制元件2,于本实施例中,它是为一拨杆且是设于该容置空间11内,该控制元件2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1的一侧,异于该本体1一端的两侧则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1与一第二接触部22;二作动单元3,是分别设于前述的该第一接触部21与该第二接触部22的外侧,并分别定义为一第一作动单元31与一第二作动单元32,且该第二作动单元32是与该第一作动单元31具有相同的组成构件及相同的连系关系,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作动单元31是对应该第一接触部21,而该第二作动单元32则对应该第二接触部22。
该第一作动单元31是包含一第一片体311、一支撑片312、一弹性元件313、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314、一靠抵片315及一第二片体316,其中,该第一片体311是与一电源端(图中未示)作电性连接,并具有一穿孔311a与一凸出该第一壳体12的延伸段311b;该支撑片312是穿经前述第一片体311的穿孔311a,并与该弹性元件313相连接;该弹性元件313是为一两端具钩部的弹簧,让它一端与该支撑片312相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该摆动片314,且该摆动片314的两侧分别对应该靠抵片315与该第二片体316,又该第二片体316也可与一电源端(图中未示)作电性连接,并对应该凸点具有一凸部316a,且该第二片体316远离凸部端则凸出于该第一壳体12。
而该第二作动单元32与该第一作动单元31相同包含一可作电性连接的第一片体321、一支撑片322、一弹性元件323、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324、一靠抵片325及一第二片体326,其中,该第一片体321具有一穿孔321a与一凸出该第一壳体12的延伸段321b;该支撑片322是穿经前述第一片体321的穿孔321a,并与该弹性元件323相连接;该弹性元件323是为一两端具钩部的弹簧,让它一端与该支撑片322相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该摆动片324,且该摆动片324的两侧分别对应该靠抵片325与该第二片体326,又该第二片体326也可与一电源端(图中未示)作电性连接,并对应该凸点具有一凸部326a,且该第二片体326远离凸部端则凸出于该第一壳体12。
常态下该控制元件2是位于本体1的中间位置处,请参阅图2;当该控制元件2往左边切换时,该第一接触部21将推抵该第一作动单元31的该支撑片312向左移动,进而连动该弹性元件313,使设于该弹性元件313另一端的摆动片314也会向左靠抵,让该摆动片314的凸点可向左碰触该靠抵片315,如图3所示。
反之,如图4所示,当该控制元件2往右边切换时,该第二接触部22将推抵该第二作动单元32的支撑片322向右移动,进而连动该弹性元件323,使设于该弹性元件323另一端的摆动片324也会向右靠抵,让该摆动片324的凸点可向右碰触该靠抵片325。
如此,即可通过该控制元件2来控制一线性机具(图中未示)电路的导通或隔绝,进而具有往复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降低高度的功用。
当该微动开关的本体1运用于该线性机具时,如图5所示,该微动开关可配合一外周具二凸出部411的驱动件41来产生往复控制的作用,且各该凸出部411于本例中是为相对设置,它操作方式是分别利用各该凸出部41以将该控制元件2向左或向右切换,也或配合各别具有一凸出部421的二驱动件42,如图6所示;由此,均可达到往复控制的功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与公知的用来作往复控制的微动开关相较,本实用新型将原本必须利用二微动开关才能控制的动作,利用改变微动开关的配置方式,进而改由一微动开关来控制,以达到降低高度的功用。
其次,将原本公知上、下堆叠的微动开关,改为利用一控制元件来控制分别位于该控制元件两侧的作动单元,以控制电路的导通或隔绝,故本实用新型具有缩减所占空间的功用。
再者,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一微动开关即可具有往复控制的作用,使得组成构件大幅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易于保养的功用。
当然,本实用新型仍存在许多例子,其间仅细节上的变化,请参阅图7及图8,它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控制元件2A于本实施例中是为一具稳定段23A的拨杆且设于该容置空间11A内,该控制元件2A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1A的一侧,异于该本体1A的一端伸设有与该本体1A成枢设状的稳定段23A,并于该稳定段23A邻近该本体1A内部顶端向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1A与一第二接触部22A,使该控制元件2A可以曲线状的路径向左或向右切换,并于该第一接触部21A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作动单元31A,而该第二接触部22A的一侧设有该第二作动单元32A如此,也可具有上述的功用。
如图9及图10所示,它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中,该控制元件2B是为二压杆,于此分别定义为一第一压杆21B与一第二压杆22B,各该压杆21B、22B均具有一接触部211B、221B,且该第一压杆21B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作动单元31B,而该第二压杆22B的一侧设有该第二作动单元32B。
使用时,当该第一压杆21B向下按压时,该接触部211B将推抵该第一作动单元31B的支撑片312B向下移动,进而连动该弹性元件313B,使设于该弹性元件313B另一端的摆动片314B会向上靠抵,让该摆动片314B的凸点可向上碰触该靠抵片315B。反之,当该第二压杆22B向下按压时,该接触部221B将推抵该第二作动单元32B的支撑片322B向下移动,进而连动该弹性元件323B,使设于该弹性元件323B另一端的摆动片324B会向上靠抵,让该摆动片324B的凸点可向上碰触该靠抵片325B,同样可达到上述的功用。
权利要求1.一种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它是包括一本体,它具有一容置空间,并是由一相对合的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所形成;一控制元件,是设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控制元件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的一侧,异于该本体一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二作动单元,是分别设于前述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外侧,并定义为一第一作动单元与一第二作动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元件是为一拨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是对应该第一接触部,而该第二作动单元则对应该第二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元件是为一具稳定段且可以曲线状切换的拨杆,该拨杆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控制元件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的一侧,异于该本体的一端伸设有一该本体成枢设状的稳定段,并于该稳定段邻近该本体内部顶端向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且该第一接触部对应该一第一作动单元,而该第二接触部则对应一第二作动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元件是分别为一第一压杆与一第二压杆,各该压杆均具有一接触部,且该第一压杆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作动单元,而该第二压杆的一侧设有该第二作动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使该第二作动单元与该第一作动单元具有相同的组成构件及相同的连系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使该第二作动单元与该第一作动单元具有相同的组成构件及相同的连系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作动单元包含一第一片体、一支撑片、一弹性元件、一两侧具凸点的摆动片、一靠抵片及一第二片体,使该第二作动单元与该第一作动单元具有相同的组成构件及相同的连系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片体具有一穿孔与一凸出该第一壳体的延伸段,该支撑片是穿经前述第一片体的穿孔,并与该弹性元件相连接,让该弹性元件一端与支撑片相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该摆动片,而该摆动片的两侧分别对应该靠抵片与该第二片体,又该第二片体对应该该凸点具有一凸部,且该第二片体远离凸部端则凸出于该第一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动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是为一两端具钩部的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动开关结构,它是包括一本体,它具有一容置空间,并是由一相对合的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所形成;一控制元件,是设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控制元件的一端是凸出于该本体的一侧,异于该本体一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二接触部;二作动单元,是分别设于前述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外侧。它是利用改变控制元件及作动单元的配置形态,使组装后的空间较为集中,以具有整体高度降低、组成构件减少及缩小所需空间的微动开关结构。
文档编号H01H15/24GK2877019SQ20062000209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9日
发明者陈明敏 申请人:捷世达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