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70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内置速度控制开关的动力工具(powertool),所述速度控制开关根据扳机的拉曳量控制马达的转速。
背景技术
用于紧固螺栓或螺钉、或者用于钻孔的动力工具的例子包括手持式动力工具,其具有抓持部和设置在抓持部顶端的主体,抓持部的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主体的轴线与抓持部的轴线相交,从而使得所述动力工具可整体上具有大致T型或L型的构造。作为这种动力工具的一个实例,日本公开专利S60-196904(“参考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扳机和内置速度控制开关的动力工具,设置在抓持部顶端的扳机沿着本体的轴向移动,内置速度控制开关用来根据扳机的拉曳量控制马达的转速。
在参考文献1公开的这种动力工具中,使用者需用手指调节扳机的拉曳量,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如果使用者想降低马达的转速,那么在执行预期任务的过程中稳定地维持扳机的拉曳量、例如中等程度的拉曳量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当执行预期任务时,将马达的转速恒定地维持为中等速度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上述动力工具中,主体设置在抓持部的顶端,其轴线与抓持部的轴线相交,从而使得所述动力工具整体上具有大致T型或L型的构造,除此之外,日本公开专利H6-254779(“参考文献2”)提供了一种具有抓持部、扳机和止动部的往复锯,该扳机设置在抓持部上,以用于与其拉曳量成比例地控制马达的转速,止动部相对于扳机的移动区域进行伸缩运动。在这种往复锯中,止动部可以通过操作部的手动作用伸入扳机的移动区域,从而限制马达的最大转速。
在参考文献2提供的动力工具中,引起止动部移动的操作部独立于抓持部设置在动力工具的顶面上,由此确保使用者握持抓持部时手指不进入操作部。但是,由于动力工具不使用时放在工具搁置面上,操作部这样设置在动力工具的顶面上增大了操作部与工具搁置面接触而无意致动的可能性。有时,这可能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形下改变马达的最大转速。另一个问题是,当动力工具无意掉落并与地板等撞击时操作部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和其它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其可通过使用止动部来限制扳机的拉曳量,从而能够改变马达的最大转速,并可防止使用者握持抓持部时手指接触到致动止动部的止动操作部,或者防止动力工具放在工具搁置面上时止动操作部与工具搁置面接触,从而避免了止动操作部的任何误致动,并且使得即使当动力工具无意掉落时也不易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抓持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主体,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顶端并具有与该抓持部的轴线相交的轴线;用于产生旋转力的马达;设置在该主体的一轴向端部处的输出部,其从该抓持部伸出并由该马达旋转驱动;扳机,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上输出部侧表面上,以沿着一扳机移动区域移动;速度控制开关,其容纳在该抓持部内,以与扳机的拉曳量成比例地控制马达的转速;止动部,其容纳在该抓持部中,以伸入和退出扳机移动区域,该止动部适于当伸入该扳机移动区域时与该扳机接触,以限制该扳机的最大拉曳量;电池容纳部,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底端,并且其外形尺寸大于该抓持部的外形尺寸;以及止动操作部,其设置在该电池容纳部的顶面上,以操作该止动部,其中,通过沿着从上方看与该主体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横向方向滑动致动该止动操作部,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通过这种方式,致动止动部的止动操作部与抓持部间隔地设置在电池容纳部的顶面上。这样,当使用者开始握持抓持部或者抓持部处于握持状态时,使用者的手指不容易无意地接触止动操作部。此外,其上设置有止动操作部的电池容纳部的顶面面对主体定向。因此,即使当动力工具不使用而放置在工具搁置面上时,止动操作部也很难与工具搁置面接触。这有助于避免止动操作部的任何误致动。而且,即使动力工具无意掉落到地板上,止动操作部也几乎不会与地板接触,从而避免了止动操作部的任何损坏。此外,当牢固地握持抓持部时,使用者手的小指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不是沿着止动操作部被致动的横向移动。因此,即使假设使用者的手在前后移动过程中与止动操作部接触,止动操作部也保持固定不动。这样便避免了当牢固地握持抓持部时使用者手的小指误致动止动操作部。
优选的是,通过止动操作部的横向致动,止动部在扳机移动区域和扳机移动区域下方的无扳机区域之间上下移动,并且一移动件容纳在抓持部中,该移动件可响应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上下移动,止动部设置在移动件的顶端,并适于响应移动件的上下移动而伸入或退出扳机移动区域,该移动件的底端设有一插入-联接部,所述止动操作部具有一倾斜导槽,其斜度使得该倾斜导槽的高度从一横向端到另一横向端增大,该移动件的插入-联接部以这样的方式滑动插入该倾斜导槽内,以使得通过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该插入-联接部可在倾斜导槽的作用下上下移动。这使得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止动操作部的横向移动转化为止动部的上下移动。
还优选的是,该动力工具还包括辅助弹簧和保持件,该辅助弹簧用于向上或向下弹性偏压所述移动件,以将止动部保持在无扳机区域或扳机移动区域中,该保持件用于将该止动部保持在与该止动部被该辅助弹簧所保持的区域相反的无扳机区域和扳机移动区域的至少一个中。通过这种配置,该辅助弹簧有助于插入-联接部沿着倾斜导槽平稳移动,从而便利于移动件和止动操作部的移动。
进一步优选的是,该移动件包括伸缩部,其适于响应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扳机移动区域,该止动部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到该伸缩部上,以使得该止动部的位置可沿着扳机的移动方向调节。通过这种配置,止动部的位置可沿着扳机的移动方向调节,从而使得可以根据止动部的位置控制扳机的最大拉曳量和马达的最大转速。
进一步优选的是,止动部具有与扳机接触的邻接面,扳机具有与止动部接触的邻接面,止动部和扳机的邻接面中的一个被成形为平面状,另一个邻接面由沿着扳机的移动方向分段并且沿着止动部的伸出方向布置的多个邻接面组成。这使得止动部或扳机可与多个邻接面中的任意一个接触,从而可以根据止动部的位置多阶段地控制扳机的最大拉曳量和马达的最大转速。
进一步优选的是,主体、抓持部和电池容纳部相互配合形成一壳体,并且移动件容纳在该壳体中,该移动件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移动,该止动部设置在该移动件上,并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该移动件具有卡扣接合段(click-engaging section),该壳体具有与之成一体地形成的对应卡扣接合段(counter click-engaging section),该卡扣接合段适于随着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扳机移动区域与该对应卡扣接合段接合。通过这种配置,由于当止动部伸入或退出扳机移动区域时卡扣接合段与对应卡扣接合段接合,使用者可感受到止动操作部在致动过程中的卡搭声。此外,与壳体成一体地形成的对应卡扣接合段消除了分别提供卡扣弹簧的需要,从而使得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享受卡扣配合感觉。


通过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以及特点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伸入扳机移动区域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图2是图1所示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缩回至无扳机区域且扳机被最大程度地拉曳;图3是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扳机从图1所示的状态被拉曳;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图6是图1所示动力工具的移动件的透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止动部伸入扳机移动区域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图8是图7所示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缩回至无扳机区域且扳机被最大程度地拉曳;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又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其中伸缩部和止动部位于扳机移动区域中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图10A是图9所示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伸缩部和止动部位于无扳机区域中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图10B是该动力工具的一主要部件的正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又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伸入扳机的第二最低邻接面的移动区域中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图12是沿图11中的XII-X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3是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扳机被从图11所示的状态拉曳;图14是图11所示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伸入扳机的最低邻接面的移动区域中且扳机处于拉曳状态;图15是动力工具的再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伸入扳机的移动区域中且扳机处于非拉曳状态;以及图16是图15所示动力工具的侧面剖视图,其中止动部缩回至无扳机区域且扳机保持在非拉曳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关于示范性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图1至图6所示的动力工具(电动工具)为旋转冲击工具,其可以用作手持冲击螺丝刀或手持拧紧扳手。
参照图1,该动力工具包括大致圆管状中空抓持部1、设置在所述抓持部1的一轴向端部处且其轴线与该抓持部1的轴线相交的大致圆管状主体2、以及设置在与主体2相反的该抓持部1的另一轴向端部处的电池容纳部3。抓持部1、主体2和电池容纳部3的相应轮廓相互配合,以形成壳体4。在下面的描述中,抓持部1的轴向方向将被称作“上下”或“竖直”方向,主体2所处的抓持部1的轴向端部侧将被称为“上部”或“顶部”,从上方看与主体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将被称作“横向”。
设置于抓持部1的上端的主体2具有沿着与抓持部1的轴线大致垂直相交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且其轴向中部与抓持部1的上端成一体地相连。因此,从侧视图中看,抓持部1和主体2整体上大致呈T型。此外,主体2的外形尺寸(如外径尺寸)大于抓持部1的外形尺寸。
从抓持部1伸出的主体2的一轴向端部上设置有一输出部5,诸如螺丝刀头、插座等工具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其上。在这点上,输出部5所处的主体2的轴向端部侧将被称为“前侧”且相反侧将被称为“后侧”。
通过设置在主体2的后部并作为驱动动力源的马达(电动机)6的驱动,输出部5围绕主体2的轴线旋转。马达6的旋转驱动力经设置于主体2中的动力传递部7传输到输出部5。
动力传递部7由减速部8和冲击产生部9组成,减速部8的一端(后端)与马达6相连,冲击产生部9可操作地与减速部8的另一端(前端)相连。马达6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减速部8和冲击产生部9以降低的速度被传递至用作铁砧的输出部5。如果大于预定值的负载被施加在输出部5上,冲击产生部9执行冲击运动,响应于此,具有冲击作用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输出部5。
由行星减速机构构造的减速部8包括牢固地固定到主体2的内表面上的环形齿轮10、可旋转地设置在环形齿轮10的中央的中心齿轮11以及多个行星齿轮12,该多个行星齿轮12与环形齿轮10的内齿和中心齿轮11的外齿啮合。行星齿轮12的旋转被传输至冲击产生部9的驱动轴13。
冲击产生部9包括由行星齿轮12旋转驱动的驱动轴13、凸轮机构14、锤件(冲击锤)15以及弹簧16,其中锤件15通过凸轮机构14与驱动轴13可滑动地联接,从而与驱动轴13作为一个单元一起旋转,弹簧16用于向着输出部5弹性偏压锤件15。如果施加到输出部5上的负载等于或小于预定值,与驱动轴13一同被旋转驱动的锤件15被弹簧16偏压至与输出部5接合,从而导致输出部5作为一个单元旋转。另一方面,在驱动螺钉或执行其它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施加到输出部5上的负载超过预定值,与驱动轴13一同被旋转驱动的锤件15在凸轮机构14的作用下滑向马达6,并随后在弹簧16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与输出部5冲击接合,从而向输出部5施加旋转冲击。重复上述系列冲击动作将确保带有冲击作用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到输出部5,从而产生大的紧固扭矩。
在与输出部5面向同一侧的抓持部1的上前表面上以这样的设置有一当被拉曳时导致马达6旋转的扳机17,以使得其可沿前后方向移动。抓持部1的上部区段中容纳一速度控制开关18,以用于与扳机17的拉曳量成比例地以无级方式控制马达6的转速。
开关18包括开关本体20和开关部21,开关本体20通过导线19与马达6电连接,开关部21从开关本体20向前伸出,以沿前后方向移动。扳机17牢固地固定到开关部21的前端上。扳机17可在两个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在其中一个位置处,扳机17的平面状后表面与开关本体20的前表面间隔预定的距离,如图1所示;在另一个位置处,扳机17的平面状后表面邻接开关本体20的前表面,如图2所示。开关部21插入开关本体20的量可由在上述移动范围内移动扳机17加以调节。相应地,开关本体20被电动操作,以改变马达6的转速。开关本体20被这样设计,以确保马达6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不旋转,但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以最大转速旋转。
电池容纳部3适于容纳用作动力源的电池,并包括与抓持部1的下端成一体地形成的电池组安装段22以及可分离地连接在电池组安装段22的底面上的电池组23。电池组23中容纳的电池通过电池端子与开关本体20电连接,这意味着扳机17的拉曳操作使得可通过开关本体20向马达6供电。关于这一点,电池容纳部3的外形尺寸大于抓持部1的外形尺寸。换句话说,电池容纳部3的前部和横向侧部比抓持部1向外伸出更远,从而使得其顶面可与主体2相互面对。
止动部24容纳在抓持部1中,以伸入和退出扳机17的移动区域。止动部24伸入扳机移动区域确保了止动部24与扳机17接触,从而限制扳机17的最大拉曳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于致动止动部24的止动操作部25设置在电池容纳部3的顶面上。横向滑动致动止动操作部25使得止动部24可伸入或退出所述扳机移动区域。下面将详细描述止动部24和止动操作部25。
如图6所示,止动部24形成于大致竖直延伸的细长移动件26上,该移动件26则容纳在抓持部1中,以沿上下方向移动。移动件26设置在抓持部1和电池容纳部3的电池组安装段22之间的区域中。此外,移动件26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在抓持部1和电池组安装段22上,以使得移动件仅可在指定范围内上下移动。移动件26的顶端部起到止动部24的作用。移动件26被这样设计,以使得随着移动件26的上下移动,止动部24可在扳机移动区域和位于所述扳机移动区域下方的无扳机区域(扳机非移动区域)之间移动。例如,升高移动件26可使止动部24伸入扳机移动区域。
止动操作部25设置在形成于比抓持部1向前伸得更远的电池容纳部3的前部的顶面上的滑动开口27中。如图5中清楚地显示,止动操作部25具有用作操作面的顶面以及一对滑动翼片28,所述滑动翼片在略低于所述顶部操作面的位置处沿横向向外延伸。所述滑动翼片28可滑动地插入围绕所述滑动开口27在左侧和右侧形成的滑槽29中,从而使得止动操作部25可横向滑动。滑槽29被壳体4的电池容纳部3的遮盖段覆盖,从而避免碎片或灰尘进入滑槽29内。此外,所述止动操作部25容纳在滑动开口27内,以使得其顶面位于略低于电池容纳部3的顶面的高度处。
止动部24可响应止动操作部25的横向滑动操作而上下移动。止动部24和止动操作部25之间设置有运动转换机构,以将止动操作部25的横向移动转换为止动部24的上下移动。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移动件26的下端设置的插入-联接部30和形成于止动操作部25上的倾斜导槽31。插入-联接部30由突片部32的顶端组成,所述突片部32通过将移动件26的下部基本呈直角地向前弯曲形成。插入-联接部30与倾斜导槽31的延伸方向平行。倾斜导槽31形成于伸入电池容纳部3内的止动操作部25的底段的后表面上。所述倾斜导槽31的斜度使得其高度从一横向端向另一横向端(在所示实例中为从左到右)逐渐增大。插入-联接部30从后侧滑动插入倾斜导槽31内。这确保了通过止动操作部25的横向致动,插入-联接部30在倾斜导槽31的作用下上下移动。换句话说,如果止动操作部25横向滑动,具有插入-联接部30的移动件26和止动部24将上下移动,其结果是,止动部24可在扳机移动区域和无扳机区域之间移动。
参照图4,在止动操作部25的下前表面上设置有向前伸出的卡扣接合段(click-engaging section)33。所述卡扣接合段33与设置于壳体4中面对止动操作部25的位置处(具体地说,设置在电池组安装段22的前内表面上)的卡扣弹簧(click spring)34可松脱或可释放地接触。所述卡扣弹簧34被弯曲成呈侧向布置的大致人字形(或V形)并具有朝向止动操作部25伸出的脊。卡扣弹簧34的脊用作一对应卡扣接合段35,止动操作部25的卡扣接合段33与其接合。当止动操作部25位于滑动开口27的一横向端(图示实例中为左端)时,所述对应卡扣接合段35的一侧(图示实例中为左侧)开始与卡扣接合段33接合,因此止动部24伸入扳机移动区域内。当止动操作部25位于滑动开口27的另一横向端(图示实例中为右端)时,所述对应卡扣接合段35的另一侧(图示实例中为右侧)开始与卡扣接合段33接合,因此止动部24退回至无扳机区域。随着止动部24从无扳机区域伸入到扳机移动区域或者沿相反方向退回(即,在马达6的最大转速的转换过程中),卡扣接合段33经过所述对应卡扣接合段35,在该过程中,使用者可感觉到止动操作部25的卡搭声或卡扣配合。通过卡扣接合段33与对应卡扣接合段35的接合,所述止动操作部25被保持就位,从而将所述止动部24保持在无扳机区域和扳机移动区域的一个中。简而言之,根据该实施例,卡扣弹簧34的对应卡扣接合段35用作将止动部24保持就位的装置。
在不限制马达6的最大转速地使用动力工具时,止动操作部25滑入一横向侧(图示实例中为右侧),因此可竖直移动的移动件26的插入-联接部30下降到倾斜导槽31的底端。这导致止动操作部25的卡扣接合段33与对应卡扣接合段35接合。同时,移动件26的止动部24从扳机移动区域向下退回至无扳机区域,由此扳机17可在止动部24的上方沿着扳机移动区域移动,如图2所示。这使得使用者可以将扳机17拉曳至图2所示的最大拉曳位置,其意味着马达6的最大转速不受限制。
如果使用者希望限制马达6的最大转速,则将止动操作部25滑入另一横向侧(图示实例中为左侧),由此可竖直移动的移动件26的插入-联接部30被升高到倾斜导槽31的顶端。这导致止动操作部25的卡扣接合段33与对应卡扣接合段35接合。同时,移动件26的止动部24从无扳机区域向上伸入扳机移动区域中,如图1所示。因此,当扳机17被拉曳到大约半途中时,如图3所示,扳机17的后表面与伸入扳机移动区域中的止动部24的平坦前表面接触,从而不能再进一步拉曳扳机17。这限制了扳机17从开关本体20的前表面至止动部24的前表面之间以距离1表示的最大拉曳量,其意味着马达6的最大转速也受到限制。换句话说,如果通过止动操作部25的致动使止动部24位于扳机移动区域中,与止动部24置于无扳机区域中的情况相比,可以将马达6的最大转速保持很低。这样,使用者可机械地将马达6的最大转速改变为两个阶段或两级。
如上所述,一旦通过止动操作部25的致动使马达6的最大转速与预定目标一致,使用者握持动力工具的抓持部1,其食指接触扳机17的前表面,然后用该食指拉曳扳机17,以执行预期任务,同时根据需要适当改变扳机17的拉曳量。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致动止动部24的止动操作部25设置在电池容纳部3的顶面上并与抓持部1间隔布置。这样,当使用者开始握持抓持部1或者抓持部1处于握持状态时,使用者的手指很难无意接触到止动操作部25。而且,其上设置有止动操作部25的电池容纳部3的顶面面对主体定向。因此,即使在动力工具不使用而放置在工具搁置面上时,止动操作部25也不容易与工具搁置面接触。这有助于避免止动操作部25的任何误致动。此外,即使动力工具无意掉落到地板上,止动操作部25也几乎不会与地板接触,从而避免了止动操作部25的任何损坏。可能有人关心,当大手使用者强有力地拉曳扳机17或利用增大的力握持抓持部1时,止动操作部25可能被握持抓持部1的使用者的小指无意接触和误致动。然而,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止动操作部25被横向滑动致动,这类误致动可以避免。更具体地说,当牢固地握持抓持部时,使用者的小指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不是沿致动止动操作部25的横向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假设使用者的手指在前后移动过程中与止动操作部25接触,止动操作部25也保持静止不动。这样便避免了使用者的小指误致动止动操作部25。
接下来对图7和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与图1所示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该实施例,该动力工具包括辅助弹簧37和保持件,该辅助弹簧37用于向上或向下弹性偏压移动件26,以将止动部24保持在无扳机区域或扳机移动区域中,该保持件用于将止动部24保持在不同于被辅助弹簧37保持的止动部24所处区域的无扳机区域和扳机移动区域的至少一个中。在所示实例中,辅助弹簧37位于设置在移动件26的底端的突片部32的上表面和面对突片部32的上表面的壳体4的内表面之间。辅助弹簧37用于向下弹性偏压移动件26,以将止动部24保持于图8所示的无扳机区域中。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通过使卡扣接合段33与对应卡扣接合段35接合,止动部24被保持在无扳机区域和扳机移动区域的一个中。这样,该实施例的动力工具设置有辅助弹簧37,其用于向上或向下弹性偏压移动件26,以使止动部24进入无扳机区域或扳机移动区域中。辅助弹簧37有助于插入-联接部30沿着倾斜导槽31平稳或平滑移动,由此便利于移动件26和止动操作部25的移动。
接下来对图9至图10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与图1所示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该实施例,移动件26包括可响应移动件26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扳机移动区域的伸缩部38。其位置可沿扳机17的移动方向调节的止动部24与伸缩部38相连。在所示实例中,移动件26的顶端起到伸缩部38的作用。止动部24的周向表面上具有阳螺纹段,其沿扳机17的移动方向与贯穿伸缩部38成形的阴螺纹孔39螺纹联接。因此,止动部24以可从伸缩部38向前伸出的方式与伸缩部38相连。在抓持部1的面向置于无扳机区域中的止动部24的前顶部区域(即,位于扳机17正下方的区域)上,沿前后方向形成一用于工具插入的插入孔40。存储在抓持部1中的诸如螺丝刀等的工具可穿过插入孔40朝向止动部24的前操作面插入抓持部1内,以旋转驱动保持在无扳机区域中的止动部24。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止动部24进入阴螺纹孔39的紧固量可通过利用所述工具旋转止动部24加以调节。这样,可以调节从伸缩部38向前伸出的止动部24的悬垂量,由此可以无级方式调节沿扳机17的移动方向的止动部24的位置。其结果是,可以精细地控制扳机17的最大拉曳量以及马达6的最大转速。应当意识到,该实施例可应用于图7所示的实施例。
接下来对图11至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与图1所示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该实施例,与扳机17接触的止动部24的邻接面和与止动部24接触的扳机17的邻接面中的一个被形成为平坦状或平面状,同时另一邻接面由沿着扳机17的移动方向分段(或分级)并且沿着止动部24的伸出方向布置的多个邻接面41组成。在所示实例中,与扳机17接触的止动部24的邻接面被形成为平坦表面,并且沿着止动部24的伸缩方向设置沿着扳机17的移动方向分段的多个邻接面41,其作为与止动部24接触的扳机17的邻接面。沿着扳机17的移动方向分段的邻接面41由扳机17的后下表面区域上的多个(所示实例中为2个)前凹的台阶42以阶梯形状形成。换句话说,邻接面41的数目等于台阶42的数目加上1,并且按位置越低越前突的方式布置。从图12中可以看出,其数目与台阶42的数目(所示实例中为2)相对应的卡扣接合段33沿横向在止动操作部25上并排形成。使每个卡扣接合段33与对应卡扣接合段35接合将可以将止动操作部25保持在多个滑动位置中的一个处,由此所述止动部24可与选定的其中一个邻接面41接触。这意味着,在该实施例中,止动部24伸入扳机移动区域的的伸入量可通过横向滑动致动止动操作部25而多阶段地被调节,如图13和图14所示。因此,可以使止动部24与扳机17的任意一个邻接面41接触,从而多阶段地调节扳机17的最大拉曳量。应当意识到,该实施例可以应用到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
接下来对图15和图1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与图1所示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根据该实施例,卡扣接合段33设置在移动件26上,对应卡扣接合段35与壳体4一体成形。在所示实例中,卡扣接合段33适于从移动件26的下端向前伸出。此外,对应卡扣接合段35由设置于壳体4中的多个圆凸台43中的任意一个组成,所述圆凸台可竖直移动地支撑移动件26。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与移动件26一体成形的卡扣接合段33和构成壳体4的一部分的对应卡扣接合段35接合,可将止动部24保持在扳机移动区域和无扳机区域的一个中。此外,使用者可感受到止动操作部25的致动过程中的卡扣配合或卡搭声。这消除了先前关于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出的单独提供卡扣弹簧34的必要性,从而在结构上简化了保持件和卡扣感觉产生器。应当意识到,该实施例可以应用到图7、9和11所示的实施例中。
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抓持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主体,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顶端并具有与该抓持部的轴线相交的轴线;用于产生旋转力的马达;设置在该主体的一轴向端部处的输出部,其从该抓持部伸出并由该马达旋转驱动;扳机,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上输出部侧表面上,以沿一扳机移动区域移动;以及速度控制开关,其容纳在该抓持部内,以与该扳机的拉曳量成比例地控制该马达的转速;其特征在于,该动力工具还包括止动部,其容纳在该抓持部中,以伸入和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该止动部适于当伸入该扳机移动区域时与该扳机接触,以限制该扳机的最大拉曳量;电池容纳部,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底端,并且其外形尺寸大于该抓持部的外形尺寸;以及止动操作部,其设置在该电池容纳部的顶面上,以操作该止动部,其中,通过沿着从上方看与该主体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横向方向滑动致动该止动操作部,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纳在该抓持部中的移动件,该移动件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上下移动,其中通过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致动,该止动部在该扳机移动区域和该扳机移动区域下方的一无扳机区域之间上下移动,并且该止动部设置在该移动件的顶端,并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上下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该移动件的底端设有一插入-联接部;该止动操作部具有倾斜导槽,其斜度使得该倾斜导槽的高度从一横向端到另一横向端增大;该移动件的插入-联接部以这样的方式滑动插入该倾斜导槽内,以使得通过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该插入-联接部在该倾斜导槽的作用下上下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弹簧和保持件,该辅助弹簧用于向上或向下弹性偏压该移动件,以将该止动部保持在该无扳机区域或该扳机移动区域中,该保持件用于将该止动部保持在与该止动部被该辅助弹簧所保持的区域相反的该无扳机区域和该扳机移动区域的至少一个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移动的移动件,其中该移动件包括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的伸缩部,并且该止动部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到该伸缩部上,以使得该止动部的位置可沿该扳机的移动方向调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件包括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的伸缩部,并且该止动部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到该伸缩部上,以使得该止动部的位置可沿该扳机的移动方向调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移动件包括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的伸缩部,并且该止动部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到该伸缩部上,以使得该止动部的位置可沿该扳机的移动方向调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该止动部具有与该扳机接触的邻接面,该扳机具有与该止动部接触的邻接面,该止动部和该扳机的邻接面中的一个被形成为平面状,另一个邻接面由沿着该扳机的移动方向分段并且沿着该止动部的伸出方向布置的多个邻接面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该主体、该抓持部和该电池容纳部的相应轮廓形成的壳体以及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移动的移动件,其中该移动件容纳在该壳体中并具有卡扣接合段;该壳体具有与之成一体地形成的对应卡扣接合段;该止动部设置在该移动件上并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并且该卡扣接合段适于随着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与该对应卡扣接合段接合。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该主体、该抓持部和该电池容纳部的相应轮廓形成的壳体,其中该移动件容纳在该壳体中,该移动件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移动并具有卡扣接合段;该壳体具有与之成一体地形成的对应卡扣接合段;该止动部设置在该移动件上并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并且该卡扣接合段适于随着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与该对应卡扣接合段接合。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该主体、该抓持部和该电池容纳部的相应轮廓形成的壳体,其中该移动件容纳在该壳体中,该移动件可响应该止动操作部的横向滑动致动而移动并具有卡扣接合段;该壳体具有与之成一体地形成的对应卡扣接合段;该止动部设置在该移动件上并适于响应该移动件的移动而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并且该卡扣接合段适于随着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与该对应卡扣接合段接合。
专利摘要一种动力工具,包括抓持部,其具有竖直延伸的轴线;主体,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顶端并具有与该抓持部的轴线相交的轴线;用于产生旋转力的马达;设置在该主体的一轴向端部处的输出部,其从该抓持部伸出并由该马达旋转驱动;扳机,其设置在该抓持部的上输出部侧表面上,以沿着一扳机移动区域移动;止动部,其容纳在该抓持部中,以伸入和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该止动部适于当伸入该扳机移动区域时与该扳机接触,以限制该扳机的最大拉曳量;以及用于操作该止动部的止动操作部。通过沿着从上方看与该主体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横向方向滑动致动该止动操作部,该止动部伸入或退出该扳机移动区域。
文档编号H01H13/20GK2928333SQ20062013285
公开日2007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中村雅道, 冈田喜一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