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653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指一种用于家用电器、自动化系统、电子设备、 仪器仪表、通讯装置和遥控装置等场合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结构已呈现多种形式,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017824 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就披露了其中一种结构,该继电器包括底座、位于底座上的接 触系统、磁路系统以及绝缘罩和罩壳,其中,磁路系统包含有线圈、引线针、铁心、轭 铁和衔铁;接触系统又包括常开静接触片、常闭静接触片以及位于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 静接触片之间的动接触片;底座上设置有供各接触片的引出脚插入的插孔,衔铁通过位 于绝缘罩上方的推杆与动接触片相联动,其特征在于绝缘罩与底座设计成一体件,且为 一开口背向接触系统的腔体,上述线圈和轭铁部分位于该腔体内而形成半包围结构。采 用上述结构后,使得该继电器既可以改善线圈的散热性能,使线圈能采用较细的漆包线、 增加匝数来达到功耗小、吸力大的目的;同时又能使该继电器仍能保持原有的大爬电距 离的特点,使触点与线圈间的介质耐压仍能达5000VAC。
但目前,该类小型大功率继电器中的动接触片又大多采用如下的结构动接触片包 含有接触端、颈部和带有引出脚的基部,动接触片的颈部是通过U形连接部与基部下边 沿相一体过渡连接;而静接触片也由一体设置的头部、弯折部、颈部和带引出脚的基部 构成。这在应用中发现(l)这种结构的动接触片柔韧性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使用中, 通常需要用较大的安匝力来弥补;另一方面,该动接触片的基部强度也不够理想,导致 动接触片在动作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2)动接触片的颈部与接触端之间的过渡 区边沿设计成斜直边,在接触端铆接触点后,常常会出现动接触片的上部变形而不平整 的现象。(3)该继电器的常开静接触片的刚性比较大,需要用较大的吸合力才能保证动 接触片的触点与常开静接触片的触点可靠地吸合和继电器的稳定工作。如果上述缺陷用 縮小触点之间的间隙来克服,则又会因间隙减小而在触点之间产生拉弧或融合现象,以 至直接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最终降低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在对应开 口侧的底座端部开有两U形安装孔,在装配时,两引线针处的骨架需要分别对准各自的 U形安装孔后并作插入动作,由于继电器本身体积较小,因而这样的安装孔及插配动作, 会造成工艺性差,装配不方便的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动接触片柔 韧性好且动作稳定、可靠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底 座、位于底座上的接触系统、磁路系统以及绝缘罩和罩壳,其中,接触系统包括常开静 接触片、常闭静接触片以及位于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之间的动接触片,动接触 片又包含有接触端、颈部和带有引出脚的基部;所述绝缘罩与底座设计成一体件,并相 互形成一开口背向所述接触系统的腔体;所述磁路系统包含有线圈、引线针、铁心、轭 铁和衔铁,上述线圈和轭铁部分位于该腔体内而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的衔铁通过位于 所述绝缘罩上方的推杆与动接触片相联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的颈部与基部的 上边沿相衔接,且在颈部两侧的基部上开有狭缝槽而使颈部下端延伸至所述狭缝槽的末 端,并将颈部下端部位弯折成斜平面,同时所述基部的下边沿又向上翻折有与基部相紧 贴的折边,而在所述的底座上则设置有用来支撑上述基部下边沿的凸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动接触片的斜平面与颈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10 ° 120°,该斜平面与基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15° 125°,以使动接触片具有更好的柔 韧性。
在上述优选方案中,动接触片的斜平面与颈部之间的最佳夹角为116°,该斜平面 与基部之间的最佳夹角为120。。同时所述狭缝槽的高度可以为所述基部高度的1/2至3/5 之间,这样既获得了较长的动接触片的颈部,又能保证基部的强度。
较好地,将动接触片的颈部与接触端之间的过渡区边沿设计成与接触端的触点铆接 孔同心分布的圆弧边,使触点铆接孔周边等宽,以克服铆接触点时出现的变形现象。
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片的颈部可以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条形通孔,这样不仅提高了常开 静接触片的柔韧性,使继电器中铁心吸合衔铁推动推杆运动时,能有效地保证动接触片 的触点与常开静接触点的触点可靠地吸合,从而使得继电器的工作更加稳定、可靠;而
且还增加了常开静接触片的散热空间,使常开静接触片的使用寿命更长。
非常有益的是,对应所述腔体开口侧的底座端部两侧还可以分别开有供所述的磁路
系统中的引线针部位插入的L形缺口,这样工艺性好,便于装配。
所述推杆的头部还可以向外延伸出截面呈圆形的连接柱,而在对应的动接触片上则 设有供该连接柱插入的圆孔,这样的结构便于加工制作和装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在基部上开设狭缝槽而使动接触片的颈部 加长,并将颈部的下端部位设计成斜平面而使动接触片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这样可减小 所需的安匝力,縮小线圈的体积,降低线圈的发热量;同时又利用基部下边沿上翻的折 边来提高基部的强度,并依赖于底座上的凸台,使该继电器的动接触片更加稳定、可靠 地动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罩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为图1中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3为图2中动接触片的放大图4为图3的背面立体图5为动接触片的展开结构示意图6为图2中底座的立体图7为图2中的常开静接触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底座l、接触系统2、磁路系统3和 罩壳(图中未示)及绝缘罩,其中,接触系统2安装在底座1的一端处,绝缘罩与底座制 成一体件,并形成一开口背向接触系统2的腔体11,对应该腔体开口侧的底座端部两侧 分别开有L形缺口 12。而所述的磁路系统3包含有供漆包线绕制的骨架31、引线针32、 铁心33、轭铁34和衔铁36,衔铁36、轭铁34分别采用常规的铆合方式与L型复原簧 片35相连成一体。装配时,线圈和轭铁34组合后的一部分位于上述腔体内,而形成半 包围结构,衔铁36和引线针32位于底座的另一端处,即开口侧的底座端部处,并且, 磁路系统中的两引线针部位刚好能分别插入上述底座的L形缺口 12中(请参见图1)。
所述的接触系统2采用一组转换触点,请参见图2,该组转换触点包括有常开静接 触片22、常闭静接触片23以及位于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之间的动接触片21。 其中,动接触片又包含有接触端211、颈部212和带有引出脚215的基部213,请参见 图3至图5,动接触片的颈部212与基部213的上边沿相衔接,且在颈部两侧的基部上 开有狭缝槽216,而使颈部下端延伸至狭缝槽的末端,并将颈部下端部位弯折成斜平面 217,同时基部的下边沿又向上翻折有与基部相紧贴的折边214。而在底座1上设置有供 上述各接触片的引出脚插入的常开静触片插孔、常闭静触片插孔和动触片插孔,同时在 底座上还设置有用来支撑上述基部213下边沿的凸台13,请参见图6。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斜平面217与颈部212之间的夹角a设计为116°,该斜平面 与基部213之间的夹角b为120°,当然也可以将斜平面与颈部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10° 或120°,将斜平面与基部之间的夹角为115°或125°。同时将狭缝槽216的高度设计成 等于基部高度的1/2,或者为基部高度的3/5,也可为基部高度的11/20。
为了确保动接触片在铆接触点后不变形,在本实施例中,还将动接触片的颈部与接 触端之间的过渡区边沿设计成与接触端的触点24铆接孔219同心分布的圆弧边218。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片22也由一体设置的头部221、弯折部222、常开静接触片颈部 223和带有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225的基部224构成,如图7所示,在常开静接触片颈 部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条形通孔226,这样不仅提高了常开静接触片的柔韧性,而且还增 加了常开静接触片的散热空间,使常开静接触片的使用寿命更长。
上述衔铁36通过位于绝缘罩上表面上的两根推杆4与动接触片21相联动。为了使 两根推杆同步、平稳地运动,在邻近于各推杆的头部设置有垂直于各推杆的连接杆41, 使各推杆能实现一体运动。同时在各推杆的尾部相互形成一连接部,并在该连接部上设 置有与衔铁36端部相插配的连接孔43,而在各推杆的头部还分别向外延伸出截面呈圆 形的连接柱42,在对应的动接触片21上设有供各连接柱插入的圆孔210,采用这种截 面成圆形的连接柱以及圆孔,便于加工制作和装配。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包括底座(1)、位于底座上的接触系统(2)、磁路系统(3)以及绝缘罩和罩壳,其中,所述的接触系统包括常开静接触片(22)、常闭静接触片(23)以及位于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之间的动接触片(21),动接触片又包含有接触端(211)、颈部(212)和带有引出脚(215)的基部(213);所述绝缘罩与底座设计成一体件,并相互形成一开口背向所述接触系统(2)的腔体(11);所述磁路系统包含有线圈、引线针(32)、铁心(33)、轭铁(34)和衔铁(36),上述线圈和轭铁(34)部分位于该腔体(11)内而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的衔铁(36)通过位于所述绝缘罩上方的推杆(4)与所述的动接触片(21)相联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的颈部(212)与基部(213)的上边沿相衔接,且在所述颈部两侧的基部上开有狭缝槽(216)而使颈部下端延伸至所述狭缝槽的末端,并将颈部下端部位弯折成斜平面(217),同时所述基部的下边沿又向上翻折有与基部相紧贴的折边(214),而在所述的底座上则设置有用来支撑上述基部(213)下边沿的凸台(1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的斜平 面(217)与颈部(212)之间的夹角(a)为110° 120°,该斜平面(217)与基部(213)之间的夹角 (b)为115。 12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的斜平面(217)与颈部(212)之间的(a)夹角为116°,该斜平面(217)与基部(213)之间的夹角(b)为 120。。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槽 (216)的高度为所述基部(213)高度的1/2至3/5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 片的颈部(212)与接触端(211)之间的过渡区边沿设计成与接触端的触点(24)铆接孔(219) 同心分布的圆弧边(218)。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常开 静接触片(22)的颈部(223)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条形通孔(226)。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腔 体开口侧的底座(l)端部两侧分别开有供所述的磁路系统中的引线针部位插入的L形缺口(12)。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的 头部还向外延伸出截面呈圆形的连接柱(42),而在对应的动接触片(21)上则设有供该连 接柱插入的圆孔(210)。
专利摘要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在原有的底座、接触系统、磁路系统等基础上进行改进,即接触系统中的动接触片颈部与基部的上边沿相衔接,且在颈部两侧的基部上开有狭缝槽而使颈部下端延伸至狭缝槽的末端,并将颈部下端部位弯折成斜平面,同时基部的下边沿又向上翻折有与基部相紧贴的折边,而在底座上则设置有用来支撑上述基部下边沿的凸台。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在基部上开设狭缝槽而使动接触片的颈部加长,并将颈部的下端部位设计成斜平面而使动接触片具有更好的柔韧性,这样可减小所需的安匝力,缩小线圈的体积,降低线圈的发热量;同时又利用基部下边沿上翻的折边来提高基部的强度,并依赖于底座上的凸台,使该继电器的动接触片更加稳定、可靠地动作。
文档编号H01H50/02GK201252054SQ20082016424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2日
发明者杨晓厦, 高国章 申请人:宁波华仑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