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连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986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连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连接插头,所述电气连接插头具有连接模块,连接模块具有多个接触元件,用以与连接插槽的相应接触元件建立电气连接;以及接线模块,所述接线模块具有多个接线元件,用以分别连接线缆的导线,其中,连接模块与接线模块可松开地连接,用以建立接线元件与各接触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连接插头由EP 1 693 933 Al公知。借助这种连接插头可以建立电气连接,特别是线缆(电话线缆或数据传输线缆)与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气连接。在这种类型的连接插头中,接触元件的布置方案是国际标准化的,例如依照标准IEC 60503-7-5。该连接插头通常被称为RJ45插头。按照可行性,应在无需专用工具的情况下进行线缆至连接插头上的连接,使得装配工人在施工现场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将线缆连接至连接插头上。为此, 在EP 1 693 933 Al中提出了使用带有如下接线元件的接线模块,线缆的导线可连接到该接线元件上。接下来,带有已连接的导线的接线模块可以与具有接触元件的连接模块相碰, 从而能够建立接线元件与接触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然后,在另一装配步骤中,屏蔽片在连接模块和接线模块之上推移。之后,之前在线缆之上推移的外部壳体通过接线模块和围绕式的屏蔽片之上推移。于是最后,将盖形螺母(tiberwurfmutter)拧合到外部壳体的后部的端区域上。由此,线缆固定在连接插头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来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电气连接插头,即,所述电气连接插头能以简单的方式无需专用工具地与线缆相连。按照本发明,在依据类属的电气连接插头中所述任务以如下方式解决,艮口, 连接模块包括壳体,接线模块可引入到该壳体内;以及与壳体相连的应变释放件 (Zugentlastimg),应变释放件在接线模块上接合(tTbergreifen),其中,借助该应变释放件,连接到接线模块上的线缆可以固定在连接模块上。在按照本发明的连接插头中,线缆的各根导线可以连接到接线模块的接线元件上。在已进行线缆连接后,接线模块可以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由此,建立了接线模块的接线元件与连接模块的接触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为了确保接线模块与连接模块之间的连接不会又无意地松开,连接模块具有应变释放件。应变释放件与连接模块的壳体相连接、在接线模块上接合并且可以固定在线缆上。由此,在将与线缆相连的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后,仅需要将与壳体机械式相连的应变释放件固定在线缆上。因为该应变释放件自壳体出发,在接线模块上接合,所以通过将应变释放件固定在线缆上,接线模块同时也可不推移地保持在连接模块的壳体内。因此,连接插头在线缆上的装配无需专用工具就能以简单的方式实施。有利的是,应变释放件与线缆可松开式地连接,并且在应变释放件与线缆之间的连接松开后,接线模块可被从连接模块的壳体中取出。这样实现的是多次使用连接模块。接线模块可与连接模块分开。然后,线缆可与接线模块分开,并且在使用新的接线模块后,可以重新使用连接模块。特别有利的是,应变释放件与线缆之间的连接在无需专用工具的情况下便可松开。例如可以设置为,简单的螺丝刀就足够松开应变释放件与线缆之间的连接。在本发明的优选构造方案中,应变释放件具有与壳体刚性相连的线缆支撑元件, 并且具有与壳体铰接式相连的线缆夹持元件,其中,该线缆夹持元件可在至少一个夹持位置上止动。在将线缆连接到连接插头上时,线缆可被夹持到线缆夹持元件与线缆支撑元件之间。为此,线缆夹持元件可在至少一个夹持位置上止动。有利的是,线缆支撑元件与壳体单件式地相连接。壳体和线缆支撑元件例如可作为单件式构件由金属制成。特别有利的是,线缆夹持元件是可在多个位置(例如三个位置)上止动的。这提供了将不同粗细的线缆连接到连接插头上的可行性方案。根据线缆直径而定,线缆夹持元件可在合适的夹持位置上止动。例如可以设置为,直径为5mm至8. 5mm的线缆可连接到连接插头上。尽管线缆直径不同,但线缆能借助应变释放件可靠地固定在连接插头上,并且通过该连接插头,可以建立至对应连接插槽的电气连接。在按照本发明的有利构造中,盖件可枢转地支承在连接模块的壳体上,该盖件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并且该盖件能以可松开的方式止动在其闭合位置上。在打开位置上时,盖件使壳体的内部空间敞开,使得接线模块可引入到壳体内。在闭合位置上,盖件遮盖壳体内部空间,并且由此保护接线模块和线缆的直接与该接线模块邻接的端区域免于机械性损坏。优选的是,盖件在其闭合位置上能与线缆支撑元件可松开式地相连接。例如可以设置为,盖件与线缆支撑元件相卡接。为此,可以在盖件上以及在线缆支撑元件上布置有彼此共同起作用的卡接元件。对盖件可松开式的止动使得接线模块同与其相连接的线缆随时再次从壳体内取出。为此,仅须松开止动件,并且将盖件枢转到其打开位置上。线缆夹持元件优选可枢转地保持在盖件上。该线缆夹持元件可与盖件一起在盖件的打开位置与盖件的闭合位置之间枢转。然后,线缆在盖件的闭合位置上可借助线缆支撑元件而固定在连接插头上。在有利的实施例中,线缆夹持元件在至少一个夹持位置上的止动以如下方式进行,即,线缆夹持元件与盖件相卡接。为此,可在盖件上以及在线缆夹持元件上布置有彼此共同作用的卡接元件。特别是可以设置为,线缆夹持元件在多个夹持位置上与盖件相卡接。 例如可在盖件上或在线缆夹持元件上布置有多个卡接凸出部,这些卡接凸出部在不同的夹持位置上分别与线缆夹持元件或盖件上的互补的卡接凸出部或互补的卡接凹处共同作用。通常地,线缆不仅具有多根导线(借助所述导线可以传输电信号),而且所述线缆附加地包括围绕导线的导电的屏蔽件,例如屏蔽编织网或屏蔽网,该屏蔽件可与接地电位连接。屏蔽件保护导线免受电磁干扰脉冲。为了同样在连接插头内部确保可靠的屏蔽,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该壳体导电地构造,并且与壳体电气相连的屏蔽接触部件由应变释放件压向线缆的屏蔽件。在本发明的这种类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应变释放件在线缆上机械式的固定,同时也实现了在连接插头的屏蔽接触部件与线缆的屏蔽件之间的电气连接。为此,仅要求的是,在将线缆连接到接线模块前,使线缆的屏蔽件露置出来。在线缆与露置的屏蔽件连接后,将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并且接下来,线缆借助应变释放件固定在连接插头上,于是,屏蔽接触部件由应变释放件压向线缆的屏蔽件,并且因为屏蔽接触部件是导电的,所述建立了线缆的屏蔽件与连接插头的导电壳体之间的导通性的连接,而无需用于此的专用工具。屏蔽接触部件优选布置在线缆夹持元件的内侧上。屏蔽接触部件可与线缆夹持元件固定地相连接。但是,特别有利的是,屏蔽接触部件构成独立的构件。例如可设置为,由金属制成的铸造件构成屏蔽接触部件,该铸造件浮动式地支承在连接模块的壳体上,并且该铸造件被由应变释放件的线缆夹持元件压向线缆。如前面已经阐述地,线缆夹持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夹持位置上止动,并且由此,屏蔽接触部件也能够不可运动地固定在于外侧布置在线缆上的屏蔽件上。结构类型RJ45的连接插头原来仅应用于电话信号的传输,电话信号具有相对较低的频率。但是,由于电脑愈发的推广,通过RJ45插头同样可以传输明显更高频率的数据信号。由此,相关联的是如下危险,即,由于不同的导线对之间起干扰作用的信号耦合,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在评估连接插头的质量时,所谓的“串扰表现”("cross-talk")是非常重要的。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不同导线对之间的信号耦合可以被保持得特别低,方式为该连接模块具有多个腔室,这些腔室分别接纳成对导线。 所述腔室被机械式地、而且优选为电气式地分隔开的。这些腔室例如可以被相互屏蔽。这种腔室的提供降低了不同导线对之间的信号耦合。此外,分别接纳导线对的腔室的提供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导线至接线模块上的连接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特别是降低了导线被错误连接的危险。装配工人仅需负责将分别传输电信号的导线对引入到腔室内。为了将不同导线对之间的信号耦合保持得很低,有利的是,接线模块具有如下的线路板,接线元件保持在该线路板上,其中,线路板具有接触件,接触件分别与接线元件电气相连,并且可分别由连接模块的接触元件接触连接。线路板以常见的方式包括导体带,电信号可以通过所述导体带从接线元件传输到接触件上。附加地,线路板可以承载电容件和 /或电感件,用以补偿不同导线对之间可能的信号耦合。特别有益的是,线路板在至少两个平面上具有电导体带,例如在线路板的上侧及其底侧上。这种类型的线路板作为所谓的“多层”为专业人士所公知。特别有利的是,不仅在线路板的上侧上,而且在底侧上均保持有接线元件。这实现了接线模块的特别紧凑的构造方案。接线元件优选压入到线路板内。这实现了接线元件的高机械负荷能力,而由此未对接线元件与线路板的导体带之间的电气连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通过将接线元件压入到线路板上,接线模块的生产成本可以保持得很低。例如,接线元件可以构成为切割式线夹(Schneidklemmen)。但特别有利的是,接线元件构成为穿刺式触点。这种类型的穿刺式触点具有穿刺尖端,该穿刺尖端分别挤进线缆的导线内,并且由此建立电气接触。有利的是,连接模块的接触元件直接与线路板的接触件电气相连。例如可以设置为,接触件呈接触区(“焊接点(pads)”)的形式来构造,并且连接模块的接触元件分别具有接触弹簧,接触弹簧在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贴靠在线路板的接触区上。因此,接触元件在线路板上进行力配合式的接触连接。因此,自线缆的导线起,电信号可通过接线元件和线路板直接传输到接触元件上。在将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时,接触元件的接触弹簧可分别电气式地和机械式地对线路板的接触区接触连接,其中,接触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在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接线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带开口的接线组件,线缆的各导线可分别弓I入到所述开口内,并且所述开口分别与接线元件对准地定向,其中,接线组件在装配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可运动地保持在线路板上,其中,为了引入导线,在接线组件的装配位置上,接线元件敞开开口,并且其中,为了建立各导线与接线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在接线组件的接触位置上,将接线元件沉入所述开口中。为了将导线连接到接线模块上,在这种类型的实施例中,仅要求将导线分别引入到至少一个接线组件的开口内,所述接线组件首先占据其装配位置,并且接下来将接线组件运动到其接触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接线元件可沉入到接线组件的每个开口内,并且建立与各导线的电气连接,所述导线事先引入到开口内的。接线组件可作为塑料成形件构成,并且可以带有标号,该标号使得装配工人更为容易地将导线以正确的配属关系引入到开口中。特别有利的是,接线模块具有两个接线组件,线路板布置在这两个接线组件之间, 该线路板在其上侧上以及在其底侧上承载有接线元件。两个接线组件(线路板布置在这两个接线组件之间)的使用具有的优点是,接线组件在将导线引入到接线组件的开口内后会彼此相对推压,从而接线组件从其装配位置转换到接触位置中,并且由此,可以建立导线与接线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在此情况下,布置在两个接线组件之间的线路板仅受非常小的机械负荷,这是因为接线组件相互支撑。在接线组件从其装配位置转换到接触位置上时,线路板或接线元件的损坏危险可以由此保持得很小。另外,连接插头的这样的构造方案简化了线缆的连接,无需使用专用工具。有益的是,在线路板上布置有在上侧和底侧突出于线路板的引导件,两个接线组件可推移地保持在该引导部件上,其中,引导件可沉入到接线组件的居中布置的凹处内。接线组件在从其装配位置转换到其接触位置时能沿着该引导件滑移。特别有益的是,接线组件在装配位置上可以固定在该引导件上。例如可以设置为, 接线组件在装配位置上能与引导件以可松开的方式卡接。在将导线引入到接线组件的开口内后,接线组件在引导件与接线组件之间的卡接连接解除的情况下,可以彼此相互推压。特别有利的是,接线组件在其接触位置上也能与引导件相卡接。引导件可以沉入到接线组件的凹处内。该凹处优选居中地布置在相应的接线组件中。特别地可设置为,接线组件分别具有四个开口,用于引入第一导线对和第二导线对,并且为引导件而设置的凹处可布置在用于第一导线对的开口与用于第二导线对的开口之间。 因此,在接线组件的接触位置上,沉入到凹处内的引导件可将第一导线对与第二导线对分隔开。由此,接线组件各自限定了两个腔室,这两个腔室借助引导件彼此分隔开。特别有利的是,引导件构成为隔壁,所述隔壁在两对接线元件之间垂直地从线路板上竖起。构成为隔壁的引导件可构成电屏蔽件,该电屏蔽件布置在两对接线元件之间,并且由此降低了不同导线对之间的信号耦合。如已经阐述地,接线模块可以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为此,壳体可以构成井筒,井筒具有在接线模块引入方向上在前部的井筒部段,该前部的井筒部段接纳线路板的前部的线路板区域,接触区布置在该前部的线路板区域内,并且井筒具有后部的井筒部段, 该后部的井筒部段接纳后部的线路板区域,接线元件和至少一个接线组件保持在该后部的线路板区域上。接触元件的接触弹簧可以沉入到前部的井筒部段,使得在将接线模块引入到井筒中时,所述接触弹簧可以分别电气地和机械地对布置在前部的线路板区域的接触区进行接触连接。线路板可如井筒一样具有梯级形的构造方案,方式为前部的井筒部段通过该梯级过渡为后部的井筒部段,以及方式为前部的线路板区域通过该梯级过渡为后部的线路板区域,并且在将接线组件引入到壳体内时,井筒的梯级可构成用于线路板梯级的止挡。前部的井筒部段的井筒壁优选至少分区域地由电绝缘的材料生产而成,例如由塑料材料制成。在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中,前部的井筒部段的壁构成对于前部的线路板部段的引导部。这使得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的过程变得容易,并且确保接触元件的接触弹簧在接线模块的已引入位置上分别对接触线路板的接触区进行接触连接。


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结合附图用于详细阐述。其中图1示出按本发明的电气连接插头的透视图;图2示出盖件在打开位置时,图1中的连接插头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3示出图2中的细节X的放大视图;图4示出连接模块和接线模块在交货状态时图1中的连接插头的透视图;图5示出图4中的连接模块的剖面图;图6示出图5中的细节Y的放大视图;图7按照分解图示示出图1中的连接插头的视图;图8示出在线缆的导线引入到接线模块的接线组件中时图4中的接线模块的示意图;图9示出在线缆的导线引入到接线组件中后接线模块的示意图;图10示出线缆的各导线与接线模块的接线元件共同作用的示意图;图11示出带有已连接的线缆的接线模块的示意图;图12示出在将带有已连接线缆的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内时连接插头的示意图;图13示出在接线模块引入到连接模块的壳体中后连接插头的示意图;图14示出图13中的细节Z的放大视图;图15示出带有已连接的线缆的连接插头的示意图;图16示出带有在第一卡接位置上的线缆夹持元件的、图15中细节Zl的放大视图;图17示出带有在第二卡接位置上的线缆夹持元件的、图15中细节Zl的放大视图;图18示出带有在第三卡接位置上的线缆夹持元件的、图15中细节Zl的放大视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附图中示意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连接插头10,线缆11可连接到该连接插头10 上,并且连接插头10与公知的而且在附图中没有示出的连接插槽共同作用。为此,该连接插头10具有带多个接触元件14的插头头部13。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并排布置有八个接触元件14。为了建立可松开式的连接,插头头部13可引入到连接插槽的互补构造的井筒内。连接插槽的接触元件可伸入到井筒内,连接插槽的接触元件可以对连接插头10的接触元件14进行电气式接触连接,从而连接插头10与连接插槽之间的电气连接可用通常的方式建立。连接插头10具有连接模块16和接线模块17。这特别是由图4变得清楚。该连接模块16包括带有接触元件14的插头头部13,并且线缆11可连接到接线模块17上。如特别是由图5和7变得清楚的是,连接模块16具有壳体19,盖件21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19上。盖件21可在在图2、4和5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与图1中示出的闭合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在打开位置上,盖件21使壳体内部空间22敞开,接线模块17可以引入壳体内部空间22内,并且在需要时可从壳体内部空间内再次取出接线模块17。该壳体19由金属生产而成,例如由金属压铸材料制成,例如由锌压铸件制成。该盖件21同样也是由金属生产而成,优选由压铸材料,例如锌压铸件制成。接触元件14保持在电绝缘的载体部件M上,载体部件M固定在壳体19的前端上,并且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生产而成。接触元件14被压入到载体部件M内,并且具有悬臂式伸出(freistehend)的接触头沈,接触头沈被由连接插槽的相应的接触元件接触连接,并且从接触头沈的底侧竖起可弹性变形的接触弹簧27。这特别是由图6变得清楚。附加于载体部件M地,在壳体19上保持有固定部件29,固定部件四如载体部件 24 一样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生产而成,并且具有从壳体19上向外竖起的弹性锁闩30以及盖板31,盖板31可在端侧地引入到壳体19内。借助固定部件四的锁闩30,连接插头10 可以与相应的连接插槽机械式地相卡接。在壳体内部空间22内,载体部件M与盖板31在自身之间限定了前部的井筒部段 33。在背离接触元件14的方向上,后部的井筒部段35通过井筒梯级34连接到前部的井筒部段33上。如特别是由图7变得清楚的是,在盖件21的内侧上布置有屏蔽接触元件38,该屏蔽接触元件38浮动式地支承在壳体19上,并且该屏蔽接触元件38如壳体19和盖件21 — 样由金属生产而成,优选由压铸材料,例如锌压铸件制成。在外侧,线缆夹持元件40可枢转地支承在盖件21上,该线缆夹持元件40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生产而成。该线缆夹持元件40可以在多个夹持位置(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为三个夹持位置)上与盖件21相卡接。为此,在盖件19的彼此相背的外侧上,彼此相距地分别成型有三个卡接凸出部42、43、44,卡接凸出部42、43、44与成型到线缆夹持元件40的内侧上的卡接凸鼻46共同作用。这一点特别是由图15至18变得清楚。线缆夹持元件40与板形的线缆支撑元件48共同作用,该线缆支撑元件48与壳体 19 一体相连。线缆支撑元件48和壳体19构成为单件式压铸件,线缆11可被夹持到线缆支撑元件48与壳体19之间。这在下面详细阐述。接线模块17包括线路板50,接线元件51可被压入到线路板50中。四个接线元件 51从线路板50的上侧53向上竖起,并且另外四个接线元件51从线路板50的底侧M向下竖起。接线元件51构成为所谓的穿刺式触点,并且包括各自的穿刺尖端。该线缆11总共具有八根导线56至63,其中,导线56和57构成第一导线对,用以传输电信号。导线58和 59构成第二导线对,导线60和61构成第三导线对,以及导线62和63构成第四导线对,经由这些导线对分别可以传输电信号。借助八个接线元件51,分别可以对导线56至63进行接触连接。线路板50在接线元件51区域内构成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后部的线路板区域通过线路板梯级67过渡为前部的线路板区域68,前部的线路板区域68的宽度要小于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的宽度。在线路板50的前部的端区上,总共布置有八个呈接触区70形式的接触件,通过公知的而且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概览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导体带,所述接触件分别与接线元件51电气相连。导体带部分地布置在线路板50的上侧53上,并且部分地布置在线路板50的底侧M上。在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上,线路板50承载有既在线路板50上侧,又在底侧上竖起的、呈隔壁72形式的引导元件。在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中,隔壁72居中地布置在两对接线元件51之间,这两对接线元件51分别用于对导线对56、57或58、59或60、61或62、63 进行接线。隔壁72在线路板50的上侧上承载有第一接线组件74,并且在线路板50的底侧 54上,该隔壁承载有第二接线组件75。两个接线组件74和75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生产而成,并且各自具有呈四个纵向孔77形式的开口。横向孔78相应通入纵向孔77中,横向孔 78与接线元件51对准地布置。为了将接线组件74和75装配在隔壁72上,接线组件74 和75在两对纵向孔77之间在接线组件74、75的纵向与横向上居中地分别具有中央贯通部 79,隔壁72可沉入到贯通部79中。在连接插头10交货后的、尚未与线缆11相连的状态下,在装配位置上,接线组件 74和75与线路板50相距地件与隔壁72相卡接。在该装配位置上,接线组件74和75距线路板50的上侧或者底侧具有如下间距,S卩,在上侧或底侧从线路板50上竖起的接线元件 51还未沉入到纵向孔77内。在接线组件74和75的装配位置上,导线56至63可以由接线元件51无阻挡地引入到纵向孔77内。接下来,接线组件74和75可相互推压,从而接线组件74和75转换至接触位置上,在该接触位置上,接线组件74和75占据距线路板50较小的间距。在该接触位置上,接线元件51通过横向孔78在侧向上沉入到纵向孔77内,从而接线元件51的穿刺尖端分别可以挤进导线56至63内,并且可以对导线56至63进行电气接触连接。由此,可以在导线56至63与接线元件51之间建立电气连接,接线元件51又通过附图中未示出的导体带与接触区70电气相连。第一导线对的导线56、57在接线组件74的接触位置上借助隔壁72与第二导线对的导线58、59隔开。接线组件74由隔壁72划分成两个腔室,这两个腔室分别接纳导线对。 以相应的方式,接线组件75也可以由隔壁72划分成两个分别接纳导线对的腔室。该接线模块17总共具有四个彼此隔开的腔室,用以分别接纳导线对。如已经阐述地,该接线模块17可以引入到壳体内部空间22内。在此情况下,前部的线路板区域68沉入到前部的井筒部段33内,从而接触弹簧77分别电气地和机械地对接触区70进行接触连接,其中,接触弹簧27发生弹性变形。前部的线路板区域68平面式地平放在电绝缘的盖板31上,并且在上侧由电绝缘的接触头沈接触连接。这特别是由图3 变得清楚。因此,前部的井筒部段33构成用于线路板50的引导部。接线模块17能以如下程度被推移到壳体内部空间22内,即直至线路板梯级67贴靠在井筒梯级;34上。因此,井筒梯级34构成用于接线模块17的止挡。如果接线模块17被推进到壳体内部空间22内,则从线路板50上竖起的隔壁72 的自由边沿靠置在壳体19的内侧。隔壁72如壳体19 一样是导电的,并且构成电屏蔽件, 该电屏蔽件布置在上述的导线对之间,并且将所述导线对彼此屏蔽。在带有在此已连接的线缆11的接线模块17已引入到壳体内部空间22内后,壳体内部空间22可借助盖件21封闭。在壳体内部空间22的闭合位置上,盖件21可以与壳体 19相卡接。为此,盖件21在彼此位于相对位置上的外侧上,具有卡接凸出部81、82,卡接凸出部81、82在盖件21的闭合位置上可以分别沉入到线缆支撑元件48的互补构造的卡接接纳装置83或84内,该线缆支撑元件48与壳体19 一体地相连接。在闭合盖件21后,可枢转地布置在盖件21上的线缆夹持元件40可被压向线缆11,并且可在与线缆11的各自粗细相匹配的夹持位置上借助卡接凸出部42、43和44以及所配设的卡接凸鼻46相卡接。由此,线缆11可被夹持在线缆夹持元件40与线缆支撑元件48之间。线缆夹持元件40和线缆支撑元件48共同构成连接插头10的应变释放件。屏蔽接触元件38布置在线缆夹持元件40的内侧上,并且由线缆夹持元件40压向线缆11。由此,线缆11的在将线缆11连接到接线模块17上之前露置的屏蔽件87可以进行接触连接,从而在导电壳体19与屏蔽件87之间建立电气连接。屏蔽件87例如可以呈屏蔽编织网或屏蔽网的形式构造。这种类型的屏蔽件87对于专业人士已知。由此,线缆11在连接插头10上的装配设计得非常简单,并且可由装配工人在施工现场无需专用工具地实施。在图8中所示的第一装配步骤中,装配工人将导线56至63引入到接线组件74和75的纵向孔77内,接线组件74和75首先占据其装配位置。装配工人事先将线缆11的屏蔽件87在端段处露置出来。在图9中所示的第二装配步骤中,在线路板50的中间连接下,装配工人对两个接线组件74和75进行相互推压。由此,接线组件74和75转换到其装配位置上,并且接线元件51沉入到纵向孔77中,用以在导电56至63与接线元件51之间建立电气接触。如图11所示地,导线56和63的超出接线组件74和75的端段接下来被分隔开。 之后,装配工人在另外的装配步骤中将接线模块17引入到壳体内部空间22内,其中,接触弹簧27分别对线路板50的接触区进行接触连接。在图13中所示的另一装配步骤中,装配工人于是可以闭合盖件21,其中,盖件21 在其闭合位置上与线缆支撑元件48相卡接,这一点如在图14中示出的那样。在最后的装配步骤中,装配工人于是可以将线缆夹持元件40压向线缆11,并且在所期望的卡接位置与盖件21相卡接,其中,屏蔽接触元件38同时电气式地接触连接屏蔽件 87。然后,连接插头10可靠地固定在线缆11上,并且在导线56至63与接触元件14之间分别存在电气连接。然后,连接插头10能以常见的方式与连接插槽相连,其中,借助固定部件四的锁闩30可以在连接插头10与相应的连接插槽之间建立机械式可松开式的连接。
由此,线缆11在连接插头10上的装配设计得非常简单。当线缆11与连接插头10之间的连接应当再次松开时,则为此装配工人可以再次打开盖件21,并且接下来装配工人可以从壳体内部空间22内取出接线模块17。然后,该接线模块17可以借助斜嘴钳(kitenschneider)与线缆11分开,并且该连接模块16可以在与另外的接线模块相连接的情况下重新被应用。
权利要求
1.电气连接插头,所述电气连接插头具有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具有多个接触元件,用来与连接插槽的相对应的接触元件建立电气连接,并且所述电气连接插头具有接线模块,所述接线模块具有多个接线元件,用于分别连接线缆的导线,其中,所述连接模块与所述接线模块能以可松开的方式连接,用以在所述接线元件与各接触元件之间建立电气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块(16)包括壳体(19),所述接线模块(17)能引入到所述壳体(1 中;以及与所述壳体(1 相连的应变释放件GO、48),所述应变释放件(40、48)在所述接线模块(17)上接合,其中,借助所述应变释放件00、48),连接到所述接线模块(17) 上的线缆(11)能固定在所述连接模块(16)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释放件(40、48)与所述线缆(11)能以可松开的方式连接,并且在所述应变释放件G0、48)与所述线缆(11)之间的连接松开后,所述接线模块(17)能从所述连接模块(16)的所述壳体(19)中取出。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释放件具有与所述壳体(19)刚性相连的线缆支撑元件G8)以及与所述壳体(19)铰接式相连的线缆夹持元件(40),所述线缆夹持元件00)能在至少一个夹持位置上被止动。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夹持元件00)能在多个夹持位置上被止动。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盖件能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19)上,所述盖件能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并且所述盖件 (21)在闭合位置上能被以可松开的方式止动。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件与所述线缆支撑元件G8)能以可松开的方式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夹持元件00)能枢转地保持在所述盖件上。
8.按照权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夹持元件 (40)能与所述盖件相卡接。
9.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9)是导电的,并且与所述壳体(19)电气相连的屏蔽接触元件(38)能由所述应变释放件(40、48)压向所述线缆(11)的屏蔽件(87)。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接触元件(38)布置在所述线缆夹持元件GO)的内侧。
11.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块(17)具有多个腔室,所述腔室分别接纳成对导线(56,57 ;58,59 ;60,61 ;62、63)。
12.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块(17)具有线路板(50),所述接线元件(51)保持在所述线路板(50)上,其中,所述线路板(50)具有接触件(70),所述接触件(70)与接线元件(51)电气相连并且分别能由接触元件(14)接触连接。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接线元件(51)不仅在所述线路板(50)的上侧(5 上保持,而且也在所述线路板(50)的底侧(54)上保持。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元件(51)被压入到所述线路板(50)中。
15.按照权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元件(51) 构成为穿刺式触点。
16.按照权利要求12至15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呈接触区(70)形式地构造,并且所述接触元件(14)分别具有接触弹簧(27),所述接触弹簧(XT) 在弹性变形情况下能贴靠在所述接触区(70)上。
17.按照权利要求12至16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块(17) 具有至少一个接线组件(74、75),所述接线组件(74、75)具有开口(77),所述线缆(11)的各导线(56至63)能分别引入到所述开口 (77)内,并且所述开口 (77)分别与接线元件(51) 对准地定向,其中,所述接线组件(74、75)以在装配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能运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线路板(50)上,其中,在所述接线组件(74、7幻的装配位置上,所述接线元件(51) 敞开所述开口(77),用以引入所述导线(56至63),并且其中,在所述接线组件(77、78)的接触位置上,所述接线元件(51)能沉入所述开口(77)内,用以在各导线(56至63)与接线元件(51)之间建立电气连接。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块(17)具有两个接线组件(74、75),所述线路板(50)布置在所述接线组件(74、75)之间,所述线路板(50) 在所述线路板(50)的上侧(53)上和所述线路板(50)的底侧(54)上承载有接线元件(51)。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路板(50)上布置有在上侧和底侧突出于所述线路板(50)的引导件(72),两个所述接线组件(74、7幻能推移地保持在所述引导件上,其中,所述引导件沉入所述接线组件(74、75)的居中布置的凹处(79)中。
20.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构成隔壁(72),所述隔壁咖在两对接线元件(51)之间垂直地从所述线路板(50)上竖起。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72)构成电屏蔽件, 所述电屏蔽件布置在两对接线元件之间。
22.按照权利要求17至21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接线组件(74、7幻在装配位置上能固定在所述引导件m上。
23.按照权利要求17至22之一所述的电气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9)构成井筒,所述井筒具有在所述接线模块(17)引入方向上前部的井筒部段(33),所述前部的井筒部段(33)接纳所述线路板(50)的前部的线路板区域(66),在所述前部的线路板区域上布置有所述接触区(70),并且所述井筒具有后部的井筒部段(35),所述后部的井筒部段 (35)接纳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所述接线元件(51)和至少一个所述接线组件(74、75) 保持在所述后部的线路板区域(66)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连接模块的电气连接插头,所述电气连接模块具有多个接触元件,用来与连接插槽的相对应的接触元件建立电气连接,并且所述电气连接插头具有接线模块,所述接线模块具有多个接线元件,所述接线元件用于分别连接线缆的导线,其中,连接模块与接线模块能以可松开的方式连接,用以在接线元件与各接触元件之间建立电气连接。为了以如下方式改进所述电气连接插头,即,使该电气连接插头能以简单的方式无需专用工具地与线缆相连,按照本发明提出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壳体,接线模块能引入到所述壳体内;以及与壳体相连的应变释放件,该应变释放件在接线模块上接合,其中,借助应变释放件,能将连接至接线模块上的线缆固定在连接模块上。
文档编号H01R13/58GK102246360SQ200980150506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9日
发明者哈特姆特·格特纳, 安德烈亚斯·舒曼 申请人:特勒格特纳卡尔·格特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