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776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绝缘开闭装置等的开闭器,尤其涉及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 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的开闭器,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 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在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接 触、分离。
背景技术
这种具有叶片型的可动触点的开闭器中,提出有以下结构一般在容器内,使该叶 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 在该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配置与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固定触点。由于利用该结构,能 在容器内自由设定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位置,增加配置的自由度,因此,具有能对应各种 位置关系的开闭器这样的优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昭60-6851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2-110007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开闭器中,支承可动触点的可动侧支承导体和支承 固定触点的固定侧支承导体沿容器内的中心轴线延伸,并彼此隔有间隔平行配置。由于可 动侧支承导体与容器壁面之间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绝缘距离),固定侧支承导体与 容器壁面之间也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此外,可动侧支承导体与固定侧支承导体之间 也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容器必然大型化,因此,希望进行改进。此外,由于以往没有研 究可动及固定侧支承导体的合适的对地距离,绝缘设计上的容器直径是由接近容器一侧的 支承导体决定的,因此,希望进行改进。此外,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与可动触点接触的多个通电构件在可动触 点的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开闭器中,固定触点的开口部朝转动轨迹的半径方 向延伸形成,在为实现开闭器的大容量化而增加通电构件的数量时,固定触点在转动轨迹 的半径方向上变长,容器变得大型化,因此,希望进行改进。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 现大容量化,且若容量相同,则能使容器直径最小,并能简化内部结构的开闭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成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中,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 和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在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接触、分 离,其特征是,可动触点被可动侧支承导体支承,固定触点被固定侧支承导体支承,且可动 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与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可动侧支承导体和固定侧支 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相同直线上。发明效果本发明中,由于固定触点以供可动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相对 的方 式配置,因此,即便增加固定触点的通电构件的数量,扩大开口部的宽度,也没有必要 使可动触点在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延伸,起到了易于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现大容量化 这样的效果。此外,通过将可动侧支承导体和固定侧支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相同 直线上,还起到了以下效果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及固定侧支承导体与容器间的对地距离 (绝缘距离)相等,并能相对于规定容量使容器的直径最小。


图1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主母线的面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 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绝缘操作轴的面的剖视图。图3是包括可动触点的自由端的旋转轨迹的面上的、固定触点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固定触点的侧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的纵剖视图。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图7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完全闭路位置和接地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 的图。图8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的纵剖视图。图9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和完全闭路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符号说明)10 容器11主母线12绝缘隔板20固定触点20a 开口部21固定侧支承导体22连接导体22a突出部23接地用固定触点25接地用固定侧支承导体26可动触点26a自由端27带狭缝导体28可动侧支承导体
29隔板支承导体30绝缘操作轴(旋转轴)31通电构件
33支承框35支承棒37连结构件41防脱构件43片簧45夕卜框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并不限 定本发明。实施方式1图1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主母线的面的剖视图。图2是开闭器的 沿绝缘操作轴的面的剖视图。容器10通过绝缘隔板12将与其他容器连通的开口部隔开, 形成密闭的空间。该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有六氟化硫气体等绝缘气体。容器10内收纳有以 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三相主母线11。在主母线11的各相上,通过固定侧支承导体 21及连接导体22配置有固定触点20。此外,在容器10内的其他位置上,通过接地用固定 侧支承导体25及连接导体22配置有3个接地用固定触点23。在容器10内的此外其他位置上,通过隔板连接导体29而被绝缘隔板12支承的3 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朝容器10的中心部延伸。如图2所示,可动侧支承导体28的前端部 是分别形成有狭缝的、呈双叉状的带狭缝导体27。在该带狭缝导体27上,以一并贯通3个 带狭缝导体27的方式配置有绝缘操作轴30。绝缘操作轴30在通过围绕自身的绝缘物而与 带狭缝导体27绝缘的状态下被支承成旋转自如。此外,被该绝缘操作轴30支承的叶片型(板状)的可动触点26分别设于带狭缝 导体27。该可动触点26形成从转动中心朝半径方向延伸的大致细长板状,自由端26a以绝 缘操作轴30为转动中心,以描绘旋转轨迹L的方式转动。此外,使前端的自由端26a与固 定触点20接触,或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接触。如图1所示,可动触点26以收纳于狭缝的 完全开路位置为中心,如图中箭头Q所示地转动,在与固定触点20接触的完全闭路位置和 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接触的接地位置之间往复动作。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 置有固定触点20,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23。此外,从带狭缝导体27 到固定触点20的旋转角度与从带狭缝导体27到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旋转角度相同。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截面分别呈大致二字状,固定触点20及接地 用固定触点23形成有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该开口部20a分别朝绝缘操作轴 30的方向配置。固定触点20和接地用固定触点23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主要对固定 触点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包括可动触点的自由端的旋转轨迹的面上的、固定触点的剖视图。图4是 图3的固定触点的侧视图。固定触点20包括成对的、前端朝向开口部20a而彼此大致平行相对配置的6对通电构件31 ;将通电构件31的基部支承成可倾倒的支撑框33 ;对通电构件31朝前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的片簧43 ;以及覆盖通电构件31、支撑框33及片簧43 的周围、屏蔽外部电场的外框45。2个通电构件31为一对,且〃字(倒V字)状排列,此外,该〃字状的一对在可动 触点26的旋转轨迹L方向上隔有规定的间隔,设置6对。也就是说,12个通电构件31每6 个一列,各主表面平行地排列成2列。此外,各成列的6个通电构件31被插通于在其基部 穿孔的贯通孔的支承棒35 —并支承。支承棒35与通电构件31的贯通孔松动嵌合,并通过 连结构件37旋紧于支撑框33。根据该结构,通电构件31被支承成可倾倒,通电构件31的前端部的分离间隔(打 开宽度)能大小变化。外框45例如利用形状自由度大的、有效屏蔽电场的铸件制成,其构成固定触点20 的外壳,形成覆盖通电构件31、支撑框33及片簧43的周围的大致箱状,在与成对的、大致平 行地相对配置的通电构件31的前端部间隙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进入 的开口部20a。2组由螺钉和垫圈形成的防脱构件41从外框45的开口部20a插入,并旋紧 于连接导体22的突出部22a。如图3所示,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形成沿可动触点26的转动轨迹L的形状。 通过形成这种形状,不增大转动范围就能缓和可动触点26在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转动时 的自由端26a的电场。此外,在自由端26a为矩形的情形下,由于电场集中在角部,因此不
王困相实施方式2图5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的纵剖视图。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 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图7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完全闭路位置和接地位 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图5中,容器10呈大致圆筒状,通过绝缘隔板12将与其他容器连通的开口部隔 开,形成密闭的空间。该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有六氟化硫气体等绝缘气体。容器10内,与未 图示的三相主电路导体对应的3个固定触点20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固定触点20通过连 接导体22配置于3个固定侧支承导体21的前端,固定侧支承导体21从被设于容器10的 一端(图5的上部)的绝缘隔板12支承的隔板连接导体29沿容器10的轴线延伸。此外, 在容器10内的其他位置上,通过接地用固定侧支承导体25及连接导体22,3个接地用固定 触点23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容器10内的此外其他位置上,通过隔板连接导体29而被容器10的另一端(图 5的下部)的绝缘隔板12支承的3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在沿容器10的轴线延伸后,朝中 心部弯曲。可动侧支承导体28的前端部是分别形成有狭缝的、呈双叉状的带狭缝导体27。 在该带狭缝导体27上,以一并贯通3个带狭缝导体27的方式配置有绝缘操作轴30。绝缘 操作轴30在通过围绕自身的绝缘物而与带狭缝导体27绝缘的状态下被支承成旋转自如。与实施方式1相同,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截面分别呈大致二字状, 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形成有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该开口部20a 分别朝绝缘操作轴30的方向配置。如上所述,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即,3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3个固定侧支承导体21形成大致相同的直径,并分别配置于 相同直线02上。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 导体21配置在与包括容器中心轴线的面01隔有距离11的平行的面02上。此外,接近容 器10内壁面的两端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与容器10的距离为12。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中,固定触点20被固定侧支承导体21支承,并以供可动触点 26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此外,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 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这样,由于固定触点20以供 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因此,例如即便增加 通电构件31的数量,扩大开口部的宽度,也没有必要使可动触点26在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 上延伸,易于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现大容量化。此外,通过将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 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 支承导体21与容器间的对地距离(绝缘距离)相等,并能相对于规定容量使容器10的直 径最小。如图5及图7所示,使被带狭缝导体27收纳的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 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θ 1,与同固定触点20接触的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 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θ 1相等。藉此,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 与可动触点26或带狭缝导体27连接的相互位置关系变得简单,能实现结构的简化。此外,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置有固定触点20,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配置有接 地用固定触点23,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P在容器中心线上。通过该结构,能使 固定触点20侧的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的对地绝缘距离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侧的可 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的对地绝缘距离相等,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中,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完全闭 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接地位置的可 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分别为Θ2(120° )。这样,通过使旋转角度相等,来实现操作装置的 机构及连结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此外,这样通过使旋转角度相等,能协调固定触点20侧及 接地用固定触点23侧的各极间(与带狭缝导体27的电极间)的绝缘设计。也就是说,能 避免电场偏向任意一侧集中。此外,由于接地用固定触点23相对于容器中心轴线成直角, 因此可安装于最接近容器10的位置。这样,通过协调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与转动轨迹 的对地距离,能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适用于三相组合式的开闭器,是有用的,但即便是各相分离 式(单相)的开闭器也能得到规定的效果。实施方式3图8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的纵剖视图。图9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和完 全闭路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是单相、即各相分离式 的开闭器,但也可用作三相组合式的开闭器。容器10内收纳有1个可动触点26和1个固 定触点20。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容器10的大致 中心轴线上。转动轨迹L的最远离容器中心轴线的位置与容器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转动轨迹 L的转动中心P与容器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都为W(转动轨迹L的半径R的一半),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为120°。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各相分离式的开闭器中,通过使从绝缘隔板 12延伸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在一直线上延伸,来实现容器10内部 的结构的简化,此外,通过使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侧与转动中心P侧的对地距离大致 相等,来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除此之外,通过使旋转角度为120°,能与在可动触 点26的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实施方式2的开闭器协调旋转角 度,并能进一步促进操作装置的机构及连结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适用于包括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开 闭器,是有用的,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被支承成可转动,并以自由端描绘旋转轨迹的方 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具有与可动触点接触的通电构件。
权利要求
一种开闭器,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所述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所述固定触点在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的自由端形成沿该可动触点的转动轨迹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被可动侧支承导体支承,所述固定触点被固定侧支承导体支承,且供所述可动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与所述可动 触点的所述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所述可动侧支承导体和所述固定侧支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触点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 的多个通电构件,并在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轨迹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在完全开路位置被收纳于带狭缝导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接触所述固定触点的 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侧支承导体及固定侧支承导体 大致位于容器中心轴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置有所述固定触点,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 接地用固定触点,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在容器中心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所成的角度 为120°,或者,位于所述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位于接地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所 成的角度为120°。
全文摘要
一种开闭器,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和固定触点(20)收纳于容器内,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20)在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26)接触、分离,可动触点(26)被可动侧支承导体(28)支承,固定触点(20)被固定侧支承导体(21)支承,且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以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10)的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
文档编号H01H33/42GK101847539SQ201010217420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6日
发明者藤田大辅, 贞国仁志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