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282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薄型线圈,详细来说,涉及卷绕终端侧的绕 组及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的 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将卷绕始端及卷绕终端分别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领的线圈的卷绕方法,通常 已知有α绕组法。该卷绕方法如专利文献1所示,绕组两端的中央附近充当卷轴,将卷绕 始端侧及卷绕终端侧的各绕组分别沿相互反方向卷绕,从而能够形成卷绕始端及卷绕终端 都向外侧引出的线圈。另外,已知有将线圈的卷绕始端侧固定,将其卷绕终端侧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 并从后面将卷绕始端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卷绕始端的绕组在卷绕 线圈端面上爬行,其卷绕始端部侧绕组的引出线部分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厚度)增大了卷 绕始端的绕组的线径量。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知有沿该卷绕线圈端面上的卷绕始端的 引出线使该卷绕线圈端面凹陷的方法(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7072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049750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线圈的情况下,由于卷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 组相互反方向卷绕,且在彼此的交叉部,绕组成为两段层叠的形状,因此存在沿交叉部产生 绕组的线径的两倍的高度部分的问题。而且,当线圈为空心线圈时,由于绕组为两段层叠的 结构,因此线圈存在强度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α绕组的制造方法中,在使卷绕始端部及卷绕终端 部的长度相互大致相同长度的状态分别卷绕的情况下,在卷绕成匝数多(绕组的长度长) 的线圈时,必须增大旋转侧即飞轮lla、llb,从而绕线机自身成为大型化。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由于使卷绕线圈端面沿卷绕始端侧绕组的引 出线凹陷,因此应力作用于线圈端面,有可能会产生绕组的皮膜损伤或断线等。而且,与使 线圈端面凹陷的情况相对应地,会产生绕组在另一部位突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绕组的卷绕终端及卷绕 始端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的线圈,其中,防止卷 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组的交叉部的绕组高度比其他部分的绕组高度大幅升高的 情况,且制造容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具备以下特征。即,本发明涉及的线圈的由多根金属线构成的绕组的卷绕终端侧的绕组及卷绕始 端侧的绕组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所述线圈的3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一起卷绕,在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与所述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交叉部分,使该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另外,优选,将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以描绘曲线的方 式将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向外周侧引出,所述交叉部分以随着朝向外周而偏离周向的方 式配置而成。而且,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被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在线圈 端面上以描绘曲线的方式引领整数圈后,向外周侧引出。作为上述的“多根金属线”,除了在卷绕的阶段能够相互分离而在卷绕后通过热 粘结等处理相互一体固定的金属线之外,也能够使用在卷绕的阶段已经一体固定的金属线 (包含绞线)或在卷绕阶段相互稍扭绞的金属线等。另外,上述的“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及“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 表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为横向变长。此外,作为“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及“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的 形态,是不改变多根金属线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将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形成为整体 扭转90度的配列状态的形态(以下称为“扭转形态”)、或容许改变多根金属线之间的相对 的位置关系而将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沿纵向挤压而成为横向扁平的状态的形态(以下 称为“挤扁形态”)。扭转形态在卷绕多根金属线的阶段中已经一体固定的情况下有效,挤 扁形态在卷绕多根金属线的阶段中能够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有效。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由于将沿纵向层叠的多根金属线一起卷绕,且在卷绕终端侧 绕组与卷绕始端侧绕组的交叉部分,使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因此,与 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交叉部分的高度,而能够形成为与其他区域相同的高度。另外,在一起卷绕多根时,能够起到表皮效果,而且,在使用上述α绕组法的情况 下,具有能够不使绕线机大型化而容易卷绕的优点。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形成顺序的简图。图3是用于说明将交叉部沿线圈端面的径向排列时的简图。图4是用于说明将交叉部在线圈端面上排列成螺旋状时的简图。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中同时卷绕的金属线根数为五根时的简图。图6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中同时卷绕的金属线根数为两根时的另一形态的简图。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同时卷绕的金属线根数为八根时的形态的简要剖视图。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同时卷绕的金属线根数为六根时的形态的简要剖视图。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同时卷绕的金属线根数为八根时的另一形态的简要剖视 图。图10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将线圈的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形成为带倒角的矩形 形状的形态的简图。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将线圈的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状的形态的简图。图12是示出以本发明的线圈为前提的通常的外观的简要立体图。符号说明1、1D 绕组2 卷轴3、3,、3A、;3B、3C 线圈的端面4、4A、4B、4C 交叉部10、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J、IOK 线圈11E、11F、11G、11H、1 IJUlK 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2E、12F、12G、12H、12J、12K 卷绕始端侧的绕组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上述图1 图5、图12,说明本发明的线圈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0的图,其前提的基本形状如图12所示。此外,为 了便于说明,图1是仅设置四个下述交叉部的形态。另外,在本发明的说明中,使用了金属线这一用语,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金属线表 示在铜、银等具有导电性的线材的表面实施了绝缘覆膜的一根线材。S卩,图12所示的线圈IOD是平板空心单层漩涡状线圈(例如,日本特开 2007-324532中所公开),使两根具有通常使用的绕组的线径的大约一半线径的绕组沿纵 向重叠,卷绕终端侧将这两根绕组一起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残留在内周侧的卷绕始 端侧沿线圈IOD的端面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此外,在卷绕一根通常直径的绕组的情况 下和在如图12所示将两根其一半线径的绕组以沿纵向重叠的方式卷绕的情况下,高度几 乎不变。然而,如图12所示,将卷绕始端侧的绕组ID沿线圈IOD的端面(上端面以下相 同)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时,虽然仅仅是沿该卷绕始端侧的绕组ID的部分比其他的线圈 端面部分高,但是这样不仅线圈在结构上脆弱,而且难以实现线圈的薄型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中,在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交 叉部分,使各个绕组1(详细来说,构成绕组1的两根金属线)以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 交叉。在图1中,将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时,绕顺时针卷绕一圈并 引出。并且,在将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每卷绕90度的位置(图1(a)的1、2、3、4的位置(在 附图中将数字放入到〇内)),与卷绕终端侧的下一圈的绕组1交叉,因此在该部分上,在卷 绕终端部侧的绕组1中,将两根纵向层叠状态的金属线形成为沿横向放平的状态(扭转形 态),而且,使将两根金属线以原本沿横向放平的状态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的卷绕始端侧 的绕组1重叠并交叉。S卩,图1 (a)的1的位置是卷绕终端侧的第一圈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 (带 剖面线的绕组)交叉的位置,图1 (a)的2的位置是卷绕终端侧的第二圈的绕组1与卷绕始 端侧的绕组1交叉的位置,图1 (a)的3的位置是卷绕终端侧的第三圈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 侧的绕组1交叉的位置,图1 (a)的4的位置是卷绕终端侧的第四圈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交叉的位置。在该图1(a)的1、2、3、4的位置上,如图l(a)、(b)所示,由于形成为 使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两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因此该绕组1成为仅下层展开的 状态,而在空的其上层重叠有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两根金属线(参照图1(b)的带剖面线 的绕组截面),从而在交叉部分中总体上被调整成与其他区域同样的高度,从而能够解决总 体高度增大了引出线高度量这一现有问题。然而,在上述交叉部分中,由于形成为使两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因此在该 部分中,卷绕终端侧的卷绕姿态成为向外周侧突出了一根金属线的量的姿态。因此,例如图 2所示,使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和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沿相互反方向以相同卷绕速度同时绕 卷轴2卷绕时,如图3所示,其交叉部4A沿径向直线排列,其结果是,线圈IOA的端面3A成 为椭圆形状。如此,在线圈IOA的端面3A成为椭圆形状下,会产生各种不良情况,因此更优选使 该交叉部4A不沿径向排成一列。例如,如图4所示,通过使交叉部4B从内周侧朝外周侧以 描绘螺旋的方式排列,能够防止沿径向直线排列的情况,而使线圈IOB的端面:3B成为近似 正圆的形状。作为如此在线圈IOB的端面;3B上将交叉部4B以描绘螺旋的方式排列并卷绕绕组 1的方法,例如考虑有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使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卷绕角速度A与卷绕 终端侧的绕组1的卷绕角速度B相互不同而卷绕于卷轴2,从而使交叉位置随着朝向外周 侧而逐渐偏离周向的方法。结果是,A、B的卷绕角速度的不同会归结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 1的匝数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匝数的不同,因此通过使从一个交叉部到下一个交叉部 的两绕组1的卷绕角度不同,而能够防止如图3所示线圈IOA的端面3A成为椭圆形状的情 况。另外,更优选,通过使卷绕始端侧的匝数正好为整数圈(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卷 绕的起点位于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交叉部4B中的最靠内周侧的位置),而能够将线圈 端面形成为更好的正圆形状。在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形成为每90度产生交叉部4,但是 实际上,通过使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匝数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匝数相差更大,而每隔 更小的角度产生交叉部,顺着该交叉部4架搭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从而能够将卷绕始端侧 的绕组1的引出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调整成与其他区域相同的高度。例如,在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匝数为15,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匝数为1的规 格下,在相互反方向卷绕时,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交叉部4B每隔 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一圈存在,总计存在于15处。因此,每将卷绕终端部的绕组1卷绕 (360° -360° /15 = 360° -24° =)336°时,将两根纵向重叠的金属线扭转90度,形成 沿横向放平的交叉部4,使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顺着该交叉部4卷绕一圈时,能够将卷绕始 端侧的绕组1的引出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调整成与其他区域相同的高度,并且能够将线圈 10形成为大致正圆形状。另外,在制造该线圈10时,如上所述,能够通过使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和卷绕始端 侧的绕组1的任一方绕顺时针而另一方绕逆时针以相互不同的角速度卷绕来形成线圈。此 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卷绕方法将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卷绕360° -24°,然后暂时中止 其卷绕作业,并且使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爬到交叉部4,再次,将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卷绕360° -24°,然后暂时中止其卷绕作业,并且使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爬到交叉部4。再者,也可以在完成品中,预先相对于配置卷绕起始的部位卷绕卷绕终端侧的绕 组1时,最初,对全部金属线进行从两根纵向重叠的绕组排列到沿横向临时放平的处理(交 叉部做成处理),接下来,从上方观察线圈端面3,沿该横向临时放平的凹部位置(交叉部) 配设卷绕始端的绕组1。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形态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 可以适当变更一起卷绕的金属线根数或全部交叉部的数目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两根金属线一起卷绕的形态,但也可以将三根 或四根以上的金属线一起捆起来卷绕。另外,说明了卷绕终侧端的匝数为15而卷绕始侧端的匝数为1的情况,但是并不 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卷绕终端侧的匝数N选择为各种值,在卷绕始端侧的匝数为1时,交叉 部每隔360° -360° /N存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绕组(金属线)为圆线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 此,也可以利用扁线或角线进行卷绕。这种情况下,优选截面为2 1的矩形形状。这种情况下,纵长配置而卷绕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时,在交叉部中,将绕组1放倒 成横向比纵向长,而且,使配置成横向比纵向长的状态的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重合,从而能 够将交叉部调整成与其他区域同样的高度,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解决总体高度增 大了引出线高度量的问题(参照图1(c);图中的绕组内的数字表示卷绕圈数;而且,符号 3’表示线圈的端面,符号10’表示线圈)。在此,一起卷绕五根金属线的形态的线圈IOC的简要剖面如图5所示。S卩,在距 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的内周侧第一圈及第三圈的卷绕中,下层为两根而上层为三根,但是 在第二圈的卷绕中,由于利用交叉部4C沿纵向挤压五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而使其成为横 向扁平,从而下层展开成五根(挤扁形态),在其空的上层,卷绕始端侧的绕组IC的金属线 (参照图5的带有剖面线的绕组截面)以五根并列的状态重合。在交叉部分4C中,总体高 度被调整成与其他区域相同。其中,在一起卷绕这五根金属线的形态中,由于纵向层叠的金属线在交叉部4C沿 横向展开成一列,因此虽然无法形成完全的绞线,但可以是整体上设置成稍扭绞的金属线。 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观察五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而在金属线之间的局部设置大间隙 来图示,但是实际上金属线之间不产生此种大间隙,而紧密卷绕。图6是简要图示与上述的线圈10同样的将两根金属线一起卷绕的形态的线圈IOE 的图((a)是俯视图,(b)是沿(a)中的X-X线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b)中,剖面中的数 值表示绕组的匝数(以下的图7 9中相同)。图6所示的线圈IOE的绕组由两根金属线构成,其绕组的卷绕终端侧的绕组 IlE ((a)中仅标注了最内周部)从内周到外周绕图中逆时针紧密卷绕(大致7圈),并且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12E(带剖面线的绕组)从内周以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E交叉并绕图中 顺时针描绘平缓的涡状曲线的方式卷绕(大致一圈)并引出到外周。并且,卷绕终端侧的 绕组IlE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E的交叉部分的纵向(卷绕轴线Cicie方向)厚度与其他部 分的厚度相等。S卩,如图6(b)所示,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E(带剖面线的绕组)将两根金属线以沿7横向(径向)排列的状态卷绕,相对于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1E( O内带有数字的绕组) 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E不交叉的部分将两根金属线以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卷绕,在与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12E交叉的部分将两根金属线以沿横向放平的状态卷绕(变更卷绕终端侧 的绕组IlE的金属线的排列状态时,由于金属线根数为两根,较少,因此形成为挤扁形态和 扭转形态均可)。由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E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E的交叉部分的纵向 厚度与其他部分的厚度相等。图7示出由八根金属线形成的绕组构成的线圈IOF的剖面。在该线圈IOF中,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12F的八根金属线总是以排列成横向(径向)四列、纵向(卷绕轴线C-方 向)两列的状态卷绕,相对于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F的八根金属线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 组12F不交叉的部分以排列成横向两列、纵向四列的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卷绕,八根金属线 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F交叉的部分以排列成横向四列、纵向两列的沿横向放平的状态 卷绕(变更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F的金属线的排列状态时,由于金属线根数为八根,较多, 因此优选形成为挤扁形态)。这种情况下,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F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F 的交叉部分的纵向厚度与其他部分的厚度相等。图8示出由六根金属线形成的绕组构成的线圈IOG的剖面。在该线圈IOG中,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12G的六根金属线以总是排列成横向(径向)六列、纵向(卷绕轴线(皿方 向)一列的状态卷绕,相对于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G的六根金属线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 组12G不交叉的部分以排列成横向两列、纵向三列的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卷绕,六根金属线 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G交叉的部分以排列成横向三列、纵向两列的沿横向放平的状态 卷绕(变更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G的金属线的排列状态时,由于金属线根数为六根,较多, 因此优选采用挤扁形态)。这种情况下,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G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G的 交叉部分的纵向厚度与其他部分的厚度相等。图9示出由八根金属线形成的绕组构成的线圈IOH的剖面。在该线圈IOH中,卷 绕始端侧的绕组12H的八根金属线以总是排列成横向(径向)八列、纵向(卷绕轴线ClfflS 向)一列的状态卷绕,相对于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H的八根金属线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 组12H不交叉的部分以排列成横向两列、纵向四列的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卷绕,八根金属线 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H交叉的部分以从内周侧依次填埋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H的八根 金属线的图中下侧形成的空间的方式,使八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以沿纵向被挤扁而成为横 向扁平的状态(排列成纵向三列、横向三列或两列的状态)进行卷绕(挤扁形态)。这种情 况下,卷绕终端侧的绕组IlH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2H的交叉部分的纵向厚度与其他部分 的厚度相等。此外,由挤扁形态形成的卷绕状态的空心线圈通过如下的卷绕方法形成。S卩,如图 2所示,各绕组由所谓自身热粘结线(例如,使热塑性的热粘结性清漆等覆盖在由聚氨脂覆 盖的铜线的外侧的金属线)构成而处于能够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绕组的卷绕始端侧的绕组 和卷绕终端侧的绕组相互反方向卷绕于绕线机的卷轴2。此时,通过绕线机的线圈架(未 图示),将卷轴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厚度限制成为金属线的规定根数的厚度(线 圈IOE的情况下为两根的厚度,线圈10FU0H的情况下为四根的厚度、线圈IOG的情况下为 3根的厚度),并且将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卷绕角速度A和卷绕终端侧的绕组的卷绕角速度 B设定为相互不同,而进行卷绕。由此,卷绕终端侧的绕组的金属线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8不交叉的部分上,以沿纵向延伸的排列状态(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卷绕成未图示的线圈架 的整个厚度,在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交叉部分上,通过未图示的卷绕框限制厚度,以沿纵 向挤压而成为沿横向扁平的排列状态(沿横向放平的状态)卷绕成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厚 度(金属线的纵向的排列根数的厚度)。并且,在卷绕后进行热粘结处理而从卷轴2取下, 从而形成由挤扁形态形成的卷绕状态的空心线圈。此外,在图5、7、8、9中,作为优选的形态,说明了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维持以一列或 两列沿横向纵长排列的状态从内周引出到外周,但是在引出的各个过程中,从一列到两列 或三列,或者相反地从三列到一列等,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排列状态变化的形态也包含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另外,关于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也同样地,虽然说明了在维持整体的排列状态下从 内周卷绕到外周的情况,但是在卷绕的各个过程中,排列状态破坏(一部分变化)的形态也 包含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此外,上述的空心型的线圈适合作为薄型化要求强烈的电子设备,例如便携式电 话或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等的无接点电力传送(非接触电力传送)用的线圈,但是本发明 的线圈不仅适用于空心线圈,也同样地适用于卷绕在线轴或铁心上的形态的线圈。另外,上述形态的线圈的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都为圆形,但是所述形状也可 以是带倒角的矩形形状或椭圆形状。图10所示的线圈IOJ的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都 为带倒角的矩形形状,图11所示的线圈IOK的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都为椭圆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由多根金属线构成的绕组的卷绕终端侧的绕组及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一 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所述线圈的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金属线以沿纵向层叠的状态一起卷绕,在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与所述卷绕 始端侧的绕组的交叉部分,使该多根金属线以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以描绘曲线的方式将所述卷绕始 端侧的绕组向外周侧引出,所述交叉部分以随着朝向外周而偏离周向的方式配置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被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在线圈端面上以描绘曲线的方式引领整 数圈后,向外周侧引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金属线由自身热粘结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为空心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外缘形状及空心部的形状为圆形、带倒角的矩形或椭圆形中的任一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无接点电力传送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绕组的卷绕终端及卷绕始端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的线圈,其中,能防止卷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组的交叉部的绕组高度比其他部分的绕组高度大幅升高的情况。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使两根金属线沿纵向重叠,而一起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另一方面,残留在内周侧的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沿线圈(10)的端面(3)以描绘曲线的方式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在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交叉部分(4),使各个绕组(1)的两根金属线以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
文档编号H01F27/28GK102044330SQ20101028788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畑山佳之, 目黑文仁, 菊地修一 申请人: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